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7.doc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2
关于“80后”辅导员做细“90后”大学生谈心教育的思考【摘要】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代沟,沟通不畅。
建立沟通桥梁至关重要,倾听和尊重对关系的培养至关重要。
辅导员需要掌握引导与教育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建立良好关系是成功的基础,需要进行成效评估并展望未来。
背景介绍80后辅导员面临与90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问题提出如何进行有效的谈心教育?80后辅导员需关注代沟问题,建立沟通桥梁的关键性,倾听和尊重的重要性,引导与教育的技巧,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建立良好关系是成功关键,成效评估和未来展望是必要的。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代沟、沟通桥梁、倾听、尊重、引导、教育技巧、内在动力、良好关系、成效评估、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80后”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与“90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代沟,这主要源于不同年代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90后”大学生具有更加开放、自由、独立的个性特点,他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张扬。
而“80后”辅导员则更多地秉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可能在理解、沟通和引导“90后”大学生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成长困惑,需要“80后”辅导员积极倾听和关心,提供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在大学生谈心教育中,如何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尊重和倾听学生、以及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是“80后”辅导员需要重点关注和努力提升的方面。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80后”辅导员做细“90后”大学生谈心教育,引领学生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1.2 问题提出在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常常出现代沟现象,导致沟通不畅、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这一现象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愈发突出,90后学生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与80后辅导员存在明显差异,给双方之间的互动带来一定困扰。
问题主要在于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不同,造成了双方之间的认知差异和语言隔阂。
关于“80后”辅导员如何更好做好“90后”大学生工作的研究——以郑州高校为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辅导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中坚力量;同时高校中随之出现的另一主体“90后”大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占据了绝大部分。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同时成为了高校两大新兴主体,他们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学习、工作作风等都会在校园里引起较大的影响。
面对“90后”大学生这一个性鲜明的主体,“80后”辅导员在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学生工作当前,“8O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是被高校广泛议论的两大群体,他们各自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与调整,“80后”辅导员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而当我国高校普遍迎来“90后”大学生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对于“80后”辅导员来说既是考验也是促进自身成长、完善、发展的机遇。
因此“80后”辅导员如何应对个性鲜明的“9O 后”大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80后”辅导员的优势与不足优势(一)在与“90后”大学生的沟通上,“80后”辅导员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80后”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群体中新兴的一代,与“90后”大学生在年龄差距、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差距较小,因此“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在交流沟通上代沟较小,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并且“80后”辅导员很容易与“90后”大学生成为朋友,有的可以彼此敞开心扉的交流。
另一方面,“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都出生在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他们对新媒体的接受和应用占有较大的优势,“80后”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QQ、飞信、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扩大与“90后”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同时这也可以很好地避开部分“90后”大学生因害羞不敢当面和辅导员沟通的现象。
“80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摘要:“90后”大学生日益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而“80后”辅导员则逐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
”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各自的思想特征及“80后”辅导员的优劣势,提出了“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2008年9月,全国各大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大学生,他们逐年取代了“80后”大学生而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
“80后”一代则逐渐走上了社会的舞台,他们中有一部分走上了大学辅导员工作岗位,这些已经占高校辅导员半数以上的“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将会成为当今辅导员工作中的焦点。
一、“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80后”是特别的一代,对于他们的思想特征,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一代大学生热情开放,思想独立,善于探索新事物;而有些人则认为这一代大学生对社会不关心,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笔者认为,“80后”上积极向上的一代,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代,作为“80后”一代成长起来的高校辅导员,他们身上带有鲜明的”80后”色彩,他们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更注重实效性,一般不拘泥成规,有自己的主见,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开展工作,和学生达成共鸣。
