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硫及其化合物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5
硫及其化合物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硫及其化合物”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而且与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方面紧密相关。
本课内容在化学课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之前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酸碱盐等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卤素、氮族等元素打下基础。
(二)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应用等方面展开,包括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硫的常见化合物如硫化物、硫酸盐、硫氧化物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工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 硫的物理性质:介绍硫的形态、颜色、硬度等基本特征。
2. 硫的化学性质:探讨硫的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硫的常见化合物:学习硫化物、硫酸盐、硫氧化物等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应用。
4. 环境保护:分析硫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如酸雨、硫化物污染等。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掌握硫及其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和应用。
2. 学会制备硫的常见化合物,了解反应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交流、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硫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硫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反应原理。
(二)难点1. 硫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与其他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关联。
2. 硫及其化合物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讲义一、硫的性质硫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ⅥA 族,原子序数为 16。
硫的常见化合价有-2、0、+4、+6 价。
1、物理性质硫通常为淡黄色晶体,俗称硫磺。
它质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2、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硫能与许多金属发生反应,例如与钠反应生成硫化钠:2Na + S =Na₂S ;与铜反应生成硫化亚铜:2Cu + S = Cu₂S 。
(2)与非金属反应硫与氢气反应生成硫化氢:H₂+ S = H₂S ;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S + O₂= SO₂。
(3)与强碱反应硫与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S + 6NaOH = 2Na₂S +Na₂SO₃+ 3H₂O 。
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1∶40)。
2、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SO₂+ H₂O ⇌ H₂SO₃;与碱反应,如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二氧化硫少量时:SO₂+ 2NaOH =Na₂SO₃+ H₂O ;当二氧化硫过量时:SO₂+ NaOH = NaHSO₃。
(2)氧化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可与硫化氢反应:SO₂+ 2H₂S =3S↓ +2H₂O ;同时也具有还原性,能被氧气、氯水、高锰酸钾溶液等氧化剂氧化。
例如,二氧化硫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2SO₂+ O₂⇌ 2SO₃;二氧化硫能使氯水褪色:SO₂+ Cl₂+2H₂O = H₂SO₄+ 2HCl 。
(3)漂白性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这是因为二氧化硫与某些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三、三氧化硫1、物理性质三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固体,熔点为168℃,沸点为448℃。
三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硫酸:SO₃+ H₂O =H₂SO₄;与碱反应生成硫酸盐和水。
四、硫酸1、物理性质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难挥发。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及其重要化合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续学习氮及其化合物、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对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等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介绍,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硫单质和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高中前期的学习中,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学生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方法,逐步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硫酸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浓硫酸的特性。
(4)掌握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硫酸的性质。
(2)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教学难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和漂白原理。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讲义一、硫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以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
硫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6,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ⅥA 族。
硫的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常见的有斜方硫和单斜硫。
斜方硫在常温下比较稳定,而单斜硫在 956℃以上时比较稳定。
硫单质是一种黄色固体,质地较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与金属反应时,硫表现出氧化性,例如硫与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FeS):Fe + S == FeS。
在与强氧化剂反应时,硫则表现出还原性,如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S + O₂== SO₂。
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SO₂)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H₂SO₃)。
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它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SO₂+ H₂O ⇌ H₂SO₃。
能与碱溶液反应,如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O₂+ 2NaOH == Na₂SO₃+ H₂O (SO₂少量);SO₂+ NaOH == NaHSO₃(SO₂过量)。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但这种漂白是不稳定的,属于化合漂白。
例如,它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后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它主要来自于含硫燃料(如煤、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物的冶炼等过程。
