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连秀红(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禅堂寺林场,山西晋中032700)摘要: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基层林业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加强新形势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为有效解决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应基层林业部门定位不高、职能弱化、行业特性受限、执法监管受困等诸多难题,提升明确职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厘清职责界限等措施,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更趋顺畅、更加规范有序推进,切实提高保护监管的效果。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现状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8-0192-020引言以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为契机,探索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既是新时期基层林业部门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森林资源的多重价值,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营造宜居环境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近年来,基层林业单位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森林管理和开发经验。
与此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也因为管理权责划分不清、监管方法单一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森林资源的价值未能得到更加高效地展现。
今后要继续深化林业资源管理改革,在提高利用价值和实现持续发展之间达到平衡,为林业事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1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1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森林对于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森林能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森林还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帮助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森林还可以为众多的生物种类提供栖息环境,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对于野生动物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1.2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我国众多地区由于缺乏森林保护意识,导致森林过度开发,从而出现水土流失、荒山等现象的出现,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对森林进行保护,通过荒山造林工作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水土流失及环境保护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山西省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一、引言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大片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动物。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山西省政府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
本报告旨在调查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评估其保护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访谈等方法。
调查范围覆盖了山西省的多个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三、调查结果1、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山西省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农村地区,其中大部分是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对于保护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比较完善,有专门的保护部门和工作人员。
然而,一些小型保护区由于资金和管理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3、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
但是,一些保护区在防止人类活动和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存在不足。
四、建议措施1、加强对小型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2、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公众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工作。
3、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部和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监管,防止非法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4、加强与国内外保护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五、结论山西省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仍需加强管理和监管,提高保护效果。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为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在山西省,大学生考研的热度也逐渐高涨。
那么,山西省的大学生考研动机是什么?他们选择考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本研究以山西省内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山西省林地土壤状况山西省土壤状况棕壤:棕壤是我省主要林业土壤,面积为314.7万亩。
主要分布五台、太行、吕梁、太岳、中条等诸山中山地带的次生林或残存林区。
是针叶林或针阔叶林复被下发育的土壤,海拔由南向北增高,广泛分布1,700-2,400米中山阴坡或半阳坡,上限接山地草甸土,下接淋溶竭。
主要植被有云杉、油松、落叶松、侧柏等乔木,灌木以连翘、丁香、枝子和黄刺玫等为主,还有苔草、莎草、地衣、苔藓等草本植物。
地表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因森林郁闭光照不足,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冷冻的环境,分解缓慢,有机质大量积累,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7-15%。
土壤中长期积水,土体淋溶充分,克连酸盐随水渗入土壤底层,下渗的克连酸盐被还原为阿胶克连酸和乌里敏酸,致使呈现棕色,由于大量盐基受淋溶,多余的有机酸以游离状态出现,使土壤呈微酸性,PH6.5-7.0.棕壤性土:面积有166.2万亩,分布在棕壤区内的阳坡或沟谷两侧。
受一定侵蚀,土层薄,有零星针叶克林或阔叶林,主要为草灌,覆盖度较差;另一种由于原始森林在历史上遭受破坏后,被茂密的土次生草灌所代替,多出现在林区村庄的附近,或林缘上下地带,剖面淀积层可见到树的腐根。
该土剖面发育较差,棕壤化过程不明显。
一般土体构型为草皮层--腐殖质层--粘化层(弱粘化)一半风化物层。
淋溶褐土:分布于褐土、栗竭土区的五台、太行、吕梁、太岳、中条等诸山中山地带,为林灌复盖下垂直带上,面积为1,576.4万亩,是褐土中分布地形最高的亚类。
海拔由南而北增高1,200-2,000米,是处于夏绿阔叶,乔灌林生物气候特征的地带。
植被以山杨、白烨、山桃、山楂、山栎等落叶阔叶乔木林,还有虎榛子、黄刺玫、绣线菊等草灌,覆盖度一般70-95%。
成土母质以各类岩石风化残坡积物为主,在林灌草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上部进行着腐殖质化,土体中进行着比较强烈的淋溶脱钙和淋溶粘化淀积褐土化过程。
通体无石灰石反应,土壤呈中性,PH在6.7-7.5之间。
山西省稀有树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作者:刘英青来源:《湖北林业科技》2017年第06期摘要:指出了山西省珍稀树种丰富,它们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对发展经济、开展科学研究、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及丰富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了山西省稀有树木资源保护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稀有树木面临退化和灭绝威胁提出了有效的保护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稀有树种资源;保护对策;山西省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7)06-0070-03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交通的发展以及对植物资源过渡的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使得许多植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边缘。
