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_功分器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1.67 KB
- 文档页数:2
近代微波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功分器散射参数的测量:功分器散射参数的测量 二、实验目的1、了解: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组成、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组成、构造和工作原理2、掌握:、掌握:• 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利用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微波网利用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微波网 络散射参数的方法络散射参数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矢量网络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1台 频谱仪频谱仪1台 功分器功分器1个 四、实验原理实验使用矢量网测试微波网络散射参数,其原理为:实验使用矢量网测试微波网络散射参数,其原理为:图1 两端口网络两端口网络两端口网络的四个散射参量测量两端口网络的四个散射参量测量: 两端口网络的电参数,一般用上述的插损与回损已足,回损已足,但对考究的场合会用到散射参量。
但对考究的场合会用到散射参量。
但对考究的场合会用到散射参量。
两端口网络的散射参量有两端口网络的散射参量有4个,个,即即S 11、S 21、S 12、S 22。
S 11与网络输出端接上匹配负载后的输入反射系数Г相当。
相当。
注意:注意:注意:它是网络的它是网络的失配,不是负载的失配。
负载不好测出的Γ,要经过修正才能得到S 11 。
S 21与网络输出端匹配时的电压和输入端电压比值相当,对于无源网络即传输系数T 或插损,对放大器即增益。
或插损,对放大器即增益。
S S 1111、、S 21两项是最常用的。
两项是最常用的。
S 12即网络输出端对输入端的影响,对不可逆器件常称隔离度。
即网络输出端对输入端的影响,对不可逆器件常称隔离度。
S 22即由输出端向网络看的网络本身引入的反射系数。
即由输出端向网络看的网络本身引入的反射系数。
实验所用的矢网可以交替或同时显示经过全端口校正的四个参数。
实验所用的矢网可以交替或同时显示经过全端口校正的四个参数。
图2是失网测试微波网络散射参数的原理框图:是失网测试微波网络散射参数的原理框图:图2 矢网系统的原理框图矢网系统的原理框图五、实验内容实验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功分器的散射参数。
目录实验2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3)✧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 (3)✧实验步骤 (3)实验3 微带多节阻抗变换器 (9)✧实验目的 (9)✧实验原理 (9)✧实验步骤 (10)✧实验内容 (10)✧实验设计及结果 (10)实验4 微带功分器 (11)✧实验目的 (11)✧实验原理 (11)✧实验内容 (13)✧实验步骤 (13)实验心得与总结 (16)实验2 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实验目的1) 熟悉枝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2) 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3) 掌握Smith 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实验原理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响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在频率高达一定数值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族抗匹配网络。
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枝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
枝节匹配器分单枝节、双枝节和三支节匹配。
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单枝节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枝节到阻抗的距离d ,使其在距负载d 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 是Y0+jB 形式。
