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2)
- 格式:docx
- 大小:13.32 KB
- 文档页数:4
本版编辑/佩兰I课堂I.教世录《小石潭记》教学实录该课2018年获全国省会城市初中语丈微等奖◎段煜/执教、整理(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山西太原030001)一、复习巩固,走进文本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小石潭记》,解决了字词,梳理了文句。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笔,慢慢走进他所描绘的小石潭。
我们先一起来诵读,咀嚼《小石潭记》文字里的醇香。
(师生诵读课文,部分学生可以自由背诵。
)师:回顾一下重点字词及文言语句的意思,“空游无所依”是什么意思?生: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生: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师:“悄怆幽邃”。
生:凄凉幽深。
悄怆,凄凉。
邃,深。
二、研读文本,深入思考师: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格式说一句话。
(屏显。
)这是一个有____的小石潭。
生:这是一个有景有情的小石潭。
师:景物有什么特点?生:景物的特点是清。
水的特点是清新无俗、空明透彻。
溪水神秘无拘,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潭底和潭周围的石头巧夺天工,形态各异,毫无世俗之气,都有“清”的色彩。
师:字里行间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心乐之。
伐竹取道”“似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请同学们以舒缓、悠长的节奏,读描绘景色、抒发情感的语句。
(生齐读课文1~4节。
)师:同学们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
下面,我们结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屏显。
生自由阅读体会并交流讨论。
)(1)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为“怪民”,好几年后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再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让他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但贬谪生涯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他在信中曾这样明确表示:“虽万受按弃,不更乎其内。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蹿灭。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
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
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
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
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
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1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
上这一课。
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
开始读。
(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设你是,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
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
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
(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
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
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
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
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
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
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一、导入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二、诵读课文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古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境相吻合的画面)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起来注意一下这些宇词的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及读音)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这些字词,每个读两遍(生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生读)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l、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教师配乐)师:大家说说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生1:男生读得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情味——有一点点生2:女生读得好些,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师:真是精彩的朗读,精彩的点评三、整体感知师: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展示)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生l:第1、2、3段主要写景生2:第4段主要写感受师: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呢?生3:第5段是附录部分师:回答非常正确(课件展示)四、疏通文意师:这篇文章作者就是借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来渲染周遭的气氛,抒发自己在特殊处境中的心绪那么,是怎样的景致触动了作者的心绪呢?我们要好好领略这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生自行疏通文意)生1:“水尤清洌”中的“尤”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生2:是“特别”的意思,这句应该翻译为“水特别清澈、甘冽”师:这位同学不但助人为乐,还一助到底,把整句话的意思也翻译了,非常好生3:“斗折蛇行”,课文注释翻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我不理解。
语文教案《小石潭记》课堂实录语文教案《小石潭记》课堂实录【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
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2)《小石潭记》教学实录生3: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
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女)皆若空游/无所依,(男)日光/下澈,(女)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生1: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什么意思?生1:“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2: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
用高淑娴的话说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生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
“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
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3: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
“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阔,没有一个人。
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
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生4: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
是所有的人不懂他的心吗?生4: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生4: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
请一名同学读一下。
(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作者:黄德清来源:《教师·上》2013年第07期学习目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流程:一、练习回顾课代表报题,学生分单双号上黑板反馈。
内容:单号题目:翻译“水尤清冽”中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中的“可”;“参差披拂”中的“差”;句子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双号题目:翻译“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和“清”;“为坻、为岩”中的“为”;句子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五分钟后,小组组长批阅,课代表点评)二、自主交流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2.分任务准备展示1、6组寻找本文的景物美;2、5组赏读本文的语言美;3、4组感悟本文的情感艺术美。
三、分组展示科代表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小石潭记》这篇课文,大概了解了本文的内容,今天,我们将随着三组寻找美的团队再次来到小石潭,去感受那儿的美,相信大家一定会大饱眼福的。
现在就有请第一组寻美队。
一区(1、6组):领略景物美刘佳,刘心怡:六一儿童节又到了,我们一、六组组成了六一旅游团。
现在就由我们的李导和江导带领我们一起去小石潭观光,Let’s go。
江未:我是导游江未,很高兴能担任六一儿童旅游团的导游,希望大家能和我们一起完成这次快乐之旅。
现在我们开往目的地:永州小石潭。
李星皑:经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我们终于到了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小石潭。
看,这潭底很是奇怪,底部竟是一整块石头,太妙了!刘博琛:还真是的,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全石底已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易雨捷:快来看,快来看,这儿的潭水是多么的清,水中的游鱼是多么的欢乐呀。
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呐。
唐若萱:看到这潭水和水中的鱼儿,我不禁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中的“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文中描绘景象和这儿的实景简直一模一样。
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中学课文《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它通过对一个地方美轮美奂的描述,赞美了自然表达了作者阔达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提供的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名师是怎么进行这一课的教学的吧!中学课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请坐。
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
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
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
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一、走进录音棚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师:放录音。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4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1小石潭记课堂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课前热身。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
