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公的礼教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63.96 KB
- 文档页数:4
重新认识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贡献和现代意义——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十六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继位,周公摄政,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推行分封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政治机构,并营建新都洛邑,并对周初的政治文化体制实行了全面革新,特别是“制礼作乐”,从礼仪到道德规范,从道德规范到典章制度等,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典章制度,实行了礼乐、文化和制度上的大变革,开创了后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朝礼乐文化体制,并孕育了先秦的儒家思想。
周公“制礼作乐”不仅确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而且还开了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这对于中国早期文化由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起了关键作用。
周朝礼乐思想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春秋时的孔子十分敬仰周礼文化,表达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慨。
孔子之所以赞叹周礼,这是很有道理的,与殷商相比,周朝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对于政治和社会管理来说,确实具有更大的优势,周朝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体制的结合,重视礼乐教化,重视伦理规范和典章制度,重视人伦纲常等,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说在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纷争、战乱频发,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周公所制的礼乐受到了巨大冲击,孔子等执着于恢复周礼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但是,战国时混乱局面对周朝礼乐的冲击,并没有能完全阻止礼乐的影响,周公“制礼作乐”在后来的影响仍是巨大的。
“制礼作乐”不仅让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文化制度、思想教化和治国智慧等方面对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在当代,周公“制礼作乐”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对其历史贡献和在现代的意义,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
制礼作乐首先,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周公“制礼作乐”使周朝形成了严格而有秩序的礼乐制度。
“礼乐”从字面上看,包括“礼”和“乐”两方面:“礼”主要指礼仪,而“乐”主要指乐舞。
但是,周公“制礼作乐”并不仅仅是在礼仪和乐舞方面进行变革,而是在包括礼乐、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等方面实行变革。
2019年7月第35卷第4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andEvaluationJuly,2019No.4,Vol.35doi:10.3963/j.issn.1672 8742.2019.04.010论周公的教育思想杨兆贵1,郑若源2(1.澳门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澳门999078;2.香港城市大学,中国香港999077) 摘 要:周公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创建者和奠基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周公教育思想的主要材料是《周书》。
周公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为君之道、政治管理、政策思想教育等方面。
周公偏向性善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及人的主动性。
周公重视继承发扬前代的优秀传统(包括统治术),强调圣王的重要性,重视家庭伦理教育。
周公的教育法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引用史例,譬喻说明,说理,鼓励法等,其在教育史上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具有超时代的眼光。
关键词:周公教育思想;传统教育;家庭教育;传统教育方法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8742(2019)04 0100 09作者简介:杨兆贵(1971),男,福建漳浦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先秦汉代学术思想文化。
郑若源(1996),男,广东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教育文化。
一、引 言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多研究儒家、道家及其他学派,而忽略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之一的周公的教育思想。
周公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创建者和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中国西周前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先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文化始祖。
”[1]笔者认为应该加上“教育家”,这样对周公的评价会更全面。
周公制礼作乐,重视师保的教育作用,致力社会教化等,对周代教育有很大贡献。
中国思想史即是中国教育思想史,思想家同时是教育家[2]。
其后先秦诸子重视教育,尤其看重广义的教育──“指人生的全部过程,自幼儿以至老死,以及人生的各种活动,包括家庭与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交往在内。
