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历史发展与流派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六大流派盆景艺术欣赏中国盆景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
盆景是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的有机结合,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人们誉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活的艺术、有生命的雕塑品。
中国盆景艺术,随着我国文明历史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
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是盆景艺术的创始国。
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已有“囿”的营造。
秦汉时期,中国园林形式出现了“苑”、“别墅”、“王室灵台”,展现出园林之美。
东汉--隋朝时期,盆栽兴起,采用“掇山理木”的技术方法,人工山水园应运而生,讲求意境表现。
唐宋时期,由盆栽艺术加工而成的盆景与山水画互为影响。
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十朋、陆游等有咏山石的诗篇及《宣和石谱》、《渔阳石谱》、《梦梁录》等专著的相继问世,繁荣和发展了盆景艺术。
元、明、清时期,“些子景”(微型盆景)的出现,使盆景另辟蹊径。
画家饶自然所著《绘宗十二忌》从理论上阐述了制作山水盆景及用石方法,丰富了盆景制作。
《素园石谱》、《长物志》、《考槃余录》、《广群芳谱》、《花镜》等专著的相继出现,形成了研究盆景的学术空气。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盆景流派较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流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不断出现新的流派,形成百花竞艳的大好局面。
就传统的五大流派而言又分为南、北两大派,南派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北派包括长江流域的川派、扬派、苏派、海派(后三派过去统称江南派)等。
一、岭南派盆景岭南派盆景岭南派盆景岭南派盆景岭南派盆景以“花城”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因地处五岭之南面称为岭南派。
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虽然岭南盆景艺术起步较晚,但也有数百年历史。
岭南派盆景形成过程中,受岭南画派的影响,旁及王山谷、王时敏的树法及宋元花鸟画的技法,创造了以“截干蓄枝”为主的独特的折枝法构图,形成“挺茂自然,飘逸豪放”特色。
我国盆景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中国盆景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虽然起源于中国,但盆景文化却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成为中西合璧的文化遗产。
盆景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精心布置,将以植物为载体的自然景观缩小到盆中,或者将人工制造的景物放入盆中,以便观赏。
盆景不仅反映了美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本文将以我国的盆景文化为切入点,探讨盆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盆景文化的历史渊源盆景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武帝时期,盆景被视为一种富贵之物,只有皇宫里的贵族才能享用。
至唐代,盆景的技艺日渐成熟,更多的人开始制作盆景,并且盆景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盆景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发展,如今的盆景已经多种多样,从简单的悬崖峭壁到极具特色的石灰盆景,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盆景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精神,更反映了我国的人文与自然环境。
中国盆景非常注重意境的表现,它通过种植草木和布置岩块石头的方式,再现山川河流的景色,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风格与特色。
除此之外,盆景还可以反映一种人文意境,往往是通过对盆景的摆设和景物的造型,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呈现出人类的文化历史和审美价值观念。
二、盆景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盆景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盆景文化也为世界所认可,并进入了世界舞台。