同学们都推荐了。
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
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
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祝怡情】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
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
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
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
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她的建议提得很好。
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一、教育学背景
教育学研究小说和文学课文类似,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思想,揭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文化观念和主题。
教育学对文本不仅仅是对前提假设的检验,还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学习中,发掘作品真正的意义。
因此,针对《小石潭记》,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深入分析文本的现象和原因,从而体会作者本身的思想。
二、具体教学细节
1、课前准备
教师要准备一份《小石潭记》的文本,并对文本的主要叙事,以及主要人物和地点的描写,进行梳理和介绍。
2、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在老师提问和调整引导下,小组合作探讨文本中的每一处细节,甚至试着从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差异。
3、分析与后续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再次从人类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文本进
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看似琐碎但实际中内涵深远的细节,以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表达不得体的意见进行指导和纠正,最终提升学生对作品的领域意识。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小石潭记,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学名篇,对于文学史的影响有目共睹。
它有严密的结构、准确的笔法和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
因此,将《小石潭记》纳入中学语文课程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也能让学生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我将就如何设计《小石潭记》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唐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学生能够理解白居易创作《小石潭记》的文学技法,如结构、笔法、语言风格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年级课程知识对《小石潭记》进行解读和评价。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新和探索。
二、教学内容1. 前期铺垫为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之前对唐诗三百首的选集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先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然后再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进一步理解《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
2. 课文解读过程首先,上课前老师要让学生阅读《小石潭记》一遍。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在课堂上,可以对每段内容进行交流和解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
3. 学生自主解析在发掘了《小石潭记》的内在构成后,老师可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文本。
可以分组让学生深入钻研,交换意见、表达不能理解之处,一起思考、找出难点和亮点。
4. 艺术创作设计在学习了《小石潭记》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创作活动。
学生可通过自主的语言表达、作品创作,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绘制成一幅画、文摘、诗稿等。
三、教学方法1. 视听法: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经典音乐,配合《小石潭记》的诵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文学氛围,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控制法:老师通过提问、讨论、激励等方式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小编为了大家也是费尽心思,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是《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大家快来看看吧。
一、导入师(面带微笑):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请如实回答“你们有没有不顺心的时候”生(齐):有!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的谁来说说,让大家分享你的好经验、好办法。
生:我喜欢听音乐来消除烦恼。
生:我的办法是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师:大家刚才谈的办法都很好,遇到不舒心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排解办法。
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这个办法是老师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来的。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师板书课题、作者)师:在学习课文前,首先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师生一同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记”的诠释,学生集体朗读。
)二、诵读课文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
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看看老师是否读出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样评价一下。
生:(七嘴八舌)没有读错,但好像情味没完全读出来师:谢谢同学们的评点,那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男同学读1、2段,女同学朗读3、4、5段,相信他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诵读指南”提出的标准,看他们读得怎样。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2)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
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
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生:我们选的是“树林”。
“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抖呢?”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
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闪光。
”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
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
(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
“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第21课《小石潭记》,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老师知道同学们肯定能把这篇课文很顺畅地读出来了,哪位同学试试看?生:〔指名读〕……〔评〕师:请全班同学一齐来。
生:……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师:同学们预习得真不错,老师相信下面的任务大家肯定会完成得很超卓。
接下来呀,请同学们凭借工具书,结合书下说明,把课文疏通疏通,的确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作上记号,等一下提出来。
生:〔自学〕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答解答。
生:〔提问,同学解答,师实时点拨指导,留意一词多义:以、为、清、可,另外留意斗折、蛇行、犬牙等重点词〕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儿个翻译接龙的游戏,每个同学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连接自然,翻译正确。
生:……〔涌现错误,实时评点指导〕三、赏读课文,体会情感师:刚才同学们疏通得很不错,在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理解中,观赏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谭独特的魅力,那老师想问问:小石谭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自然畅谈〕师:小石谭风景奇怪,那究竟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回头仔细地细读课文,看看柳宗元笔下的小石谭有哪些特点?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呢?生:〔自主探究〕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生:〔同学说到哪,赏读到哪〕〔1〕石底 a、是如何写“以石为底”这一特点的?〔我读相关语句〕b、小结:写出了小石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水清 a、读相关语句b、引导体会写鱼的妙处c、这是用什么描写方法〔3〕源头曲折岸势参差 a、读相应语句b、体会设喻的方法〔4〕氛围凄清〔结合体会开头一处写四周树林的.文字,与此形成对比〕师:这样风景奇怪的小石谭,为何觉得如此凄清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上节课介绍的背景体会体会。
生:……师:小石谭虽然景致奇怪,但四周竹树环绕,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小石谭的寂寥凄清与的境遇是何等相像,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挫遭到贬滴后悲伤与愤懑的流露。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2)
《小石潭记》的教学实录
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生: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是永恒的。
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
师:古语曰“悲愤出诗人”。
满怀悲怆的柳宗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其实,历史上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数。
他的朋友刘禹锡人生更为坎坷,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获罪遭贬在陋室当中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也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同学们,再见。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与游青溪记对比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
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
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抚摩。
【题目】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13.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共4分,每小题1分,(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抓住关键词:以乃跳珠溅雪诸)
12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1分)
13.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