周孔之教名词解释
周孔之教,即周公、孔子的教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公和孔子是儒家所敬仰的圣人,他们提出的道德规范和思想原则,被视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真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和孔子所倡导的教化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
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保持和发展这种本性。
因此,他们提出了许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孝、悌、忠、信、礼、义、和等,以引导人们走向道德的完善和人性的升华。
周公和孔子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因此,他们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心,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
此外,周公和孔子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的思想。
他们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伦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周孔之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
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2.周公的教育思想(1)制礼作乐,敬德保民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不限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类的礼节。
从《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周公制订周礼说,礼仪用来观察德行,德行用来处置事情,事情用来衡量功劳,功劳用来取食于民。
可见“周礼”包括“观德”、“处事”、“度功”、“食民”等方面的内容。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至鲁,在太史那里观看册书,看到易、象和鲁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西周之礼所以能成就王业的缘故了。
”这说明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十分广泛。
简单地说,周公所作之礼,是西周时期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其中以政治制度、宗教礼仪以及道德伦理规范为主,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
而周公作乐,则不仅包括乐曲,而且还包括诗歌、舞蹈等项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维护“亲亲”与“尊尊”的宗法制及等级制。
同时,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对夏商两代礼乐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他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既是集大成者,又是创新者。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意思是周族虽是一古老的邦国,但承受了天命就换上了一番新气象。
周公开创的灿烂大备的西周一代文化教育,同时也为后世文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敬天保民是商代统治者的神道设教思想,周公改为敬德保民,强调“明德”这一点,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周公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他看到商代统治者,如纣王,口口声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①,但仍挽救不了他的灭亡。
于是提出必须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永保天命,维护其统治。
所以他说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②意思是说,文王能够修明自己的德行,对于刑罚做到小心谨慎,他不敢轻看和虐待那些鳏夫寡妇,他任用该任用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惩罚该惩罚的人,他的德行在人民中间非常显著,这样,他就开始把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几个友邦建立在中夏地区,把我们的西方治理得很好。
周公制礼作乐与礼崩乐坏一、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是孔子非常推崇的人。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
辅佐周武王伐纣成功。
之后两年,武王死去,辅佐武王之子,年幼的成王。
之后平定叛乱。
周公最大的贡献是有两项,建立分封制,制礼作乐。
其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周公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总结了商朝的经验而制定的。
在商代,王位的继承,有时是弟弟,有时是儿子。
没有明确的规定。
然后,就会出现许多争夺王位的事件发生。
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周公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
就是说: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位,而其他的儿子被分封为各个诸侯国的国君。
在各个诸侯国里,也是一样,嫡长子才有继承权。
其他的儿子被封为大夫。
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都是有具体规定的。
就是当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最上面是周天子,下面是诸侯,在下面是大夫,在下面是士,在下面是平民,最下面是奴隶。
你处于那个阶层,就只能享受那个阶层的待遇。
住多大的房子、穿什么样的服饰,使用一定规格的用具……总之,最终的目的就是形成一个很有秩序的社会!对巩固西周的政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礼崩乐坏西周末年,就是周公后的300年左右,进入春秋时期。