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盆景已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与城市自然景观相协调,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表现。
近年来,盆景文化的发展不但是艺术创造力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也涉及到教育、旅游、康养和养老等方面。
盆景文化既是旅游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极具陶冶情操的文化教育形态。
在康养和养老领域,盆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盆景中不断更新的绿色元素和自然景色,可以降低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健康养生的特点。
在盆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古老的盆景文化和现代的科技手段已经融合,形成了一些极具特点的盆景文化品牌。
中国盆景的派别及其代表作品一、苏派盆景苏派盆景是以苏州为中心的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苏派盆景的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富有艺术情趣。
在处理虚实,曲直、疏密、开合、明暗等关系上,脉理清晰,卓具匠心。
苏州盆景艺术具有自然纯朴的风貌,生动活泼的形象,变幻莫测的手法,韵味隽永的情调。
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往往表现了原始而纯真的自然美,意欲呼唤人类热爱自然且增强人类保护、尊重自然的意识。
1、苏派树桩盆景苏派盆景以古雅拙朴见长。
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虬干老枝,培植于小盆之中,竟能高不盈尺,自然成态,或悬或垂、或俯或仰,配以古盆和苏式几架,则古趣盎然。
同时,它在吸引了我国传统古典园林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的某些技法,独具匠心地创造,体现了“无声的诗歌、立体的画图、生命的雕塑”。
代表树种:松、柏、雀梅、榔榆、黄杨、三角枫、石榴、鸟不宿等。
传统技法:粗扎细剪,以剪为主、扎为辅。
对树桩枝干用棕丝蟠扎成平整而略为倾斜的两弯半S形片子,以后用剪刀修成椭圆形,中间略为隆起,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状若云朵。
传统造型:顺风、垂枝、劈干、一顶、六台、三托。
艺术风格:老干蟠枝、清秀古雅。
艺术特点: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制作精细,灵巧入微,宛如江南丝竹乐那样,予人典雅、绮丽、明快、流畅的感觉,深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
代表人物:周瘦鹃、朱子安。
代表作品:周瘦鹃有“紫竹林”、“竹林七贤”、“枯木竹石”、“田家小景”、“孤山放鹤图”、“枫林雅集图”、“敬牧图”等作品。
朱子安有圆柏盆景《秦汉遗韵》,大坂松《云蒸霞蔚》、锦松《苍干嶙峋》、榆树《沐猴而冠》和《龙湫》等作品。
朱子安--《秦汉遗韵》朱子安—《云蒸霞蔚》2、苏派山水盆景常用石材:斧劈石、昆山白石、太湖石、英石等。
艺术特点:苏派的山水盆景颇多古诗画意,富有浓郁的诗情,布局简练,章法严谨,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风光。
盆景是一种通过精心修剪和塑造植物,在小型容器内创造出迷人的自然景观的艺术形式。
盆景流派的形成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等。
下面是盆景流派形成过程的阐述:
1.古代起源:盆景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古希腊。
在中国,盆景最早出现在元
代,当时被称为“盆山画”,以树木和假山来表现山水景色。
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艺术形式,被称为“微型风景”。
2.传入日本:盆景艺术在唐朝时传入日本,并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日本的盆景注
重自然和平衡,强调表现季节变换和自然景观的美感。
日本修行僧人将盆景视为修行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盆景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3.流派的形成:在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的盆景流派。
其中,著名的流派包
括:
●平安盆景:以自然风景和山水为主题,追求简约与自然之美。
●天台盆景:注重表现宗教与哲学的意境,以传达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九谷盆景:采用木质容器,强调树木的形状和姿态。
●城垣盆景:模仿城市围墙和建筑物,展示城市景观。
4.影响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盆景艺术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并受到了不同文
