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的民俗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9
腾冲端午节风俗作文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划龙舟和吃粽子了。
而在云南省腾冲县,这个传统节日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腾冲县的人们会在端午节前几天开始准备各种食材,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糯米和艾叶。
他们会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后蒸熟,再用艾叶包裹成三角形状,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粽子了。
此外,腾冲县的人们还会制作一种叫做“艾饼”的食物,它是用艾叶和豆沙等馅料制成的小饼干,口感香甜可口。
腾冲县的人们会在端午节当天举行划龙舟比赛。
这项运动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水乡地区,后来传到了全国各地。
在腾冲县,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赛。
比赛时,选手们会穿上统一的比赛服,手持长桨,全力划动龙舟,争取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
观众们则会站在河岸边为选手们加油助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之外,腾冲县的人们还有一些其他的端午节习俗。
比如说,他们会在门口挂上一些艾草和菖蒲等草药,以驱邪避瘟;还有的人会在手腕上系上一条红色的丝带,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习俗虽
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腾冲县的端午节风俗独具特色,既有传统的划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也有一些别具一格的习俗。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吧!。
中秋节腾冲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腾冲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城市。
在腾冲,人们也会庆祝中秋节。
腾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佤族、彝族、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每年的中秋节,各个民族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中秋节当晚,腾冲市内会热闹非凡,各类庆祝活动如千人赏月、灯笼展览、舞龙舞狮等轮番上演。
人们还会在家中准备丰盛的晚餐,整个家庭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此外,腾冲也有自己独特的一些中秋习俗。
比如,在佤族地区,人们会举行赛月饼的活动,把制作精美的月饼排成各种形状来比赛。
在彝族地区,人们会在晚上燃起篝火,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庆祝中秋。
总之,中秋节在腾冲是一个热闹而喜庆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腾冲清明节
《腾冲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腾冲地区的传统节日。
每年清明节,腾冲的人们都会赶往祖先墓地进行扫墓祭祀,在墓地上祭奠逝去的亲人,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健康。
腾冲的清明节更是另具特色,除了扫墓祭祀之外,还有许多习俗和活动。
比如,在清明节前,人们会走亲访友,相互慰问,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此外,腾冲的人们还会对新鲜的事物进行清洗,比如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用新水擦洗家具、器皿等,寓意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
而且,在腾冲的一些地方,还有花炮、舞狮等传统文化表演,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传统的扫墓祭祀和文化表演,清明节期间,腾冲的美食也是一大特色。
在清明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清明粿、桃花饼等特色食品,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一种纪念。
腾冲的清明节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习俗和美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感受。
这个传统节日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祈求。
可以说,腾冲的清明节不仅是一次祭祀祖先的活动,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展望。
腾冲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浅析腾冲地处西南边沿,与缅甸接壤。
历史上是蜀身毒道的必经之地,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方之一,它曾是中外商业文化交往的中心。
因此,文化较为发达,现被云南省定为历史文化名城。
音乐艺术也较为繁盛,丰富多彩。
