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 [基本概念]:神经系统疾病当中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针刀治疗的适应症之一。
目前比较统一的周围神经卡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概念是指周围神经在其行程中任何一处受到卡压而出现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这一定义临床引用较少,但概括全面且恰当。
狭义的概念临床引用较多,但覆盖面不广,是指周围神经经过某些解剖上的特定部位,如经过肌肉的腱性起点,穿过肌肉,绕过骨性隆起,经过骨纤维鞘管及异常纤维束带处,因这些部位较硬韧,神经本身因肢体运动,在这些部位反复摩擦造成局部水肿等炎症反应,使鞘管容积减小,神经在压迫及反复摩擦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脱髓鞘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周围神经卡压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原则上应采取手术治疗,且疗效也较满意。
手术治疗是对卡压神经行松解术,包括单纯松解去除卡压物、神经外膜松解和神经束膜松解等。
针刀治疗能够通过对神经受卡压部位附近的软组织进行有限松解,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神经卡压,从而缓解症状。
并且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显示针刀治疗对于部分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以下举例列举了一些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类的疾病,这些疾病都是经过针刀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的疾病:1.神经根型颈椎病2.腕管综合征3.肘管综合征4.梨状肌综合症5.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6.莫顿跖痛症7.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8.枕大神经卡压综合症9.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之一) [基本概念]: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者,约占60%。
此乃侧后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所致,主要表现为与颈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临床病因]: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髓核的突出与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其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
骨科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臂丛神经血管卡压(胸廓出口综合征)松解术【适应证】1.症状明显,病因明确,如颈肋、颈椎横突过长、颈部可触及软组织硬结或索条者。
2.症状明显,病因不明确,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愿意接受手术者。
【禁忌证】1.伴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木者。
3.局部有感染病灶,术后可能感染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全身麻醉或颈丛阻滞麻醉。
4.体位仰卧,肩下垫枕,头偏向健侧。
5.切口做颈部"1.”形或锁骨上横形切口。
6.操作方法(锁骨上入路)(1)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后缘纵行切开颈部脂肪垫。
(2)切断结扎肩胛舌骨肌、颈横动、静脉。
(3)分离前斜角肌和臂丛神经,保护锁骨下动静脉。
(4)探查并去除卡压臂丛神经的因素,如切断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小斜角肌和先天性索带等。
(5)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者,切除压迫神经的部分骨块。
如未发现任何软组织卡压,则考虑做第1肋骨切除(切除方法可采用锁骨上下联合切口,如术前考虑第]肋骨为主要卡压因素者,可经腋路做第1肋骨切除术)。
(6)根据臂丛神经卡压情况,酌情局部用药或其他处理,以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7)彻底止血,冲洗切口,检查胸膜顶是否破裂。
如有破裂应及时修补,并按胸外科常规处理。
(8)切口内置负压引流或橡皮引流条,逐层关闭切口。
(9)上述操作亦可在内镜协助下完成。
【注意事项】1.由于颈部血管压力高,止血必须可靠。
2.颈部脂肪垫不要大块缝合,缝拢即可。
3.术后有发生淋巴漏的可能;在术中应仔细结扎淋巴结及淋巴管。
4.臂丛神经根干如无明显病变,不必做神经松解术、手术切断前斜角肌者,有损伤膈神经的可能,应注意保护。
5.有条件者,术中可做神经肌肉电生理监测。
或应用内镜协助进行索带切断。
二、肩胛上神经卡压松解术【适应证】1.肩外展外旋无力或伴有冈上肌和冈下肌肌萎者。
6.电生理提示肩胛上神经卡压者。
7.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坚决要求手术者。
