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

案)

一、选择题:

1.史学家张阴麟曾写道:“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的……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其中的“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2.小华为“建军90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它们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淞沪会战由此爆发D.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开始

3.(题文)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在( )

①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如下图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一幕,促使这一幕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D.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

5.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非法侵占和窃取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等中国领土,这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近代历史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能够回归祖国是因为( ) A.抗日战争的胜利B.美国支持中国抗战C.中华民族投入抗战D.蒋介石与美国合作

6.报纸具有时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快”就是报纸的价值所在。如图的报纸最早有可能发行于何时( )

A.1945年8月2日B.1945年8月16日C.1945年9月2日D.1945年9月9

7.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8.“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政治路线出自( )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七大D.遵义会议

9.日寇的疯狂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下列事实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是( )

①妇女参与救护和战地服务②农民军在廊坊、杨村阻击敌人

③青年学生投笔从戎④海外华侨捐款捐物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10.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周恩来向项英等死难者致哀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该事件是( )

A.七七事变B.西安事变C.南京大屠杀D.皖南事变

11.1940年春,一位身处华东日本占领区的爱国人士撰写对联讽刺当局曰:“国祚不长,八十多天儿皇帝;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据此推断,该对联讽刺的可能是( )

A.袁世凯中华帝国B.长春伪满洲国C.南京汪伪政权D.重庆国民政府12.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本39万多人。材料反映抗日战争

A.发生的背景B.胜利的原因C.发挥的作用D.产生的后果

13.丽丽同学以“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为主题搜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料。在她搜集的史料中,有两条信息是这样评价某一历史事件的: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余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抗日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

A.全面内战爆发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的胜利D.百团大战的胜利

15.广州、武汉沦陷后,日本改变了对国民政府的策略,该策略是

A.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既不政治诱降,也不军事打击

二、综合题:

16.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军军歌》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2)材料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4)通过以上探究,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哪些启示?

17.时间轴一:

时间轴二:

(1)请根据以上示意图中的时间信息,分别给两幅历史时间轴命名。

(2)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侵华战争中曾三次攻占当时中国首都,请在时间轴上找出其中两次攻占当时首都的时间,并指出相关的侵华军队。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在时间轴上找出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和“回归”的时间,并指出“分离”和“回归”的原因。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近代国共关系的真实写照。请在时间轴上找出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时期,并说明两次合作的重要历史意义。

(5)以史为鉴,振兴中华。以上史实给我们哪些历史启示?

18.七七事变后,面对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军民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他们用血肉之躯

筑起了一道道捍卫民族尊严的铜墙铁壁,用誓死不屈的意志竖起了国家独立的风帆。重温抗战史再次感受悲壮而振奋的过去,并完成相关问题。

【震撼的战役】

材料一这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伤亡失踪数万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万余人。

材料二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1)材料一中描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哪次著名战役?这次战役在中国抗战争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某次战役”指什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役的目标及重大影响。【胜利的奠基】

材料三这次会议会期50天,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举行全会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独立制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正确路线和方针。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

(3)材料三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议的内容。

【欢庆的日子】

日本向盟军

投降的仪式台湾人民欢庆胜利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加速并促进以上两个场面到来的重大因素。

(5)依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

1.D2.B3.D4.A5.A6.B7.C8.C9.B10.D11.C12.C13.B14.C15.B 16.(1)行动: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成果: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

(2)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或日本的全面侵华开始

(3)台儿庄战役。

(4)启示:①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②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17.(1)时间轴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间轴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2)1860年,英法联军;1937年,侵华日军。

(3)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4)①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②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经过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5)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落后必遭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争取民族独立,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18.(1)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百团大战。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重大影响: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内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4)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5)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试卷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 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 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 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 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 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 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 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 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 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 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 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 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 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 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4.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 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 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 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 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 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 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教案