这就是礼崩乐坏的年代。
孔子是春秋晚期的鲁国人。
而周公恰好是被分封在鲁国的。
孔子比周公晚了大约500年。
西周初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是势力最大的。
诸侯每年要到国都去朝觐的。
一方面是拜见天子,还有就是进贡。
如果有什么战事,都是天子发出的号令,诸侯判派出军队。
到春秋时期,就不一样了。
首先是天子没有实力了。
春秋时期的几个霸主,都是可以号令诸侯的,而天子只是一个陪衬。
然后在诸侯国内,大夫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以鲁国为例,鲁国国君也是没有什么实权的。
权力在三家大夫那里,以季氏家权力最大。
论周朝礼节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周朝,礼节严谨、礼仪规范、礼乐丰富,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朝的礼节对后世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周朝的礼节文化。
周朝的礼节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礼乐之风周朝是一个重视礼乐的时代,礼乐被视为一种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和风俗文化。
周朝的礼乐贵族文化在民间流行,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周朝的礼乐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宫廷到民间、从政治到社会、从日常生活到节庆风俗,无处不体现着周朝礼乐之风。
周朝的礼乐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崇尚典雅、崇尚廉洁、崇尚礼让为中心,体现了周朝人民的崇高风貌和道德风范。
二、礼制之严周朝的礼制非常严格,周公制定了《周礼》,其中规定了官员的礼仪、宫廷礼节、贵族礼节、宴会礼仪、婚礼葬礼等各种礼仪。
《周礼》细致入微地规定了礼仪的各种细节。
《周礼》规定了宴会时宾客的座次,规定了宴会场所的布置,规定了宴会的流程和仪式等等。
整个礼仪非常严谨,要求遵守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得有丝毫差错。
而且,周朝的礼制还规定了王室贵族与平民百姓在礼仪上的区分,严格界定了社会等级的差异,以确保这种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礼教之训周朝的礼教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思想教育。
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孝,孝弟”“儒林孟门”等思想。
他讲礼乐、讲道德,讲君子之风。
孔子提倡的礼仪、道德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奉为圣人并影响了后世大量的思想家、学者。
周朝的礼教不单是道德的规范,还弘扬了忠诚、公正、宽容、仁爱、孝顺等优良品质,受到了人们的尊崇和推崇。
周朝的人们崇奉祖先,尊崇自然,极其尊重礼仪。
周朝的祭祀仪式是一种宗教礼仪,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天地神灵的崇敬。
在周朝的祭祀仪式中,人们需要屈膝行礼,鞠躬尽瘁,祭奠祖先,纪念英烈,尊重自然,以示对神灵的敬畏和敬重。
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孔子礼乐观,实质是使每个个体在平时礼乐的教化中,于芸芸众生之中区别于自我而又调适于社会,自我与他人在对待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中和谐相处。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由《论语》所载,可看出孔子及其原始儒学对前代礼乐传统的三大贡献:其一,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礼乐的核心内容凸显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其二,孔子又从礼乐的两个方面,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化:一则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将传统礼乐文化重塑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终极目的,以礼教、乐教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伦理平民化为主要途径的礼乐教化论,从而儒学也由之发端,二则以仁、敬释礼乐,以发掘与开显原有先王礼乐文化的内在人性及其心理基础。
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所谓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的双重实现,不但以政治伦理的平民化、普及化为中介和内容,而且离不开人们的仁、敬等人性本质。
孔子将传统礼乐文化的根基,安放在“仁者爱人”的生命跃动中,也使原始儒家礼乐思想所致力的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在“慎终追远”的血缘亲情、“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与“出门如见大宾”人伦关怀中最终得以实现。
孔子这种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新的礼乐观,既为传统礼乐找到了一个人性基础,也对礼乐的性情前提作了进一步的推究与论证。
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礼乐传统,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的制度化、政治化改造以后,这一作为周代宗法社会等级规范的礼乐制度,便已初具伦理学意义。
但是,孔子却将主要用于政治领域的西周礼乐制度,进一步伦理化而使其具有了完整的伦理学意义与社会意义,由此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
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从而使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礼乐观构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
周公的以德辅天思想总结周公的以德辅天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强调德治天下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观点起源于周公旦,后来被儒家学派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