化的影响。
在中国、韩国、越南等地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盆景流派。
总结起来,盆景流派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不同的盆景流派逐渐形成并展现出各自的独特魅力。
这些流派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美和生活哲学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盆景的起源朝代及发展盆景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古老艺术形式,通过对植物的修剪、布局、摆放等技艺,将自然景观缩小到一个小小的容器中,再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微缩的自然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盆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接下来,本文将对盆景的起源朝代及发展做一概述。
盆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汉魏六朝时期是盆景艺术的发展时期。
在北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富有的贵族和士人开始关注庭院造景,盆景艺术逐渐兴盛起来。
然而,真正的盆景艺术大规模流行起来,要追溯到唐宋时期。
唐代,盆景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当时的众多文人士大夫都对盆景艺术兴趣浓厚,他们利用盆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据《唐寅夜宴图》可以看出,唐代的盆景注重造型和布局,运用了特定的手法和技艺,呈现出自然山水的美。
盆景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成为艺术家们表现自然景观的媒介。
宋代,盆景艺术达到了巅峰。
当时,盆景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贵族和文人的兴趣爱好,逐渐传播到民间。
宋代的盆景作品追求以寄托感情为核心,强调景物之间的独特和谐。
在细节处理上,注重植物的形态、根部以及盆景配景的选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著名盆景作品,如苏轼和赵明道的《红梅图》等,都展示了盆景艺术的成就与精髓。
明清时期,盆景艺术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更多的风格和特点。
明代的盆景作品更注重形象和神韵,注重通过植物的修剪和摆放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清代则更注重表现自然山水之美,创作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盆景作品。
尤其在清代乾隆朝,盆景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盆景作品多样化,从山水到花卉,从传统到创新,多层次地展现了盆景艺术的魅力。
近现代以来,随着开放和交流的加强,盆景艺术开始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
中国的盆景大师们积极参与国际盆景展览和比赛,并与世界各地的盆景爱好者们交流互动。
盆景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中国,各个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的盆景发展体系和艺术风格,为盆景艺术的多样性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盆景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关介绍盆景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关介绍—盆景(盆栽)是在中國發明,以後傳到日本、越南和朝鮮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
中國盆景藝術千餘年的傳承,歷經許多的自然災害與社會動盪,分別有嶺南派、川派、蘇派、揚派、海派、徽派、通派等流派,成為中華及東方文化的重要一環。
盆景通過在一個器皿中種植植物,點綴山石,等組合而成,以寓大於小的手法,表現一種大自然的意境,並可從中看到四季的變化。
一棵盆景的藝術造形,本身就是不同常態的樹頭,可以夠格放在盆中加以欣賞的樹頭,一定要它特出之處.而盆景的造型,包括人為的造型和培養,目的也為了可以適合於放在盆中欣賞,樹椿夠粗壯又矮小更是他最主要的基本要求。
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壁畫中畫有紅花園盆,底有方架座,已是觀賞盆栽。
唐章懷太子李賢墓(706年)壁畫中內侍手托淺盆,內栽兩小樹。
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唐三彩硯,反映唐代山水盆景。
文震亨認為插花器物「貴銅、瓦,賤金、銀」。
屠隆描述:「盆景以几案可置者為佳,其次則列之庭榭中物也。
