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文体
- 格式:docx
- 大小:103.14 KB
- 文档页数:9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层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生机勃勃的太阳花(安徽省)中考语文现代文分类汇编-—记叙文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
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②三朵花是信号。
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
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
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
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
不错,是这样的。
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
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
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
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
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
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
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
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
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
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
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阅读题大纲中考作为学生学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考试,语文阅读部分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 2024 年全国中考语文阅读题的大纲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1、记叙文阅读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分析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能够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体会其对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
2、说明文阅读准确获取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如何清晰、准确地介绍这些特征的。
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并能分析其作用。
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包括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等,把握文章的条理和逻辑。
考查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够将文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3、议论文阅读明确论点,能够从文章中准确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理解其内涵。
分析论据,判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以及其对论点的支撑作用。
理解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并体会其论证效果。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判断推理的合理性。
二、文言文阅读1、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之”“其”“以”“于”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推断出文言词语的意思。
2、句子翻译要求学生能够将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3、内容理解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品质,体会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
4、文学常识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三、古诗词阅读1、诗词赏析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分析,感受诗人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喜怒哀乐。
赏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包括用词的精妙、句式的特点等。
2、诗词主题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01基础梳理1.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第一篇:小说阅读1、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阅读以下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并回答问题。
《狂人日记》......2、根据上述短篇小说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问题二: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如何?问题三:主人公为什么被认为是疯子?答案:问题一: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任天辉。
问题二:主人公的精神状态非常紊乱,他在日记中不断地表达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
问题三:主人公被认为是疯子,是因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愤怒,导致他行为异常。
第二篇:散文阅读1、散文是一种文体形式,它以散文的方式表达情感、抒发作者的心情。
请阅读以下散文,并回答问题。
《雨巷》......2、请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散文中的“雨巷”有什么特别之处?问题二: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问题三:散文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答案:问题一:散文中的“雨巷”是一个狭窄的巷子,它经常被雨水所淹没,因此给人一种潮湿、阴暗的感觉。
问题二: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生活中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
问题三:散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形容雨巷的景象,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的凄凉和寂寞。
第三篇:诗歌阅读1、诗歌是一种以抒发思想、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请阅读以下诗歌,并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2、请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诗歌中的鹳雀楼是什么意象?问题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问题三: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答案:问题一:诗歌中的鹳雀楼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壮丽、高远的景色,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追求卓越的向往。