比“80后”晚一代的“90后”大学生被称为“新新人类”,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代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与前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同样,社会上对这一代人的评价也各异: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现在是一代不如一代,“90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叛逆任性,自立能力较弱。
但也有人认为“90后”充满活力和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辅导员进行开展的,而很多辅导员是“80后”,这出现了“80后”带“90后”,成为了“90后”的领路人,“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的管理问题之一,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90后”出生于中国深化发展的阶段,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
“90后”的大学生逐年取代“80后”大学生而成为高校学生的主流群体,“80后”在部分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却成为了主流。
“80后”辅导员如何对具有新时代特点的“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80后”辅导员的工作优劣势高校辅导员,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支专门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队伍,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教师群体,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承担着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重大责任。
因此,作为沟通学院和学生桥梁的辅导员,在大学生的人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80后”辅导员作为年轻的一代,善于接受新事物和不断进取的特征使得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寻求新的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对网络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师生的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以意想不到的效果及时解决问题。
“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彼此之间存在共同的话题和喜好,更容易与“90后”大学生成为好朋友,能较快的融入到“90后”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当学生遇到生活、学习、工作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想到找“80后”辅导员帮助。
高校“80后”辅导员作为一支年青的教师队伍,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如工作经验不足,缺乏社会阅历,没有经历过多的生活磨练,也需要加强自我提升。
谈“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当前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认识与评价存在误区,要从社会变革、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自身成长的角度深入解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成因,客观看待“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按照“突出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强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突出自我教育的作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完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标签:“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80后”和“90后”是备受社会议论的两代群体。
当前大学校园里,这两代群体占据了主要的分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出现了施教者为“80后”,被教者为“90后”的情况。
越来越多的“80后”加入辅导员队伍,并逐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
而“90后”将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焦点。
1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1.1 自信张扬,独立特行“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
“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
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90后”正年轻,由于年轻,总让人自信,让人在言谈举止中洋溢出充满激情的气质。
所以“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探索摘要:当“80后”逐步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主体时,他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90后”。
两代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在大学校园中相遇,“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创新思维为“90后”大学生所受用,成为了当下高校研讨的话题。
本文从剖析“80后”辅导员群体的优势入手,进而阐述他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通过优劣势分析,试图探索“80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80后”,在毁誉参半的热议和评论中逐渐长大,走向成熟。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老交替的岁月流转,成熟的“80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成为了中坚力量。
显现在各个行业中的“80后”,在教育事业上尤为突出。
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成为了教育事业的新生代。
而自2008年开始,全国各大高校的新生面孔逐渐迎来了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家庭环境造就的独有性格特点的“90后”。
显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将统领大学校园的各个领域。
这也就意味着“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与实践的一个焦点。
一、高校“80后”辅导员群体的优势目前,高校“80后”辅导员的数量正处于增长态势。
身为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长大的他们,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中展示出了特有的价值和魅力。
1.“80后”辅导员具有和“90后”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成长环境。
同样出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文化多元化、信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80后”和“90后”两代群体相关相连却又各具特色。
相同或相近的成长环境,使得“80后”辅导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并理解“90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思维特征,他们对于“90后”大学生的忧郁“感同身受”“似曾相识”甚至是“身临其境”。