如民间的山歌、小调、仙灯、洞经、皮影、扬琴说唱。
少数民族的有傣族的情歌,傈僳族的三弦舞、跳嘎音乐,佤族的清戏等。
本文就腾冲地方音乐、舞蹈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佤族清戏出自腾冲荷花乡一个佤族村寨——甘蔗寨。
佤族清戏的剧目故事感人,情节生动,文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
曲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善叙事,又善抒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属高腔系统。
其声腔有九腔十三板,但大部分已失传,无法辨清或演唱出来。
现存戏文里能辨明其曲牌名并记录下来的仅有大汉腔、驻云腔、清江引、哭相思、浪淘沙、步步娇等几个曲牌,而其余九腔中的四平腔、高腔奏鲜、哭腔、花音腔、百珍腔、苍胡腔、土子腔和十三板中的山坡羊、下山虎、一支花、滴滴金、小桃红、菜花黄、柳叶青、倒垂帘等腔板已无法辨认。
清戏在全国剧种中是独一无二的,幸及时发现挖掘,尚保存部分曲牌,得到了中国民族戏剧研究所的重视,专程来录音录像,已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国民族戏剧资料文献。
傈僳族三弦舞的曲子较为欢快跳跃,曲调短小,种类繁多,舞姿随曲变化,节奏明快、轻松活泼。
伴奏乐器以小三弦为主,所以叫三弦舞。
跳嘎是一种将歌和舞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由领舞领唱的嘎头前面引导,众舞者尾随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行走,无乐器伴奏。
边跳边唱,节奏缓慢,气氛庄重,苍劲古朴。
唱词内容视所办事情的性质而定,无论是喜事、庆典、丧葬、起房盖屋等。
这些调子一般都是祖辈流传,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情绪。
腾冲皮影与全国各地的皮影艺术有共同之处,而腾冲皮影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轻松欢快的音响效果和紧凑多变的表演风格。
腾冲皮影有东腔、西腔之分。
东腔出于洞山、勐连一带,西腔出于固东、明光、瑞滇、古永,这是自然形成的两个各具特色的流派。
腾冲的民俗资源与开发一、腾冲民俗资源概况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比如汉民间的腾越古乐、皮影戏、花灯、仙灯、鱼灯、茶灯、扬琴、台阁、鱼鼓等。
佤族的清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白象舞,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及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蹬窝罗等。
以及遍布各民族的山歌、情歌、小调、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农民画(民间绘画)等。
无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有的甚至声播海内外。
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宛如一簇簇色彩缤纷的花朵,盛开在腾冲这片如诗如画的热土上,成为腾越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腾越古乐,皮影戏,“上刀山、下火海”和农民画(民间绘画)等是其中最为馨香和璀璨的奇葩。
1、洞经从明洪武年间开始,明朝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将数十万南征将士留守云南,之后数十年间,又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云南。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极边重镇腾冲,理所当然地成为军屯、民屯的重要目的地。
大规模的人员迁移,必然会把中原各地的音乐文化带到腾冲。
这些乐曲既保持着庄重典雅的中原古乐韵味,又融入了生动活泼的边地曲种声调,从而形成了具有腾冲地域音乐风格的腾越古乐。
洞经音乐是腾越古乐中流传最久影响最深的曲种,经文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是高尚、吉祥的象征。
因为洞经音乐一直是祭拜文昌帝君、关圣人、孔圣人的庙堂音乐,所以历史上洞经会的参与者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名的文人雅士。
腾冲人敬仰洞经,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与。
洞经音乐不是道教音乐,应该说它是云南特有的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此经典为两晋时期中国道教“上清派”所创,是国家资料库中四大洞经传本之一)而得名,谈演经典时奏唱的诗赞音乐,习惯上称之为“洞经音乐”。
腾冲民族旅游景点
腾冲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以下是一些腾冲的民族旅游景点:
1. 小苗寨:小苗寨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古老村落,保存着原汁原味的苗族传统建筑和文化,游客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和手工艺制作。
2. 中甸古城:中甸古城是一座藏族聚居的古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藏族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藏传佛教寺庙、欣赏传统藏族建筑和品尝藏族美食。
3. 汉主寺:汉主寺是腾冲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建于明代,是汉族信仰的重要场所。
