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成语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0.45 KB
- 文档页数:1
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世说新语》是晋朝文学家、官员刘义庆所著的一部著名古代文集。
它以记录各种有趣、风趣、真实的历史典故为特点,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有关成语的故事。
一则著名的成语故事是《世说新语·成语》中的“四十一举”。
据说晋代有位名叫王中郎的官员,聪明、机智,才思敏捷。
他年轻时曾任泰山县令,据说他常常在庙中捉弄贪官污吏。
王中郎只要看到一个查办不力的官员,就会写下他们的名字和案情,然后悄悄地通过一位太监将这些纸条送到天子那里。
天子阅读了这些纸条,对王中郎十分佩服。
在不久之后,天子邀请了王中郎参加宴会。
大家在宴会上玩起了一个游戏,规则是要从旁人说的话中找出唯一一个说了谎话的人。
大家都觉得这个游戏太困难了,可是王中郎反而笑着接受了挑战。
在游戏开始后不久,王中郎立即找到了那个说了谎话的人,并且用手势示意了其他人。
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纷纷猜测王中郎是如何找出说谎者的。
大家纷纷揣测王中郎是否有特殊的手段,可王中郎却对大家说:“我只是靠《世说新语》中的‘四十一举’就找到了说谎者。
”
大家都好奇地问他是如何做到的。
王中郎笑着解释道:“‘四十一举’是说《世说新语》中有四十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情
节和细节。
当我听到大家说话时,我能够察觉到其中某些细节和《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相符合,而其他人并不知道这些故事。
所以通过对比,我能够推断出说莽的人是谁。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读书,多涉猎不同的知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见解。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世说新语》是一部古代的文学名著,其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世说新语》中的成语故事:
1.割席分坐: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故事讲述的是孔融和祢衡在洛阳的
时候,一起议论天下人物。
祢衡嘲讽了曹操,又轻视了曹丕和曹植。
孔融于是说祢衡和曹操无法相处,建议他去刘表那里。
后来祢衡到了江夏,和刘表也闹翻了。
有人问孔融为什么会这样,孔融答道:“祢衡身上没有一根寒毛是和曹操相同的。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断绝关系,划清界限。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故事讲述的是孔融十岁
的时候,去拜望河南尹李膺。
李膺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吗?”孔融回答道:“是的,先人孔子和你的先人李老君(老子)曾告诉我们他们是朋友。
”这个回答很巧妙,让人既称赞他的聪明,又不会显得过于自夸。
后来有人问张韪:“孔融这个人怎么样?”张韪回答:“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少年时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能保持这种才智。
3.覆巢无完卵: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故事讲述的是孔融被朝廷逮捕
时,他的孩子们仍然在院子里玩耍。
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止一身,不要株连到孩子们。
”他的孩子们听到后,都从院子里出来,问使者:“大人被逮捕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走?”使者很惊讶,就问他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父亲犯了什么罪吗?”孩子们答道:“我们小时候都吃别人家的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犯了什么罪。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整体遭殃祸之后,个体也无法幸免。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一部以言论、故事为主的文学作品,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
其中有很多成语典故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来自《世说新语》中的“车遇鸟斩”。
故事讲述了晋朝时期,王导和王衍两位官员在路上遇到一只鸟,王导问王衍:“这只鸟该由谁取?”王衍回答说:“当然是您先生。
”于是王导拔剑斩鸟。
王衍认为王导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认为应该轮流取得,结果两人就产生了嫌隙。
后来人们常用“车遇鸟斩”来比喻在分配利益或解决问题时,因为各自的私心而不顾大局,导致争斗和矛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应当公正、合作,而不是出于私心或者一意孤行。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故事:1、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望他。
见到座上有六尺长的竹席,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来,本当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送给我。
”王恭没有答话。
王大走后,王恭立刻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送了过去。
王恭自己已经没有其他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大听说了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本来认为你有很多,所以才向你索取的。
”王恭回答说:“你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从来不备多余的东西。
”2、小时了了: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
当时李元礼有很高的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要才智超群、有清高的名声或是中表亲戚,守门人才肯通报。
孔文举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之后,进去入座。
李元礼问道:“您跟我是什么亲戚啊?”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这就是说,我们两家世世代代是有友好往来的。