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7 245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NO.02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师生思想建设如今,全国各大高校中集中出现了“80后”毕业的大学生上岗做了辅导员工作,却遇上“90后”新入学大学生的现象。
面对“80后”与“90后”两个特殊群体的新情况,如何进一步加强“80后”辅导员的工作素质,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如何使“80后”高校辅导员有着自己新的定位,做好两个年代群体间的互动交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时代性,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共同问题。
1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多数人被日常的繁杂工作所纠缠,如传达上级部门或领导的相关文件和有关要求、抓抓学生就寝、卫生、上课等等。
这种对辅导员工作的片面性认识,牢牢束缚和阻挡了高校辅导员的应有的工作本质。
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新认知重新定位。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学生则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多数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都是在大学这个关键时期形成的,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2旗帜鲜明的“90后”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
经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色总体上体现为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
个性张扬。
“90后”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更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缔造的结果。
乐于表现。
“9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幸福的一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他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接触新鲜事物和表现自我的空间,多才多艺成为了他们表现自我的资本,社会的潮流使得他们更加的崇拜和模仿那些以展示自我为业的娱乐明星。
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7 245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NO.02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师生思想建设如今,全国各大高校中集中出现了“80后”毕业的大学生上岗做了辅导员工作,却遇上“90后”新入学大学生的现象。
面对“80后”与“90后”两个特殊群体的新情况,如何进一步加强“80后”辅导员的工作素质,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如何使“80后”高校辅导员有着自己新的定位,做好两个年代群体间的互动交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时代性,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共同问题。
1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多数人被日常的繁杂工作所纠缠,如传达上级部门或领导的相关文件和有关要求、抓抓学生就寝、卫生、上课等等。
这种对辅导员工作的片面性认识,牢牢束缚和阻挡了高校辅导员的应有的工作本质。
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新认知重新定位。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学生则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多数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都是在大学这个关键时期形成的,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2旗帜鲜明的“90后”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
经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色总体上体现为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
个性张扬。
“90后”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更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缔造的结果。
乐于表现。
“9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幸福的一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他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接触新鲜事物和表现自我的空间,多才多艺成为了他们表现自我的资本,社会的潮流使得他们更加的崇拜和模仿那些以展示自我为业的娱乐明星。
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力,更加不愿意本埋没在众人之中。
目标明确。
“90后”的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
他们乐于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屈从于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
“90后”的大学生多数是在家庭的呵护下长大,望子成龙的心态使得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自幼就设计了千万种人生计划,但极具叛逆心理的“90后”极少顺从家长的意愿,总是在内心萌发出属于自己努力和前进的目标,虽然此举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但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时,他们对生活、人际、挫折等方面的新问题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
意识客观。
这可以说是“90后”很明显的一个思维特点,具体表现在个性强,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
“90后”是最新一代的年轻力量,这让他们充满自信和激情。
这种自信并不是举起拳头的宣誓,而是从举止、谈笑和各种行为中感受到的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未来成功毫不怀疑的气质。
他们极少对未来有过失望和迷茫,也很少担心和考虑过自己的未来。
这一代年轻人的口号很少,他们更加关注实际与实用。
他们鄙视形式,不屑口号,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和特点,其实现在的“90后”一代在知识和文化结构上的复杂多样性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3面对机遇和挑战的“80后”辅导员“80后”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在高校当中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辅导工作的主要力量。
随着“80后”辅导员迎接着“90后”后大学生的入校,也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使得整个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1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觉悟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时事政策作为基础,增强理论素养,更好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每一位学生,在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化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也要同时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掌握更多的解决自身和学生心理问题的知识和方法。
