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3
生物的无性生殖教案【篇一:《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案例】《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案例程桥初级中学俞新凤一、背景知识:本节内容位于苏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第十四章。
生物的无性生殖哨要概括了无性生殖的概念、出芽生殖的特点、营养生殖中嫁接的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上的意义。
生物的无性生殖与营养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本章重点。
教学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实习植物的嫁接,本案例是第一课时。
教科书意图让学生懂得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通过生殖与发育维持种族的延续,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初步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经验。
学习障碍]:学生对动手操作的课程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对本章内容尚不具备感性认识,对他们而言,这些基本上是陌生的知识,课前准备不太充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欠缺,尤其是整体化、系统化及应用方面,仍需教师指导。
心理特征]:学生毕竟年龄还小,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转移,好奇心强。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使命。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因此,教学中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观察现象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设计实验方案一一进行实验论证一一交流与合作一一课内评价等科学的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意义。
本节课安排两个活动:活动一是教师准备好的酵母菌的培养液指导学生制作玻片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活动二是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实习植物的嫁接。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归纳等自主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习惯。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生殖方式。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能够进行植物的嫁接或扦插。
3.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举例说出植物体的嫁接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尝试植物的嫁接。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探究相关的器材和材料,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一、无性生殖1.概念(区别有性生殖)2.方式:出芽生殖(酵母菌)营养生殖(嫁接、杆插、压条)二、植物组织培养1.方法2.用途:快速繁殖、无病毒植物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描述无性生殖的概念。
2.体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实验。
3.列举无性生殖的类型。
4.描述营养生殖的概念。
5.列举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生殖的类型(根、茎、叶)。
6.说出营养生殖的优点。
7.列举常见营养生殖的方法。
8.列举植物嫁接的类型。
9.尝试植物嫁接:说出植物嫁接的步骤、说出植物嫁接原理。
10.说明嫁接的优点。
11.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过程。
12.举例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3、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讨论,领悟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工农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2、举例说出植物的嫁接过程和意义。
3、嫁接的关键步骤。
三、教学难点1、理解植物的组织培养原理。
2、尝试植物的嫁接。
四、教学步骤:(一)引出生物的生殖和和发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生命要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什么?2、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已知的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例子。
3、观察图片,思考问题:①植物开花后会有什么现象?1、积极思考后回答:生殖和发育。
2、列举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的例子。
3、同桌同学讨论老师的问题,思考后回②植物怎样繁衍后代?③植物不依靠种子能繁衍后代吗?4、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物的无性生殖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第一节并勾画重点,说出生物的无性生殖的概念。
6、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
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答。
5、阅读教材P3第一节并勾画重点,完成两个小问题6、看书,讨论如何做实验,确定实验步骤的开始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高中生物教案无性生殖
教材:高中生物教科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无性生殖的几种形式及其在生物世界中的应用
3. 能够分析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
1. 无性生殖的定义和特点
2. 无性生殖的几种形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分析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1. 讲义及教材
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无性生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概念讲解(20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无性生殖的分类及其特点,如裂变、孢子生殖和萌发等。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酵母菌的裂变过程或者孢子的萌发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无性生殖的现象。
四、讨论互动(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之间的异同及其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生物界中的无性生殖现象。
六、课堂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更多无性生殖的知识。
2. 思考无性生殖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第1课时)教学内容:生物的无性生殖;试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熟悉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看的操作技能。
3、说诞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养分生殖种类。
