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2
江西省九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联考语文试题I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一般议论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阅读答案--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阅读答案--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赍发jī央浼miǎn 万里平畴chóu 命途多舛chuǎn B. 庇护bì叨扰tāo 穷愁潦倒lǎo 不省人事xǐn C. 大腕 wàn埋怨mán 喟然长叹kuì 数见不鲜shuò D. 洒馔zhuàn 憎恶zèn 孝悌忠信tì 踹开房门chuài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划船 接壤 安时处顺 死而后已 B. 掂量 拌倒 逝者如斯 走投无路 C. 莞尔 噩梦 形将就木 涸辙之鲋 D. 抉择 陶冶 挺身而出 恭逢盛世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 中国农民离过上“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生活不远了,但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还任重道远。
C. 现在市场上漂亮而有个性的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D.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让我们大块人心的事。
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
B. 围绕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积极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是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
C.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不因为贪求生命而损害仁的,却有牺牲生命以成就仁的。
D. 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将下列各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子说过“礼以行义”的话,意思是礼用来推行义。
②不过仁和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说管仲有仁德却不知礼,就说明了这一点。
2017届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联考一语文卷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股指期货市场呼之欲出。
②正是张老师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满城风雨,润物无声,才有今天人才辈出的盛世。
③莫言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实、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④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⑤在那荒唐的十年中,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⑥经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成功的,所以不能因噎废食,给改革一定的时间才是对待改革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③⑤⑥【来源】【百强校】2017届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联考一语文卷(带解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句中用最后的含义,正确。
满城风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
后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错误。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
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正确。
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多次命令和告诫。
与强调重复,错误。
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也比喻做坏事猖狂恶劣到极点。
正确。
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不合语境,错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中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
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
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
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技术。
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
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
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江西省九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不分版本江西省九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美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绩。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假设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奔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美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
〕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秘密★2017年1月19日九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九江一中2016—2017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
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为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
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为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
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
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
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
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九江一中2016—2017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A 张冠李戴,扩大范围。
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的途径是“立德”。
2.C A.强加因果。
原文第二条途径没有“因”字,“因”后面的内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B.张冠李戴。
“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而非“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
D.曲解文意。
见原文“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
3.B A项信息嫁接错误;C项季羡林是以三个和谐来解释“天人合一”,后半句推断过于绝对;D项原文说“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的遮蔽……就可大有作为。
”4.B 顾问,顾视问询5.D6.C “敢于指出其中的是非颠倒之处”理解不准确。
原文“多所是非”是“多有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的意思7.(1)刘焯同刘炫到他那里读书,学经书十年,虽然穿衣吃饭都接续不上,心里仍很平静。
(“就”动词,接近,靠近,可引申为“到”。
“向”动词,趋向,可引申为“学习”,“晏”形容词,平静,安定。
每处1分,大意2分。
)(2)但是他胸怀不旷达,在财物方面又很小气,不交纳拜师酬金的人,从来不曾受到他的教诲,当时的人因此轻视他。
(“旷”形容词,旷达,“啬于财”介词结构后置句,“少”动词,轻视,贬低,每处1分,大意2分。
)8. 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
①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②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
(景色2分,作用共3分,酌情给分)9. “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2分)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2分)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2分)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重庆市名校联盟2016~2017学年度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高2018级)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C (原文是说《少女哪吒》“试图对青春话题做出了个体经验的解读”,是希望达到目的,而不是既成事实,“未然”变成了“已然”。
)2.D (原文中说《我是路人甲》《少女哪吒》“至少摆脱了桥段、标签的窠臼”,可知选项所述内容“都以”以偏概全。
)3.C (“就能不负青春真诚的希望,成就经典作品”说法绝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5.A(弱冠不能用于女子。
)6.B(原文“惟成疑贰有他志”的意思是只有曹成多疑心存异志。
)7.(1)于是去见张浚,畅谈了一整天,张俊很吃惊,征召他来跟随自己,汪若海以亲人年老为借口推辞了。
(得分点:极谈、辟、亲老,句意2分。
)(2)若海担任道州知州,在殿堂上告别时得以答对,皇上说:“很久没有看见你了,你一向在哪里呢?”(得分点:知、陛辞得对、宾语前置,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①首联描写了“新夏”的景象百花已经纷纷落尽,换以一片绿荫。
缕缕炉香在寂静中袅袅升起,诗人正在晏然静卧。
(2分)②这两句写出了初夏景色的特征,在一片充满生机的新绿中透出日常无事的闲静。
诗人高卧晚晴,更显出心态的平静。
那袅袅升起的炉烟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化。
(3分)9.①“绿荫成”“睡晚晴”表现了诗人在初夏晏然静卧的闲静。
②“病起”“把酒”“始闻莺”则流露出作者病愈饮酒和初感春意的欣喜之情。
③“近传”与已“卜则”流露出因朝廷广开言路的新气象而表现出急切地期待和由衷的欣喜。
④尾联则表现了作者的欣喜若狂、感激以及不忘国事之心。
(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25分)(1)BC(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据统计,我国人均慈善捐赠额远不如发达国家,也低于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而要促进慈善捐赠,就要充分调动捐献者的积极性,绝不能细大不捐....。
②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
③近年来,以当庭举证、质证、认证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基层法官的任免更需要坚持举直措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改革的成果。
④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战争的血火考验,仍然葆有倚马可待....的战斗豪情,他们接到命令即可马上出发,即使晓行夜宿也毫不在意。