然后,此短截线的电纳选择为-jB ,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分支短截线的长度,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枝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枝节,改进了单枝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枝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的长度就能达到匹配。
✧ 实验内容已知: 输入阻抗 Zin=75Ohm负载阻抗 Zl=(64+j35)Ohm特性阻抗 Z0=75 Ohm介质基片r ε=2.55,H=1mm假定负载在2GHz 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枝节和双枝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枝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 4/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 8/λ。
微波实验实验报告姓名:杜文涛班级:05116班学号:050489班内序号:08指导老师:徐林娟实验四微带功分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波网络的S参数;2)熟悉微带功分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3)掌握微带功分器的设计与仿真。
二、实验原理:功分器是一种功率分配元件,它是将输入功率分成相等或不相等的几路功率,当然也可以将几路功率合成,而成为功率合成元件。
在电路中常用到微带功分器。
下图是二路功分器的原理图。
图中输入线的阻抗为Z0,两路分支线的特性阻抗分别为Z02 和Z03,线长为λg/4,λg/4 为中心频率时的带内波长。
图中R2 和R3 为负载阻抗,R为隔离电阻。
对功分器的要求是:两输入口2 和3 的功率按一定比例分配,并且两口之间互相隔离,当2,3 口接匹配负载时,1 口无反射。
下面根据上述要求,确定Z02, Z03,R2,R3 及R 的计算式。
设2 口,3 口的输出功率分别为P2,P3,对应的电压为V2,V3。
根据对功分器的要求,则有P3=k2P2|V3|2/R3=k2|V2|2/R2式中k 为比例系数。
为了使在正常工作时,隔离电阻R 上不流过电流,则应V3=V2于是得R2=k2R3若取R2=kZ0则R3=Z0/k因为分支线为λg/4,故在1 入口处的输入阻抗为:Z in2=Z022/R2Z in3=Z032/R3为使1 口无反射,则两分支线在1 处的总输入阻抗应等于引出线的Z0,即Y0=1/Z0= R2 /Z022 +R3 /Z032若电路无损耗,则|V1|2/ Z in3 =k2|V1|2 /Z in2式中V1 为1 口处的电压所以Z02 = k2 Z03Z03 =Z0[(1+ k2)/k3]0.5Z02=Z0[(1+ k2)k]0.5下面确定隔离电阻R 的计算式。
跨接在端口2,3 间的电阻R,是为了得到2,3 口之间互相隔离的作用。
当信号1 口输入,2,3 口接负载电阻R2 ,R3 时,2,3 两口等电位,故电阻R 没有电流流过,相当于R 不起作用;而当2 口或3口的外接负载不等于R2 或R3 时,负载有反射,这时为使2,3 端口彼此隔离,R 必有确定的值,经计算R= Z0(1+ k2)/k 图中两路带线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取2~3 带条宽度,这样可使跨接在两带线之间电阻的寄生效应尽量小.为了匹配需要在引出线Z0与2,3端口之间各加一段λg/4阻抗变换段。
微带wilkinson功分器的仿真设计实验报告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6年10月21日一、实验目的● 了解功率分配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方法。
● 学习使用ADS 软件进行微波电路的设计,优化,仿真。
● 掌握功率分配器的制作及调试方法。
二、设计要求指标● 通带范围0.9 — 1.1GHz 。
● 双端输出,功分比为1:1。
● 通带内个端口反射系数小于-20dB 。
● 两个输出端口的隔离度小于-20dB 。
● 传输损耗小于3.1dB 。
三、设计思路图一:设计思路示意图四、理论分析设计1. 基本工作原理分析理论学习尺寸计算绘制ADS 原理图原理图仿真优化设计版图仿真功率分配器是三端口电路结构,其信号输入端的输入功率为P1,而其它两个输出端的输出功率分别为P2和P3。
理论上,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P1=P2+P3。
端口特性为:(1) 端口1无反射(2) 端口2和端口3输出电压相等且相同(3) 端口2、端口3输出功率比值为任意指定值1/由这些条件可以确定Z o2、Z o3以及R2、R3的值。
2.功分器技术指标计算(1)输入端口回波损耗输入端口1的回波损耗根据输入端口1的反射功率和输入功率之比来计算(2)插入损耗输入端口1的回波损耗根据输出端口的输出功率和输入端口1的输入功率之比来计算(3)输出端口间的隔离度输出端口2和输出端口3间的隔离度可以根据输出端口2和输出端口3的输出功率比来计算(4)功分比当其它端口没有反射时,功分比根据输出端口3和输出端口4的输出功率比来计算(5)相位平滑度在做功率分配器时,输出端口的平滑度直接影响功率合成效率。
五、尺寸计算使用ADS软件自带的计算工具计算出微带线的尺寸。