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其本如臂,針毛短簇,結為馬遠之欹斜詰曲,郭熙之露頂攫拿,劉松年之偃亞層疊,盛之昭之拖拽軒翥等狀,栽以佳器,槎牙可觀。
更有一枝兩三梗者,或栽三五窠,結為山林,排匝高下參差。
更以透漏窈窕,奇古石筍,安插得體,置諸中庭。
對獨本者,若坐岡陵之巔,與孤松盤桓;對雙本者,似入松林深處,令人六月忘暑。
」龔自珍「辟病梅之館」,加以「療之,縱之,順之。
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要讓盆景具有藝術價值,行家建議,造型注意結構,結構之美,貴在和諧。
結構還涉及層次。
層次由樹木主幹上的枝葉位置和鋪展狀態所形成,以自然和諧為佳。
創作盆景,除了植物自身,還要選擇合適的支架、盆具,有時還得配合以奇石。
這些,都要遵守協調、和諧的原則。
盆景、歷史、文化背景源遠流傳,是大自然的縮影,取大自然之優,去大自然之劣,以人工思維模仿大自然的方式,以形小相大來表現,是「無言的詩詞,活的藝術品」。
盆景起源和历史盆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在小空间内栽培和塑造植物,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
它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盆景起源的传说、历史发展以及现代盆景艺术的状况。
一、传说与起源关于盆景的起源,有着一些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始于汉代的古老传说。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洛阳张的庄园主,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有一次,他在园中种植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小树苗的枝干,他很担心破坏了树的美丽。
为了弥补他的过失,他决定将它移植到一个小水池旁,用精心雕刻的石头作为树的背景。
不知不觉中,这棵树渐渐变得宜人,它的枝叶形状变得更加迷人,观赏价值也更高。
这个故事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从而形成了盆景的艺术形式。
二、历史发展盆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早期的盆景注重自然景观的模拟,以山、水、云等元素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
而在唐代,盆景开始出现在皇宫和贵族庭院中,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宋代时,盆景艺术开始向民间传播,成为寻常百姓也能欣赏和参与的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盆景进一步发展,技艺达到了高峰。
同时,盆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与诗画、书法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现代盆景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现代盆景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现代盆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加注重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艺术理念。
一些艺术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盆景作品,例如利用光影效果、音乐等元素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此外,在盆景艺术的推广和传承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和举措。
例如,盆景艺术展览、比赛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逐渐增多,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总结盆景作为一种独特的植物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说中的洛阳张,为盆景的起源提供了寓意深远的故事。
盆景与插花艺术论文盆景的发展历史与流派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号专业:中国·大庆中国盆景的发展历史与流派盆景是在我国盆栽、石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树、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出自然景观饼借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
它起源于中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的影响出现了异彩纷呈的造型形式和各具特色的加工技艺。
不同的创作者由于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有艺术特色的风格。
在一定地域流传下来就形成了地方流派。