周公的以德辅天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以德辅天思想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当以德为基础来治理天下。
只有通过自身的示范和修身养性,才能引导民众,使得天下太平。
同时,德治也要求君王具备博爱之心,以忠诚、仁爱、宽容等德行为人民服务。
其次,周公以德辅天思想提倡仁爱之道。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关爱他人。
只有在有爱心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因此,周公主张君王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仁爱之心,并通过教育来培养和传播这种价值观。
第三,周公的以德辅天思想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王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利益,听取民意,尊重人民的权益。
同时,周公认为君王在推行政策时应该公正无私,坚持智慧和良知,不偏袒不公。
第四,周公以德辅天思想倡导克己奉公的精神。
他认为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当自律,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身作则,不沉溺于享乐和个人私利。
君王要以公心来为民众服务,而不是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
第五,周公以德辅天思想倡导和谐社会的理念。
他认为只有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才能和顺稳定。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周公主张弘扬大公无私的公德,增加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总之,周公的以德辅天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注重君主的品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并倡导仁政、公正无私、克己奉公和和谐社会等理念。
这一思想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道德伦理观念,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制礼作乐”思想研究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制礼作乐”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影响到中华文明大至纪年,小至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
作为周朝礼乐文明的开创者,周公在中国文化及思想体系中也是影响极其深远的奠基者。
周公“制礼作乐”是有周一代之盛事,创建了三统文质之变的历史模型,从而奠定中华文明的根本。
以往对周公的研究更注重其史实,而对其制度的义理讨论浅尝辄止,因此难免让人忽略周公“制礼作乐”的真正价值。
由此,本文的重点即在于解读周公制作的义理及其哲学依据,从一个更精微的角度揭示周公“制礼作乐”思想的内涵。
通过对周公“制礼作乐”思想的研究,本文认为这一事件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文明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中国文明从巫教到宗教再到礼教的成型,同时也建立了礼教文质三统的历史模型。
本文对周公“制礼作乐”思想之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梳理礼乐文明的思想史、经学史背景,从宏观、微观两个历史层面讨论周公“制礼作乐”的思想根基与必然性;第二章,在制礼、礼制、礼用三个层面对周公礼制进行分析,阐释周公“制礼”的义理依据;第三章,讨论周公作乐的历史和周公所作之诗舞,并解读其乐理以及哲学依据;第四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讨论礼乐关系,并以周公“制礼作乐”为核心探讨礼乐文明的文化重构。
周公之礼-中国传统礼仪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
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
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
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
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
但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
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
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
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公制定的婚仪亦渐废弛,孔子遂重修礼典。
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
“六礼”于是产生。
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
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
时间一久,不少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学前辈的做法将其一仰一合地放着,哪里还知晓它的本义呢?结合初民婚配的发展史实来考察这类民间传说,似乎不无道理。
考古发现,如半坡和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中,都有模拟葫芦整体和纵剖面的陶制器物,有人就认为这是人类原始的交媾符号;而在漫长的风俗实践中,葫芦也经常扮演男女结合象征物的角色,如有些地区在男女新婚之夜,婆婆要向媳妇赠送葫芦形状的“礼馔”,上面既有莲花一朵暗示女性,又有突起物一个表示男性;有些地区姑娘出嫁时,要佩戴绣有葫芦的织物;还有些地区流行着在洞房梁上悬挂木勺的习俗,也可看作是葫芦瓢的演变。
周公的思想总结周公(公输般)被尊称为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君王周文王与周武王的重要辅佐者。
周公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包括礼乐教化、政治思想、军事战略等方面,总结一下可以概括为教化人民、强化法治、促进和谐与稳定。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周公的思想。
首先,周公非常注重礼乐教化。
他认为通过教化人民,可以使社会得到秩序和融洽。
他制订了一系列的礼制和乐章,将其作为教化的手段。