学生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来自于不断地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会被时代所遗弃。
3.2发挥表率作用做新一代的辅导员应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表”的人格魅力。
做到在政治上树旗帜,在学业上做导师,在品行上行典范,在情感上交朋友。
“90后”的大学生超强的个性已经被世人所认可,单凭简单无聊的说教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实际需要。
因此,作为“80后”新一代的辅导员更应该用实际行动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将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放在平时与学生共同生活的潜移默化当中。
要少批评、多鼓励,增强自信心,尊重他们的咨询,做他们的良师更是益友,甘心以“回收站”的角色出现在他们面前。
总之,辅导员要通过个人的格魅力和道德精神使学生深刻理解为师者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内涵,从而言语循之、行为蹈之,逐步做到自律和自强。
3.3以“情”工作,以“德”服人学生大量的思想问题往往都出在一个“情”字上面,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更多的是一份情感上的交流。
因此,“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前提主线。
“90后”的大学生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多数学生不愿意盲从于家长命令式的教诲,缺乏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调整好自己的角色,选择好方法,要经常的换位思考问题,还要从感情上及时给予接近、体贴和帮助,要立足引导,使之既能看到自身的优势,又能看到社会的形式,用真情是学生相信辅导员,信任辅导员,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清道理。
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以理服人的工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说实话、讲真话。
更重要的是联系大学生的真实情况有的放矢,用自身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有力的回答学生思想当中热点、难点的问题。
要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深奥的东西浅显化。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并能够启发学生、感染学生。
作为新一代的高校辅导员老师,应该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努力探索与时代相吻合、符合发展规律、符合“90后”特征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摒弃以往的高高在上和教训学生的做法,集师长、朋友和大哥或大姐三位一体的角色于一身,要满腔热情地面对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倾听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
当然自己也要学习提高,不断创新、探索出以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成长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师。
“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王泽(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80后”毕业的大学生做了“90后”的辅导员,如何做好两个年代群体间的互动交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时代性,已经成为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共同问题。
关键词:80后90后辅导员思想教育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245-0180后工作随笔3篇一直以为自己是女人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可昨晚,就是昨晚,让我明白,女人是很无助的弱势群体,在家要做家务活,在外要工作,还让不让人活了,我有幸生了一个儿子,我就要有正确的观念来教育儿子,希望将来能造福一个家庭,哎,有一算一了.最后明白的真理是:俺还得自己对自己好点!然后追求平静的心.那我的生活就是很完美的,对于现在的家庭,我就再次把自己的心藏起来,免的背人践踏了,树要皮,人要脸!等我想到方法,俺要好好的收拾他(石头).呜,要是知道他有这些毛病,俺就坚决不下嫁给他,什么老实人,全是骗人的,什么疼老婆,也全是骗人的.在小潘潘的面前做少爷,哼,还早点!80后工作随笔80后职场看法随笔工作5年多了,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我也从刚毕业的大学生转眼就成了准妈妈,回首工作的这几年,有很多感慨,自己也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有过抱怨、诸多不满、想放弃、想逃离,但是最终还是坚持踏实工作,亲和待人,做好自己能做及该做的事。
我是传统的80后,一些观点可能比较保守。
一、能做,尽可能的多做,打杂是一种金不换的经历。
出入职场时,没有经验,没有技术,能力有限,别人不信任,自己心里也没底,我是保守型,相信勤能补拙。
作为行政助理,我没有固定的工作安排,哪里需要哪里搬,不需要时没人管。
其实行政工作是非常不饱和的,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能干上3~4个小时有效的活就算是大工作量了。
我很傻,总觉得拿了公司的薪水,不做好工作、混时间是有悖道义的,所以找各种事情充实时间。
帮财务录数据,帮客服打电话,帮文员约培训,帮人事做报表,帮部门经理统计数据,帮前台布置公司墙报,帮商务处理简单的商务事宜,帮市场部写宣传报道各种其他岗位不愿意做的小事扔给我或者我主动找上去做,我都愿意,我乐此不疲,我觉得新鲜、有趣。
那时候没有人给我讲大道理,我只是单纯的觉得闲着上网混时间,我自己过不去。
所以各种没事找事,一年后,我发现,很多人开始咨询我、求助于我、依赖于我。
从一个大家觉得无关紧要的人,进化成为一个让大家心里惦记的,觉得有事可以找我协调的,放心的人。
我很有成就感。
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划分的异常清晰,什么事该我做,什么事不该我做,绩效表考核那些项目,烂熟于胸。
切不要说主动帮助别人,对别人的请求都是退避三舍,能躲就躲。
其实年轻人,与其你把时间虚度在浏览淘宝、聊qq、刷微博这些上面,真不如伸一把手,帮助别人,拓展人脉的同时提升自己。
我认为,在20到30岁这些年里,能独立完成一些项目工作固然是好的,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应该打各种杂,从心态、情商、能力、交往上提升自己。
打杂是一种金不换的经历。
二、能控制,尽可能的不抱怨,抱怨是一味毒药。
抱怨是职场一种病,既无法给自己带来好的形象和正面的效应,也无法让周围人真正的宽容你。
抱怨形成习惯,会让周围的人都从心理上远离你。
所以抱怨是一味毒药,饮鸩止渴的抱怨,只能让你当时发泄一下,完全没有任何好的效果。
经常有各种抱怨:工作太多啦,根本完不成;钱太少啦,根本不够花;假期太短了,别人单位如何如何;福利太差了,有一些抱怨,适当的时候向关键人合理提出,会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我想一定是以合理的方式提出问题,建议方案,解决问题。
很多人只是抱怨,图一时痛快,抱怨完了就忘了,下次还抱怨。
所有人听多了都会烦的,没有感觉,而且会觉得是你的工作方法和能力欠缺。
工作中我也会有抱怨,我不是神,但是我相对能忍。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抱怨,领导总是安排一些我觉得繁琐又无用的工作,但后来我处理的步骤是这样的:先忍住想抱怨的嘴,换位思考所想抱怨事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否想办法避免或者减轻、最后,如果是必须做,坚定执行!三、态度亲和,语言贴心,沟通是一门艺术,没人愿意看你冰冷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