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通用版习题:专题六+古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重点高中适用)+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1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全员必做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欲归、烟鸟栖定。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很有韵味。
C.“孤琴候萝径”写诗人独抱古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长满藤萝的小径,痴痴期盼友人丁大的到来,期待知音之象栩栩如生。
D.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等写景,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
E.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解析:选AB A项,“樵人欲归”分析不当,“归欲尽”的意思是差不多走尽了。
B 项,“激动心情”分析不当。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表现了将要见到友人的惬意。
★(2)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心态?(6分)答:解析: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定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写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
参考答案:抒发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
抒情主人公不心焦,不抱怨,表现出异常平静的心态。
[诗歌鉴赏]此诗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
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
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一、(2023·湖北高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岸贫①梅尧臣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②,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③。
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北宋边患严峻,朝廷每年供给契丹、西夏大量的绢币。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破败流徙。
②槎沫:水上漂浮的零枝断梗。
③犊鼻裈:短裤,或称围裙,因形如犊鼻,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岸边贫苦人家失去了土地,无法耕种与收获,也没有办法饲养鸡豚。
B.他们用晒干的断梗枯枝烧蚌蛤吃,用“野芦”“青蔓”搭建居住的地方。
C.小孩子们把荷叶穿在身上充当短裤,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
D.全诗只描绘场景,客观直白,未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6分)二、(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念奴娇·垂虹亭朱敦儒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
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
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
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
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
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船纵棹”三句,写出词人在金秋之际乘舟泛江,“放”“纵”二字表现出无拘无束、随心而行的情趣。
B.“与我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意境有别,韵味各异。
C.“叠玉层冰宫阙”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冰清玉洁的景象,表达出词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词清畅旷达,想象奇特,文采斐然,在皎洁莹白的水月光影中,营造出高远超凡的艺术境界。
4.本词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下泛舟的情形,抒发了词人的情思,请比较其情感的异同。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思想情感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会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一、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题冷泉亭①辛弃疾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
山木润,琅玕②湿。
秋露下,琼珠滴。
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
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③,今为客。
【注】①冷泉亭:亭在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的深水潭中,为西湖名胜之一。
②琅玕(lánggān):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③吾家,指作者的家乡历城(今济南),素有“泉城”美誉。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借景抒情。
上片写冷泉亭附近的风景,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由此生发的感情。
B.开头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路两旁树木整齐挺立的雄伟之势。
C.“谁信”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想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
D.整首词托物言志,借“翠竹”“鸾凤”等意象表达词人高洁的情操、美好的理想。
2.此词的词眼为“恨”,词中体现了哪些“恨”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堂成杜甫①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注释】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
此诗便是那时所作。
②桤林:桤木林。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3. 同情人民地疾苦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保家卫国的决心3. 报国无门的悲伤4. 山河沦丧的痛苦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1. 羁旅思乡之情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 边塞思乡之情4. 闺中怀人之情●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生活杂感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 昔盛今衰的感慨3. 借古讽今的情怀4. 青春易逝的感伤5. 仕途失意的苦闷6. 告慰平生的喜悦二.六种答题模式:(一)分析意境型: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2. 答题步骤:①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练习及答案解析(6套)诗歌思想情感类鉴赏训练[例题1](怀古咏史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易水__________________[唐]胡曾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渡易水[明]陈子龙①注:①陈子龙,明末抗清义士。
②并刀:一种锋利的刀。
③匣中鸣:相传楚国剑工铸成的干将、莫邪雌雄双剑,将要杀敌饮血时常作匣中鸣。
[题干]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易水》表达了诗人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当年刺秦王的英勇荆轲已无处寻觅,只有滔滔易水千百年来还在悲壮地流淌。
《渡易水》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并刀夜鸣,悲歌不平,易水依旧,云淡草青,但世间却找不到可以让诗人为之壮行的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试题的设问角度看,考生应注意“分别”二字,这就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如果放在一起比较,难度就大得多。
同写易水和荆轲,两位诗人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题2](思乡怀远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归朝欢柳永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②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
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题干]请结合词的下阕具体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得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急迫;“愁云恨雨两牵萦”突出了乡愁的浓重。
“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伤感。
“浪萍风梗诚何益”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表达了自己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
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对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
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构建起解答古诗情感题的知识背景一、掌握理解、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品关键词语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除要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知题材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抓住诗中能或隐或显地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词语并加以仔细品味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边练边悟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愁)(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独)(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冷、凉(暗含冷寂)](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孤、独(暗含孤傲)]边练边悟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涵的感情。