他的《周礼》系统地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以及各种礼仪的细节。
他强调以人民为本,注重人民的生活和福利。
同时,他还通过举办盛大的乐舞活动,以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凝聚人民向心力。
这种注重礼乐的教化思想,在中国古代历代政权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和社会管理中。
这种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周公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稳定和治理需要立法和法律的制约。
周公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重视法律的公正和公正裁判,注重权力的约束和监督。
他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贵贱。
这种法治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再次,周公在军事战略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军事是国家的利器,重要的国家政策和手段。
他提出了“乘人之时,以己之能”、“知人之能,用人之情”等重要战略原则。
他主张建立强大的军队,实行军事统一指挥,以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确保国家安全和力量的均衡。
他也注重战略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强调统治者应尽可能避免战争,以维护国家的和平和稳定。
这种军事思想对后来中国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指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周公的思想核心是教化人民、强化法治、促进和谐与稳定。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公短文集粹》是一部集结了周公旦(又称周公)所著短文的文集。
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先驱。
他制定了礼乐制度,为周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周公短文集粹》中可能包含的一些短文及其主题:
1. 《诫伯禽书》:这是周公旦写给儿子伯禽的一篇书信,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性。
周公通过自身经历,教导儿子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和关爱百姓。
2. 《论礼》:在这篇短文中,周公阐述了礼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安定。
3. 《论教》:周公在这篇短文中讨论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目的。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教育原则,即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向善,同时辅以适当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
4. 《论政》:在这篇短文中,周公探讨了政治生活的原则和方法。
他强调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能力,如公正、明智、仁爱等,并提出
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即通过君主的道德榜样来引领国家和人民走向繁荣。
5. 《论和》:周公在这篇短文中阐述了和谐的重要性及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他认为,和谐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关键,通过倡导和谐理念,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处。
这些短文展示了周公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和卓越智慧,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散佚和传承过程中的变迁,《周公短文集粹》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以上仅为一种可能的概述。
周公六礼迎亲四言八句一、什么是周公六礼1.1 周公六礼的起源和背景周公六礼,也称为周礼,是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礼制,由周公姬旦所制定。
周公姬旦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通过制定六种礼仪规范,旨在建立秩序、维护社会和谐,使各个社会阶层有明确的礼节和规范可循。
这些礼仪不仅适用于朝廷和贵族阶层,也普及到民间生活中。
1.2 周公六礼的重要性和影响周公六礼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礼仪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还对后世的婚嫁礼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迎亲”这个环节是周公六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周公六礼中的”迎亲”2.1 “迎亲”在周公六礼中的地位“迎亲”在周公六礼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婚姻仪式中的一环,是新娘出嫁时的一种礼仪。
通过”迎亲”这个环节,新郎一方向新娘一方表达诚意并表示对新娘的尊重和重视。
同时,这也是双方亲友之间的交流和结识的机会。
2.2 “迎亲”的程序和步骤在周公六礼中,“迎亲”的程序和步骤非常讲究,分为多个环节。
主要包括:1.前期准备:–新郎一方准备彩礼和嫁妆,以及一切必备物品。
–宴请媒人和长辈,商定婚期和仪式细节。
2.新娘出嫁:–新娘穿着嫁衣,头戴嫁帽,由媒人和亲友护送至新郎家中。
–在新郎家门口,进行祭祀仪式以及亲友敬茶和祝福的环节。
3.新娘入座:–新娘入座,接受新郎家长和亲友的迎接。
–宾客行礼,恭贺新人。
4.聘礼交接:–新郎家长将彩礼、嫁妆和聘礼交给新娘家长。
–新娘家长将陪嫁物品交给新郎家长,并给予新娘祝福。
5.晚宴和饯别:–进行婚宴,宾客共同庆祝新人的良缘。
–宴后进行送行仪式,新娘由新郎家长和亲友护送离开。
三、周公六礼迎亲四言八句3.1 列举周公六礼迎亲四言八句周公六礼迎亲四言八句是对”迎亲”环节的详细描述,它包括了八句四字诗,用来概括”迎亲”的过程和意义。
这八句四字诗分别是:1.进门破凶2.上堂见座3.让座彩礼无所亏4.乐此不疲5.敬茶相亲6.祭拜双亲7.赠送嫁妆8.长乐未央3.2 解读周公六礼迎亲四言八句的含义•“进门破凶”:新娘进入新郎家门,表示对邪恶之气的驱散和吉祥的到来。
