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封建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起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崇尚礼法和君权至上。
在封建时期,法律主要以礼法为主要手段来规范社会行为。
礼法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等级秩序,强调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尊卑有序的行为准则。
此外,封建时期的法律还体现了君权至上的特征,君主通过制定法律来统治社会,法律具有强大的威严,且法律的遵守与否取决于君主的决定。
其次,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体系的建立。
在秦汉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实用性。
法家思想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以实现社会秩序和君主权力为目标,追求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刑法和行政法律体系,为后来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基础。
最后,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成熟阶段,也是中国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唐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法律开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认为法律应该服从于伦理道德,法律的制定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其中,宋代王安石变法在法律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倡“赏罚必明”、“以法饬吏”等观念,加强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实效性。
明清时期,法律思想呈现出稳定和细致的特点,明清法律体系成熟,法律范围扩大到经济、教育、民事等各个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封建时期的礼法思想和君权至上、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唐宋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和法律体系的形成。
这些特征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
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一)家族伦理古代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的,因此,宗法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影响。
尤其宗法与政治高度结合造成家国一体的特有体制。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便开始了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交融发展过程。
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法律与道德结合的伦理法。
在普遍重视伦常的古代社会,要发挥家长族长对家族的管理作用只依靠伦理当然不够,因此才通过制定法律,使伦常关系变成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二)“君权神授”所谓“君权神授”就是君主的诏令是最高的法律,君主是国家的大家长。
这实际上是家本位伦理扩大使用而已。
古代家国同构,国家是家的放大,一切适用家的伦理在被移做法律原则后都适用于君民之间。
一切对皇帝权威的威胁都被定为最严厉的犯罪,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三)德主刑辅德主刑辅是古代中国传统思想的主线。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教化的力量以收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这种以教化改造人的方法无疑是最彻底最根本的方法,而法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因为法律没有强人为善的力量,顶多起到补救的作用。
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两者之价值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四)法有等级对于法有等级,这是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法家与儒家是有共同点的。
法家讲“刑无等级”实际上并不是没有等级的。
儒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是等级之体现。
(不做展开)(五)“无讼”的追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的儒、法、道三家,尽管他们采取的方法与途径不同,但他们追求的终极社会政治的目标和理想,就是秩序的和谐。
及至汉武帝标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术”为核心,兼容并包其他各家思想之后,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无讼”观念 , 也就成为正统思想。
从历朝历代的文史典籍中,都能发现儒家思想对讼狱观念的阐述。
孔子的施政纲领中就有“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儒家思想中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讲信修睦,选贤与能” 平静恬美的礼制社会,由此描绘了上古时君主礼贤下士 ,民众淳朴率真的图景 , 规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社会秩序。
古代法家思想观点总结古代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思潮,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政治哲学,主张依法治国、法治为主,追求实用主义和权威主义的统一。
以下是对古代法家思想观点的总结:1. 法家思想的起源:法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齐国政治家韩非和秦国总理李斯。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事物的规律性和法治的重要性,李斯则提出法律应当是事前规定、公正有效的。
2. 一统百家:法家思想倡导一统百家,意即在政治上要实现统一,将百家争鸣中的不同学派整合起来,统一为一个理论体系。
这一观点激进而实用,主张采纳各种学说的优点,形成一个全面而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3. 法律至上: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律至上。
法家认为,法律是统治者的权威工具,能够促进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他们主张以法律为基础,通过严格的法制建设和执行来管理社会,使法律成为统治者和人民共同遵守的准则。
4. 重视秩序和纪律: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法家强调纪律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官员应当坚守纪律,任职期间绝对服从上级,这样才能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同时,法家主张通过加强监察和惩罚,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 重视权威和权力集中:法家思想中有一种明显的权威主义色彩,倾向于集中权力。
法家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由一人或少数人掌握,以确保决策的快速和统一。
他们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则,并对违反法律者严惩不贷,以加强统治者的权威性。
6. 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法家思想关注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指导。