问题二: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对江山历史的思考。
问题三: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形容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总结:通过对以上三篇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风格。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三篇)附答案(一)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肖复兴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
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
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我和妻子都惊住了。
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
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
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
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
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
专题三,记叙文阅读中考知识梳理1. 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包括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2. 记叙文的分类(一),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一、简单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文法较单一。
②,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如《背影》。
(2),从写作对象上看,可分为:一、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藤野先生》。
②,叙事类记叙文,以表达事件为主,着重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类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
④,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紫藤萝瀑布》。
3. 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手、父亲到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4. 记叙文的顺序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
常见的有四种类型:(一),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表达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因为某种需要,暂时把表达线索中断一下,插进相关的另一件事情的表达;二是插进对相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表达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表达。
一、主要区别1、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分别以叙述、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2、记叙文以形象感染读者,陶冶情操;议论文以理服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要任务。
3、记叙文有很浓的主观感情色彩;议论文表达作者的思想见解;说明文必须客观地反映事物。
4、记叙文材料具体化、个性化;议论文材料概括性强;说明文材料要突出事物特征。
二、三大文体知识要点: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
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
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
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
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
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
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
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
第1讲文体、人称、顺序、线索、标题【例】(中考)我需要你做我的眼睛佚名①那天,我站在老邻居露丝的房间里,茫然地看着东一堆西一堆的报纸,在心中问自己:“我怎么到这里来了?”②“我需要你做我的眼睛。
”露丝说道,“我正在找一个笔记本,封面是个茶壶。
”③我紧张地笑了笑:“你还记得上一次看见它的时候是在哪里吗?”④“哦,不记得了。
但它应该就在这里,在这些报纸当中。
”她说道。
⑤这就是我目前的生活:帮助一个视力糟糕的89岁的老太太寻找一本沾满灰尘的旧笔记本。
⑥上个月,我失去工作后,搬回了家。
我感到疲惫、沮丧,什么都无法激起我的兴趣。
我一直很喜欢手工制作,但现在一点劲头也没有。
妈妈让我去帮助别人,但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向别人传授失败的技巧吗?当露丝打电话到我家来,问我是否能抽出一分钟时间去帮她一个忙,妈妈几乎是把我推出了家门:“你会做得很好的。
”⑦但我在一大堆报纸中找了很久也找不到那个笔记本。
我沮丧地说:“我想我找不到它。
”⑧“别丧气,亲爱的。
待会儿它会自个儿跳出来的。
”她说道,“它们总是这样。
”⑨她的乐观感染了我。
也许在楼上?我想。
随后,在楼上一个卧室的角落里,我找到了那个笔记本。
⑩“太棒了!”她欢叫道,“下周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作茶壶收藏报告的时候我就可以用上它了。
”我惊讶地看着她。
她都快90岁了,但是她好像比我还忙。
⑪从此,我每周都去看望露丝几次。
刚开始,我承认,我是在应付妈妈。
但露丝那里总有一些让我感兴趣的东西:一本书、一个茶杯,或者一件挂在墙上的饰品。
⑫一天,我到露丝家时,看见她正眯着眼看一张信纸。
“我又需要你的眼睛了。
”她说道,“你可以给我读读这封信吗?”⑬“当然可以。
”我说。
我在她身边坐下来。
⑭“亲爱的露丝,”我开始读道,“我们什么时候再去考古挖掘……”⑮我惊讶地看着她。
“你是一位考古学家?”⑯“不。
”露丝笑道,“只是爱好。
”⑰读完信,露丝说道:“谢谢你。
现在我最好给她回信。
”⑱从此,几乎每天我都要去给她读信,听我读完信后她就马上回信。
我还知道了,她收集了许多漂亮的茶壶,去过许多国家旅行,去过不少地方探险,结交有数以百计的朋友,养育了三个孩子,开了一个服装店。
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只在我的梦中出现过。
⑲秋天过去,冬天到来。
一天,她的儿子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愿意晚上到医院去陪护摔伤的露丝。
当然,他们会付酬金给我。
想到露丝一个人躺在医院里,我怎能拒绝?⑳那个寒冷的冬夜,我来到了露丝的病房。
她看起来是这么瘦小,这么无助。
看到我,她挤出了一丝笑容。
“我一直盼望着你来。
”她说,“今天来了一封信,你可以给我读读吗?”B21我坐在床边,迅速给她读完了信。
B22她犹豫地看着我。
“你可以帮我写一封回信吗?”她说。
B23那一刻我几乎要流泪了。
露丝需要我。
这个曾经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老人,现在确实需要我。
我已经知道自己从今天开始应该去做什么。
B24和其他人联系。
这是露丝一直在做的。
她因为伤痛而躺在这里,但她仍然想伸出手去联系她的世界。
B25露丝离开医院后,我的陪护就结束了。
