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第九章
- 格式:ppt
- 大小:210.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
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机会成本: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区别。
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联系1是互相补充的;2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需求定理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第九章1、哪些是公共物品,并说明理由: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电影、有线电视。
答:私人物品:应用技术研究、电影、有线电视公共物品: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基础科学研究①私人物品是由个人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一旦一个人拥有了某种物品,就可以很容易的不让别人消费。
竞争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定量某种物品,就要减少别人的消费量。
②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是指不能轻易的排斥他人消费某种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消费者之间并不存在竞争。
③故排他性和竞争性是区别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重要条件。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义务;义务教育也就面对全社会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来说的;基础科学研究是社会基础科学的研究活动,应用于众多的公共领域;所以环境保护、义务教育、基础科学研究都属于公共物品。
应用技术研究是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系列产品后可以申请专利,这样研究成品就形成了私有化;电影业一般都是私营业主经营,公众观看电影要买票收费进场,付出钱财为代价;有线电视也是需要付费观看,具有市场交易行为;所以应用技术研究、电影、有线电视都属于私人物品。
故有以上结论。
2、以下各种活动哪些会带来负外部性,哪些会带来正外部性,为什么:①老大娘在居民小区扭秧歌②老式蒸汽机火车通过农田时,灰尘对农作物不利③私人开办以盈利为目的的私立学校④私人购买汽车答:负外部性:1、2、4正外部性:3●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予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
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
●负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给予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有负外部性存在时,市场调节的供求平衡并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当某项经济活动给予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好处时,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
当有正外部性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大于私人边际利益。
西方经济学第9章(微观第9章)一、问答题1.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答:(1)要素供给者(消费者)遵循的是效用最大原则,即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2)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是间接的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3)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是直接边际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即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带来的效用增量。
2.如何从要素供给原则推导要素供给曲线?答(1)根据要素供给原则dU/dL\dL/dY=W,给定一个要素价格W,可以得到一个最优的自用资源数量L。
(2)在资源总量为既定的条件下,给定一个最优的自用资源数量L,又可以得到一个最优的要素供给量L。
(3)要素价格W与要素供给量L的关系即代表了要素的供给曲线。
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答:(1)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供给可看成成本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的价格即工资是闲暇的价格。
于是,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的变化的关系即劳动供给曲线可以用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变化的关系即闲暇需求的曲线来说明:解释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等于解释闲暇需求曲线向前上斜(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上升而上升)。
(2)闲暇价格变化造成闲暇需求量变化有两个原因,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反。
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变化方向相同。
(3)当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较小,而当工资即闲暇价格越高时,闲暇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就越大,甚至可能超过替代效应。
如果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闲暇价格上升而上升,即劳动供给量随工资上升而下降,这就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4.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答: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并非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为(或假定为)固定不变。
而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用途即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知识点名词
解释
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表征,是可以传播和加以利用的一种知识。
数据(Data)是信息的载体,是对客观存在实体的一种记载和描述。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外部存储器上的、结构化的相关数据集合。
1.人工管理阶段(1)文件管理阶段(2)数据库管理阶段(3)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简称DBMS)是管理数据库的软件工具,是帮助用户创建、维护和使用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DBMS应具有以下一些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2)数据操作功能(3)控制和管理功能(4)数据字典功能数据库系统。
2.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引入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称为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简称DBS)。
DBS通常包含下述5个部分。
(1)计算机硬件平台(2)数据库集合(3)数据库管理系统(4)相关软件(5)人员.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数据结构化(2)数据共享(3)数据独立性(4)统一的数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