5、理解养分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看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育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看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育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举例说诞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无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育。
教师预备:1、课前预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看。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预备:1、预备试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预备沟通。
教学步骤:一、引诞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现象。
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构造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
那么,有没有这种状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4、安排试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预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育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
请你们先看书,争论应如何做试验,列出试验步骤,讨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看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教学预备教学目标1、把握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
初中生物无性生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描述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
3. 了解无性生殖在生物世界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1. 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 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学会区别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了解无性生殖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1. 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无性生殖是指生物通过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的过程。
- 无性生殖只需一个个体参与,不需要两个亲本,繁殖速度较快。
2. 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 分裂:生物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如细菌、酵母菌等。
- 接种:部分生物通过裂解后在外界生长新的个体,如藻类、霉菌等。
- 菌丝生殖:真菌利用菌丝进行繁殖,如霉菌、酵母菌等。
- 孢子繁殖:一些植物生物通过生成孢子进行繁殖,如蕨类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界中的无性生殖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介绍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
3. 可以结合实例或动画展示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过程。
4. 鼓励学生就无性生殖在生物界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讨论,让他们发现无性生殖对生物种群的重要性。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无性生殖在生物界中的意义。
六、课堂作业: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周围环境中哪些生物通过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
七、板书设计:主题:初中生物无性生殖内容: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无性生殖在生物种群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界奇妙繁衍方式的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生物无性生殖教案目标: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分类和例子,了解无性生殖的优缺点,掌握无性生殖的相关知识。
一、概念:无性生殖是指生物通过细胞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不需要进行生殖细胞的结合就能够繁殖后代的方式。
二、分类:根据无性生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分裂生殖:生物通过细胞分裂来繁殖后代,包括二分裂、孢子分裂等方式。
2. 孢子生殖:生物通过形成孢子来繁殖后代,例如真菌和苔藓植物等。
3. 凋零生殖:某些生物通过将身体的一部分脱离出来来繁殖后代,例如水母的二分裂。
4. 拟染色体生殖:某些生物通过形成拟染色体来产生后代,例如脊椎动物的部分组织再生。
三、例子:根据上述分类,举例说明各种无性生殖方式在不同生物中的应用。
1. 分裂生殖:细菌通过二分裂来繁殖后代,快速增加细菌数量。
2. 孢子生殖:真菌通过形成孢子来传播,适应环境变化。
3. 凋零生殖:水母通过二分裂来生产幼体,迅速增加水母数量。
4. 拟染色体生殖:蟑螂通过断尾再生来繁殖后代,增加种群数量。
四、优缺点:了解无性生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与有性生殖的比较。
1. 优点:无性生殖速度快,繁殖后代的数量多,适应环境变化快。
2. 缺点:缺乏遗传变异,后代之间容易受到相同环境的影响,降低种群的适应能力。
五、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无性生殖相关的实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 什么是无性生殖?举例说明。
2. 请说明无性生殖的优缺点。
3. 挑选一种生物,描述它的无性繁殖方式及其应用。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无性生殖的概念、分类和例子,掌握了无性生殖的优缺点,希望大家能够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生物无性生殖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和分类;
2. 能够区分不同的无性生殖方式;
3. 理解无性生殖在生物种群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如实验室玻璃器皿、植物切片等)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 通过展示生物种群的增长过程引入无性生殖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无性生殖的概念(10分钟)
- 解释无性生殖的定义和特点;
- 介绍无性生殖的分类,如二分裂、出芽、孢子分裂等;
三、讲解不同的无性生殖方式(15分钟)
- 详细描述二分裂、出芽、孢子分裂等无性生殖方式的过程和特点;
- 比较不同无性生殖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生物种群;
四、实验演示(20分钟)
- 展示一些无性生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讨实验结果,并试图解释为什么生物要选择无性生殖;
五、小组讨论(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无性生殖在生物种群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六、总结(5分钟)