根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中心监测中心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6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并且正在以每天灭绝一种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中国31万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濒危植物,占总数的15%~20%。
近几十年来,中国已经有大约200种植物灭绝。
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科学和经济损失,并将直接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
因此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国际性问题的重要标志。
山西省珍稀树种很多,不仅有寒温带树种,也有亚热带树种。
它们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研究山西省地理、气候变迁和物种多样性都有重要意义。
对山西省内主要稀有树木资源种类及在保护稀有树木资源中取得的成效做了详细介绍,针对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可行的保护对策,以期为开展保护珍稀树木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1山西省自然概况山西地形呈平行四边形,北纬34°348′~40°434′,长约550km;东径110°146′~114°334′,宽300km。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2012-04-18 10:43生态环境是人类居住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生活的质量。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指数为42分,在全球118个国家中排第100位,中国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
就是说,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球是较差的。
而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就更差。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建设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
一、生态资源概况山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5.6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属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之一。
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二是黄土覆盖广泛,水土流失严重,山丘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其中53.2%的土地为黄土所覆盖,共有水土流失面积约10.8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9.1%,多年平均侵蚀量达4.56亿立方米;三是土地类型多样,宜林宜牧地潜力大;四是土地质量较差,生产率低。
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介于400~650毫米之间。
水资源特点有三:一是水资源贫乏,属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已成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二是水资源年际内丰枯悬殊,给调节利用水资源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山西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省份,全省现有林地面积为1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1.7%,比全国平均值低2.2个百分点,排位在第22位,人均占有林地0.04公顷。
而周边省份陕西、河北、内蒙古均高于山西。
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主要“瓶颈”山西的长处在煤,短处在水,煤和水的关系是典型的“木桶理论”型关系。
在自然资源丰度上,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60立方米左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4%。
山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山西是一个林业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但近年来,山西省政府不断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林业产业发展体系,促进林业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山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山西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山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1.资源条件山西林业资源总体较为匮乏,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5.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省森林面积为6.8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为4亿立方米,平均蓄积量为59立方米/公顷,较低的蓄积量制约了山西林业产业的发展。
2.产业现状山西省林业产业以造林、木材加工为主,林业产业链相对薄弱。
木材加工业以生产原木材、板材、家具等为主,但产值规模较小。
山西省的造纸、人造板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有限,产品品质和档次不高。
3.发展面临的问题(1)资源短缺:山西省森林资源总体不足,林业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薄弱。
林地贫瘠,造成了森林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难以满足林业产业的需求。
(2)技术水平低:山西省的林业科研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市场开发滞后:山西省林业产品品种单一,市场拓展不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1.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力度山西省政府应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林木培育、更新及病虫害防治,提高林业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应该合理规划和利用山西省的土地资源,推动林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山西省应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工作,提高林木培育、蓄积速度和质量,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并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提高林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提高产业附加值山西省应加大对林业深加工产业的支持,推动林业产业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加强原材料供应与深加工环节的衔接,增加深加工产品的投资,提高林业产业附加值。
山西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综述--------------------------------------------------------------------------------山西是个树种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为了全面掌握山西省林木种质资源分布状况,保护现有林木良种资源,建立布局合理的良种生产基地,大力繁育和推广良种,提高营林质量,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更好地为林木选育、繁殖、推广良种奠定基础,我省林业厅从1993年开始,分期分批对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了认真的普查。
以11个市地林业局和省直9个森林经营局为单位,分别在各自所属的地域内进行,于1997年底完成普查工作。
并组织了专家组对各地、市林业局,省直森林经营局进行了普查验收。
1998年底完成了省级汇总和编写工作。