学校姓名年级初三课题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主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测评“你能概括出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吗”,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中的材料题,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学会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关于启蒙运动的图片,举办图片展,学会搜集历史图片并举办展览的方法,初步学会从 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启蒙运动的影响,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几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 解放思想,以求更大发展。 重点启蒙运动 难点思想解放运动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关键培养学生从一般现象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一、主动参与启发诱导 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历史上,理论常常是行动的先导。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从整体感知启蒙思想的历史背景,增强感性认识。展示思想家的照 片 学生从插图中获得 历史信息4分钟 二、自主尝试点拨授法 (一)冲出思想的牢笼 1、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2、思想解放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总 结归纳,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相关资 料,运用已知,调 动感官5钟 (二)理性的追求 1、介绍启蒙思想运动的背景。 2、什么是理性主义?如何区分理性主 义和感性主义? 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思 想,如何进行评价? 4、思想启蒙运动对19世纪以后的亚 洲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补充相应的资料 着重讲清概念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 上感悟 学生看书回答三个 思想家的各自的思 想特点 补充资料 从现象看本质 对教材做进一步 的阐释。发展学生 的智力 引导学生对教材 材料题进行思考, 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思 想解放同社会进 步之间的关系 10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9月2日上 午9时, 标志着二 战结束的 日本投降 的签字仪 式,在停 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 上图)。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 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 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 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 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 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

时间 1945年4月 地点 延安 内容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 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的方向。 目标导学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 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③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一颗原子弹。→④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目标导学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想一 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共 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 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课堂总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上册 姓名:赵晋单位:滕州市北辛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以“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本课实际上只讲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因此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核心部份。 二、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像、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等,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动画视频片段~阿拉伯青年阿拉丁带着美丽的公主乘魔毯遨游文明古国的,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屏幕显示:亚非欧古代各大文明发源地)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亚洲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亚洲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亚洲黄河流域──古中国 设计意图:是增强学生对文明古国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进行铺垫。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金字塔的国度” 教师:(屏幕显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请同学们猜一猜建筑物是哪个国家的文明标志?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屏幕显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屏幕显示:《古代埃及》图)教师讲解 1.地理位置──非洲尼罗河畔(地利、天时加人和-社会发展-建立国家。) 教师: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再加上古埃及人民的努力,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2.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500年) 教师:这些小国与小国之间不停的争斗、兼并,逐渐在统一。何时统一的?首都设在哪里? 3.初步统一(公元前3000年孟斐斯) (屏幕显示:金字塔)这就是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金字塔,金字塔是做什么的? 学生回答: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金字塔。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他的外形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介绍金字塔:高146.5米,塔基各边长230米,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尼罗河下游散布着八十多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与国王哈佛拉的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一起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教案

第22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以及这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表格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等归纳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揭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一战”的根源,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线索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形成崇尚科学、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分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表现,掌握“一战”爆发的根源力。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学难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世界殖民体系的概况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表格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先回顾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由于各国对新技术的态度不同,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各国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实力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的斗争中矛盾异常尖锐,最终形成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新课导学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两国经济发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全民族坚持抗战 1.背景 (1)日本对华策略改变: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 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国内各方的态度: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表现 (1)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2)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3)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4)各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5)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6)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7)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3.影响: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知识点2 中共七大 1.时间:1945年4月。 2.地点:延安。 3.内容 (1)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知识点分析 新人教版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能力提升 知识讲解1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对神学的冲击,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不少缘于自然科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严重动摇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例1.他常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大多数物理学家沿着牛顿的道路继续前行时,他却走向了一条创新之路,并最终提出物理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力学体系和绝对时空观进行根本性变革。他就是() A.达尔文 B.贝多芬 C.爱因斯坦 D.爱迪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阅读分析题干,找到有效信息“物理学的相对论”,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 答案:C 知识讲解2 近代科学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这是近代科学革命成功的根本的原因。 二是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才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三是科学家的个人因素,没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辛勤忘我的实践探求,科技的进步是难以实现的。 例2.启蒙运动是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们比较普遍地接受的思想观念是( A ) ①民主②自由③平等④平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进行了宣传。但这一时期没有涉及到“平均”的主张。 答案:B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全民族坚持抗战的情况;知道抗战时期的中共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并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全民族坚持抗战和中共七大的召开。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全民族坚持抗战 (1)广州、武汉沦陷后,日本侵华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日本侵华政策调整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的? 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面对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抗战情况如何?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随工厂内迁的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中共七大 (1)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是什么? 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 内容: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张自忠和左权的典型事迹,以及全国各界团结抗战的情况,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明确论从史出的基本观点;根据中共七大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将本课所学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将抗日战争和之前学习的列强侵华战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重点 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抗战。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展示相关图片、播放视频) 上述活动就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深感兵力不足,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12-22课知识要点概要