他们倡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并推行以利为导向的政策,追求社会的效益和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强调注重现实情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总体而言,古代法家思想倡导依法治国、法律至上,强调纪律和秩序,主张集中权力和统一决策。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在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虽然法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式微,但其中的一些观点仍然对现代社会治理和法律体系建设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包括儒家法律思想、道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和佛教法律思想等。
二、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君子之治,必以礼为主”,认为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
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
道家认为,法律应该尽量少用,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法律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且自由,让人们自由选择和发展。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即通过让人们自由发展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是法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严密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公平、严明、无偏,能够对不法分子进行惩罚,同时也保护人民的权益。
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法律和规则,达到解脱。
法显是佛教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以求和平共处和众生安乐。
六、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礼仪和仁德,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法律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官。
在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是道家、儒家和墨家等诸多学派中的一支。
法家的核心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法治国,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二是以法治官,即通过法律来规范官员的行为,防止官员滥用权力,确保政权稳定。
法家首创了法律观念,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出了“法得天下者治”、“刑罚以威为本,道法以正为上”的理念,强调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和限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在法家看来,法律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法律应该公正客观,适用于所有人,无论贵贱贫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法律应该明确明白,简明扼要,确保人们都能理解并依法行事;三是法律应该严格执行,无论高官还是平民,都要接受法律的制约和惩罚;四是法律应该形成稳定的制度,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七雄,法家的思想成为战国时期统一中国的秦国的国策基础。
秦始皇依靠法家思想,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集权统一各国的法律和制度,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而秦朝的法律制度也为后来的汉朝和后世的法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法家的思想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执行,可能导致削弱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他们认为,法家过于强调法律的规范性,忽视了人情和人的本性,造成了法律的僵化和刻板。
总的来说,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官。
法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制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也存在争议,但法家的理念仍然对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是一种关于法律、政治和社会管理的学说,它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法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法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法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为韩非子、商鞅等。
法家思想主要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以及法律的实际效果。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应当受到强制和惩罚来约束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法家还强调以法治国,通过制定严明的法律来达到管理国家的目的。
法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建立了一整套明确的法律规则和程序,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有序和高效。
其次,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使得法律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遵守性和尊严性。
最后,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使得法律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核心。
二、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包括了多种类型的法律文书和制度。
本节将从行政法律、刑法律和民事法律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进行介绍。
1. 行政法律古代中国的行政法律主要包括了官职制度和监察制度。
官职制度规定了官员的任命和晋升程序,以及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监察制度则用于监督官员的行为,以保证其廉洁和效率。
2. 刑法律古代中国的刑法律主要包括了刑罚制度和刑事诉讼制度。
刑罚制度规定了对不同犯罪行为的惩罚措施,包括了鞭刑、流放、死刑等。
刑事诉讼制度则规定了审判的程序和证据的要求,保证了司法的公正和准确。
3. 民事法律古代中国的民事法律主要包括了婚姻家庭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规定了夫妻关系和婚姻的合法性,以及子女的权益和责任。
财产继承制度则规定了财产的分配和继承方式,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的简要介绍,虽然每一个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但由于篇幅限制无法一一展开叙述。
三、法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简评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法治思想进行简评。
一、古代法治思想的起源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在这个时期,众多思想家对于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孔子认为应以仁爱为基础,推崇"德治",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维持社会秩序;荀子则主张以法治为主,认为法律应该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
这些思想为后来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贞观之治与法治思想的高度发展隋朝贞观年间,杨广实行了一系列以法治为核心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法治思想的高度发展。