然而,我不再把去看望露丝当作一项任务。
几乎每天我都在想能为她做什么。
但现在这些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已经重新开始进行我的手工制作,与朋友联系。
B26我给露丝做了一份礼物——一件刺绣。
B27当礼物呈现在露丝面前时,她的双眼泛起了泪光。
“谢谢你。
”她激动地说,“真是太漂亮了!在我收集的物品中,这绝对是一件珍品。
”B28“你让我感到自己又年轻了起来,”她看着我,“你有这么多的精力和丰富生活,我希望我也能像你一样。
”B29我惊讶地看着她。
她说的是我吗?B30但当我们的目光相遇时,我意识到,露丝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我。
只是我自己现在才发觉。
坦率地说,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新的人生了。
(文段有删改)1.考点1、2这是一篇①________。
(文学体裁),采用第②________人称,主要运用了③________、④________这两种人物描写方法,叙写了“我”的一段人生经历。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学体裁和记叙人称的题,难度不大,主要弄清散文和小说的区别。
散文叙事是不连贯的,往往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
而小说的叙事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件,情节是连贯的。
根据这点就不难判断出它的文学体裁是小说。
【答案】①小说;②一;③语言;④心理2.考点3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出“我”为露丝做的另外三件事。
①每周都去看望露丝帮露丝读信②帮露丝写回信③【解析】这是考查概括情节的题。
根据提示是围绕“露丝”来概括事件。
抓住事件的主要信息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①帮露丝找笔记本;②到医院陪护露丝;③送刺绣给露丝(或送露丝礼物)3.考点4第⑥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考记叙顺序及作用的题,记叙的顺序不难,只要分清主要事件次要事件即可得出答案,关键是要指出其作用,要对其前后内容以及全文的内容,做到了然于胸。
全文的主要事件是帮露丝做事,而第⑥段主要交代“我”当下的生活状态及原因。
很显然是插叙。
后文的“我”发生了改变,变了样,很显然是为后面做了铺垫,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案】插叙,主要交代“我”当下的生活状态及原因,为原文“我”发生改变作铺垫,并与原文全新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学体裁(、、已考查)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
文章体裁按表达手法中的几种基本手法划分为三种: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学体裁按文章深层结构和表达内涵划分,一般采用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散文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和说理性散文三大类。
散文的特点:①形散而神不散。
②意境深邃。
③语言优美。
小说的三要素:①生动的人物形象。
②完整的故事情节。
③具体的环境描写。
记叙人称及作用(、、、已考查)记叙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作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线索与脉络(已考查)线索是记叙中贯穿全文的脉络,通过它把表现中心的材料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1.七种线索如下:(1)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事物、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邓稼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邓稼先的经历把全文贯穿起来的。
(2)以事件为线索。
如《我的母亲》一文是以母亲对“我”的各种关怀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
如《枣核》一文以枣核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如《竹影》以丰子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如《老王》一文以“我”和老王发生故事的地点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如《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2.把握文章的线索的方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文章线索的特征。
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反复出现。
其次,可以采取以下做法来抓文章的线索:①看本质;②看文题;③看反复;④看抒情议论句;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3.理清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记叙性文字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内容。
先写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再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4.考点5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人们有两种观点:第一指“我”是露丝的“眼睛”,第二指露丝是“我”的“眼睛”,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二种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并且限定了所谈的观点。
围绕“露丝是‘我’的眼睛”来谈,在此处“眼睛”是观察世界、把握人生方向的代名词,也就是说露丝是怎样转变“我”的人生态度的。
让“我”从怎样的状态变为怎样的状态,把这些内容分析清楚,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露丝是“我”的“眼睛”更多的是指在“我”疲惫、沮丧,什么都无法激起兴趣时,露丝用乐观给予“我”的感染和触动。
从露丝鼓励“我”别丧气、尽管快90岁了仍然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生病无力写回信请“我”帮忙以及后来“我”从露丝的眼睛中发现了全新的“我”等情节中,可以看出,“我”是在露丝的感染和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找回了生活热情,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开始了新的人生,所以露丝是“我”人生的“眼睛”。
(分析具体,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已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她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及由此而引出的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件。
(如《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如《故乡》写到作者回到故乡见到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欢乐的场景。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如《智取生辰纲》一文,讲述了吴用一行人夺取生辰纲的故事,文章最后一段对这一故事做了一个总结。
)作用: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文章标题理解及作用(、已考查)文章标题理解及作用理解文章标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字词。
即从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