中国盆景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
主要的流派有苏派、扬派、川派、岭南派、徽派、海派、通派、浙派八大流派。
1、中国盆景流派1.1、清秀古雅的苏派苏派盆景历史悠久,所在地苏州自唐代起经济文化一直十分繁荣,历代是文人荟萃之地。
明代的“吴门画派”、古典园林对其影响甚远。
五十年代以后,盆景艺人大胆创新,桩景的枝片已不受“六台三托一顶”所限,干形力求自然多变,在用棕丝扎片的基础上年年进行细致的修剪,形成一种“粗扎细剪”的整形方法。
苏州盆景艺人扎片技术娴熟,起片自然,逐步形成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及粗扎细剪的手法。
使苏派盆景焕然一新,以‘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苏州盆景树种以榆、雀梅、三角枫、石榴、梅等落叶树为主。
苏州、常熟一带传统的桩景形式以规则式居多,树干微曲,左右互生六个园片称‘六台’ ,向后伸出三片称‘三托” ,顶上一片称一顶” , “六台三托一顶’的桩景多成对放置。
苏派的桩景枯干峰峨而枝叶碧翠,新陈对比强烈,形象生动鲜明,犹如枯木逢春。
苏州留园陈列的一盆大型古桩雀梅树龄达三百余年,叶青翠欲滴,纯净透明,皮自然枯朽,苍老古稀;干粗壮、雄奇、奔放,根似露非零,盘根错节。
苏派盆景的老干虹枝像传说中的龙,干形为曲干式,柔媚秀气,弯曲有力,又符合自然情理, “曲折有致,刚柔相济”才能做到曲折优美。
中国盆景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一、盆景的起源中国的盆景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1977至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片上,绘有盆栽植物的图案,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盆栽”观赏植物,是中国盆景的初级形式。
“模仿自然,建苑造园”。
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就建囿,供皇室贵族狩猎和游乐。
秦统一全国后,建上林苑。
秦始皇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汉武帝刘彻,将秦时上林苑的范围扩充二百余里,并建离宫、观、馆数十处。
此时私家园林也十分盛行,茂林巨富袁广汉在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注水为池,构石为山,……奇树异草,亭阁回连,可见那时园林已相当盛行。
盆景的形成和发展与造园艺术是分不开的。
从发掘出土的汉代陶砚来看,砚面塑有十二个山峰,嶂峦重叠,群山连绵,若盛水其中,山影水光,显出一派绮丽湖光山色。
再从河北省望都县出土的东汉(公元25—220年)墓壁画上绘有圆盆,盆内栽有红花六枝,盆下配有方形几架一座,把植物、盆盎和几架三位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盆栽可以看成是我国树木盆景的初期形式。
同时,也可以看出,那时我国的盆景艺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南北朝时,南宋隐士兼名画家宗炳(公元375一-443年)在他的《画山水序》中说过:“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并把平生画过的山水,张挂室内,和平生所见之山水,绘于室内墙壁之上,以供卧游。
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
山水画的兴起,对中国盆景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再从南北朝时,梁代史学家萧子显(公元489—537年),在《南齐书》中曾经说过“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
又载有:“永明六年(公元488年),赤城山云雾开朗,见石桥瀑布,从来所罕见也,山道士朱僧标以闻,上遣主书董仲民案视,以为神瑞。
太乐令郑义泰案孙兴公赋造天台山伎,作莓苔石桥,道士扪翠屏之状寻又省焉。
我国盆景艺术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我国盆景艺术是一种通过栽培、修剪和布置植物,再配以石、水、土等元素,创造出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小型景观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观赏园林艺术,并在民间得到广泛发展与传承。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盆景艺术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风格。
1.北方骨艺流派:北方骨艺盆景流派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等地。
其特点是运用干燥的石质、树本,以及骨架清晰的灌木作为造景物,给人以干瘪、坚韧之感。
盆景的造型常常精细工整,富有力量感,其表现出来的景致通常以地质奇观、庙宇古迹等场景为主。
2.江南山水流派:江南山水盆景流派主要分布于苏州、杭州、宁波等江南地区。
其特点是注重表现山水之幽深、水之清澈的韵味,创造出静谧、温婉、柔和的景观氛围。
常采用花卉、瓜果蔬菜等植物,辅以湖泊、溪流、岩石等元素,通过精心布置和修整,打造出如画卷般的江南风光。