杨广注重立法和法律实施,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条文,统一了各地法律标准,加强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同时,他还注重官员的选拔和培养,以保证法律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这一时期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法治思想明代至清代是中国法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理学家的思想中,他们认为天理即法律,宇宙运行有度,人类社会也应该有所规范和限制。
清代法治思想则体现在康熙、乾隆时期的律例制定上。
清廷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注重司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民众权益。
这些法治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健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意义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其次,法治思想强调公正和公平,要求刑罚适度,司法公正,为后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法治思想还强调人治与法治的结合,主张统治者应该有德有能,依法执政,使得政治权力得到有效约束,避免了专制统治。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法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与道德伦理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德治与礼制,并融入佛教和道家的部分观念。
本文将以儒家思想和礼制为主线,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和对当今法律体系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与法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中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将人的行为规范置于社会秩序的核心位置。
《论语》中的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强调君子应该坦诚宽容,而小人则常常受到痛苦的折磨。
这一思想也被运用到法律领域,即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也成为中国法律的重要参考。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传统法律思想也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将仁义道德作为法律的基石。
在古代中国,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往往与对仁义的坚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礼制与法律礼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
礼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
传统中国法律思想中的礼制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法律制度。
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定和执行中,礼制往往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法律依据和执行方式。
礼制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使行为的标准和界限更加明确,便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在于强调德治、注重道德教化和倡导法律与伦理的统一。
与西方法律思想强调权力和制度的约束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更加注重道德的教化和个人的修养。
另外,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也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在古代中国,法律并不追求绝对的条文精确,而更注重公平和公正。
法律的执行常常注重具体情况和特定的人际关系,灵活处理纠纷和矛盾,以维护社会和谐。
四、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对当今法律体系的影响尽管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但某些观念和原则仍然对当今中国法律体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简述汉代法律指导思想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汉代的法律文本中。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主要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即“仁”和“义”是遵守法律的基本
原则,“礼”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智”是法律文本中的基本
思想。
汉代法律思想的核心以“仁义礼智”为主,从法律文本可以看出,汉代仁义礼智思想深入社会,影响深远。
汉代法律思想以“仁”为核心,“仁”指的是人们应为他人着想,态度和蔼可亲,关心尊重他人,不能贪图自己的一己之利。
另外,“义”指的是人们要按照法律和道德来行事,拒绝贪婪、欺诈和暴力,做到公平、公正、公正。
“礼”则是指人们要按照社会的规范和习俗来行事,尊重老幼,尊重师长,尊重父母,用礼貌待人。
“智”是指从客观事物中汲取知识,增长见识,深刻理解社会,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汉代以“刑”、“律”、“义”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也是其
特色。
其中,“刑”法是指建立公正的刑罚体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律”法是指建立规范社会关系的法律体系;“义”法是指建
立遵循道德的法律体系。
汉代的法律思想,以“仁义礼智”为核心,以“刑”、“律”、“义”为辅,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
汉代法律思想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在社会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仁义礼智”偏重道德,
欠缺法律的严谨性,法律的可行性和实施性,这种思想的缺陷,也使得汉代法律思想不能得到完全的认可。
总之,汉代法律思想以“仁义礼智”为核心,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法律被视为统治者施政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法律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以下是一些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德治思想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主要依靠德治思想,即通过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根据传统观念,人们认为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为榜样,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教育民众,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在这种思想下,法律并不是唯一的制约手段,而是与道德、教育、伦理等综合应用的一种手段。
二、儒家思想与法律思想的结合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法律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这与法律的目的是一致的。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观念亦渗透到法律制定和执行中。
例如,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法律多以封建主义道德观念为基础,强调个人应当行使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遵守道德规范。