”李元礼和宾客们听后无不感到惊奇。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也到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后未必也很好。
”孔文举说:“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
”陈韪大为狼狈。
3、难兄难弟: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
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割席分坐:管宁和华歆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垫席上读书,有乘坐官车的显赫人物由门外经过,管宁读书依旧,华歆则丢开书本出去观看。
管宁于是割断垫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您不是我志趣相投的朋友。
”4、覆巢之下无完卵:孔融被拘捕时,全家里里外外的人都很恐慌。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只有九岁,小的只有八岁,两人依旧在做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儿惊惧的神色。
孔融对派来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本人身上,两个孩子不知能否保全性命?”孩子们从容地对父亲说:“您难道见过捣翻了的鸟窝中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也被拘捕了。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是著名的古代语言学习材料之一,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言行举止,文化风俗,以及与人相处的技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以此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处世之道。
故事一:贾僭贾僭,字公叔,东汉末年人。
他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有着独特的处世之道,以及非凡的智慧和见识。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关于贾僭的一则故事。
从前,贾僭尝试试图通过种植油菜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事情并不如他所愿。
于是他不惜代价地购买种子,然后亲力亲为地种植,清除杂草,并且细心地呵护,最终他的田地成了一片繁茂的油菜地。
然而,正当他准备收获的时候,却遭到了雨水的侵袭,油菜田被洪水冲毁了,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贾僭的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再种植油菜了,但贾僭却坚定地说:“我不会永远停留在此地,我会找到适合油菜生长的土地。
”最后他果然找到了一片合适的土地,并且成功地种植了油菜,从而实现了他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即使遭到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
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事二:孺子牛《世说新语》中还有一则关于孺子牛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孺子牛,他勤奋好学,却并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有一天,他听说了名师管仲的大名,便决定前去拜访。
管仲对孺子牛的声望一无所知,因此,接待他的态度非常冷淡。
但是孺子牛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拜访了三次。
第三次,管仲终于对他称赞道:“你真是个孺子牛。
”孺子牛听后,当即离开了。
到了晚上,管仲在回想这天所见到的一切,才恍然大悟:孺子牛所谓“离开”,并不是真的离开,而是在暗示自己应该对他关心呵护,培养他成才。
于是,管仲派人叫回了孺子牛,并且对他精心关照。
孺子牛终于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而是要给予每个人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也要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以上两则故事展示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些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不仅能从中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还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道理。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1、【难兄难弟】 【含义】 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
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
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 【故事说明】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
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
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
因为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
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
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拓展】这是一个有关兄弟的故事,让我想起另一对兄弟的故事来。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中秋夜击鼓传花取乐,贾政看了宝玉、贾环作的诗后说:“可见是弟兄了。
……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
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
”想那古板的贾政也能玩幽默,实是不容。
不过他老人家的幽默大概没什么人敢领会罢。
难兄难弟一语,后来也多用做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例如元朝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中有语:“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
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
”不过读音大概是由第二声变为第四声了。