2019.05上在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展传承中,西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西周存续的两个多世纪里,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治国策略以及一些基本政治制度都已初步形成,作为传统文化基石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思想文化也已发轫,而“周公制礼”更使西周进入了中国早期法制的鼎盛时期。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一生功勋卓著,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又辅佐成王,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在其众多的成就中,最为后世推崇的就是“周公制礼”。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周公制礼并非指“礼”由周公创始,“礼”作为一种言行规范,在周公之前就已存在了。
其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后来适用范围越来越大,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在前人之“礼”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制定的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涵盖了周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后世许多文献典籍都有对周礼作用的高度评价。
《礼记》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官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祭祀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左传》亦云:“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可见,西周时期,在国家的行政、司法、军事、宗教、教育,乃至伦理道德、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礼”的调节和规范。
《礼记》一书中说:“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所谓“本”,指的是礼的精神原则;所谓“文”,则是指礼的仪节形式。
所以“礼”也可以分为抽象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的礼仪形式两个大的方面。
周公旦的礼仪教化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重要源头中国古代道德伦理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所遵循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而作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周公旦的影响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周公旦对于道德伦理的教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讨论周公旦的礼仪教化对古代中国道德伦理的重要贡献。
首先,周公旦的礼仪教化奠定了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基石。
在周公旦时期,他不仅仅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更重要的是他提倡“礼乐教化”。
他认为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以及倡导各种仪式活动,可以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正是由于周公旦的努力,这种以礼仪为中心的教化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周公旦的礼仪教化培养了古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礼仪对于人的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使得人们认识到遵循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
周公旦在礼乐制度的塑造中,强调了尊重天地、尊重祖先、尊重父母等重要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各种仪式和礼仪活动来加以实践和传承。
这不仅仅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行为举止,更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内心和道德观念。
第三,周公旦的礼仪教化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礼仪制度中,周公旦强调了等级和秩序的重要性,通过规定不同社会阶层的行为规范和仪式,确立了家族、君臣、父子等关系的权责和义务。
这种秩序和规范的存在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减少了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为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周公旦的礼仪教化也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启示。
他倡导的“以礼仪教化”的理念成为了后世思想家、文化名人们思考和传承道德伦理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孔子、墨子还是荀子、孟子等,都对礼仪教化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发展,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道德伦理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周公旦的礼仪教化对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发展与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努力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基石,还培养了古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并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收稿日期:2005-06-12作者简介:王洪亮(1959-),男,河南睢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