①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专项练习如何把握准确诗歌感情(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如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
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
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3)关注“时”“空”体悟“情语”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
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4)注意作者人生经历揣摩“情语”不同的作者,一位作者的不同生活阶段,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亦各不相同。
比如《望海潮》是柳永写给早年好友孙何的投赠之作;《雨霖铃》是作者因得罪皇帝而被迫离开都城汴京时与红颜知已(虫娘)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之作。
《念奴娇》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游赤壁时赞美周瑜英雄盖世而感慨自身失意之作;《定风波》是作者看透人生之后笑对风雨的旷达之作。
《醉花阴》是李清照南渡前期重阳思夫之作;《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晚年漂泊孤苦无依的凄凉之作。
一、常规题型(一)思想感情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
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
古诗鉴赏之思想情感练习第一篇:古诗鉴赏之思想情感练习“古诗鉴赏之思想情感”专题练习1、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战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3、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5分)4、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6、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问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的分析?(问二: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7、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思想情感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全员必做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欲归、烟鸟栖定。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很有韵味。
C.“孤琴候萝径”写诗人独抱古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长满藤萝的小径,痴痴期盼友人丁大的到来,期待知音之象栩栩如生。
D.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等写景,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
E.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解析:选AB A项,“樵人欲归”分析不当,“归欲尽”的意思是差不多走尽了。
B 项,“激动心情”分析不当。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表现了将要见到友人的惬意。
★(2)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心态?(6分)答:解析: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定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写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
参考答案:抒发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
抒情主人公不心焦,不抱怨,表现出异常平静的心态。
[诗歌鉴赏]此诗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
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
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了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颔联抓住“一点烽”和“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追昔,在远观与俯视中想到岁月空逝,大宋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C.“杜陵秋”明指长安,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它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D.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考问,谁是兴国的英雄?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E.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大势已去的无比感慨。
解析:选BC B项,“俯视”分析不当,“两行雁”是空中的物象,应为仰视。
C项,“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分析不当,应为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因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
③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答对一个要点给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
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
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
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
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注]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解析:选BE 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中的“天涯想”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
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
“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
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思想情感”1分,“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首句“缥缈”,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目中的“绝顶小亭”来写的。
“笑谈”句,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老而不衰。
“与谁”二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因为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朝中几已无人了。
作者“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
下片“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
这里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勾销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
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我这衰老之人的模样。
是示人,也是律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卜算子慢柳永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碪、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前三句点出当时已是深秋时节了,整个画面呈现出红和绿两种对比色,不是鲜红嫩绿,而是黯淡、憔悴的红和绿。
B.上片前三句描绘出一幅大笔渲染、充满画面感的深秋枫黄图,秋色极浓,“登临”补出了上文之秋景是他登高所见,鲜明地点出主题。
C.上片最后两句写浓重的秋声秋色深深地触动了词人的离情,从写景过渡到抒情,此刻涌上心头的愁恨是多么地浓重。
D.下片用词精练,“万重烟水”与“千里”呼应,绘出词人与伊人远隔千里,山水重重,两相怀念的情状;“望断”则表示什么也看不见了。
E.全词的艺术特点主要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婉转往复的情思,上片正衬,以苦景写悲怀,下片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使感情的抒发步步加深。
解析:选BD B项,“鲜明地点出”错误,应是“暗示出”。
D项,“什么也看不见了”分析错误,可以理解为极目所见,唯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解答时,重点抓典型的意象和情语,“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脉脉”三句、“雨歇”两句写两相怀念的情状。
“尽无言”句深进一层,表达作者无人可诉说的心情。
“纵写得”两句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之情。
参考答案:①漂泊异乡的伤感。
“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②对远人的思念。
“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
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鉴赏]上片写景,奠定了凄清的基调,烘托出抑郁怀人的氛围。
下片抒情,承接上片直接写出愁恨的缘由。
全词以真挚、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答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解析:选BD 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