-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生物繁殖的其他方式。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对无性生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区分不同的无性生殖方式,并认识其在生物种群中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学生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生物的无性生殖教案【篇一:《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案例】《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案例程桥初级中学俞新凤一、背景知识:本节内容位于苏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第十四章。
“生物的无性生殖”简要概括了无性生殖的概念、出芽生殖的特点、营养生殖中嫁接的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上的意义。
生物的无性生殖与营养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本章重点。
教学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实习植物的嫁接,本案例是第一课时。
教科书意图让学生懂得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通过生殖与发育维持种族的延续,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初步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经验。
[学习障碍]:学生对动手操作的课程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对本章内容尚不具备感性认识,对他们而言,这些基本上是陌生的知识,课前准备不太充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欠缺,尤其是整体化、系统化及应用方面,仍需教师指导。
[心理特征]:学生毕竟年龄还小,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转移,好奇心强。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使命。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因此,教学中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论证——交流与合作——课内评价等科学的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意义。
本节课安排两个活动:活动一是教师准备好的酵母菌的培养液指导学生制作玻片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活动二是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实习植物的嫁接。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归纳等自主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习惯。
《生物的无性生殖》教学案例程桥初级中学俞新凤一、背景知识:本节内容位于苏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上)第十四章。
“生物的无性生殖”简要概括了无性生殖的概念、出芽生殖的特点、营养生殖中嫁接的原理和方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上的意义。
生物的无性生殖与营养生殖在生产上的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本章重点。
教学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是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和实习植物的嫁接,本案例是第一课时。
教科书意图让学生懂得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通过生殖与发育维持种族的延续,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初步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经验。
[学习障碍]:学生对动手操作的课程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对本章内容尚不具备感性认识,对他们而言,这些基本上是陌生的知识,课前准备不太充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欠缺,尤其是整体化、系统化及应用方面,仍需教师指导。
[心理特征]:学生毕竟年龄还小,根据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转移,好奇心强。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使命。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因此,教学中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论证——交流与合作——课内评价等科学的探究过程;感受探究的意义。
本节课安排两个活动:活动一是教师准备好的酵母菌的培养液指导学生制作玻片标本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活动二是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实习植物的嫁接。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归纳等自主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习惯。
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四、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1、联系生活列举生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2、举例说出植物的嫁接过程和意义。
技能目标:1、运用酵母菌培养液制作玻片标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
2、尝试植物的嫁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确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以及热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索法、实验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时间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六、教学准备:1、酵母菌的培养液2、嫁接用的材料与工具3、教学光盘及有关植物嫁接、酵母菌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能通过生殖、发育来体现物种的延续和发展,不同的生物生殖方式不同。
例如:鱼类、青蛙杂、鸟类、扬子鳄等产卵来繁衍后代,羊妈妈生小羊,人类的胎生等等。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植物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同学们只要有心,一定还会发现自然界的生物有许多繁殖现象,而我们今天首先介绍的是生物的无性生殖。
二、探究过程:活动一: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教师提前准备了酵母菌的培养液,要求学生利用培养液作为实验材料,制成临时玻片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互动探究]教师:“1、能否看到像教科书第3页图14-1的酵母菌?2、是否发现椭圆球上有小突起?那是什么?”学生:“有,是它发的‘芽’,是产生的新个体。
那就是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学生:“为什么有的是一串小球?”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在观察时非常认真。
在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如果条件适宜,营养充足,它的出芽生殖就旺盛,产生的新个体就多,以至于“来不及”“脱离母体,而形成一串串的小球体。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这说明烧杯里的条件适宜、温度合适、营养充足。
酵母菌进行无性生殖。
[探究心得]: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究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进而引出出芽生殖是一种无性生殖。
