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 格式:docx
- 大小:13.54 KB
- 文档页数:2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二、能力目标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猪的肾脏 ,提高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教学辅助手段:投影、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哪些途径?(生答略)人体的代谢废物主要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要了解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首先要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出示学习目标:投影仪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1、学生自学课本P60的2、3自然段和P62最后1自然段。
2、学生板书泌尿系统的组成。
3、教师利用人体半身模型演示四种泌尿器官的位置排列情况。
4、学生说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功能。
(二)学习肾脏1、学生观察新鲜的猪肾脏的外形。
观察要求:①肾脏是什么颜色的?②肾脏的外形像什么?③找到肾门 (肾脏的一侧有一凹陷,叫做肾门)并找到与它相连的三根管道,说出三根管道的名称和结构差异。
2、学生观察猪肾脏的内部结构。
对照课文P61图11- 4 ,区别肾盂、皮质、髓质。
3、出示肾脏纵切面投影片,请一位同学指图说出肾脏的几个部分。
4、学生自学课本P61最后1自然段和P62第1、2 自然段。
5、出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讲述肾单位组成。
6、提问:肾小囊与什么结构相连通呢?7、学生讨论。
8、教师演示肾单位简易教具。
9、学生归纳肾单位的结构.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而肾单位是形成尿的基本单位。
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四、达标检测:1、每个肾脏有100多万个____组成。
每个_____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____和____组成肾小体。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排出机制;2.知道肾脏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掌握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理解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含义和作用。
二、学习内容1. 尿液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会了解人体尿液如何形成的。
尿液的形成是经过很多步骤完成的。
(1)血液中的过滤首先,血液通过靠近肾脏皮质的肾小球,从而进入肾小球内的狭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壁非常薄,所以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就被过滤出来了,包括水,无机盐和一些有机物质,例如尿素和葡萄糖。
(2)肾小管的吸收接着,过滤过后的液体进入肾小管。
肾小管是长条状的结构,由管壁上的细胞吸收和分泌物质,从而将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去,并排泄掉有害物质。
新形成的一部分液体在肾小管中已经被吸收了,不符合排出尿液的条件,就返回到毛细血管中。
(3)荷尔蒙的作用肾小管细胞中含有许多微细的血管,可以分泌荷尔蒙。
荷尔蒙可以对肾小管壁的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大小和形状产生影响,从而对排出液体的量进行调节。
2. 尿液的排出当足够的尿液形成满足排泄的要求,就会排出人体。
人体将尿液排泄出体外的机制如下:(1)膀胱的储存肾脏制造出的尿液,全部进入到膀胱中储存,等到适当的时候再排出体外。
(2)括约肌的收缩如果在膀胱中积累的尿液多了,那么括约肌就会收缩,这样就可以将尿液排出体外。
3. 尿液的成分尿液是由以前不需要的水和其他物质组成的。
尿液的主要成分如下:(1)水尿液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差不多占了尿液总量的90%。
(2)氨和尿素氨和尿素是肝脏对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废物。
进入肾脏后,它们就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3)盐人体对盐有一定的需要,但是多余的盐会在尿液中排出体外。
(4)糖和其他有机物质在特定的情况下,糖和其他有机物质也可以出现在尿液中,例如在人体糖尿病患者中。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会以讲解、绘图等方式呈现,同时也会借助案例和拓展阅读材料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解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理解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脏的结构、分析相关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人每天排尿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人每天要排尿?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利用多媒体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向学生介绍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重点讲解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2、肾脏的结构(1)展示肾脏的外形图片,让学生观察肾脏的形状、颜色和位置。
(2)展示肾脏的纵剖结构图片,结合模型,向学生介绍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
重点讲解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详细介绍肾单位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利用动画演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通过动画演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展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的动画,讲解肾小管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形成尿液。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2)了解肾脏的结构。
(3)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4)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手段
1、情景导入:利用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壮举引入,是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习本节内容,能够提高课堂效果。
2、探究新知采用多种手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制作相结合,已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数据比较、动画演示、模型展示等多种形式层层深入。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膀胱(暂存尿液)、尿道
二、尿的形成:
肾小球(过滤作用)
肾脏肾单位肾小囊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三、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四:排尿的意义:。
尿的形成和排出-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概述
本节课将主要探讨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我们将学习到人体是如何通过肾脏、泌尿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来将废物物质如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的。
二、尿的形成过程
人类的肾脏通过不断的过滤血液来将废物物质从血液中清除出去。
这些废物物质包括尿素、尿酸、氨和各种盐类等。
这些废物物质被清除出去后形成的液体称为原尿。
原尿在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处理后,被输送到肾盂中。
在输送的过程中,肾小管对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水分等的重吸收。
经过重吸收处理后的尿液,被称为终尿。
三、尿的排出过程
人体通过泌尿系统来排出尿液。
泌尿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人体的废物物质排出体外。
在泌尿系统中,肾脏排泄出来的终尿经由输尿管输送到膀胱中。
在膀胱中,尿液被暂存,等待排出。
当尿液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通过排尿的方式将尿液排出体外。
当人体感觉到排尿的需要时,膀胱内的肌肉会开始收缩。
同时,尿道口的门也会打开,尿液顺着尿道排出体外。
当大便排出后,肛门会进行收缩以防止尿液和大便共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肾脏作为泌尿系统的重要部分,通过过滤血液和重吸收的方式将废物物质从血液中清除出去。
在泌尿系统中,膀胱的收缩和尿道的门的打开才实现了排尿的过程。
通过学习这一知识,我们加深了对人体泌尿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认识,也明白了人体排泄废物的过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激思导问—解决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明确排尿的意义。
4.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能力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学方法:
激思导问—解决式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探究材料用具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尿毒症、肾炎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尿的形成和排出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2、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形成、排出过程。
3、理解由泌尿系统问题引起的疾病。
4、了解人类粪尿的资源价值和环保处理的措施。
关注人类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1、课前学生自主复习完成对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2、由学生讲解知识点。
2、小组合作完成习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人类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
2、通过学生的自主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学生讲解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复习重点: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形成、排出过程。
复习难点:掌握尿的形成过程及由泌尿系统问题引起的疾病。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复习本章内容老师:多媒体课件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多媒体展示知识点)由学生讲解1、课前回顾:血液循环2、区分排泄和和排遗3、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4、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组成5、尿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注意: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是流动脉血6、小结:尿的形成(学生记忆)7、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8、人粪尿的利用价值及无害化处理二、练一练(学生分组完成)多媒体展示三、课后练习《优化设计》中的‘中考回顾’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单元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第一节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述人体内的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以及泌尿系统在人体内的废物的排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而人体内废物的排除与人体健康有紧密的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本课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和尿液的排出过程。
2、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3、认同排尿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能力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四、难点突破1、设计尿液形成的过程演示实验,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2、媒体演示“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的flash动画及视频,将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用具制作课件、泌尿系统模型、自制“尿液形成的过程”演示实验、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录像视频。
六、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讲解法、图解法。
4启发诱导,小组讨论。
七、学习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2复习、阅读、观察、归纳。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必须及时地排出体外,而肾就像过滤器,每天将人体内的血液过滤数百次。
肾单位将流经的血液净化,同时产生尿液。
那么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板书课题2.展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进行:1.复习提问:(师在黑板绘图)(1)肾单位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肾小体和肾小管)(2)肾单位中血液的流经路线是什么?(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学生思考后回答。
合肥师范学院教学设计大赛
一、课题《尿的形成和排出》
二、课时:1个课时
三、教材分析以及学三个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的难易程度适中,并且教材中对于本章的描述图文并叙,能够让学生很直观的
对教材进行理解,通过插图的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将是本章的重点。
学生对于尿液的形成和排除虽然有着生活上的经验,但是对于人体在肾脏中如何形
成的尿液却还不能清楚,所以,老师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㈡能力目标
1、学会对图片的分析,从中锻炼自己的识图能力。
2、图文描述的自我想象,培养学生的自想象能力。
并且能够合理的表达出来。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增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学习生物的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难点:人体内部泌尿器官的组成以及部位。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六、板书设计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肾的组成肾小球:肾小球的过滤形成原尿。
肾小囊
肾小管:形成尿液。
3、尿的排出的意义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生命科学系
10生物科学师范班
范青阳。
人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导入新课的设计
通过回忆“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之一是运输代谢废物等,由人体产生的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引入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接着由学生总结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种类,由我讲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再由排泄主要是以尿的形式进行的来引入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二、新课教学的设计
1.制作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及视频资料“肾的结构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与肾脏相关的知识。
由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作出推想:⑴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⑵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
2.将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分解为三分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
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
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3.制作flash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
4.教学内容的顺序更动为:先讲尿液的形成,再讲尿液的排出,再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
目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数据,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的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自始到终都处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故此环节我将之设为由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教师则用彩色笔勾出重点的方式,然幻灯片显示两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所设计的思考题,其中一道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见幻灯片7),另一道为拓展练习题(见幻灯片8),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本节知识与上一章血液循环的内容联系起来。
[教学理念]
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
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
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
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旧知识的整合。
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
[难点分析]
●一、本节难点为: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可分解为两个难点
难点之一: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难点之二: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二、难点的突破策略
1.制作视频剪辑(见幻灯片3)引导学生认识肾单位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