2、【割席绝交】 【含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说明】三国时,华歆、邴原、管宁被时人称为一条龙,华歆年称龙头,邴原居中为龙腹,管宁年为龙尾。
《世说新语》成语故事故事1:道旁苦李【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释义】指路边的苦李,走过的人不摘取。
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
【来源】《世说新语·雅量》故事2:南风不竞[原文】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释义】这里的“南风不竞”指樗蒲博戏的局势。
后以南风不竞,常泛指军事或棋势等两相交锋中,处于南边的一方有失势失利的态势。
【来源】《世说新语·排调》故事3:空洞无物【原文】王丞相(王导)枕周伯仁滕,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释义】内里空虚,一无所有。
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
【来源]《世说新语·排调》故事4:管中窥豹【原文】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释义】指片面看问题。
有时也指从微小的方面推知全篇。
与“见微知著”近似。
【来源]《世说新语·方正》故事5:望梅止渴【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释义】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来源]《世说新语·假谲》故事6:割席分坐【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释义】意思是把席割断,分开坐。
比喻朋友绝交。
【来源]《世说新语·德行》。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1、难兄难弟:“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2、割席绝交:“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3、小时了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汗出如浆:“-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5、黑白分明:“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
”6、吴牛喘月:“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7、神色自若:“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
」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8、百端交集:“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
”9、楚楚可怜:“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10、应接不暇:“-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11、七步成章:“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2、骨肉相残:“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 ”13、拾人牙慧:“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14、标新立异:“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15、登峰造极:“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16、掷地有声:“-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17、清风朗月:“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咏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18、真金百炼:“-精金百炼,在割能断。
”19、松柏之志:“-松柏之志犹存。
”20、君臣之好:“刘为侍中,初不交言。
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
”21、神态自若:“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22、举止自若:“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
”23、东床坦腹:“”-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成语故事讲述
《世说新语》是一部古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写人物)小说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集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一件件事情,展现出人物的个性、品德和思想。
其中有许多成语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以下是其中几个:
1. 七步成诗
故事讲述曹操挑了一担东西去看在曹丕府中做客的曹植。
当曹操问道:“你还能像从前那样做诗吗?”曹植应声而答,挥笔立就,作了一首题为《芙蓉池》的五言诗。
曹操听了,连连称赞。
2. 望梅止渴
讲的是曹操有一次行军路上,士兵们都口渴难耐,无法继续前进。
曹操为了让士兵们继续行军,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快走啊。
”士兵们一听,嘴里都流出口水,也不觉得渴了,一鼓作气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3. 才高八斗
这是南朝谢灵运对曹植的称赞。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认为自己的诗可以排在曹植的前面,但有人问他:“你排在曹植前面,那么曹操能排在你前面吗?”谢灵运说:“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才能共有一石(容量单位),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文人共分一斗。
”
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成语故事,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和成语也出自《世说新语》。
这部小说集不仅展示了古代士大夫的生活风貌,也展现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
世说新语5个小故事《世说新语 5 个小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部名为《世说新语》的典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风趣的光芒。