图5.1 50Ω的微带线宽度计算图5.2 75Ω的微带线宽度计算输入Z0=50Ohm,可以算出微带线的宽度为1.52mm。
填入ZO=70.7Ohm和E_Eff=90deg,可以算出微带线的线宽为0.79mm和长度42.9mm。
实验题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仿真部分级: _______ 名: _______ 号: _______ 期:_班姓学日目录实验一微带分支线匹配器....................................................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原理 (1)1•支节匹配器 (1)2. ............................................................................................................................................... 微带线.. (1)三、实验内容 (2)四、实验步骤 (2)五、仿真过程 (2)1、单支节匹配22、双支节匹配53 •思考题 (9)五、结论与思考 (10)实验二微带多节阻抗变换器................................................. 1.2一、实验目的 (12)二、实验原理 (12)三、实验内容 (13)四、实验步骤 (13)五、实验过程 (14)1、纯电阻负载 (14)五、结论与思考 (24)实验三微带功分器 (26)一、实验目的 (26)二、实验原理 (26)1、散射矩阵262、功分器 (27)三、实验内容 (28)四、实验步骤 (28)五、实验过程 (28)1、计算功分器参数282、确定微带线尺寸 (29)3、绘制原理图 (29)4、仿真输出 (30)五、结论与思考 (34)附录:心得体会 (35)■5址宦写盘氏曹微波仿真实验•报告Di" NHD WTt ■!}**■」*实验一微带分支线匹配器一、实验目的1. 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2. 了解微带线的基本概念和元件模型;3. 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二、实验原理1•支节匹配器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响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
微波功率分配器的原理与设计微波功率分配器的原理与设计微波功率分配器的原理与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功率分配器的原理;2.学习功率分配器的设计方法;3.利用实验模块进行实际测量,以掌握功率分配器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功率分配器的原理:功分器是三端口网络结构(3-port network),如图10-1所示。
信号输入端(Port-1)的功率为P1,而其他两个输出端(Port-2及Port-3)的功率分别为P2及P3。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P1=P2 + P3。
若P2=P3并以毫瓦分贝(dBm)来表示三端功率间的关系,则可写成:P2(dBm) = P3(dBm) = Pin(dBm) – 3dB 图10-1 功率分配器方框图(输出比输入衰减了3dB,输出是输入的一半) 当然P2并不一定要等于P3,只是相等的情况在实际电路中最常用。
因此,功分器在大致上可分为等分型(P2=P3)及比例型(P2=k·P3)两种类型。
其设计方法说明如下:(一) 等分型:根据电路使用元件的不同,可分为电阻式、L-C式及传输线式。
A. 电阻式:此类电路仅利用电阻设计。
按结构可分成Δ形,Y形,如图10-2(a)(b)所示。
图10-2(a)Δ形电阻式等功分器图(b)Y形电阻式等功分器其中Zo就是电路特性阻抗,在高频电路中,在不同的使用频段,电路中的特性阻抗不相同。
在本实验中,皆以50Ω为例。
此型电路的优点是频宽大、布线面积小、及设计简单,而缺点是功率衰减较大(6dB)。
B. L-C式此类电路可利用电感及电容进行设计。
按结构可分成高通型和低通型,如图10-3(a)(b)所示。
其设计公式分别为:a. 低通型:其中fo——操作频率Zo——电路特性阻抗Ls——串联电感Cp——并联电容b. 高通型:其中fo——操作频率Zo——电路特性阻抗Lp——并联电感Cs——串联电容图10-3(a) 低通L-C式等功分器; (b) 高通L-C式等功分器C . 传输线式此种电路按结构可分为威尔金森型和支线型,如图10-4(a)(b)所示。
实验(shíyàn)一A 整流器非线性分析一.实验(shíyàn)目的1.了解(liǎojiě)非线性二极管整流器工作原理(yuánlǐ)2.学会AWR对电路进行非线性分析及非线性调节二.实验原理所有整流器类别中最简单的是二极管整流器。
在最简单的型式中,二极管整流器不提供任何一种控制输出电流和电压数值的手段。
为了适用于工业过程,输出值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控制。
通过应用机械的所谓有载抽头变换器可以完成这种控制。