然后教师提问:1、什么是无性生殖?2、无性生殖有哪几种方式?学生1: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学生2: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等。
由学生的回答而引出嫁接是常用的营养生殖方法。
活动二、实习植物的嫁接[引言]:植物可以通过种子繁殖后代,也可以利用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进行生殖,这就是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生殖。
下面我们来尝试植物的嫁接,利用自备材料,尝试模拟嫁接,了解嫁接的方法和原理。
[活动过程]:把全班分为两个组,一组尝试芽接,另一组尝试枝接。
在活动过程中,提醒学生在嫁接过程中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并在嫁接过程中提出问题:1、什么是嫁接?2、什么是接穗?什么是砧木?3、要使嫁接的植物体成活,操作时要注意哪些关键步骤?活动完成后让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1:嫁接就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学生2: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学生3:无论是芽接还是枝接,都要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愈合在一起,这样两部分的形成层分裂出来的细胞才能愈合在一起,提高成活率。
[教师小结]:回答的太精彩了,很多果树常用嫁接的方式繁殖后代,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同时也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设计意图]:“尝试嫁接的方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教材分析,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嫁接的原理和方法,并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应用。
三、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来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板书重点内容)1、什么是无性生殖?2、无性生殖有哪些主要方式?3、酵母菌、水螅的出芽生殖。
4、营养生殖——嫁接(芽接和枝接)5、嫁接的关键和意义。
四、课堂巩固练习(反馈并矫正)※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追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时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能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开始有关生物的无性生殖的介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多种手段获得了很多知识,对生物的无性生殖有了大概的了解。
在课堂上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
这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间的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知识的获得上具有显著的实效,所以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场所。
课堂的学习是重要的,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
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一些有关生物领域的新信息、新技术,这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查询,亲身体会、亲自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
新课程中“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的学生中成长”的教学理念应当真正贯彻到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1、《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苏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教材[互动探究实例]探究一、老师提前准备了用于发面的发酵面汤,装在烧杯里,提供合适的外界条件。
现在要求学生利用它作为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让大家看看酵母菌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能否看到象教材上的插图14-1的酵母菌?是否发现椭圆球上有小突起?那是什么?学生:有。
是它发的“芽”。
是产生的新个体。
那就是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学生:为什么有的是一串小球?教师:在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如果条件适宜,比如温度合适、营养充足,它的出芽生殖就旺盛,产生的新个体就多,以至于“来不及”脱离母体,而形成一串串的小球体。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烧杯里的条件适宜,温度合适、营养充足。
教师:这就是酵母菌的无性生殖——出芽生殖,一般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
如果环境不适宜,比如:低温、缺乏营养等,它就会进行有性生殖。
酵母菌进行有性生殖时,一般先在一个母体中形成四个小孢子,然后再发育为4个新个体。
探究心得: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其主动性。
认识到: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性生殖,其方式是出芽生殖,有时也可以进行有性生殖。
探究二、看教材图(水螅的出芽生殖),以及参照水螅模型,了解水螅的生殖方式。
(有条件的学校,可观看水螅出芽生殖的录象)教师:水螅是如何进行出芽生殖的?学生:水螅的身体上先长出来一个突起,逐渐长成了小水螅的样子,就从母体上掉下来,成为新的小水螅。
学生:水螅只会进行出芽生殖吗?教师:请大家看,模型上不止一个芽状突起,另外还有一些小突起,标签上写着什么?学生:精巢、卵巢。
教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用?学生:精巢能产生精子,卵巢产生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进行受精作用,可以产生受精卵,受精卵又能继续发育为新个体。
教师:对了,这种与无性生殖不同,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就是有性生殖,一般是在条件不适宜进行出芽生殖时发生的。
想一想:生物生殖方式多样性对生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学生:条件适宜进行无性生殖,不适宜就进行有性生殖,这样可以保证生物不会灭绝。
探究心得:通过对水螅的了解,加深了对无性生殖的认识,并得到一个结论:生物可以在多种条件下进行不同方式的生殖活动,这样可以保证生物得以延续,不会灭绝。
探究三、植物可以通过播种种子生殖后代,但也可以不用种子,通过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进行生殖,这就是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生殖。
利用自备材料,尝试模拟嫁接,了解嫁接的方法和原理。
学生:什么是嫁接?教师: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有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
学生:是不是什么植物都可以互相嫁接?教师:不行。
一般只能在种类相近的植物间进行,而且要注意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紧密接触,从而保证它们形成的新细胞能愈合在一起。
你们来用各自准备的枝条,参照教材的示意图,探讨一下如何嫁接?提醒注意认清形成层,以及安全用刀。
组内配合,分别尝试芽接和枝接。
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嫁接?有什么好处?教师:大家吃过“苹果梨”吗?它就是苹果枝嫁接到梨树上的结果,既有苹果的香嫩,又有梨儿的甜脆,所以,嫁接的好处是——学生:得到更好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