它记载了许多魏晋时期的人物轶事和言谈举止,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接下来,让我为您讲述其中五个有趣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好朋友,他们常常一起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
有一天,他们正在读书时,忽然有达官贵人的车队从门前经过,华歆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一脸羡慕的神情。
管宁却不为所动,依然专心读书。
等华歆回来后,管宁拿起刀把他们坐的席子割成两半,严肃地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在管宁看来,华歆贪图荣华富贵,心不静,志不坚,与自己的追求不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有共同的志向和价值观,不能因为外在的诱惑而改变初心。
第二个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在中午一同出行。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先走了。
朋友到了之后,发现陈太丘不在,便问陈太丘的儿子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没来,他已经走了。
”朋友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先走了。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很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这个故事展现了元方的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也让我们明白,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第三个故事:“王戎识李”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压得树枝都快弯到地上了。
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说:“这棵李树长在路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的。
”大家摘下来一尝,果然如此。
这个故事说明王戎善于观察和思考,不盲目跟风,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第四个故事:“谢道韫咏絮”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说说那些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咱今天就来说说这《世说新语》里的成语故事,那可真是一个个精彩至极,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幽默,让人越品越有意思。
就先说“东床快婿”这个成语吧。
东晋的时候有个大官叫郗鉴,他想给自己的宝贝女儿找个好女婿。
这郗大人也是有意思,他派自己的门人去王导家挑女婿。
王导家的子弟们那可都是青年才俊啊,一听说郗大人派人来选女婿了,一个个都打扮得那叫一个帅气,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努力表现自己。
可偏偏有个叫王羲之的小伙子,袒胸露腹地躺在东床上,若无其事地吃着东西。
嘿,你说怪不怪,这郗鉴一听,反而就看中这个与众不同的王羲之了,直接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你看看,这古人选女婿的眼光就是独特哈,王羲之这也算是走了一把“别样的桃花运”,一不小心就成了东床快婿啦!再来说说“望梅止渴”。
曹操带领大军在大夏天赶路,那士兵们一个个口渴得不行,都快走不动道了。
曹操多机灵呀,他灵机一动,指着前方说:“同志们,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酸甜可口,咱们快点走就能吃到啦!”士兵们一听有梅子,顿时嘴里生津,精神大振,加快了步伐。
虽说最后也没吃到梅子,但是曹操这一招还真是高!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大人哄我们说有好吃的好玩的,哄得我们干劲十足。
曹操啊曹操,你可真是个哄人的高手!还有“割席断交”,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两人一块儿读书。
有一天,他们在园子里锄草的时候,突然挖出一块金子,管宁看都不看一眼,继续干活;可华歆呢,捡起来看了看又扔了。
又有一次,他俩在屋里读书,外面有大官路过,华歆跑出去看热闹,管宁却一动不动。
这下管宁不干了,觉得华歆这人太贪财好名,不是一路人,就把坐的席子割开,跟华歆说:“咱俩道不同不相为谋,拜拜吧!”这管宁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说断交就断交。
这些成语故事真是让人感叹古人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有智慧、有幽默、还有那么点儿小脾气。
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人思想的窗口。
世说新语成语故事25个一、草木皆兵战国时期,楚国将军屈原被秦军围困在了楚国的城墙内。
敌军守备森严,屈原心生退意。
一天,他在城墙上散步时,看见了一片茂盛的小草,觉得情况不太对劲。
他立刻回到房中,整理思路,最终设法发展起了一支精锐军队,从而成功突围。
这个故事形成了“草木皆兵”的成语,用以形容敌人心虚,人人自危的情况。
二、只争朝夕西汉时期,有个叫邓禹的人,在生活中非常勤奋,每天都用功读书。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颗橙子树,每个人都想要摘到。
邓禹焚香祈祷,希望能在早上日出之前摘到橙子。
结果他成功了。
这个故事形成了“只争朝夕”的成语,用以形容要珍惜时机,积极行动。
三、登堂入室明代时期,有个少年叫王阳明,他非常聪明才华出众。
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学者,请教一些问题。
刚开始,他只能站在门口进行交谈。
但是王阳明不愿意停留在门口,他希望能够进入屋内与学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于是,他每天都去拜访,最后终于得到了学者的赏识,被邀请进入屋内。
这个故事形成了“登堂入室”的成语,用以形容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认可和更深入的交流。
四、亡羊补牢有一位农民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他不小心把一只羊遗忘在了山上。
当他发现时,已经晚了。
他非常后悔,但是他不放弃。
他很快采取了补救措施,加强了栅栏,确保再也没有羊会丢失。
这个故事形成了“亡羊补牢”的成语,用以形容事后补救的行为。
五、茅塞顿开战国时期,有个叫曹操的人,是一位贵族子弟,但并不懂军事。
有一天,他前去拜访一位军事家,希望得到一些建议。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曹操突然茅塞顿开,开始理解了军事战略。
这个故事形成了“茅塞顿开”的成语,用以形容突然顿悟,豁然开朗。
