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态设计的审美特色(1)
- 格式:docx
- 大小:15.48 KB
- 文档页数:4
视觉认知语境下的徽州“非遗”古村落设计美学要素分析孙伟;秦杨;史素蓉【摘要】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村落的典型类型,体现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生态和社会历史文化,是徽州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标本”.探究与分析徽州古村落的设计美学要素(形式美学、功能美学、技术美学、生态美学),可以梳理和汲取传统地域文化的设计美学思想,为徽派建筑设计和当代设计提供有效的设计观和实践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去认知和解读安徽省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风骨与广博的地域人文精神,以系统保护和大力弘扬特色文化为辅垫,丰富安徽省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视觉认知;徽州非遗;古村落;设计美学要素;设计美学内涵【作者】孙伟;秦杨;史素蓉【作者单位】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安徽黄山245041;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2;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2现今,伴随着时代语境的更迭,人们的视觉认知语境也有了不同维度的变化。
而作为徽州“非遗”的古村落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审美感受和感官体验,也诱导人们凭借其视觉认知的思维透视其古村落设计文化脉络的全貌和挖掘其不同时期的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
古村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1]。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人民生活的物质载体,是徽州文化的一个缩影。
它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人类聚落文化领域中独具特色,其独特的村落造型形式与丰富多彩的设计美学思想,为我们后人创造了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物质世界,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具地域文化特质的精神世界。
探究与分析徽州古村落的设计美学要素,深入挖掘徽州地域文化中的设计美学思想,这将对于徽州古村落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及现代设计美学思想研究面向的拓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5):43~46Journalof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0-08-20作者简介:张亮(1978-),男,安徽省肥西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山水画里的乡村”———徽州民居的审美分析张 亮1,解诚诚2(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机电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肥西县教育局,安徽 肥西 231200)摘 要: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徽州民居在村落选址、民居建筑和装饰细部的处理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揭示徽州居居所具有的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的特点,加深对徽州文化的理解,而且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徽州民居;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和谐美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772(2010)05-0043-04“ChineseRuralLandscape”———AestheticAnalysisofResidentialAreasofHuizhouZHANGLiang1,XIECheng-Cheng2(1.MechanicalandElectricalDepartment,AnhuiUniversityofAchitecture,Hefei230601,China;2.FeixiEducatianBureau,Feixi231200,China)Abstract:HuizhouAncientResidencesiscentofChina'straditionalarchitectureinawonderfulgarden,andoccu-pyan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China'sbuilding.Huizhouresidentialsiteinthevillage,residentialcon-structionanddecorativedetailsembodytheuniquearchitecturalaestheticideology,itsin-depthstudy,notonlyintheoryrevealtheHuizhouHabitathomeenvironmentnitedStates,architecturalbeauty,decorativefeaturesoftheUnitedStates,anddeepentheunderstandingoftheHuizhouculture,butalsohavean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inenvironmentmodernart,plasticarts,decorativearts.Keywords:Huizhouresidentialconstruction;Environmentbeauty;Decorativebeauty;Harmonybeauty中国传统民居作为艺术的重要载体,是特定地域文化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名字:特伦斯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以西递、宏村为例【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
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1.引言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
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
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
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
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
“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徽州古村落“理水”理念徽州人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尤其表现在理水造景方面,他们倾注了巨大的热情精心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水空间。
水口、水圳、水院、水塘、水坝、水井······古村落的一池一沼、一墙一隅,莫不因水成趣,饱含了徽州人”智者乐水“的情怀。