3.精致奇花流派:精致奇花盆景流派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其特点是选用奇花异果、多姿多彩的花卉作为景观元素,注重花卉的姿态、颜色和香气,打造出繁花似锦的盆景景致。
常常运用树叶的颜色、花朵的形态和繁荣的枝叶来营造艺术效果。
4.陈列常态流派:陈列常态盆景流派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其特点是在展示盆景艺术时注重展现植物的生长状态和自然的气息。
它强调自然、朴实、均衡,尽量还原植物在山野中的原生态,展示植物的生态美和自然之美。
5.临摹花卉流派:临摹花卉盆景流派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其特点是以花朵的形态、色彩为主题,通过繁衍精品姿态复制,展现花卉在不同季节和阶段的变化,使人将盆景与真实花卉难以区分。
以上就是我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介绍。
各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但都秉承了中国古代观赏园林的艺术理念,注重表现自然的美和人文的内涵,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
盆景的现状及发展引言概述:盆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现代社会中,盆景作为一种绿化装饰和文化艺术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本文将从盆景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详细阐述盆景的现状及发展。
一、盆景的历史渊源1.1 中国古代盆景的起源中国古代盆景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开始将山石、水景等自然元素引入盆中,形成了盆景的雏形。
1.2 盆景的发展与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盆景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时,盆景艺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山水”为主题的盆景。
1.3 盆景的传播与流派盆景艺术在明清时期逐渐传播到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盆景流派。
同时,在中国,盆景也形成了苏派、浙派等不同的流派。
二、盆景的现状2.1 盆景的艺术价值盆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工艺术,呈现出独特的美感,被誉为“微缩的自然”。
2.2 盆景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盆景作为一种绿化装饰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盆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2.3 盆景的应用领域盆景不仅仅用于家庭、办公室等室内装饰,还广泛应用于公园、景区等户外绿化领域。
盆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三、盆景的发展趋势3.1 盆景艺术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盆景艺术也在不断创新。
现代盆景注重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性,使盆景艺术更加多样化。
3.2 盆景与科技的结合科技的进步为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光线、声音等科技手段,可以增强盆景的艺术效果,使之更加生动逼真。
3.3 盆景的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盆景艺术也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中国盆景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盆景的国际化发展前景广阔。
四、盆景的挑战与机遇4.1 盆景市场的竞争随着盆景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也日益激烈。
盆景从业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作能力,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盆景与插花艺术论文盆景的发展历史与流派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号专业:中国·大庆中国盆景的发展历史与流派盆景是在我国盆栽、石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树、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出自然景观饼借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
它起源于中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的影响出现了异彩纷呈的造型形式和各具特色的加工技艺。
