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 格式:ppt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5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笔名趣谈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沈余、微明、东方未明、石萌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
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由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住在景云里。
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
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
后来,他把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作品简介《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茅盾详细资料大全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基本介绍•中文名:沈德鸿•外文名:Mao Tun•别名:茅盾、郎损、蒲牢、沈余、微明(笔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逝世日期:1981年3月27日•职业: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预科•主要成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代表作品:《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字:雁冰人物生平,人物经历,爱情婚姻,人物轶事,志在鸿鹄,字迹潦草,怒斥编者,笔名趣事,个人作品,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名篇,童话作品,戏剧作品,国学研究,文艺理论,书法作品,创作特色,创作题材,叙事风格,评论特色,文学思想,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文学,人物评价,人物影响,文艺影响,政治影响,文学奖项,纪念故居,乌镇故居,北京故居,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 *** 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先生的小故事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个时期,左翼文学运动兴起,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在这个运动中,茅盾以其杰出的文学才华和积极的政治立场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茅盾,原名茅盾,字张君,号鲁迅,生于189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子夜》、《坟》等都是当时左翼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作品。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主题广泛,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在左翼文学运动中,茅盾因其对文学和政治的独特看法而备受争议。
他主张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作家要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他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弊病,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观点与当时许多保守派文人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他在左翼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然而,茅盾的政治立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他主张文学要为工农群众服务,但在实践中,他对工农群众的认识和表达方式备受质疑。
一些批评者认为他的作品过于理想化,与现实脱节,不能真实地反映工农群众的生活和矛盾。
另外,茅盾在对待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上也有一些模糊的地方,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左翼文学论争中,茅盾的立场和作品受到了激烈的批评。
一些左翼作家和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揭示不够深入,对于阶级斗争的理解不够透彻。
他们认为茅盾的作品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过于追求艺术形式而忽视了现实主义的要求。
然而,茅盾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赞赏。
他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方面做得不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
总的来说,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作品和观点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他的作品和观点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他的努力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