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三国时期,刘备带着军队攻打蜀地。
为了避开敌人,他在陈仓一带修建了一条道路,让敌人疑惑他的真实意图。
同时,他派遣部分军队悄悄地渡过了陈仓。
最终,刘备成功占领了蜀地。
这个故事形成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用以形容敌人看到的是一个表象,实际上却是在暗中做一些准备。
世说新语10个成语典故世说新语10个成语典故1【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
”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3【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4【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5【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6【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校7【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
莼羹,用莼菜煮的汤。
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
亦作“千里莼羹”。
8【千岩万壑】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9【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
世说新语雅量的成语故事【提纲】1.成语出处及背景介绍“世说新语”是一部南朝刘义庆撰写的笔记体小说,记载了当时名士们的言行举止和风雅趣事。
其中,“雅量”一词源于《世说新语·容止》篇,原意是指人的风度和气质。
而今我们更多地将“雅量”理解为宽容、大度的品质。
2.成语故事情节概述《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关于“雅量”的著名故事,讲述了东晋名士谢安在面对侮辱时展现出的从容与大度。
故事中,谢安的客人指着他的座位说:“此座为韩信所坐。
”意在侮辱谢安。
然而,谢安毫不介意,反而笑着回答:“吾不惧韩信,恐畏苍天。
”这样的回应让在场的人无不佩服他的雅量。
3.成语寓意及现实意义“雅量”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面对他人的侮辱和挑衅,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不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所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雅量也是一种高素质的体现。
它教会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懂得包容和谦让,不为琐事所累,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4.运用实例及拓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雅量”来要求自己,遇到误会或矛盾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
例如,在工作中,同事不小心犯了错误,我们可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这样,既能维护同事间的友谊,又能提高团队凝聚力。
另外,“雅量”还可以用于自我提升。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
如著名诗人白居易所言:“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学会看得开、放得下。
”这样的心态才能使我们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之,“雅量”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编写的著名文言文散文集,收录了很多有关人情世故、处世之道的故事和格言。
以下是《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
1. 三顾茅庐:故事中,刘备是蜀汉的创建者,他在东南的江夏任太守时,听说了当时已经有很高声望的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华很是敬佩,于是三次派人去拜访请其出山,但是诸葛亮三次都被安排在家修养,并没有出山。
最后,刘备决定亲自前往拜访,他终于成功地请到了诸葛亮,成为了他的忠诚臣子。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刘备尊重才能,不计较名利地培养人才的精神。
2. 董卓见貂蝉:故事中,北方军阀董卓想获取貂蝉,貂蝉坚决不从。
董卓派人送给貂蝉很贵重的礼物,但貂蝉依然拒绝。
最后,董卓亲自去见貂蝉,貂蝉依然不从。
董卓感到非常愤怒,他对貂蝉说:“你为什么不从我?”貂蝉回答:“我虽是妓女,
但也有自尊,不能为你所用。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貂蝉坚守自
己的原则和尊严,不为权势和金钱屈服的品质。
这些故事在《世说新语》中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通过人物言行和对话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问题。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智慧,并从中汲取启示和教益。
世说新语十大经典故事原文①故事一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故事二原文: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
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
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故事三原文: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
”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②《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刘宋年间,是当时的临川王刘义庆。
《世说新语》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近三百年间,上流社会王公名士的嘉言懿行、奇闻轶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传世名著,许多大师级的人物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冯友兰先生也把《世说新语》当作“中国人的风流宝鉴”,而大翻译家傅雷先生对此书更是爱不释手,他在写给傅聪的信里说:“你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世说新语》大可一读。
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