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12-22课 2013.12 第 12课 1. 1927年 8月 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占领了南昌城。起义军南下广东, 准备在广东建立根据地, 途中队伍遭到失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湘南。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 1927年 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失败, 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大城市长沙的计划, 向农村进军, 于是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年 4月,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 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三支革命武装会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余部; 湘南农民起义武装 ,这就是井冈山会师。会师后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万人,朱德任军长, 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4.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 13课 1. 1933年 10月,蒋介石调集 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博古、李德等人指挥错误, 红军奋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 1934年 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 8万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 长征初期,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毛泽东提出不去湘西,改向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3. 1935年 1月,遵义会议召开,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 4.1935年 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5.1936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红四、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

九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22课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22课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1.对于马克思“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占有统治地位 B.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占有,在精神上不占有统治地位 C.统治阶级在物质上不占有,在精神上占有统治地位

D.统治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占有统治地位 2.吴丽同学通过淘宝网购买了一本图书(下图)。在该书的目录中她不可能看到的条目是() A.文艺复兴的开拓者但丁 B.戏剧莎士比亚 C.多才多艺的巨匠达•芬奇 D.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 3.某校在“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中,准备了以下素材。其中不符合主题的是() 4.马小虎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如下知识卡片。如果要将卡片补充完整,应选择() 姓名:_____________

简介: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主张: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②社会契约论 作用: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深刻影响 A.但丁B.卢梭C.孔德D.洛克 5.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下列观点符合他思想的是() A.生物进化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D.君主专制 6.下面关于启蒙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 B.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C.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D.启蒙运动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7.李华同学在复习课上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你认为这个主题的名称应该定为()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改革 C.民族统一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8.19世纪的自由主义被认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最重要的追求。下列属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A.伏尔泰和卢梭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彼特拉克和薄伽丘D.孔德和边沁 9.将下列各题中的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九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后练习卷: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下列选项不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 B.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 C.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D.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2.“公元前 4300 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人们发明出一套以图表意的记录系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形式,后来发展成楔形文字,同时他们制定了最早的法律条文,发明了车轮。”这些古代文明成就产生于() A.尼罗河流域B.爱琴海区域C.印度河流域D.两河流域 3.《古巴比伦的兴衰》记述了这样的场面:奴隶阿卜对主人尼布说“你不是我的主人”,结果被判割耳朵。判罚的依据是( ) A.《汉谟拉比法典》B.《权利法案》 C.《拿破仑法典》D.《人权宣言》 4.民主法制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 A.《拿破仑法典》B.《权利法案》 C.《汉谟拉比法典》D.《独立宣言》 5.下图所示地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在这里最早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巴比伦王国 D.古代雅典 6.《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这项规定突出地说明( ) A.该法律是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B.理发师的地位极端低下 C.理发师与奴隶地位相差无几D.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7.亚洲西部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是() A.印度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两河流域D.黄河流域 8.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扩大公民权利C.实行种姓制度D.促进经济发展 9.“新月沃地”居住的人群中,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是() 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希伯来人D.腓尼基人 10.《汉漠拉比法典》维护的是() A.自由人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奴隶和平民的利益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11.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明发生在() ①长江流域②黄河流域③印度河流域④恒河流域⑤两河流域⑥尼罗河流域 A.①③B.④⑥C.③②D.⑤⑥ 12.阅读下列材料解: 以下是古代的一些法律条文: 倘彼交出奴或女奴以为债权,则塔木卡可以继续将[他或她]转让,可以将[他或她]收回。 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思想观在未来建设、改造社会的能力; 分析认识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观察、动手和勤奋等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初步能力。 通过多媒体出示材料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使学生掌握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这一唯物主义史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插图和名言,体验从历史人物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考辨其倾向性的辨析过程,初步学习从作者身份、写作缘由等角度辨析历史文献倾向性的方法。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的革命。 难点:是如何理解:“思想启蒙的火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代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分不开的,其中发生在14——16世纪的一次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哪一次?(学生回答)。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使欧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曙光,那么发生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把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二、落实课标