三、三氧化硫三氧化硫(SO₃)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固体,熔点为 168℃,沸点为 448℃。
三氧化硫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硫酸:SO₃+H₂O == H₂SO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用二氧化硫在催化剂(如五氧化二钒)的作用下与氧气反应制取三氧化硫:2SO₂+ O₂⇌ 2SO₃。
四、硫酸硫酸(H₂SO₄)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强酸,具有强腐蚀性和吸水性。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被用作干燥剂。
但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和还原性气体(如硫化氢)。
浓硫酸还具有脱水性,能将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例脱去,使有机物碳化。
硫及其化合物性质---高三复习课
【硫及其化合物】在近五年全国卷中的考察情况:
【2015年全国1卷】:选择:8:亚硫酸的可逆电离;
【2014年全国1卷】:选择题13:稀H
2SO
4
与Na
2
S的反应;蔗糖与浓硫酸碳化反
应;稀HCl与Na
2SO
3
反应;SO
2
与Ba(NO
3
)
2
溶液反应;
大题26:MgSO
4
固体做干燥剂;
大题28:乙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C
2H
5
OSO
3
H),再水解生成乙醇。
的
反应方程式书写;
【2013年全国1卷】:选择题9:S2-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
【2011年全国1卷】:选择题12:FeS与稀HNO
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少量SO
2
与
苯酚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选择题13:硫元素与碳元素形成是否可形成共价化合物CS
2
;
大题26:一定质量CuSO
4·5H
2
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为载体的相关计算
及信息型方程式书写;
【课前活动说明】学生预先完成环节2中的实验设计原理及装置图。
【教学过程】
环节1:硫及其化合物基本性质梳理
请用以下词语描述硫及其化合物并回忆各类物质通性:
①氧化性②还原性③强氧化性④强还原性⑤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⑥弱酸⑦强酸⑧酸性氧化物⑨碱性氧化物⑩非金属单质
⑾弱酸强碱盐⑿强酸强碱盐⒀强酸弱碱盐⒁弱酸弱碱盐⒂酸式盐
⒃吸水性⒄脱水性⒅漂白性
H
2
S: S:
SO
2: SO
3
:
H 2SO
3
: H
2
SO
4
:(稀)
H 2SO
4
:(浓)
MgSO
4: NaHSO
4
:
Na
2SO
3
: NaHSO
3
:
Na
2
S: NaHS: 【设计意图】让学生慢慢养成通过类别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习惯,使学生看到
一个物质能够联想到其类别及其同性。
环节2:SO
2
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提供以下试剂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收集干燥纯净
....的SO2气体,要求进行
尾气处理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浓硫酸、Na
2SO
3
固体、Na
2
S、石墨、金属铜、NaHSO
3
溶液、NaHCO
3溶液、Na
2
CO
3
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
饱和食盐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气体的制备装置、除杂试剂的选择、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有较完整的认识,从而更容易读懂较为复杂的实验装置图。
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析各步骤产生气体成分的方法。
体会评价实验方案优劣的一些思维角度。
环节3:SO
2
性质实验
《备考指南》P28-29:【学生活动2】【学生活动3】
【学生活动2】预测以下实验现象并解释:
【学生活动3】预测以下实验现象并解释:
实验现象解释①SO
2
溶液中加入
BaCl
2
溶液中,所得溶
液平分为3份备用
②取实验①中备用溶
液,加入NaOH溶液
③取实验①中备用溶
液,加入H
2O
2
溶液
④取实验①中备用溶液,露置在空气中
⑤SO
2
水溶液加入
Ba(NO
3)
2
溶液中
环节4:链接高考:(2010全国卷)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
2
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到答F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
,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
2具有的性质是和;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
2
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
象;
(4)尾气可采用溶液吸收。
【选题意图】本题来源于2010全国新课标卷。
主要引导学生回顾SO
2
的制备方
法及SO
2
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
复习之前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方法。
【课后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
2和SO
3
都是酸性氧化物,二者的水溶液都是强酸
B.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是因为铜片发生了钝化
C.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大量的SO
3
D.富含硫黄的矿物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硫酸
2.下列制取硫酸铜的实验设计中,能体现“经济、高效、环保”精神的最佳方案是 ( )
A.铜与浓硫酸共热
B.用铜片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电解稀硫酸
C.先灼烧废铜屑生成氧化铜,然后再用浓硫酸溶解
D.适当温度下,使铜片在持续通入空气的稀硫酸中溶解
3.下列四种溶液中一定存在SO2-
4
的是 ( )。
A.向甲溶液中加入BaCl
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向乙溶液中加入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
C.向丙溶液中加入盐酸使之酸化,再加入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D.向丁溶液中加入硝酸使之酸化,再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4.某兴趣小组探究SO
2气体还原Fe3+、I
2
,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为了验证A中SO
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在上图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
2
后,
取A中的溶液,分成三份,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①: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酸性KMnO
4
溶液,紫色褪去;
方案②:往第二份试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方案③:往第三份试液中加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
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三个方案中哪些方案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欲研究SO2的性质。
(1)将相关的含硫物质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分为如下表所示3组,则第2组中物质X的化学式是_____。
第1组第2组第3组
S(单质) SO2、X、Na2SO3、
NaHSO3
SO3、H2SO4、Na2SO4、
NaHSO4
(2)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SO2的性质:
(熔点:SO2-76.1 ℃,SO3 16.8 ℃,沸点:SO2-10 ℃,SO3 45 ℃)
①装置Ⅰ模拟工业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按Ⅰ、Ⅱ、Ⅲ、Ⅳ的顺序连接装置,装置Ⅱ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Ⅲ中溶液逐渐褪色,生成Mn2+,同时pH降低,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乙同学按Ⅰ、Ⅱ、Ⅳ的顺序连接装置,若装置Ⅳ中有40 mL 2.5 mol·L-1 NaOH溶液。
反应后增重4.8 g,则装置Ⅳ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