2000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山西省林木种质资源及区划》一书。
国家林业局李育材副局长亲笔提词:“保护开发林木种质资源,建设山川秀美三晋大地”圆满地完成了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一、普查主要成果及收获(一)基本摸清了全省木本植物资源及分布这次普查初步查明了山西省现有木本植物75科176属,643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4属,31种,被子植物69科,162属,612种。
(二)基本查清了珍、稀、古、大、奇树资源珍、稀、古、大、奇树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活文物”,对于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是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普查,本省分布的珍稀树种有77种,其中列为国家级珍稀保护树种31种,省级保护树种22种,稀有树种类4种。
全省有古、大、奇树共93种,1150株,分属30个科。
其中数量最多的科为杨柳科11种,其次为蔷薇科种9种、豆种8种,榆科7种,柏科6种,松科6种等。
我省的奇树具有很高的科研观赏价值,在旅游胜地,如太岳山森林经营局灵空山林场的油松“九杆旗”、和顺县的“孔雀松”、天龙山的“夫妻柏”等等,都以独特的树形,成为特殊观赏价值的古树。
山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要支撑的省份。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山西省的林业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增强,山西省的林业产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本文将对山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推动山西省的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一、山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1.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山西省整体的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
据统计,山西省的林地面积为476.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1.3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在北部地区,因地理条件和人为砍伐等原因,林地面积更是稀少,这对于山西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产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林业产业结构山西省的林业产业主要以天然林为主,林产品以木材为主要产品。
传统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而且随着人工林的逐步成熟,山西省的林业产业结构也亟待调整。
山西省的林产品加工业也相对滞后,缺乏创新和高端技术。
3.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山西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近年来,山西省推动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加大对天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逐渐成为山西省政府的重点推动方向。
山西省的林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少问题。
林地资源稀少,林产品结构单一,林产品加工技术滞后等问题制约了山西林业产业的发展。
随着政府对林业产业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山西省的林业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希望。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要促进山西林业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山西省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合山西省的特色产业,比如竹木加工和花卉苗木等产业。
推动林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加大投入,培育人才要想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培育人才。
太原绿地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绿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对太原市的绿地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期改善太原市的绿地环境。
2. 绿地数量和分布太原市的绿地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根据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太原市总面积为10089平方公里,绿地面积为1652平方公里,占比约为16.33%。
和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太原市的绿地面积相对较低。
太原市的绿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如迎泽公园、晋祠等,而郊区地区的绿地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郊区居民难以享受到足够的绿地资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3. 绿地质量和生态功能在太原市的绿地中,部分地区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些绿地面积虽然较大,但却未得到有效管理和维护,导致绿地的生态功能受到影响。
此外,太原市的绿地生态功能相对单一。
大部分绿地只是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而对于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较弱。
这也需要太原市政府重视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绿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
4. 绿地利用和管理太原市的绿地利用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绿地被不合理地利用或者私搭乱建,破坏了绿地的整体环境。
其次,绿地的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了管理混乱和不规范。
还有一些绿地被滥用为停车场或者临时建筑用地,降低了绿地的使用效益。
为了提高太原市绿地的管理水平,政府应加强对绿地的规划和管理,加大绿地的维护力度,确保绿地的完整性和良好的使用环境。
同时,需要加强对绿地的宣传,提高市民对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 建议和对策针对太原市的绿地现状和问题,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增加绿地面积:太原市政府应加大对绿地的投入,逐步增加绿地的面积,提高绿地的覆盖率。
- 合理分布绿地:太原市应注重郊区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让郊区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绿地的便利。
- 提高绿地质量:加强对绿地的管理和维护,提高绿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山西森林火灾风险分析报告一、引言山西地处中国北方内陆地区,其森林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森林火灾的潜在风险。
本报告旨在对山西森林火灾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策略和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山西森林火灾现状1. 森林覆盖率与类型分布:山西省的森林覆盖率为XX%,主要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人工造林等。
其中,市区周边和沿黄河流域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
2. 火险气象条件:山西大部分地区具有明显干旱季节,加上低湿度和高温天气,使得森林易燃物质积聚并容易发生自然点燃。
3. 人类活动因素:不良人类活动是导致山西森林火灾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非法放鞭炮、乱扔烟蒂、未经授权使用明火等行为都可能引发火灾。
三、山西森林火灾风险因素分析1. 森林生态环境状况:山西省内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包括土壤贫瘠、水源匮乏等问题。
这些因素造成了森林本身的易燃性增加,进一步提高了火灾风险。
2. 人类活动干扰: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人口密集地区越来越靠近森林区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也日益增加。
非法采伐、滥开山、无序焚烧等活动导致了植被减少和火灾频发。
3. 火灾防控设施不完善:山西省缺乏有效的火灾预防和监测设备,如观测塔、摄像头等。
这使得火灾在初期难以及时发现与处置,从而给事后救援工作带来困难。
4. 缺乏应急响应机制:在过去的森林火灾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和运输设备,导致了救援工作的不顺利。