寺庙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游客可以来此祈福或者感受寺庙的宁静氛围。
4. 虎跳峡:虎跳峡是亚洲最深的峡谷之一,位于澜沧江上游,景色壮观。
游客可以乘船游览虎跳峡,欣赏到峡谷的险峻和澜沧江的壮美。
5. 红土地:红土地是一片被红色岩石覆盖的地区,景色独特。
游客可以在红土地上漫步,欣赏到红色岩石与绿色植被的对比,还可以参观当地村落了解当地人的生活。
以上只是腾冲的一些民族旅游景点,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如文笔山、茶马古道等,总体来说,腾冲的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喜欢文化交流和自然风光的游客前往。
《腾冲》相关知识点
腾冲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以下是关于腾冲的一些知识点:
- 地理位置:腾冲与缅甸接壤,是文化之邦、著名侨乡。
- 气候特征:属热带季风气候,集大陆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为一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适合旅游。
- 历史沿革: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三国时称盘越、隋唐时称藤越、宋时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元时称为腾越府、明清时称为腾越州,民国改成腾冲县。
- 人口民族:有26个民族居住,逾70万人口,以汉民族为主,傣、回、傈僳、佤、白、阿昌六种为世居少数民族。
- 文化特色:“儒释道”三教合一,有高黎贡山博物馆、火山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遗存。
- 自然风光: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交接的地方,形成高原火山堰塞湖北海湿地独特的风光。
地壳运动也形成了全国唯一的城市瀑布。
腾冲境内多高山,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海拔930米。
物种丰富,种类繁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A级保护区。
- 非遗项目:皮影戏、土陶、古法造纸、油纸伞、藤编器物等。
腾冲中元节腾冲中元节是腾冲县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各种民俗活动,以追念祖先和祈求神灵保佑。
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或孟兰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根据传统民间信仰,农历七月是鬼门关开启的时候,鬼魂们可以离开阴间到阳间寻找食物。
为了避免鬼魂们的干扰,人们会举办中元节来祭祀祖先和鬼魂,以求祖先的保佑和神灵的平安。
传说中,只有在中元节这一天,鬼魂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亲人,并接受他们的祭祀。
在腾冲中元节的当天,人们会在家中摆上丰盛的祭品,包括水果、糕点、鲜花等,以供祖先和鬼魂们食用。
同时,还会准备一些特殊的饭菜和酒水,用来招待神灵。
家人们会一起跪在祭坛前,祈祷祖先的保佑和神灵的平安。
除了祭祀仪式,腾冲中元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神游竞渡活动。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在腾冲江岸边举行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的诗人屈原。
参赛的龙舟队伍来自不同的村庄和单位,队员们身穿统一的服装,在鼓乐的伴奏下划着龙舟,竞相争锋。
观赛人群络绎不绝,欢呼声、助威声此起彼伏,整个腾冲江岸热闹非凡。
此外,腾冲中元节还有舞龙舞狮、放水灯等民俗活动。
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舞龙代表着祥瑞和吉祥,而舞狮则象征着驱邪和庆祝。
参与者会带上美丽的水灯,点燃蜡烛,然后将水灯放入江中。
水灯漂流的过程寓意着希望生活的顺利和平安。
腾冲中元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祈祷,也是人们的团圆之时。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还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共度欢乐的时光。
腾冲中元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人们的团结和向上的力量。
腾冲的民俗资源与开发一、腾冲民俗资源概况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比如汉民间的腾越古乐、皮影戏、花灯、仙灯、鱼灯、茶灯、扬琴、台阁、鱼鼓等。
佤族的清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白象舞,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及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蹬窝罗等。
以及遍布各民族的山歌、情歌、小调、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农民画(民间绘画)等。
无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有的甚至声播海内外。
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宛如一簇簇色彩缤纷的花朵,盛开在腾冲这片如诗如画的热土上,成为腾越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腾越古乐,皮影戏,“上刀山、下火海”和农民画(民间绘画)等是其中最为馨香和璀璨的奇葩。