[指南]神经卡压综合症神经卡压综合症【概述】神经卡压综合症属骨--纤维管、室压迫综合征之一。
为周围神经行径某部骨纤维管,少数为纤维缘受到压迫和慢性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产生神经功能异常。
【治疗措施】非手术治疗采用局部制动,注射皮质类固醇和服用NSAID减轻卡压病变的炎性反应,缓解症状。
但本病为缓慢进行性疾病,很少自愈。
一般需手术切开骨-纤维通道,使神经得以减压松解。
应注意避免手术粗暴,进一步损伤神经。
【病因学】病变多位于一些特定解剖部位,骨--纤维管,或无弹性的肌肉纤维缘、腱弓等神经通道关键卡压点,该处受压神经难以回避、缓冲。
其病因可归纳成三大类:?管内压迫:腱鞘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慢性损伤性炎症。
?管外压迫:骨疣、骨与关键损伤、韧带损伤。
?全身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粘液水肿、肥胖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Reynaud病、妊娠等可合并神经卡压征。
【病理改变】神经卡压病变的致伤因素为神经缺血和机械性损害。
急性短期的压迫可使神经缺血,受压轴索轴浆流受阻,缺氧,水肿。
压迫严重持久可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变化,甚至远端轴索崩解,髓鞘发生Waller变性。
肢体活动时,处于狭窄通道内神经纤维在机械刺激下发生慢性损伤性炎症,并加重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但一般病理变化都在Seddon机能性麻痹阶段和Sunderland5级分类的第1、2级。
大部分为可逆性损害。
【临床表现】1.疼痛和感觉异常可按神经支配皮节发生感觉缺失或异常。
2.夜间加重又称休息痛。
3.疼痛可向近侧远侧同时放射,需与双重卡压鉴别。
4.肌肉萎缩、无力、运动不协调。
5.交感神经受累征表现为温度、颜色、发汗及营养障碍。
6.卡压点的局限性压痛、放射。
卡压点远近侧均有压痛称Vallex现象。
7.Tinel征为卡压点的轻叩痛并有发麻感。
神经根病EMG可显示纤维震颤和去神经电势,一般无传导速度减慢。
周围神经受累可有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减慢。
X线平片仅能发现骨增生和陈旧损伤征象。
前臂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一)前臂外侧皮神经穿深筋膜的位置朱氏分别进行了纵向定位和横向定位的测量。
纵向定位即距内、外上髁连线的距离,横向定位距内、外上髁连线中点垂线的距离。
在30侧标本中,29侧是以主干穿深筋膜,其中16侧位于内、外上髁连线的上方,距离连线(4.75±1.25)mm(0~13.0mm);13侧位于内、上髁连线的下方,距离连线(11.12±1.97)mm(4.0~32.0mm).而且29侧均位于内、外上髁连线中点垂线的外侧,距离连线(12.88±0.96)mm(5.0~26.0mm)。
只有1侧以分支穿深筋膜,纵向定位是在内、外上髁连线的下方7.0mm处,横向定位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垂线的外侧,前支距垂线14.0mm,后支距垂线16.0mm。
(二)前臂外侧皮神经与头静脉的关系30侧标本中,前臂外侧皮神经主干位于肘窝处,22侧在头静脉深面伴行,占(73.3±8.1)%;4侧在头静脉内侧伴行,占(13.3±6.2)%;4侧在头静脉外侧伴行,占(13.3±6.2)%。
前支在前臂上、中1/3处,27侧在头静脉内侧下行,占(90.0±5.5)%;2侧在头静脉深面下行,占(6.7±4.6)%;1侧在头静脉外侧下行,占(3.3±3.3)%。
后支在前臂上、中1/3处,18侧在头静脉内侧下行,占(60.0±8.9)%;11侧在头静脉外侧下行,占(36.7±8.8)%;1侧在头静脉深面下行,占(3.3±3.3)%。
(一)病史患者常有重复性屈肘、伸肘、旋前的病史,打网球者多见。
有些患者可有同侧手臂头静脉注射史或静脉炎史。
(二)症状前臂桡侧及腕背有刺痛、烧灼感和麻木。
(三)体征前臂桡背侧针刺痛觉改变大多为减退,少部分患者为过敏,屈腕时麻痛可能加重。
在肘横纹处肱二头肌腱外侧附近有明显压痛,Tinel 征阳性。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一)
佚名
【期刊名称】《新医学》
【年(卷),期】2008(39)8
【摘要】@@ 概述rn因骨-纤维隧道、腱膜、筋膜狭窄、增生、肥厚、粘连而使经过该处的周围神经挤压,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甚至造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现象称之为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页数】1页(P封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3
【相关文献】
1.自制针刀切开减压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J], 熊华;黄琳
2.单纯内镜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围术期护理 [J], 王华枝;李丽红
3.康复护理在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术后中的应用 [J], 诸新兰
4.显微外科技术在手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效果观察 [J], 李鹏
5.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J], 张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