解读课标 (大屏幕出示本课课标)学生自读课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同步“探究过程”在教材上标注知识点。应用、落实课标 (一)xx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14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次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15世纪后半期扩大到欧洲其他国家。18世纪,法国旧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一批以伏尔泰为代表启蒙思想家。 1.由上所述,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背景来把握。) (大屏幕展示: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二是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2.xx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有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他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还说天主教就是“一群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落网”。 3.启蒙思想有什么作用? 启蒙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运动。 (以上三个问题第一题学生可适当进行小组讨论,第二题和第三题可直接在教材上找到。在学习第三题时,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启蒙运动对中国和日本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启蒙运动还可能对哪些国家的革命起推动作用?)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 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 …… 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 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大型的灌溉工程的修建是否能够以一人或一家之力完成?这对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提示:不能。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需对其中道理作以解释。) (二)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为满足生活上的需要,如买卖的记载、政令的发布等,很早就创造出一种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后因适应书写工具及材料之特质,渐渐变成所谓楔形文字。笔画变成楔形或尖劈之形,图画的意味亦随着消失或不明显……便都不像原来所画之图了。 ——《世界通史》 材料二:两河流域地区不产纸草,所以苏美尔文字最初都刻在石头上,后来又用半湿黏土泥版作为书写材料,用尖头芦苇、木棒和骨棒等作为书写工具。两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类泥版烘干后能够长期保存,后世称之为泥版文书。由于泥版质地松软,书写不便,人们便逐渐用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压出各种符号,因其落笔处较深较宽,提笔处较浅较尖,形似木楔,故得名楔形文字,其出现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世界通史》 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以上材料对楔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介绍,楔形文字笔画呈楔形,颇像钉头或箭头,所以叫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重要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媒体播放视频——楔形文字)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表演: 《打架》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个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个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主要因为()A.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英美等国政府支援中国抗战 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2.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A.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B.主张和平解决 C.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D.支持事件制造者 3.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C.要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D.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这是一次明确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光明前途的大会。这次大会是()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台湾回归祖国的史实,这两次回归分别结束了哪国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殖民者的投降书庆祝台湾光复 A.西班牙、日本B.荷兰、法国 C.荷兰、日本D.葡萄牙、日本 6.“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这首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B.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进行了正面战场抵抗 D.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7.七七事变后,面对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军民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捍卫民族尊严的铜墙铁壁,用誓死不屈的意志竖起了国家独立的风帆。重温抗战史再次感受悲壮而振奋的过去,并完成相关问题。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主张及其影响 (2)掌握英国科学家牛顿和达尔文取得的突出成就,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伟大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意识形 态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树立并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在未来建设、改造社 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成就的过程,使学生树立不畏权贵、敢于捍卫真理和为了 科学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的革命 教学难点:思想启蒙的火种 三、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有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是以资本主义萌芽为前提,以复兴古代 希腊罗马文化为表象,以反封建反教会为重要内容,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新文化思想解放 运动,即文艺复兴。另一次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了其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自主预习】 1、启蒙运动的时间、原因各是什么?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各是什么? 3、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近代科技革命的表现 (1 )牛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达尔文: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3 )爱因斯坦: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1、启蒙思想出现的原因: 联系文艺复兴的原因和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背景来讲授;运用类比法,用盖楼做 比方,渗透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2、启蒙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及原因: ①讲授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的不同主张,要生动、形象、具体,内容上做适当补充,可以学生群体为类比对象,深入浅出。最后,布置让学生设计表格,归纳、整理各思想家的主张,注意帮助学生理解“伏尔泰虽然批判天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这句话。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题目进行难点突破,并出示相关的史料使学生感受启蒙思想的作用。革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练习题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选择题 1. 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改变侵华策略,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主要原因是( C ) A.国民党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B.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C.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 D.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 2.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抗战历史后整理了如下图片,你认为他们小组汇报的主题是(A) A. 同舟共济全民抗战 B. 浴血疆场民族壮歌 C. 得道多助国际支援 D. 港澳侨胞力援救国 3.在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出现的叛徒是( C ) A.张自忠 B.杨靖宇 C.汪精卫 D.宋子文 4.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出战前致信将士们:只要敌人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将军是在哪场战役中为国为民族而牺牲的( B ) A.台儿庄战役 B.枣宜会战 C.武汉保卫战 D.反扫荡战斗中 5. 抗战时期,一父亲送参军的儿子一面“死”字旗。旗上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乃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这对父子 (D) ①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②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③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④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同志的题词:“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一题词是抨击国民党制造的哪一惨案( C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皖南事变 D.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 7.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闭幕词:“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据此可知这一大会是( C )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8. 有人认为: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下列对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评价正确的是(D) A. 开天辟地 B. 星火燎原 C. 生死攸关 D. 灯塔指引 9.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C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 党的七大召开后,陈毅写诗赞道:“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你认为“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原因是( A ) ①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②中共七大为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③此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④这里是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1.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A ) A.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中国共产党起决定作用 C.国民党进行了正面战场抵抗 D.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2. 1945年8月14日上午,日本最高首脑举行御前会议,讨论是否无条件投降的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