第22卷第1期2006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IU TE AC HERS COLLEGE Vol.22 No.1Feb. 2006论周公的礼教思想王 洪 亮(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南商丘476000)摘 要:我国素称礼仪之邦 。
如果说西周以前的 礼 过多地体现了它的伦理功能,而西周以降则使 礼 更多地体现了它的政治功能。
周公礼教思想的形成与实施则完成了礼的伦理化向礼的政治化的转变。
因此,周公礼教思想之于中国后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关键词:周公;敬德保民;礼教中图分类号:K224;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6)01-0162-04我国素有 礼仪之邦 之美称,这 礼仪之邦 的称谓起于何时?我国儒学创始人孔子游历一生,奔波一生,志在 克己复礼 ,孔子所复之礼又是什么礼?这些无不与周公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公的生卒年代已不可考,他姓姬,名旦,谧文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胞弟,又称叔旦,因他的采邑在周地,因此被时人与后人称为周公。
说他是西周王朝的开山功臣并不为过,周公曾协助武王伐纣灭商,深受武王的器重。
灭商两年后,武王去世,武王子姬诵继位(即成王),诵年幼,威不慑众,其叔父管、蔡二人,包藏祸心,欲篡王位,对外勾结殷人余孽武庚发动叛乱。
当时国势甚危,周公不畏人言,他 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1],终于完成了周武王未竟之大业,成为西周王朝的奠基人。
有关他的历史业绩,我国古文献如!史记∀、!尚书∀、!国语∀、!左传∀、!荀子∀等多有记载,很多的历史史实也多被青铜金文所证实,因此,周公其人其事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周公为西周的建立与发展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并功绩卓著、彪炳史册,!尚书大传∀说周公 一年救乱,二年克勤,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
在扶助成王执政期间,他克勤克俭,救乱成周,制礼作乐,不但匡正了周室,纯化了民俗,而且繁荣了当时的经济、文化与教育。
没有他就没有西周王朝的鼎盛,就没有 成康盛世 ,就没有奴隶社会的全盛。
他政治上的主要成就在于完成了西周 耕田制 、 分封制 、 宗法制 和 礼制 的构建,并对西周一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奠基作用。
他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对儒家学派的影响很大。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受周公的影响很大。
从文献记载看,孔子对周公的尊仰之情也是由衷的,他多次赞叹周公之才、之美。
孟子首推周公为我国第一古圣人,并与孔子相提并论。
唐代的韩愈曾大加推崇儒学道德,他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的位序,可见对周公的崇敬与认可。
自此以降,人们言孔子必先提 周公 ,这就形成了历史上 周孔之教 的称谓。
周公以他的作为与思想堪称儒学的启蒙者,他对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提示 路径 的作用。
由于周公对西周历史、文化等方面独特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教育不能不考虑周公的地位与作用。
一、周公礼教思想的形成源于 敬德保民周公成就西周王室大业与他开明而远大的政治抱负有关,而他的政治抱负的施展发端于他的 敬德保民 思想的确立。
周公 敬德保民 的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我国奴隶社会到了西周王朝的建立是在经历了夏、商两代的败亡,特别是武王灭纣是以弱胜强、以 小邦 败 大邑 的非常作为,这在历史上还是罕见的。
作为西周灭殷的历史见证人与亲身参与者,亲历这历史之剧变,周公对殷商灭亡的原因,他是不能不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的,他既感到了 天命靡常 ,同时从殷人的倒戈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力量伟大与民情不可违的现实意义。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刻而理智的思考,使他的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飞跃。
第一,他对天人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
西周以上的先民把敬祀鬼神看作天大的事,!礼记#表记∀载 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远之 ,这反映了夏人敬天尊祖的宗教思想。
先民把神鬼的力量变成了自然力量的化身,而周公从历史的发展经验中得到人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是鬼神无法与之抗衡的,是最神圣的,因此他历史地提出了保民的天人关系论。
第二,保民就要了解民众,就要体察民情。
在体察民情的基础上,统治者就要怜恤自己的臣民,就应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 敬德。
从阶级论的观点看,周公 敬德保民思想的产生无不是为了巩固当时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无不是为了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
但从发展论的观点看,他这种 保民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不体现了他进步的一面。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毕竟认识到了人民的历史作用,毕竟第一次认识到在社会发展中 保民的历史价值,因此从周公 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看,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个思路,保社稷∃∃∃必须保民∃∃∃保民必须敬德。
他在!尚书#康诰∀中说: 天畏(威)(非)忱(诚),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
上天保佑具有诚信的人,民情是大事,不可不细察,否则就难以保证老百姓的安定。