⑤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还是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难以望其项背....。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 ①②⑤B. ①③④C. ②③⑥D. ①④⑥【答案】D【解析】①望文生义,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这里将“捐”误以为“捐赠”;②正确,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符合语境;③正确,举直措枉: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符合语境;④对象错误,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
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不能用来形容“战斗豪情”;⑤正确,望其项背:项:脖子的后部。
背:脊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符合语境;⑥望文生义,涣然冰释:指像冰块消融流散一样。
形容以往的误会、疑虑、隔阂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这里误以为“冰融化了”;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公务员上班时间上网娱乐、聊天,影响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高度重视B. 在“双11”活动中,阿根廷姑娘德尔巴耶趁着中国网购促销活动之机,在“速卖通”上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C. 通过缩减私人汽车数量,减少家庭用煤炉做饭次数,禁止秋后农民在田里烧秸秆,使我们的空气污染指数降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D. 我国“全国二孩”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但公众的生育意愿是否能跟上政策步伐却仍是个问题:在较高的抚养成本面前,不少育龄夫妇打起了“退堂鼓”【答案】D【解析】A.语序不当,“政府的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语序不合理,应改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政府的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B.不合逻辑,“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有交叉关系,去掉“和换季衣服”;C.成分残缺,无主语,去掉“通过”;D.正确;故选:D。
江西省九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联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
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
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
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
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
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
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
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脁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北朝的郦道元、杨炫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
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
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他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
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
(摘编自卢长怀《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思想探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道佛各派思想中都有休闲文化的成分。
B.休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独特而丰富,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琴棋书画、茶道酒道、山水园林等都具有休闲文化的独特意蕴。
C.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远离政治迫害,文人士大夫不问政治,向往自然,寄情山水,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休闲文化的成熟。
D.社会现实促使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也崇尚美丽的大自然和田园生活,这便促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宗白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这一时代精神上的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是这一时代最富有艺术精神的原因。
B.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C.创作诗文和游山玩水的休闲方式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寄寓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忘却苦闷和烦恼的一种途径。
D.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人众多,如谢灵运、鲍照、谢胱、陶渊明等,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便完全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文化之所以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应该与文人士大夫特有的文化修养、人生遭际、生活态度、政治观点、精神追求有很大关系。
B.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混乱和社会上的痛苦并不完全是坏事,它是这一时代精神自由、解放,人们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催生剂。
C.谢灵运、鲍照、谢胱等人开创了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先河,而陶渊明则开创了我国古代田园诗的先河,他们的创作都渗透了休闲思想。
D.郦道元的创作注重纪实,陶渊明的创作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虽然创作风格不同,但他们都对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马小菊天空的天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
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
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
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
“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
“婆婆疼得紧。
”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
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
“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
”药店老板说。
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
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
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
”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
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
”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
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
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
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
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
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
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
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
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
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
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
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
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
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
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
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
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
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
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
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
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
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
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
”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
”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
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
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
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
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
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
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
”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
”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
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
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
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
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儿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
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
C.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
D.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
5.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6.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