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
- 格式:docx
- 大小:36.84 KB
- 文档页数:5
数据的计算第2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信息技术高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学生认识电子表格软件,并了解基本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能绘制简单表格。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进行数据的计算。
通过班级学生运动调查表,使学生掌握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组合数据的方法。
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学生运动兴趣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函数完成各种数据计算和分析操作。
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常用函数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
以“实践与创新”做为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运动会报名参赛为前提,引入电子表格软件。
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进行数据的计算。
(2)学习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SUM、AVERAGE、MAX、MIN、IF、COUNTIF六个常用函数;提高通过计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尝试,体验表格的控制技巧。
(2)学生尝试在电子表格软件中,综合运用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完任务。
(3)在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提升与计算机交互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运用电子表格软件的方法。
(2)体验计算机电子表格软件的优势,激发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学习目标确定①.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
(信息意识)②.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计算思维)③.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④.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数据与计算课题:数据与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数据。
2.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3.学习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和工具。
4.熟悉数据的计算与统计分析。
5.培养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数据的概念和类型●数值类型和非数值类型数据●数据的离散性和连续性●实数、整数和字符等不同数据类型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来源:调查、观察、实验等●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工具●数据的清洗和整理3.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图表、统计图等●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和软件●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4.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分析●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均值、中位数、众数等●数据的概率和统计推断●统计图表的解读和分析三、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数据和数据收集方法,并介绍自己收集和整理的数据。
2.数据可视化实践:学生使用Excel或其他数据可视化工具创建图表,展示自己整理的数据。
3.数据计算与分析:学生完成不同类型的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题目。
4.数据解读与应用:学生分析和解读给定的统计图表,讨论相关的趋势和结论。
5.小组项目: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小型调查研究项目,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数据可视化工具:Excel、Tableau、Google数据工具等●统计分析工具:SPSS、R语言等五、评估方式:●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项目评估:根据小组项目展示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能力进行评估。
●测验:考察学生对数据和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据的计算一、基本说明1.面向学生:高一年级2.课课名称:《数据的计算》(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二节)3.教学时间:45分钟4.课时:1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了解人工计算、使用Excel计算、编程计算的异同点。
2.通过“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式比较,掌握如何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建表,以及对数据表进行排序、查找、筛选、函数计算等简单操作;能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数据计算方式处理数据。
3.在项目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能够针对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
(二)教学难点能够比较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课题引入】(3min)通过跑男里面的一期节目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鸡兔同笼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如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新知讲授】(10min)1.人工计算鸡兔同笼问题。
学生写出自己的求解方式,教师总结并反馈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
➢抬脚法:让兔子和鸡同时抬起两只脚,这样笼子里的脚就减少了总头数×2只,由于鸡只有2只脚,所以笼子里只剩下兔子的两只脚,再÷2就是兔子数。
➢假设法:假设这35个头都是兔子,那么腿数就应该是35×4=140。
比94多的腿数是因为把两条腿的鸡看成了四条腿的兔子了。
所以多的腿数÷2就是鸡数。
➢方程法:设有x只鸡,那么兔有(35-x)只,兔的只数×兔的腿数+鸡的只数×鸡的腿数=总腿数➢列表法:把所有可能结果都列一下。
当兔子有1只的时候,鸡就有351=34只,求出脚的个数,与94进行比较,如果不是94我就继续求解兔子有2只的时候,鸡就有352=33只……一直往后求解,知道找出正确答案。
教师:列表法这种人工计算的方法太复杂了,我们是否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去计算呢?——excel,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excel的知识点。
2.excel计算鸡兔同笼问题。
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2.1教案教案:数据与计算2.1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与编码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了解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3.掌握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4.掌握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教学重点:1.数字与编码的基本概念;2.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教学难点:1.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2.运用转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科书/教材;3.小黑板/白板和粉笔/白板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数字,你知道数字是如何存储和传输的吗?数字和编码之间有什么联系?”Step 2:介绍数字与编码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数字与编码的概念,并讲解数字的基本组成和编码的作用。
Step 3:介绍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3.1.展示二进制和十进制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2.通过实例演示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的方法:例如:1101(二进制数)= 1 * 2³ + 1 * 2² + 0 * 2¹ + 1 * 2⁰= 8 + 4 + 0 +1 = 13(十进制数)3.3.通过实例演示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例如:25(十进制数)= 16 + 8 + 1 = 2⁴ + 2³ + 2⁰ = 11001(二进制数)Step 4:解答学生提问,并进行知识巩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解释和区分,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
Step 5:拓展与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字编码的重要性和应用。
例如:电话号码、图像的存储等。
Step 6: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醒学生进行复习。
Step 7:课堂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练习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并要求学生解答教材中相关的练习题。
Step 8: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科版《必修1 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据和信息的特征,理解它们与知识的关系,并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优势。
采用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研究环境中适应并掌握数字化研究与创新的技能。
在气象生活指数和BMI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将运用数字化工具搜索相关信息,感受信息的特征和数据处理方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算法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如何选用数据来源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感受数字化研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合理结论,并比较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
课时安排包括开篇语和身边的数据两个课时。
数据的计算(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课堂规则、了解材和新课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及介绍数字化研究平台和工具的使用。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在之后的研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研究者分析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态度欠佳,需要快速转变研究态度,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需要对学生进行学方式的指导教学。
研究目标确定本课时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完成XXX文档的协同编辑与发布分享,适应数字化研究环境,养成数字化研究与创新的惯,掌握研究资源与研究工具的操作技能。
研究重点难点本课时的重点是课程规则的研究与执行,难点是XXX文档的编辑与使用。
研究评价设计通过“睡眠时间统计”活动的数据表协同编辑过程,了解学生对于XXX文档的操作使用。
研究活动设计教师活动环节一:组织教学,认识彼此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向学生介绍本学期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向学生提出课堂研究要求。
环节二:熟悉授课工具介绍本学期涉及的研究平台,以XXX文档为主。
活动1:昨晚,你睡得怎样?——Excel文档的数据采集活动2:比一比,谁的体质强!——Word文档的数据采集环节三:课程评价工具介绍班级优化大师的使用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必修一
课时数:8课时
课程内容:数据与计算
课程目标:
1.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数据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2.掌握常用的计算方法和运算符,并能灵活应用,处理简单的计算问题。
3.了解计算机中的进制概念,掌握进制的转换方法。
4.通过实际操作,熟悉计算机中常用的软件,了解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数据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2.运算符和计算方法
3.进制的转换
教学难点:
1.进制的转换
2.计算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法
3.练习法
教学资源:
1.教学PPT
2.电脑(带有计算器软件和Excel软件)
3.教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介绍本节课程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概念和分类。
3.通过个人思考,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中的运算符和计算方法。
二、数据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1.引入数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的分类。
2.通过示例讲解数据的表示方法:
(1)二进制表示法
(2)八进制表示法
(3)十进制表示法
(4)十六进制表示法
(5)科学计数法
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的表示方法和相互转换。
三、运算符和计算方法
1.引入运算符和计算方法的概念,介绍几种常用的运算符。
2.通过示例讲解运算符和计算方法的使用。
3.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算符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进制的转换
1.介绍进制的概念和常见进制的转换方法。
2.通过实际练习,让学生掌握进制的转换方法。
五、软件的使用
1.介绍常用的计算器软件和Excel软件。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软件的使用方法。
3.通过实验练习,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方法。
六、课堂小结
1.对本节课程内容进行总结。
2.带领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价:
1.通过小组活动、实验、练习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2.评价内容包括对数据、运算符、进制等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3.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