1、洞经从明洪武年间开始,明朝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将数十万南征将士留守云南,之后数十年间,又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云南。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极边重镇腾冲,理所当然地成为军屯、民屯的重要目的地。
大规模的人员迁移,必然会把中原各地的音乐文化带到腾冲。
这些乐曲既保持着庄重典雅的中原古乐韵味,又融入了生动活泼的边地曲种声调,从而形成了具有腾冲地域音乐风格的腾越古乐。
洞经音乐是腾越古乐中流传最久影响最深的曲种,经文精深、音律庄重、优美动听,是高尚、吉祥的象征。
因为洞经音乐一直是祭拜文昌帝君、关圣人、孔圣人的庙堂音乐,所以历史上洞经会的参与者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功名的文人雅士。
腾冲人敬仰洞经,喜爱洞经音乐,民间诸多礼仪活动都有洞经参与。
洞经音乐不是道教音乐,应该说它是云南特有的地方民间音乐品种,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此经典为两晋时期中国道教“上清派”所创,是国家资料库中四大洞经传本之一)而得名,谈演经典时奏唱的诗赞音乐,习惯上称之为“洞经音乐”。
洞经何年由何地经何人传入腾冲,在腾冲各地有不同的说法,县城洞经据说是明正统年间,腾冲石城竣工举行庆祝活动,从大理请来一堂洞经助兴,此为城保洞经之兆始。
和顺洞经据载系乾隆年间大理鹤庆人蒋拔所授。
固东刘家寨洞经据传系光绪年间从鹤庆传入。
尽管传入途径各异,但各地洞经的曲牌、乐队、配置、演奏风格等都大同小异。
腾冲洞经的演奏乐器以中国民族乐器丝弦、管弦、吹奏、弹拨、打击等相组合。
洞经会谈演唱诵的经籍主要有《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俗称“文经”、“武经”。
曲牌分腔曲与乐曲两类,曲调名称来源于唐宋词牌、元曲,以及明清时调小令,也有少数道乐曲牌。
总数为四十多支。
演奏方式以经典为主导、唱奏结合,并赋予一定的宗教仪式,庄重肃穆、文雅古朴。
代表性曲子有《大舞队》、《锁南枝》、《一江风》、《鲜花腔》、《咒腔》、《大洞腔》、《京八卦》等。
《大舞队》是洞经奏乐调,原为古代祭祀、重大庆典或迎接贵宾时演奏的礼乐,全曲气氛热烈、隆重;《锁南枝》与《一江风》、《鲜花腔》等,都是玄灵文昌大洞礼献十供养科仪中必不可少的曲牌。
被称为宝供养,旋律优美,闻之如沐春风。
《鲜花腔》在十供养中被称为花供养,高亢嘹亮;《咒腔》也叫大洞经神咒,是整部经典的总结性曲子,庄重肃穆、文雅古朴。
历史上洞经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村都有洞经组织活动。
解放后,曾一度受到排斥,“文革”中甚至遭到取缔。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恢复正常活动。
近年来,腾冲城乡洞经组织恢复、发展较快,已有腾越镇城保桂乡会、洞山桂乡会,和顺桂乡会,界头洞经会,马站三联(碗窑)洞经会,固东刘家寨洞经会,中和下村洞经乐团及腾冲洞经乐团、腾越古韵乐团等群众组织在活动。
2、皮影皮影戏俗名灯影子,又名“皮人戏”,是腾冲民间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
据皮影艺人讲,腾冲皮影是明洪武年间从江南、湖广、四川一带传入的,大约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从目前所知的文字记载已有200多年,至今仍保持经常性演出活动。
由于流传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情趣及自然环境的差异,腾冲皮影形成了“西腔”和“东腔”两大艺术风格迥异的流派,“西腔”靠子(供表演的皮影人物及道具,当地俗称靠子)小巧精美,音乐节奏轻快,唱腔高亢嘹亮;“东腔”靠子高大庄重,音乐舒缓优雅,唱腔委婉细腻。
曾几何时,皮影戏始终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民俗内涵,在我县众多的民间艺术中鹤立鸡群,深受城乡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并经常到临近的梁河、盈江、瑞丽及缅北华侨聚居区演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受影视、录像、互联网的冲击,皮影的活动圈子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皮影组织逐步改散,艺人纷纷改行,靠子束之高搁或逐步散失。
时至今日,真正能进行皮影制作和表演的,仅存固东刘家寨皮影队。
只有他们仍固守着这方静土,顽强地为这一古老艺术保留着最后的种子。
刘家寨皮影是腾冲“西腔体皮影”的代表,其表演足迹遍及滇西的许多县市,表演技艺十分精湛。
在艺人刘永周、刘定三两家四代人的相继经营,逐步革新和完善下,皮影的制作及表演技艺日渐成熟,注重突出其唱腔的地方特色,大量吸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调,经过加工提炼,形成了高亢、悠扬、热烈的艺术风格。
在对白中,还揉进了一些地方俗语、俚语,使其妙趣横生。
1932年,该戏班应干崖(今盈江)土司邀请,赴旧城演唱《樊梨花征西》连台本戏九十四天,后又应缅北边民及华侨之邀赴南坎演出《孙庞斗智》、《宝莲灯》等剧目三十余出。
1961年,应邀到昆明为参加云南省傣、白、壮、苗民族戏剧汇演大会的同仁们表演皮影戏《长板坡》、《斩三妖》等,荣获特别奖。
腾冲皮影的唱腔有男腔、女腔、走马腔、喊云腔、悲板等。
剧目多取材于传奇、演义及民间故事等,尤以三国戏、列国戏、封神戏、水浒戏、西游戏、说唐、说岳、薛家将、杨家将等连台本戏居多,据统计约有三、四百出。
剧目题材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表演操作灵活自如、唱腔圆润优美,对白生动风趣,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作为云南乃至整个西南至今唯一保持不间断演出活动的民间皮影戏,腾冲皮影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在云南首次民族民间美术艺人调查中,艺人刘永周以“堪称一绝”的皮影制作与表演,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其制作的皮影靠子还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精品展”,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其进行了专访。