而这些数量众多、形态各异、品味儒雅、亲近生活的水空间,通过理水造景,形成自然地花草虫鱼,人工的亭台廊榭等灵活多变的组合与搭配,呈现出意韵深远的意象特征,处处映射出园林艺术的精华,体现出徽州人的高超的理水技艺和独特的人文情怀。
究其徽州古村民的“理水”理念,不少学者都提出各式各样的理论依据来支撑徽州“理水”设计策略。
有的从风水学出发进行研究,有的通过科学手法研究古村落。
本文则从“物境”、“情境”、“意境”三境探索徽州古村落的“理水”理念。
例如具有特色的宏村“水系”,九曲十八弯、水流千家、千家流水,使“涴汲未访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
”物镜,是人们运用感官,通过“刺激一反应”,对景观的物质形态进行直观感相模写,并产生一系列联想和想象,从而领悟到景观形式美的境界的过程和结果。
这一层面是由主体对事物的声、色、线、形等审美信息的接纳丽唤起的,并伴随着感官的愉悦和兴奋。
情景,是一种情景交融、心物感应的景观审美的精神境界,也是人们运用情绪和情感,通过“感发或投射”的方式,去感受景观的意象美的一种心灵体验。
这一层面不仅涉及感官愉悦,而且深入心灵,唤起心灵的激动和亢奋,是主体和客体的心灵交融。
意境,是人类生命化的精神超越,是人对景观的生命体验。
人们幻觉和错觉这两种超日常性的方式,体验和意会和心灵感悟的景观意境美,这或许可以说是对景观体验情感升华的最高境界,是场境和情境两个层面的景观体验升华的最终结果。
这一层面脱离了感官的愉悦,纯粹汇入到人的心意和神志深处,体现为意志和精神的愉悦,是人的心灵的敞亮。
它超越时空、超越自我,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的解读发表时间:2016-05-31T14:58:23.4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期作者:陈子豪[导读]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一生痴绝处,无梦在徽州”,这句千古名句,诉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陈子豪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摘要: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空间序列的开始,是古代先民对山水美的热爱与向往,水口的营造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章对水口空间进行了详细解析,探索了水口景观环境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水口;天人合一;生态;水景观1 徽州村落的形成及其空间组织1.1徽州村落的形成“一生痴绝处,无梦在徽州”,这句千古名句,诉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村落,从人类最初的“居无定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出现了人类聚居地的最早形态——村落,而徽州古村落是村落的文化历史中的华丽篇章。
徽州古村落最初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随着历史上中原人不断迁入,以至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村落的主要建设者。
徽州村落的形成主要是在东晋、唐末、南宋时期。
南宋经元到明初三百多年,是徽州村落稳定发展时期。
徽州村落的主要形式是在耕读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淳朴田园式村落。
于明成化、弘治之际,徽州村落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徽商开始形成。
随着徽商的蓬勃发展,这一大族聚居的村落开始脱离了对传统农业的依赖。
伴随着徽商的日渐显赫,徽州古村落进入了它的勃兴鼎盛期。
成于徽商的发展,衰于徽商的失势,徽商的衰落和太平天国时期战争的重创,使得徽州村落陷入衰落、萧条之境。
直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徽州传统村落再次受到世人注日。
1.2徽州村落的空间组织序列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在于她丰富而完整的空间序列,用与建筑异曲同工的绘画、文学语言的“起”、“承”、“转”、“合”贴切地说明了徽州村落空间结构的艺术性特征。
这里的“起”是指徽州村落的序列的开端——“水口”。
收稿日期:2008-04-24作者简介:吴瑕(1983-),女,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试论徽州古村落中的水吴 瑕(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610066)摘要: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选取“水”这个因素,从文化理念、生活、景观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徽州古村落重视水的原因。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水中图分类号:K925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8)11-0100-03 引言徽州曾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
隋置歙州,唐大历五年(770年)歙州开始领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所在歙县。
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仍辖6县,明清时期徽州府基本上与上述地域相当,徽州一府六邑的格局一直维系到19世纪中叶。
徽州最初的村落为先秦时期古越人的聚居之地,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
历史上中原人不断迁入,中原人渐渐成为徽州古村落的主要建立者。
中原大族迁入徽州,以“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4〕。
相应的,“三朝”建立的村落也最多,东晋、唐末和南宋为徽州古村落的重要建立期。
南宋经元到明中叶300多年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稳定发展时期,也是徽州古村落稳定发展时期,南迁入徽的世家大族多饱学之士,科举入仕是他们保持发扬家族地位的主要途径。
南宋后徽州作为朱熹桑梓之地,读朱子之书,习尚知书,科举入仕更是蔚然成风,推动了徽州古村落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徽商的崛起。
明清时期的徽商,受封建社会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以末取财,用本守之”,将大量商业利润撤回故里,购置土地、兴建祠堂、营造园亭广厦。
明清时期徽州古村落,特别是大族聚居的村落由此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脱离了传统农业村落发展轨迹,村落发展基本仰仗徽商商业利润。
所以鼎盛时期的徽州古村落经济支柱是徽商。
明中叶至清中叶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蓬勃鼎盛时期,徽州古村落盛极一时。
现在我们所见的徽州古村落,大多是这一时期的村落建筑。
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营造研究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营造研究引言:徽州许村位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
水口作为许村的重要地标之一,不仅代表着村落的水文化,也是村民生活的重要源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近年来快速的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导致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出现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营造和保护。