因此,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对于降低火灾风险至关重要。
四、山西森林火灾防范策略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火灾预防和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森林火灾危害性以及自我保护的认知水平。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于非法砍伐、乱采滥挖、焚烧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出台相应惩罚措施,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3. 增加火灾监测和预警能力: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建设和维护观测塔、摄像头等设备,提高信息收集与传递效率。
结合气象条件制定合理有效的预警机制。
山西省疏林地调查分析葛寒英【摘要】根据山西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截止2010年,山西省有疏林地17.92×104 hm2,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6.9%,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5%.经研究分析,近年来,有不少造林地转变为疏林地。
因此,笔者以山西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对全省疏林地生长现状和结构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管理部门及领导决策和加快山西省绿化速度提供科学依据。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8th forest inventory in Shanxi Province, up to 2010, area of open forest land was 17.92 ×104 hm2 ,6.9%of provincial forest land, 1.15%of provincial land.Afforestation land changed to open forest land over the past years.Based on the data of 8th forest inventory and yield investigation, growth situation and structure of open forest land were studied and change rule and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ange were analyz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greening and decision of management and leaders in Shanxi Province.【期刊名称】《山西林业科技》【年(卷),期】2016(045)001【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山西省;疏林地;结构;类型【作者】葛寒英【作者单位】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71.1 地形地貌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34°34′~40°43′N,110°14′~114°33′E.东西宽约290 km,南北长约550 km,全省总面积15.6×104 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林业概况山西历史上曾是一个森林茂密、湖泊广布的好地方。
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到1949年,全省仅残存森林551万亩,森林覆盖率2.4%。
新中国成立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成绩。
目前,全省共有11个市林业局、119个县(市、区)林业局,1110个乡镇林业工作站,209个国有林场。
其中9个省直林局下设管理108个国有林场,是维护我省生态安全的坚实基础,保护着1140多万亩最精华的森林,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0%。
这一管理体制在全国独一无二。
据2015年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全省森林面积4815万亩,森林覆盖率20.5%;活立木蓄积14779万立方米,森林蓄积12923万立方米。
全省现有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湿地类型等林业自然保护区45处,总面积1651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分布有野生动物451种、野生植物2743种,褐马鸡为省鸟,油松和国槐为省树。
建有森林公园134处(其中国家级21处、省级56处、市县城郊57处),面积854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4%;湿地公园59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9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3处、省级湿地公园40处),湿地保护面积100万亩,湿地保护率43.89%;国有苗圃120个,重点林木良种基地36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25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2个。
对于全省林业状况,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句话:一是增速慢。
60多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27个百分点。
最慢的为1962年到1978年,15年才增长0.2个百分点。
最快的为2005年到2015年,年增长为0.64个百分点。
二是质量低。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只有14779万立方米,亩均森林蓄积2.68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
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70%,相当一部分森林生长过密,质量不高,可持续经营基础差,生态防护能力弱。
山西省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森林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0.0667hm2(1亩),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达到2m以上(含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m或冠幅投影宽度在10m以上的林带。
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临汾、运城、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晋城等小盆地.
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
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内。
工业以能源、冶金为主,轻工业相对薄弱。
森林资源
山西历史上曾是一个森林茂密、湖泊广布的好地方。
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到1949年,全省仅残存森林551万亩,森林覆盖率2.4%。
解放后,经过不断努力,林业总的讲是在持续发展。
目前,全省共有11个市林业局、119个县(区、市)林业局,1251个乡镇林业工作站,227个国营林场。
其中省辖林局9个,包括106个直属林场和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实验林场。
省直林局这一管理形式,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山西森林资源现状令人堪忧。
据2000年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复查数据,我省森林面积为3122万亩,其中人工林1488万亩,天然林1606万亩,特别灌木林28万亩;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为7309万立方;森林覆盖率为14.12%。
如果加上1410万亩灌木林,全省的林木覆盖率仅为19.2%。
问题
对于全省林业状况,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句话:
一是水平低。
不仅表现在覆盖率低,而且活立木蓄积量只有7309万立方米,相当一部分森林质量不高,再生能力差,防护能力弱。
二是速度慢。
50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0.8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2个百分点。
最慢的1962年到1978年,15年才增长0.2个百分点。
最快的1990年到2000年,每年增长也仅为0.5个百分点。
三是差距明显。
我省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个百分点,比周边各省都低,比林业发达省份差距更大,我省森林生态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在周边形成生态洼地。
四是潜力很大。
全省山区丘陵占80%以上,林业用地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4.11%,除去现在的森林、灌木林地以及这几年栽种的未成林造林地,还有大量的荒山和沙化地可以造林,城乡绿化潜力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