因此,他告诫康叔在封地要 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民,汝丕远惟商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2]。
就是说康叔你作为西周的封疆大吏,要想保一方平安,你就要察民情,顺民意,恤民苦,然后才能保民安。
周公把殷的败亡归结为民心的相背,受当时社会的局限,他虽不否认天命,他甚至通过宣扬天命来阐明兴周灭殷的必然性,但那不过惑人视听。
到他理政期间,他却不迷信天命,而是把民意放在了天命之上,他告诫统治者要以民情为监(镜),他说: 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2]。
他把夏、殷的败亡归结于统治者有失对民情的体察,导致民心背逆而走向亡国的,因此他告诫当时的统治者时刻要牢记这个历史教训。
周公倡导的保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如孔子的 德治与仁政思想,孟子所提出的 民贵而君轻等,还有先秦儒家提出的民本主义思想,都较大发展了周公的天人关系,并引申出了 君民关系的变化,这种富有民主精神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展。
在保西周王朝社稷就必须保民的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周公又提出了 敬德的思想。
在敬德思想的支配下辅助成王制礼作乐,化民成俗,完善各种典章制度,上施礼教,下施教化,可谓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把他的敬德思想贯穿于整个礼制之中,使以往具有宗教色彩的礼教开始用生活中的典章制度给予规范,并通过教育的手段以达到深入人心、规范行为、稳固社会的目的。
因此,周公把敬德保民的思想运用到一切重大决策之中,他在政治上主张 明法慎罚、 怀保小民,同时加强道德教化;在经济上坚持施惠要深,用民要平,税收要轻的原则,从而使周室的生产得以恢复与发展。
对百姓要保惠下民与教育下民相结合,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稳定西周的政治、发展西周的经济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他敬德保民思想的作用下,他的政治抱负才得以实现, 成康之治才终于为后人所称道。
周公的敬德思想内容是宽泛的,上自天子,下自百姓都应该受道德的约束,他不但把德教内容具体到人的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通过礼规范之),而且根据德教的对象与作用的不同,将敬德的内容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德治,这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它要求统治者要明察一切,用贤去奸,不可一味使用暴力,要慎于用刑,即依德治国;第二是德行,要求统治者要勤于国事,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第三是德性,提出了 德是人自身的一种属性,敬德是合乎人的天性的。
他的敬德思想讲的无外乎修己治人或修己安人的道理,含有重人事的唯物主义色彩。
他强调了道德的政治化、伦理化,更强调教育在 敬德中的作用,他的 敬德保民思想的落实无不是通过教育手段得以实现的。
二、从 敬德保民到以教育德周公的 敬德保民如果是从达到稳固西周王室社稷的政治目的出发,那么如何通过 敬德保民思想的实施进而实现其政治目的呢?那只有加强教育。
通过以教育德达到敬德保民的目的。
因此,周公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对上重师保之教,对下重化民成俗,这一切无不与教育密切相关,所以西周教育的发展与周公 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西周的教育较之先人少了些宗教色彩,多了些实用主义,提倡文武并重,诸育兼顾,关心民生日用之所需,促进了六艺教育的兴起,这一切都源于周公的敬德保民。
(一)制礼作乐,以别尊卑周公政治思想是有明显的等级差别的,他认为上与下,即天子与百姓既有不同的作为,也应该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在先秦文献中关于周公制礼的记载随处可见,!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说: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3]这不但说明了周公制礼确有其事,而且指出了制礼的目的是以德处事,以事论功。
周公制礼作乐完成于何时?!尚书大传∀说: 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这说明周公是在执政的六年之后开始制礼作乐的,他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我国向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现有文献看,周公所制之礼多是西周时期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其中以政治制度为主,同时还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方面的以及宗教、教育等方面的规范。
周公所作乐不仅指乐曲,还包括诗、歌、舞蹈等内容。
应当指出,周公制礼作乐、推行礼制的主旨在于 明君臣之义, 明长幼之序,向整个社会宣扬 贵贱不愆的宗法等级观念,[4]周公的敬德是以礼教为中心的,致使西周的教育发生了由原来的生活生存教育向政治与伦理教育的转变。
通过礼教的作用来达到协调人的关系,巩固西周统治,使礼乐为政治服务,为统治者服务的目的。
为明 君臣之义,他首先在前人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上,更加明确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他变前人神权至高的思想为君权高于神权,创造了以祖配天的礼制,借此来大大提高西周王室的地位与身价。
在这种礼制的影响下,西周初立以后便出现了 天子的称谓,这是君权至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天人关系的微妙变化。
周公把天子变成了上帝的化身,他认为天子是代表上帝(天)来作为于民的,于是就把敬天与忠君结合了起来,后来的祭神也由以往的宗教活动变成了 敬民事君的活动,他的礼制的完成也无非是使 君臣有别、 长幼有序合法化而已。
既然有了 君臣之别与 君臣之义,就应实施不同的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之所以没有成为宗教的附庸而成了政治的奴仆的开端。
(二)上下异教,以成其法周公通过制礼完善了他的宗法制度。
为了实现他的政治163第1期 王洪亮:论周公的礼教思想主张,达到治民安人的目的,他把教育当做了工具,为了使上下尊卑都能按照上天赋予的使命各行其道,于是对上与对下便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手段与内容。
1 对上重师保之教。
周公十分重视统治阶级内部的道德教育,当时周公为成王太师,召公为成王太保,他们的任务就是辅助成王兴盛周室王业,周公深知周室受命于天虽建立周氏王朝,但要巩固这一新造王朝,并非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