三、法治思想的初步形成虽然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主要以德治为主,但在一些方面,逐渐形成了法治思想。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王权神授的观念逐渐转化为一种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规模扩大、交往日益复杂,以及宗族制度的崩溃,传统的道德教化手段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权益保护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这为后来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法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刑法思想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中,刑法思想也逐渐得到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传统的刑罚主要通过身体惩罚来实施。
这种刑罚主要是为了显示权威和恢复社会秩序,也体现了以威慑为主的刑法思想。
总体来说,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主要以德治为主,强调以德治国、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同时兼顾法治思想的初步形成,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和权益保护渐成重要;刑法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以威慑为主,体现了以刑罚为手段的惩罚思想。
1、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2、明德慎罚: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
“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
“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3、神权法: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
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5、为政以德: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
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6、父子相隐: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是“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判断是否与犯罪问题上的反映。
孔子认为,父子之间应该互相隐瞒犯罪,而不应该互相告发。
这一主张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在司法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后来封建法律允许亲属相隐的张本。
7、化性起伪:这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8、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墨家以“兼爱”和“交利”为标准衡量各国的法律制度,评价各家的思想学说,特别要将它贯彻到立法司法之中。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夏、商、周的资料不多,从零星记载看,夏、商主要是宣扬“受命于天”的神权法思想。
周实行宗法制度,宣扬“尊尊”、“亲亲”为核心的宗法思想。
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旦总结商纣王残酷镇压人民导致灭亡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变革时期。
史称:礼坏乐崩,权力下移,诸侯、大夫异政。
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政治家、学者纷纷发表政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于留下的史料较前代为多,不少著述表述的主张较为系统,成为思想史、也是法律思想史的重要源头。
史称“百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
第一,儒家的法律思想。
儒家创始人是孔丘,代表人物有孟轲和荀况。
孔丘的代表作是《论语》,贯穿其中的是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
他主张“礼制”、“德治”和“人治”,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等级秩序。
他说:“道(导)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还说:“为政在人”。
孟轲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主要有《孟子》。
其发展了孔子“仁”为核心的“德治”理论,明确提出“仁政”。
他说“仁者无敌”,“以德行仁者王”。
统治者只能“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
他的重民思想很突出,在孔丘爱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过,他也主张“人治”,在先秦思想家中首先提出“贤人政治”。
他说:“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不贤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荀况被列为儒家,留有《荀子》一书,但其内容与孔丘和孟轲的主张不完全相同。
他主张“隆礼重法”,礼法结合。
他说:“礼者,法之大分(本),类之纲纪也。
”意思是以礼作为立法和类推的根本原则。
他以“性恶论”为出发点,论证应以刑罚惩治犯罪。
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荀况的学说开创了汉代礼刑(法)合一,儒法合流的先河。
第二,墨家的法律思想。
墨家创始人为墨翟,著有《墨子》。
论述题:1.论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夏朝至明清法律指导思想的演变,主要是围绕礼与法的关系的演变.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是基于氏族社会的天地鬼神观念而形成的“奉天罚罪”的天讨、天罚思想。
商朝法制指导思想是夏朝法制指导思想的继续发展,主要有“天命观”和“君权神授”思想。
西周继承了夏商的神权法并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理论,通过礼来规范不平等但是有规范的社会格局。
秦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统一,实现了社会由封建向中央集权的转变,提出了缘法而治、法令由一统、严刑重罚的法制指导思想。
汉代礼再次被推崇,并且与法结合起来。
法制指导思想以“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为主。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引礼入律的深化中,突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正统法律思想又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规律。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政治、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法律制度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隋朝法律指导思想包括“德本刑用”,“宽简、稳定、划一”。
而唐代以隋为鉴,不但要求立法宽简,而且力求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除此之外还包括“宽严适中”,“简约易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法律不避权贵,黜陟不分亲疏”等内容。
到了两宋时期,其法制指导思想开始强化中央集权,崇文抑武。
强调慎法,大度兼容,儒道兼用。
并且重视经济立法,义利并用。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其法律指导思想强调“祖述变通,附会汉法”、“因俗而治,蒙汉异制”以保障其政权的稳固。
明朝则以“明刑弼教”、“重典治国”、“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为其法制指导思想内容。
清朝则以“祥译明律,参以国制”、“推行‘首崇满制’基础上的‘满汉一家’政策”、“以刑弼教”为法制指导思想内容。
2.论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夏朝确立了墨、剕、劓、宫、大辟五刑,且规定昏、墨、贼都要被处死。
商朝,继承和发展了夏朝的“奉天罚罪”的神权法思想。
在刑罚上保留了夏朝的五刑墨、劓、宫刑和大辟,改剕刑为刖刑,另外还创立了炮烙、醢、脯、劓殄、剖心等酷刑。