不同的创作者由于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有艺术特色的风格。
在一定地域流传下来就形成了地方流派。
中国盆景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
主要的流派有苏派、扬派、川派、岭南派、徽派、海派、通派、浙派八大流派。
1、中国盆景流派1.1、清秀古雅的苏派苏派盆景历史悠久,所在地苏州自唐代起经济文化一直十分繁荣,历代是文人荟萃之地。
明代的“吴门画派”、古典园林对其影响甚远。
五十年代以后,盆景艺人大胆创新,桩景的枝片已不受“六台三托一顶”所限,干形力求自然多变,在用棕丝扎片的基础上年年进行细致的修剪,形成一种“粗扎细剪”的整形方法。
苏州盆景艺人扎片技术娴熟,起片自然,逐步形成以剪为主,以扎为辅及粗扎细剪的手法。
使苏派盆景焕然一新,以‘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苏州盆景树种以榆、雀梅、三角枫、石榴、梅等落叶树为主。
苏州、常熟一带传统的桩景形式以规则式居多,树干微曲,左右互生六个园片称‘六台’ ,向后伸出三片称‘三托” ,顶上一片称一顶” , “六台三托一顶’的桩景多成对放置。
苏派的桩景枯干峰峨而枝叶碧翠,新陈对比强烈,形象生动鲜明,犹如枯木逢春。
苏州留园陈列的一盆大型古桩雀梅树龄达三百余年,叶青翠欲滴,纯净透明,皮自然枯朽,苍老古稀;干粗壮、雄奇、奔放,根似露非零,盘根错节。
苏派盆景的老干虹枝像传说中的龙,干形为曲干式,柔媚秀气,弯曲有力,又符合自然情理, “曲折有致,刚柔相济”才能做到曲折优美。
1.2、游龙狮式的扬派扬派是以扬州为中心的盆景,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南通等地,由于地处江苏北部,故有统称苏北派。
扬派盆景分两支,西派和东派。
西派以游龙式为主要标示,东派则以两半弯(或三半弯)为主要特色。
扬派盆景常用的树种有松、柏、榆、黄杨。
历史上扬派盆景以“狮式盆景”(即两半弯)最为著名,造型特点为“云片”即树桩盆景的树冠像片片碧云状,且有层次分明、平整平稳的艺术风格。
在树种选择方面,要选择萌芽能力强、耐修剪、寿命长、易繁殖的针叶或小阔叶树为好。
盆景犹如绘画一样注重气韵法,讲究形态美,使其应物象形,做形神兼备、情趣横生,给人以丰富美感享受。
扬派的“狮式”盆景,艺上必须意态如狮,只求神似,不求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制作上必构成三弯九片一顶。
今日的“二弯半”不受狮式盆景的约束,造型自由,构思开阔,这自有它好的一面,但它和一般“曲干式”就难区分了。
倘若二弯半能恢复狮式的神韵,则更能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1.3、苍古雄奇的川派川派发源于四川成都常用树种有瓶兰花、梗海棠、六月雪、罗汉松、杏、梅竹、紫薇、扑地柏等造型特点为悬根露爪,虫多姿,苍古雄奇。
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
前一个简是简单,后一个简是简练。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川西平原丰富的植物资源,繁荣发达的经济氛围为川派盆景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近几十年来画家和技师们紧密合作,大胆创新,创作了一批姿态自然、苍古雄奇、颇具画意的自然式盆景,与传统的古桩相映成趣,交互生辉,为川派树桩盆景的发展开创了新路。
四川民间有盆景无根如插木的的谚语,故其桩景特别强调根的处理,盆中的树木多悬根露爪,注意盘根错节的造型。
成都的银杏古桩树干犹如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其态瑰奇独特,稀有少见。
自然式的盆景中常喜用竹子作素材与石相配,别有情趣,富有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川派的艺术风格: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
山水盆景则以气势雄伟取胜。
高、悬、陡、深表现出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1.4、隽永神韵的岭南派广东地处五岭以南,俗称“岭南”。
明清时期,广东各地民间已广为栽种盆景,多选用九里香、榆树、罗汉松、柏树等树种,造型则比较程式化。
诸如树干必呈“之”字型,弯曲有序,每曲位长一枝拖,树顶为平定状,树型呈扇面状。
另一种形态是像铁线扎作,这种形式不讲究支托布局,依傍着树干用铁线扎作框架,带引枝条沿势生长而成。
岭南派的盆景主要的艺术特色为挺茂自然,飘逸豪放,隽永神韵。
典型的造型式样有雄健繁茂的大树型,扶疏挺秀的高坠型,潇洒豪放的飘逸型,多干株连的连根型。
构图活泼,野趣天然。
现岭南派整型修剪方法,是蓄枝截干。
所谓“蓄枝截干”,就是使桩景矮化紧凑达到艺术美的方法。
具体讲就是待树木的枝(干)长到一定粗度时,要进行强度的剪裁,再在枝(干)上选留角度位置适合的新枝,待这些新枝(干)蓄到适当的粗度后,再次进行剪裁。
采用这种不断进行剪裁的造型方法,才能使枝干和叶比例恰当,上下匀称,枝干瘦硬如曲铁,树型顺其自然。
1.5古朴苍蛐的徽派徽派盆景是以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
它以歙县卖花渔村(又名洪岭)为代表, 包括绩溪、黟县、休宁等地民间制作的盆景。
徽派盆景的特点是古朴、苍老、遒劲、庄重、幽静。
徽派盆景主要是树桩盆景, 树桩大而奇, 形态蟠曲古朴, 造型精巧奇美, 倔傲刚劲。
用于树桩造型的主要树种有梅、圆柏、翠柏、黄山松、罗汉松、榔榆、天竹、南天竺、紫薇、山茶、杜鹃等。
