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十文学类文本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6
考纲要求1.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
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领悟作品的内涵 ,获得有益启示。
考查题型1.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包括概括全文的大意、事件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定的有关内容和中心等。
考查的要求一般为能从文中直接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 ,或者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
(2)理清行文思路。
这部分内容包括找出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故事的情节。
2.紧扣语境 ,品析语言。
(1)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 ,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 ,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 ,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3.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
(1)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效果。
(2)体会结构特色 ,如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 ,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4.延伸探究 ,体验感悟。
(1)感悟(想)题 ,谈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 ,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 ,获得的人生启迪、审美情趣。
(2)想象创新题 ,补写文章相关内容 ,描绘动人画面 ,续写文章结尾 ,写人物心理活动等。
(3)探究说理题 ,阅读文学作品 ,能多角度地理解 ,在阅读中自主地探究发现 ,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作出评价。
命题动向1.从选文的特点看 ,选文多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小说或叙事散文 ,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回忆或描述成长经历 ,故事多以青少年为主人公 ,主题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能给考生正面的启发和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考纲解读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总结价值观。
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一)童真①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
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
”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②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住没有。
③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
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
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
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④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
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
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
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⑤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
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作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
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
我窃笑:这是相亲相爱陌生人啊!⑥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
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
点拨内容考点解说把握文章内容,通常有以下三种考查方式:概括内容: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或叙事散文,通读全篇后,能够概括全文内容或者根据情节发展或记叙顺序按次序概括部分内容。
心理、情感、态度变化:通读全文,感受作者或者文中人物情感、态度、心理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全文的主旨。
内容理解:此考点注重对全文内容或部分内容的理解,是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往往要在全文范围或部分范围围绕一个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常见考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小说的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3.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4.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5.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一下某事的原因。
突破方法概括方法: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按照情节发展划分区域,确定概括的范围。
3.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各部分内容,概括的方法为:人+事+结果。
(注意:概括时题目已经明确以某人为陈述对象,直接填写主要事件时,可以省略“人物”,格式为“事情+结果”)概括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方法: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心理。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心理。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有时直接表明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态度/心理;有时则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的语句中,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显示出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态度/心理。
3.根据人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心理。
对文中人物进行的种种描写,其实往往是作者情感/态度/心理的寄托或流露。
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心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态度/心理。
内容理解方法: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筛选有用信息。
2.对有用内容进行概括。
3.答案有时可直接从原文引用,有时则要自己概括。
4.答题时思维视野要笼罩全篇,要尽量把“因”的点找全,组织答案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专题十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扫描☆名师点拨考点剖析☆聚焦高频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例1:(2018深圳中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冯骐才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
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
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_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
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
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
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
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
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
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
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
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
后台是他的舞台。
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
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
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
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文体知识
梳理
议论文的构造大体可以分为总分、并列、递进、对照几种形式,其中总分式为最常考的构造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
(1)严密性(论证严密):议论文运用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方式进展论证,它要求议论语言没有疏漏,无懈可击,否那么议论文所提出的论点无法成立,从而失去了文章的说服力。
(2)准确性(说理准确):议论文就是说理文,要求文章有明确的概念、严密的推理等。
假设要到达这样的效果,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说理准确)。
是非明确才能以理服人,色彩鲜明才能以情动人。
(3)生动性(说理形象):在使用论据论证论点时,为使说理更加透彻、形象,通常会采用修辞手法。
这就决定了议论文语言还兼有生动性(说理形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