我常常缅怀原文: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译文:夏侯玄曾经靠在一根柱子上写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一个闪电突然劈到柱子上,夏侯玄的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继续倚着柱子写信,一旁的宾客和随从,全都吓得站不稳脚,跌倒在地。
解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们常常以此来形容一个人处变不惊、沉稳冷静的样子,但如夏侯玄一般,衣服被闪电劈焦了还镇定自若的人,确属罕见。
在突发状况面前未仓皇失措,不失为一种气量宽宏的表现,算得上是一种雅量。
原文:王戎为待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译文:王戎作侍中的时候,南郡太守刘肇送给他十丈筒中笺布(一种质地细密、价格昂贵的上等布料),王戎虽然没有接受,但还是给他写了一封诚恳的感谢信。
世说新语成语故事(一)世说新语成语–高山仰止介绍•成语:高山仰止•含义:形容对别人或事物的赞叹之情•出处:《世说新语·高士传》故事情节高山仰止•话说古代有一位年轻的书法家,名叫张华。
他擅长书写,作品优美动人,因此在文人墨客中颇有名声。
•一天,张华接到了一位木雕大师的邀请,希望他能为一块特殊的木材题词。
这块木材是一位世外高人亲手栽种的古树,从树干上割下来做成木雕之后,保留了树本身的形态,非常珍贵。
•对于这位木雕大师的邀请,张华非常兴奋。
他时常向大师请教木雕艺术,而现在能为他的作品题字,他感到十分荣幸。
•张华来到了木雕大师的工作室,仔细端详着那块古树木材。
他被树的年轮、纹理和树皮的痕迹所吸引,仿佛能听到这棵古树岁月的故事。
•他感叹道:“这块木材可真是太有灵性了!它曾经见证了岁月流转,长成了一位世外高人的居所,如今又化身为大师的杰作。
我真是高山仰止啊!”•张华在木材上认真地描写了四个字:“高山仰止”,用以形容这块木材的历史与价值。
他相信,这样的题词能够将木雕大师的作品推向更高层次,体现出它的核心魅力与灵感。
•在木材上的“高山仰止”字迹干燥后,张华感到一种满足和喜悦。
他知道,他不仅仅是为一块木材题字,而是在用自己的作品传递出对这位木雕大师的敬佩之情和对艺术品的推崇之意。
•这件作品展示后,引起了众多观者的赞叹和追捧。
大家用赞美的眼光看着这块木雕,同时也惊叹于它的价值与内涵。
•张华从事艺术创作多年,但是这一刻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高山仰止”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
他知道,在创作中能够充分理解和敬佩自己所面对的对象,能够感受到其背后的历史和精髓,这才是真正的创作境界所在。
结语•高山仰止,形容对他人或事物的赞叹之情,也是创作者应有的心态。
只有真正理解与敬佩,才能将对方或事物的价值与内涵展现得更加完美。
崇拜与超越•张华成功地将“高山仰止”这个成语融入到了木雕作品中,他对自己的创作充满了满足感和自豪感。
然而,他也深知自己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故事:
1、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望他。
见到座上有六尺长的竹席,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来,本当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送给我。
”王恭没有答话。
王大走后,王恭立
刻把自己坐的那张竹席送了过去。
王恭自己已经没有其他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
后来王
大听说了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本来认为你有很多,所以才向你索取的。
”王恭
回答说:“你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从来不备多余的东西。
”
2、小时了了: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
当时李元礼有很高的名望,担任司隶
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要才智超群、有清高的名声或是中表亲戚,守门人才肯通报。
孔文
举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之后,进去入座。
李元礼问道:“您
跟我是什么亲戚啊?”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这就是说,我们两家世世代代是有友好往来的。
”李元礼和宾客们听后无不感到惊奇。
太中
大夫陈韪后来也到了,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
后未必也很好。
”孔文举说:“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
”陈韪大为狼狈。
3、难兄难弟: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
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
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
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
割席分坐:管宁和华歆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垫席上读书,有乘坐官车的显赫人物由门外经过,管宁读书依旧,华歆则丢开书本出去观看。
管宁于是割断垫席,分开座位,对华歆说:“您
不是我志趣相投的朋友。
”
4、覆巢之下无完卵:孔融被拘捕时,全家里里外外的人都很恐慌。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
只有九岁,小的只有八岁,两人依旧在做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儿惊惧的神色。
孔融对派
来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本人身上,两个孩子不知能否保全性命?”孩子们从容地对
父亲说:“您难道见过捣翻了的鸟窝中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也被拘捕了。
5、望梅止渴:魏武帝行军时,错过了水源,军队全都口渴难忍,于是他传令说:“前面有
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后,口中都流出口水来,就是靠
了这一招才能走到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6、楚囚相对:过江避难的官员,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经常互相邀请来到新亭,坐在草
地上饮酒会宴。
周侯在席间叹息说:“风景倒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在
座的人相互对视,流下了眼泪。
只有王丞相突然变了脸色说:“大家正当同心协力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地区,哪至于像亡国囚徒似的相对哭泣呢!”
另外有“皮里阳秋”“支遁买山”“期期艾艾”“鹤立鸡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