艺人刘定三也被授予了“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称号。
2000年6月,腾冲固东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
2003年,固东刘家寨皮影剧社作为西南唯一皮影戏代表赴广州参加“金狮奖”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比赛,荣获表演(综合)铜奖,艺人刘永周和刘定三同时获造型制作奖。
3、上刀山下火海在腾冲各少数民族中,傈僳族是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
刀杆节是傈僳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传说起源于明正统年间。
当时,滇西边境常被境外部族骚扰、侵犯。
朝庭派兵部尚书王骥领兵西征,击败来犯之敌。
随后,王尚书带领人民安边设卡,同时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授给当地人民,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深得傈僳族的信赖和敬仰。
王尚书班师回朝后,被奸臣毒害,他的冤魂上了天,被封为“白马将军”。
傈僳族人民为了纪念他抗敌安边的功绩,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刀杆节”,用“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英勇气概,祭奠英灵,激励后代继承先辈光荣传统,抵御外侮,保家卫国。
每年二月初七傍晚,傈僳山寨铓锣声声,鞭炮齐鸣。
身着盛装、环佩叮铛的傈僳族妇女,头缠包头,肩挎长刀的傈僳族汉子,从四面八方涌向刀杆场。
此时,场地中央已经堆好了一人多高的一堆栗木柴。
天黑了,香僮或本村最年长者把柴堆点燃,熊熊的篝火映红了天际,人们弹起小三弦,在“嗄头”的带领下,围着火塘,边歌边舞。
不久,柴火变成了通红的炭火,金焰窜跳、青烟蒸腾,热浪燎人,令人望而生畏。
头缠红巾的傈僳族香僮们,手舞足蹈,跃入火塘,忽而弹起,忽而扑落,忽而立地飞旋,忽而翻滚前进,动作潇洒,干净利落,赤足落处,火星四溅。
有的香僮可以手捧炭火洗脸、可以把通红的火炭放入口中咀嚼,技艺高超者,还可以手持烧红的铁练,绕颈擦背,缠腰挽腿。
经过一番折腾,通红的火塘,被勇士们的脚板踩得灰飞烟灭,而他们的手脚,却没有半点烫伤的痕迹,且浑身上下,毫发未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整个场面,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此时,围在火堂边观看的傈僳族群众,不论男女老少,再次自然而然地围拢起来,在嘎头歌声的引领下,喝碗同心酒,唱响傈僳歌,跳起三弦舞。
在傈僳族村寨,人们几乎个个能唱会跳,曲不离口,弦不离手。
傈僳族民间舞蹈主要有跳嘎和三弦舞两种。
跑嘎是溶歌舞为一体的文艺形式,喜庆、丧葬和起房盖屋必跳此舞。
队形为圆圈舞,由嘎头(领队)领舞、领唱,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
唱词一般是祖辈流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叙事长诗。
三弦舞以小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它乐器还有竹笛、口弦、决列等,队形可横、可纵,也可成圆圈。
每逢节日喜庆,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要沐浴盛装,踏节起舞,往往以酒助兴,直到大汗淋淋,筋疲力尽才罢,有时还甚至通宵达旦。
三弦舞动作矫健有力,活泼多变,既热情奔放,又深沉稳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月初八一大早,男人们在刀杆场上竖起了一架二十多米高的刀杆,刀杆上结结实实地捆绑着72把磨得锋利雪亮的钢刀。
刀把左右错开,刀口一律向上。
刀把上扎有红、绿、白、黄、蓝五彩纸花,每朵花下扎有一张甲马纸符,接受了火海洗礼的香僮们来到刀杆下,经过跳神、焚香祭拜等仪式,双手接过傈僳少女敬来的米酒,喝下半杯,将另一半倒在地上,敬献“白马将军”。
为向观众证明长刀的锋利,攀登前还要用绸布验刀,香僮们也要亮出脚掌,让观众们验证。
随着几声震天动地的炮响,香僮们赤足徒手,在毫无保险的情况下攀上了刀杆。
他们个个动作敏捷,身轻如燕,技艺高超而娴熟。
每个人都那么稳沉镇静,双手握刀,双脚踩刀,赤脚与刀锋抗衡。
他们依次而上,到达杆顶后,每个人都要念四句祈求神灵保佑的吉利词。
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方掷下预测吉凶的旗子。
有的香僮还要表演更加惊险的动作,双手抓稳杆头,双脚收缩向上翻转,悬空倒立,骄健优美的身姿犹如山鹰展翅,蛟龙翱游。
让人看着心惊肉跳,目不敢视。
上刀杆是肉体和钢刀的对抗,是勇气和险阻的较量,是密传神功的展观,也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
以“上刀山、下火海”为主要活动的刀杆节,展现了傈僳族人民勤劳朴实、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可贵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死扞卫祖国安全和民族尊严,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英雄气概。
二、腾冲民俗资源的开发腾冲民俗文化旅游因其在旅游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这对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