盆景价值的高低, 除看其树桩造型、年限长短外, 还要看植物品种, 以梅花、茶花为上品, 其中以梅桩最具有特色,称为“徽梅”。
徽派盆景的造型独特,造型加工采用棕皮、树筋,制作形式有蟋曲式、游龙式,、扭转式以及疙瘩式、三台式、屏风式等传统形式。
主干有几弯至几十弯不等,侧枝有龙爪弯、之字弯、螺丝弯等,以古傲、苍劲、奇峭取胜。
现在有了新的发展,采取“祖扎细剪”,取法自然,力求简便,改进了徽派盆景技艺,成型快,造型多样,既保留了地方上风格,又有所创新。
1.6雄健精巧的海派海派盆景源自上海。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高,各地盆景先后传入。
近几十年来,日本盆景也远渡重洋落户上海,使海派盆景博采众家之长,在保持我国传统艺术和风格的基础上,刻意求新,自成一派。
海派规则式的桩景多用五针松作成,树干直立,枝叶四布,层次分明,左右前后各自开面,称立体式 ,这类桩景以大型的为多。
为使生长年限短的幼树呈现苍老古稚之态,可采用人工雕琢树皮来实现,也可用雕琢加工法使其变得美观呈现出自然枯朽的神态。
雕琢加工主要在树干观赏面进行,既不能损伤背面的树皮,更不能环雕,否则损失过大,会引起树势衰弱,甚至死亡。
一般在树干正面雕一个洞、疤或剥去一块皮,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有剖干、剥皮、撕枝、雕疤、锤击等。
海派的桩景树种丰富,约有140余种,以罗汉松、五针松、黑松等松柏树为主。
桩景的形式规格多种多样,有高达丈余的大型落地盆景,也有一掌可里数盆的微型盆景。
艺术风格不构一格,以自然火为主。
造型屈伸自如,自然流畅,雄健精巧。
1.7姿态端庄的通派通派盆景是指江苏南通、如皋带的盆景艺术流派,其地域范围南通市、如皋市为中心,包括通州石港镇、海门市四甲镇、如东县马镇和丰利镇等。
通派盆景传统造以“两弯半”见长。
通派盆景多采用“棕丝剪扎,细扎粗剪,以扎为主”的技艺。
形成风格严谨、姿态端庄的特点。
通派盆景的植物材料有一百多个品种 ,主要树种有雀梅、榆、白皮瓜子黄杨、罗汉松、五针松、锦松、绒针柏等,尤以极富地方特色的雀舌罗汉松著称。
“两弯半”盆景在片千造型上有“三忌’ ,一忌“临门干”顶门干,即主干正面大面留有一根枝。
二忌“扁担干”对干,即主干左右两侧留有一根直线状的对生枝三忌“背尾干”,即在主干背面拖着较长的“尾巴”。
盆景老艺人亦流传有两句歌诀“寸结寸弯鸡爪翅,云头雨脚美人腰”,形象而生动地总结出通派盆景传统造型的艺术特色。
1.8时代浓郁的浙派浙派盆景以杭州温州为中心地域,目前主要代表人物是杭州潘仲连和温州胡乐国。
浙派盆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刚柔并济,追求诗情画意的。
浙派的代表树种是五针松,另有松柏、罗汉松、榆、雀梅、石榴、六月雪、南天竹、虎刺、桂柳等。
典型造型是独具-格的高干式、合栽式大树型。
在技法上浙江盆景采用以扎为主,以剪为铺。
扎片;求层次,注重节奏布势、尤其注重力度。
在枝干线条处理上,做到直线与曲线并用,顺势与逆势并用,长跨度与短跨度并用,硬角度与软弧度并用。
它的艺术风格是苍劲入画、富有韵律,又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昂奋上进;集浙江自然风景、园林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历史于一体 ,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别具风彩,余味无穷。
浙派盆景可进一步简括为两句话:松柏为主 ,偏好高干合栽。
讲求动势,侧重精神意念。
总的来说,盆景犹如绘画一样注重气韵骨法,讲究形态美,使其应物象形,做到形神兼备、情趣横生,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在交通、通讯、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 每一种进步理念、每一门先进方法、每一项优秀成果都在快速交流, 互相影响, 盆景业也不例外。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每一流派、每种风格都有它的优点,亦有它的不足。
我们不能因为某一流派产生较早就一味颂扬其悠久历史而忘其弊, 亦不能因为某一流派创作风格比较流行就妄自尊大、贬低别人。
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选优汰劣、共同提高才能使中国盆景迅速地赶超世界。
参考文献:[1]戴自强.中国盆景流派丛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2] 李定航 ,徐宗河 ,李健吾 ,张宏松. 盆景流派特色之采撷——清秀古雅的苏派盆景[J]. 河南林业, 1998,(02) .[3] 曹卫领 ,李定航. 盆景流派特色采撷——苍古雄奇的川派盆景[J]. 河南林业, 1998,(04) .[4] 李定航 ,徐宗河 ,李侦吾 ,张宏松. 盆景流派特色之采撷——飘逸豪放的岭南派[J]. 河南林业, 1998,(03) .[5] 董胜林 ,李定航. 盆景流派特色之采撷——雄健精巧的海派盆景[J]. 河南林业, 1998,(05) .[6] 张小平. 盆景流派之我见[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7,(08) .[7] 杨传友. 中国盆景的艺术流派[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1997,(06) .[8] 徐志苗. 中国盆景艺术流派何去何从[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