作为典型情况,有载抽头变换器在整流变压器的原边控制输入的交流电压,因此也就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输出的直流值。
通常有载抽头变换器与串联在整流器输出电路中的饱和电抗器结合使用。
通过在电抗器中引入直流电流,使线路中产生一个可变的阻抗。
因此,通过控制电抗器两端的电压降,输出值可以在比较窄的范围内控制。
本次试验要求设计一个非线性二极管整流器,添加测量项,调节电阻,观察电压的变化情况,从而去分析二极管的非线性。
三.实验步骤1、完成非线性二极管整流器电路图如下2、设计模拟频率如下3、添加图表(túbiǎo),往图表中添加测量项Vtime,ACVS.V1,V_Meter.VM1,并分析(fēnxī)电路4、添加图表(túbiǎo),往图表中添加测量项Vtime,ACVS.V1,V_Meter.VM1,并分析(fēnxī)电路5、使用(shǐyòng)Simulate/Tune tool调节(tiáojié)MAG及R参数观察Graph1和Graph2变化观察得调节MAG会使得测量项ACVS.V1,V_Meter.VM1的幅值变大,而调节R电路特性变化不大。
四.实验总结通过此次试验,学会如何向工程中添加原理图,并成功绘制符合元件参数的原理图。
学会添加图表,往图表中添加非线性测量项。
学会使用Tune tool调节电路中元件的参数,从而观察到改元件参数对电路特性的影响。
近代微波测量实验报告三姓名:学号:学院:时间:年月一实验名称多端口网络参数测量二实验目的熟悉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原理及使用,掌握矢网的TOSM校准方法,掌握多端口器件的参数测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二选一)1、功分器测量测试功率分配器的插损(S21)、带宽(插损-0.4dB)及带宽内的隔离度(S32)、带内回波损耗(S11)。
2、定向耦合器测量测试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S31)、带宽(耦合度-1dB)及带宽内的隔离度(S41)、方向性(S31-S41)和带内回波损耗(S11)。
四实验器材矢量网络分析仪、定向耦合器、微波同轴电缆五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1)校准2)连接矢量网络分析仪和定向耦合器,测试定向耦合器相应参数六实验结果数据及图片1、定向耦合器测试结果七讨论矢网测试时为什么要校准,除了TOSM,再举一种校准方法并简要说明。
答:测量校准是指利用网络分析仪测量已知器件,存储测量结果和真实结果的矢量差,并用其结果来消除接下来的对未知器件测量中的系统误差过程。
校准的目的是提供被测器件和测量系统终端纯电阻连接,提供给测量端口零幅度、零相位、纯特性阻抗的信号。
SOLT校准方法使用12项误差修正模型,其中被测件的正向有6项,反向有6项。
下显示了正向误差项:ED(方向)、ES(源匹配)、EL(负载匹配)、ERF(反射跟踪)、ETF (发射跟踪)和EX(串扰)。
操作正确的话,SOLT可以测量百分之一分贝数量级的功率和毫度级相位。
常用的校准套件中都包含SOLT标准校准件。
SOLT校准能够提供优异的精度和可重复性。
这种校准方法要求使用短路、开路和负载标准校准件。
如果被测件上有雌雄连接器,还需要分别为雌雄连接提供对应的标准件,连接两个测量平面,形成直通连接。
实验四:功分器(Power Divider ) *一、实验目的:1、了解功分器的原理及基本设计方法。
2、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解功分器的特性。
3、学会使用MICROWAVE 软件对功分器设计及仿真,并分析结果。
二.预习内容:1、熟悉功率分接的理论知识。
2、熟悉功分器的理论知识。
四.理论分析:(一)功分器的原理:功分器是三端口网络结构(3-port network ),如图4-1所示。
信号输入端(Port-1)的功率为P1,而其他两个输出端(Port-2及Port-3)的功率分别为P2及P3。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P1=P2 + P3。
若P2=P3并以毫瓦分贝(dBm )来表示三端功率间的关系,则可写成: P2(dBm) = P3(dBm) = P in (dBm) – 3dB图4-1 功率衰减器方框图当然P2并不一定要等于P3,只是相等的情况在实际电路中最常用。
因此,功分器在大致上可分为等分型(P2=P3)及比例型(P2=K ·P3)两种类型。
其设计方法说明如下: (1)等分型:根据电路使用元件的不同,可分为电阻式、L-C 式及传输线式。
Port-1 P1 Port-3 P3Port-2P2A. 电阻式:此类电路仅利用电阻设计。
按结构可分成Δ形,Y 形,如图4-2(a)(b)所示。
图4-1(a)Δ形电阻式等功分器 图(b )Y 形电阻式等功分器其中Zo 就是电路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在高频电路中,在不同的使用频段,电路中的特性阻抗不相同。
在本实验中,皆以50Ω为例。
此型电路的优点是频宽大、布线面积小、及设计简单,而缺点是功率衰减较大(6dB )。
理论推导如下: V0 = · ·V1 = ·V1 V 2 = V3 = ·V0∴V 2 = ·V1→20·log[ ]= -6dBB. L-C 式此类电路可利用电感及电容进行设计。
实验四:功分器(Power Divider ) *一、实验目的:1、了解功分器的原理及基本设计方法。