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时期法制(立法)指导思想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指导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一些关于法的思想,如墨家的“非攻”、“兼爱”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等。
在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了刑罚重于德教的“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制约和惩罚作用。
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了相对极端的一系列措施来统一法制,包括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变化。
汉朝的法制比秦朝更为温和、保守,依然延续了礼制传统,法律与人伦关系紧密相连。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法律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即“因果轮回”理论,主张人行善恶必有因果报应。
唐朝是中国法律发展的全盛时期,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唐律、唐令、唐诏等成文法律最为典范。
宋代开始出现司法制度和司法机构的分立,私法逐渐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导致了法律问题的增多,因此宋代的法律思想日趋理性化、实用化。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法律思想进一步发展,依然秉承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但有些固执的守旧思想被逐渐修正和打破。
例如,明朝颁行的《大明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刑法制度,但也有许多条文被指责为酷刑,清朝的法制则更为严厉。
不过,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非常开明的法律思想,例如纲领思想、民主法制思想等。
在这些思想的推动下,中国的法制逐步走向现代化。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连串的政治变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这些运动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法学家,如梁启超、胡适、吕志和、钱穆等,他们对中国法制的现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主张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推动中国法律走向法治化的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迅速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民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建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
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加速,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订。
例如,在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网络信息安全保护、诽谤等新型犯罪。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夏、商、周得资料不多,从零星记载瞧,夏、商主要就是宣扬“受命于天”得神权法思想。
周实行宗法制度,宣扬“尊尊”、“亲亲”为核心得宗法思想。
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旦总结商纣王残酷镇压人民导致灭亡得教训,提出“明德慎罚”,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变革时期。
史称:礼坏乐崩,权力下移,诸侯、大夫异政。
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得政治家、学者纷纷发表政见,形成了“百家争鸣”得局面。
由于留下得史料较前代为多,不少著述表述得主张较为系统,成为思想史、也就是法律思想史得重要源头。
史称“百家”,主要就是儒、墨、道、法四家。
第一,儒家得法律思想。
儒家创始人就是孔丘,代表人物有孟轲与荀况。
孔丘得代表作就是《论语》,贯穿其中得就是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得得思想体系。
她主张“礼制”、“德治”与“人治”,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伦理等级秩序。
她说:“道(导)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她还说:“为政在人”。
孟轲就是仅次于孔子得儒家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主要有《孟子》。
其发展了孔子“仁”为核心得“德治”理论,明确提出“仁政”。
她说“仁者无敌”,“以德行仁者王”。
统治者只能“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
她得重民思想很突出,在孔丘爱人思想得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过,她也主张“人治”,在先秦思想家中首先提出“贤人政治”。
她说:“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不贤者在高位,就是播其恶于众也”。
荀况被列为儒家,留有《荀子》一书,但其内容与孔丘与孟轲得主张不完全相同。
她主张“隆礼重法”,礼法结合。
她说:“礼者,法之大分(本),类之纲纪也。
”意思就是以礼作为立法与类推得根本原则。
她以“性恶论”为出发点,论证应以刑罚惩治犯罪。
她得两个学生,韩非与李斯就是战国末期著名得法家代表人物。
荀况得学说开创了汉代礼刑(法)合一,儒法合流得先河。
第二,墨家得法律思想。
墨家创始人为墨翟,著有《墨子》。
她就是先秦最早对儒家学说提出不同见解得人。
这个学派认为,当时之所以“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原因就是“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因此,提出人与人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有法,法如“百工为方以距,为圆以规”,“法若(顺)而然也”。
至于以什么为法,她主张“以天为法”,因为“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德”,《群书治要》作“息”)。
墨家主张得“天”,部分学者理解为“自然”。
为实现其主张,她提出“壹同天下之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统一思想,选天下之贤者为天子、正长。
人们要服从她们,凡“受利天下者”,“上得赏之”;“恶贼天下者”,“上得罚之”,并要公正执法,“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第三,道家得法律思想。
道家得代表人物就是老聃与庄周,现存有《老子》与《庄子》。
老聃生于春秋战国之交,庄子生于战国后期。
老子得法律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她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治理国家以自然为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既反对儒家得“礼”,也反对法家得“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一书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她还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不要折腾百姓。
越折腾百姓,国家越难安宁。
她得这种思想对汉初统治者有相当影响。
第四,法家得法律思想。
法家可以概括为主张“以法治国”得学派。
春秋得管仲就是其先驱。
战国初得李悝、吴起,中期得商鞅、慎到、申不害,战国末期得韩非、李斯都就是不同时期得代表人物。
影响较大得著述有《商君书》与《韩非子》。
法家视法为国家制定得、人人必须遵守得行为准则。
“法者,国之权衡也”,“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斗斛也、角量也”。
法得作用就是“定分止争”,“兴功惧暴”。
法律适用应就是平等得,所谓“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断于法。
统治者若“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意思就是说以法治理国家就是很容易得。
法家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法与时宜则有功”,“时移而法不易则乱”。
这种历史观为法得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