一、水口景观空间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水口作为徽州许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而水口就是水与人文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水口既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基地,也是聚会和交流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对水口景观空间的营造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二、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1. 污染严重:由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田化、工业化程度上升,导致水口水源受到污染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景观空间的美观度和生态环境。
2. 河道淤积:由于水流的不畅,水口处的河道出现严重淤积情况,使得水口的美观度和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3. 城市化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口周边土地开发的压力日益增大,导致景观空间的破坏和失去原有特色。
三、营造与保护措施1. 水口污染治理: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工作,做到源头控制,确保水质的改善和景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 河道疏浚工程:对水口周边的河道进行疏浚和清淤,保持水流的通畅和河道的清爽,使水口的景观空间更加美观和舒适。
3. 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对徽州许村水口的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制度,在保护中弘扬徽州文化的精髓,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该地的历史和文化。
4. 合理土地利用:在城市化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合理规划和利用水口周边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景观空间,保持徽州许村水口的原始风貌和特色。
结论: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的营造与保护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任务,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持传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途径。
简述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态设计的审美特
色(1)
论文关键词:古村落水系形态水环境
论文摘要:本文以徽州民居宏村水环境为例,分析了古村落水系的形成背景、水系形态的布局以及古水系的审美特色,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挖掘蕴藏在民居村落人工水系的具有浓厚传统的审美文化精华。
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这些传统的精髓,对现代人来说不仅仅是思想的启迪,而且是创作的源泉。
徽州古村落分布于徽州地区,迄今保留着众多的明清古村落建筑群,显示着徽州明清民居的独特风貌,其山川水脉与古村落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像一串串亮丽的珍珠,散落在黄山脚下。
本文试图以黟县古村落宏村水环境为例,对独具匠心的村落古人工水系形成的水街景观布局及其文化审美特色作探讨性分析。
一、水系形态布局
宏村古人工水系形态布局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水院构成。
水口位于村落入口处,是众水汇集之地,“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
水口的作用,一方面界定
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的位置,另一方面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要。
对水口布局,讲“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处”。
村落水口一般多植树,建桥或构筑标志性建筑。
宏村水口之水由西溪水道和小溪之水汇集而成,到礁石群处转弯向南,水圳进水口就设在离弯折处30米的地方。
进水口水面高于南湖水面米,圳水流速米/分。
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宏村水口工程的设计是科学的。
水圳的走向和水系的布局,使全村居民用水距离比较适中。
水圳分作大小水圳两部分,村中分流,大圳向西,全长716米,分上、中、下三段。
上水圳自进水口往南流30米,再转折弯流向东南方向,中段圳沿宏村街向东流到“慎思堂"前折向南流,即是下水圳,下水圳曲折拐弯流入南湖。
小圳向东流入月沼,曲折地拐了一个大弯,再向南流入南湖。
据黄山市测绘院对宏村古水系勘察测算,全村离水源最远的住户,直线距离也不过100米,大部分住户离水源的直线距离在60米以内。
可见,当年设计的水系网络已充分考虑村民就近用水的问题。
二、古水系的审美特色
宏村古人工水系遍布全村,潺潺水圳,九曲十弯,绕家
穿户,贯通月沼和南湖,长年流水不腐。
在这里③,流动之水成为宏村古水系典型的特色之一。
一曲清水在村中朝着一个方向流淌了六百年,逝者如斯,或曲折而缓淌,或波摇而闪光,这种流动之美蕴含着的是生命精神的存在,是一种实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一种自由理想的寄托。
六百年来,水圳之水已成为宏村人须臾不可或缺的水源。
全村男女老少都十分珍惜保护水圳的建设,避免污脏之物坠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汪公锡文运熙家抄》中有段点评古水系的排句,“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生动地概括了水圳活水的“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环保”五项功能。
宏村古水系水的流动所展现的生命旋律,充分体现了宏村人汪氏祖先的智慧和力量,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表现了古村落聚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的高度结合,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宏村水环境另一显著特色是静态之美。
所谓“静”只是相对而言。
月沼和南湖一个平和如镜,一个深邃空阔,都有虚旷致静之美。
月沼呈半月形,水面如镜,四周民居环绕,天光云影,人语回音清晰,成为古村落水街景观的核心,也是村民洗漱用水的共享空间。
宋儒朱熹曾吟唱诗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描述的是传统理水方式和对水的本质的真
实写照。
南湖似弓形,漫步在池岸小径,步移景异,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映入眼帘,水面在建筑的映衬之下形成虚实相间之空间,显得晶莹、宁静、恬美。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