2、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解功分器的特性。
3、学会使用MICROWAVE 软件对功分器设计及仿真,并分析结果。
二.预习内容:1、熟悉功率分接的理论知识。
2、熟悉功分器的理论知识。
四.理论分析:(一)功分器的原理:功分器是三端口网络结构(3-port network ),如图4-1所示。
信号输入端(Port-1)的功率为P1,而其他两个输出端(Port-2及Port-3)的功率分别为P2及P3。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P1=P2 + P3。
若P2=P3并以毫瓦分贝(dBm )来表示三端功率间的关系,则可写成: P2(dBm) = P3(dBm) = P in (dBm) – 3dB图4-1 功率衰减器方框图当然P2并不一定要等于P3,只是相等的情况在实际电路中最常用。
因此,功分器在大致上可分为等分型(P2=P3)及比例型(P2=K ·P3)两种类型。
其设计方法说明如下: (1)等分型:根据电路使用元件的不同,可分为电阻式、L-C 式及传输线式。
Port-1 P1 Port-3 P3Port-2P2A. 电阻式:此类电路仅利用电阻设计。
按结构可分成Δ形,Y 形,如图4-2(a)(b)所示。
图4-1(a)Δ形电阻式等功分器 图(b )Y 形电阻式等功分器其中Zo 就是电路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在高频电路中,在不同的使用频段,电路中的特性阻抗不相同。
在本实验中,皆以50Ω为例。
此型电路的优点是频宽大、布线面积小、及设计简单,而缺点是功率衰减较大(6dB )。
理论推导如下: V0 = · ·V1 = ·V1 V 2 = V3 = ·V0∴V 2 = ·V1→20·log[ ]= -6dBB. L-C 式此类电路可利用电感及电容进行设计。
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综合课程设计(微波组)实验名称:威尔金森功分器的设计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 年6月12 日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功分器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方法;2. 学习使用Microwave office 软件进行微波电路的设计、优化、仿真;3. 掌握功率分配器的制作及调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Wilkinson 功率分配器根据微波网络理论,对于三端口网络,匹配、互易、无耗三者中,只能有两个同时满足。
Wilkinson 功率分配器是一个有耗的三端口网络(如图1.1所示),它通过在输出端之间引入特性阻抗为2Z 0的电阻,实现了理想的功率分配与功率合成。
用于功率分配时,端口1是输入端,端口2和端口3是输出端;用于功率合成时,端口2和端口3是输入端,端口1是输出端。
可以制成任意功率分配比的Wilkinson 功率分配器,本实验只考虑等分(3dB )的情况,其结构如图1.2所示。
由两段微带线与输出端之间的电阻构成,两段微带线是对称的,其特性阻抗为02Z ,长度为/4g ,并联电阻值为2Z 0。
图1.1 Wilkinson 功分器示意图图1.2 微带线形式的等分Wilkinson 功分器三、实验内容和设计指标实验内容1. 了解Wilkinson功分器的工作原理;2.根据指标要求,使用Microwave office软件设计一个Wilkinson功分器,并对其参数进行优化、仿真。
设计指标在介电常数为4.5,厚度为1mm的FR4基片上(T取0.036mm,Loss tangent取0.02),设计一个中心频率为f=3.2GHz、带宽为200MHz,用于50欧姆系统阻抗的3dB微带功分器。
要求:工作频带内各端口的反射系数小于-20dB,两输出端口间的隔离度大于25dB,传输损耗小于3.5dB。
功分器的参考结构如1.3图所示。
在设计时要保证两个输出端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0mm,以便于安装测试接头;同时为了便于焊接电阻,d要为2.54mm左右。
功率分配器的设计与仿真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功分器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设计功分器结构,了解功率分配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方法,学习使用软件进行微波电路的设计,优化,仿真。
掌握功率分配器的制作及调试方法。
二设计要求指标通带范围0.9-1.1GHZ。
双端输出,功分比1:1.。
通带内个端口反射系数小于-20dB。
俩个输出端口隔离度小于-20dB。
传输损耗小于3.1dB.三:功分器的基本原理:一分为二功分器是三端口网络结构,如图9-1所示。
信号输入端的功率为P1,而其他两个端口的功率分别为P2和P3。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P1=P2+P3。
如果P2(dBm)=P3(dBm),三端口功率间的关系可写成:P2(dBm)=P3(dBm)=(dBm)-3dB。
当然,并不一定要等于P3,只是相等的情况在实际电路中最常用。
因此,功分器可分为等分型(P2=P3)和比例型(P2=kP3)两种类型。
功分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频率范围、承受功率、主路到支路的分配损耗、I/O间的插入损耗、支路端口间的隔离带、每个端口的电压驻波比等。
1)频率范围:这是各种射频/微波电路的工作前提,功分器的设计结构与工作频率密切相关。
必须首先明确功分器的工作频率,才能进行下面的设计。
2)承受功率:在功分器/合成器中,电路元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功率是核心指标,它决定了采用什么形式的传输线才能实现设计任务。
一股地,传输线承受功率由小到大的次序是微带线、带状线、同轴线、空气带状线、空气同轴线,要根据设计任务来选择用何种传输线。
3〕分配损耗:主路到支路的分配损耗实质上与功分器的主路分配比,Ad有关。
其定义为,式子中:Pin=kPout,例如:两等分功分器的分配损耗是3dB,四等分功分器的分配损耗是6dB。
4)插入损耗:1/0间的插入损耗是由于传输线(如微带线)的介质或导体不理想等因素产生的。
考虑输入端的驻波比所带来的损耗,插入损耗,Ai定义为:Ai=A-Ad。
微波_功分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微波功分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功分器的性能参数。
2.研究功分器的插入损耗、反射系数和隔离度等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相应的测量技术。
3.通过实验,掌握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4.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实验误差的来源及对误差进行处理和评估。
实验原理:
功分器是微波电路中常用的无源器件之一,用来将输入信号分配到多个输出端口上。
功分器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功分器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都是50欧姆特性阻抗,一般有平衡和非平衡两种结构。
功分器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参数有:通带的插入损耗,反射系数和隔离度。
1.插入损耗是功分器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它是指功分器在工作频率范围内,输人信
号与各个输出端口之间的实际损耗。
用dB表示。
2.反射系数是指功分器各个端口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与输入电磁波之间的幅度比值,反
射系数越小,功分器的性能越好。
3.隔离度是指在功分器输出端口之间的幅度相互影响的程度,没有相互影响的功分器,其隔离度应大于 20 dB。
用dB表示。
1.微波功分器XZ-3042
2. 微波定向耦合器K1C-063
3. 各种线缆、连接器和HPC卡
4. 网络分析仪E5100A
实验步骤:
1.将微波功分器与端口1连接。
使用E-5100A网络分析仪测量功分器的S参数。
2.用1端口连接K1C-063定向耦合器,定向耦合器的(C)端口接1端口。
调节定向耦合器的旋钮,得到输入端的测试点的S参数。
3.用网络分析仪分别测量功分器的各个端口的S参数,在频率范围内采集充分的数据集,以作后续分析和处理。
实验结果:
1.测量功分器的S参数,绘制功分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得到功分器的通带和阻带频率。
计算出功分器的插入损耗。
2.用定向耦合器与功分器串联测量功分器的反射系数。
根据定向耦合器的公式计算反
射系数。
计算出反射系数。
3.使用网络分析仪测量功分器的隔离度。
计算出隔离度,并进行比较分析。
1.功分器工作频率范围为 7 - 11 GHz,低于7 GHz和高于112 GHz时,功分器通带效果被压制,且阻带效果不好。
2.功分器插入损耗在7~11 GHz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平均值在
3.5 dB左右。
4.功分器的隔离度在7~11 GHz的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隔离度平均值为25 dB左右,较好的超过了20 dB的认证。
而在7GHz以下和11G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其隔离度突然下降,甚至低于20 dB。
1.由于实验装置和测试设备存在误差,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2.处理误差的方法是,将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比较,寻找误差来源,并在实验过程中
即时调整和改善实验结果,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在测量结果不稳定或异常时,应重新测量或更换器件,保证实验结果正确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