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彝族母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谈凉山地区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全州面积6.42平方公里,辖、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州府西昌市。
其中普格、布拖、昭觉、金阳、美姑、甘洛、越西、喜德8县约2万平方公里,为大凉山腹心地区,彝族居住密集,比率在60﹪以上;美姑、布拖、昭觉三县的彝族人口密度达90﹪以上。
根据凉山州20XX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XX年全州总人口453.2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37.75万,占总人口的52.45﹪,彝族人口222.68万,占总人口49.13%;汉族225.55,占总人口47.6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民族地区对外交流的机会增多,语言的沟通成为我们要解决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稠密的地区,交际的主要工具是其民族语,但是作为交际语言,民族语的使用范围大大受到限制,不利于各族RM之间的交流,那么民族地区要谋得长远进展,就得使用GJ通用的一般话。
但是目前的现状就是民族杂居地区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一般话水平都较低。
一方面,民族杂居地区语言接触的复杂情况对这些考生学习一般话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既有汉语内部的方言影响,又有民族语之间或民族语与汉语之间的影响。
不少人认为在民族间能使用汉语方言进行交流已经很不容易,在学习一般话时又因方言和民族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而存在较多难点,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是工作生活中使用一般话的机会不多,缺乏说一般话的环境,即便在汉语课堂教学中也使用民族语作为辅助语言。
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民族杂居地区一般话水平普遍较低的客观现实。
因此基于此种状况,对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把存在的问题都一一呈现分析出来,可以为其他地区彝族乃至其他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作出相应的贡献。
这次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西昌学院文教学院,学校严格执行GJ语委公布的标准,学校90﹪以上的教师都用一般话教学;再加上推普周的宣传,电子屏幕、标语以及所有宣传栏上都会给大家宣传有关一般话的方针政策,让学生越来越多了解的一般话,再加上就目前的就业情况来说,学生一般话这一块还是很重视,很多用人单位都要考查个人语言能力,所以这个一般话的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们都力争为就业要铺平道路,因此学生也是非常重视一般话知晓其重要性。
浅谈彝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作者:王怀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6期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遗留给后人的彝文古籍数不胜数。
但是彝语只是作为一种语言交通工具及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时代的发展也使彝语发生了千变万化,不论是从语言上还是从生活中都避免不了汉族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还是因为地理及人口分布的不同导致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
在使用汉语的人数增多的同时,使用彝语的人数也逐步减少,彝语兼用汉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一、彝语使用现状彝族是云贵川地区的民族特色之一,据淤泥彝族民间老人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是不分地区、族别、支系、方言,也不分贵族和农民,大家都平等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共同说一种语言,即“彝语”。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社会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因而产生了对其进行探索的历史产物——原始宗教。
在当时来说,彝语即是彝族的特征之一,也是彝族社会发展的重要之一。
所以必须依赖主要彝族语言交通工具进行交流。
当时彝族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最低层的统治,他们利用彝族的文字语言作为统治阶级有力的统治工具进行专治统治。
因此,奴隶制社会时期成了彝族语言文字丰富和发展的主流时期,奴隶制后期是彝族语言文字鼎盛时期。
贵州盘县淤泥和毕节威宁的彝族,在老一辈时期,都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要交通工具,绝大多数人只会说彝语,不懂得汉语及其他民族语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彝语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贵州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彝族语言使用和居住有非一般的密切关系,由于居住的分布不相同,一般来说,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多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要语言交流交通工具,老年人、小孩、妇女多数都不懂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
然而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彝族成员,懂汉语的占多数,其中也有的人受到其他民族语言的感染本能的忘记自己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如: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黄家坝的彝族。
彝文字研究报告1. 引言彝文字是中国彝族民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彝文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起源、发展和现状。
2. 彝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彝文字起源于中国古代,其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
彝文字起初是一种象形文字系统,用来记录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历史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文字逐渐演变为一种表音文字,同时保留了一部分象形文字的特点。
在彝文字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
在唐代,彝文字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加入了更多的象形和会意成分,使得彝文字的表意能力更加丰富。
明代时,彝文字又进行了一次变革,加入了部分假借字和声旁字,使得彝文字具有了更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3. 彝文字的特点与结构彝文字具有以下几个独特的特点:3.1 多音字彝文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多音字。
由于彝语的发音和语音规律的复杂性,同一个彝文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发音和含义。
这给彝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彝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传承来掌握和运用。
3.2 字形简洁明了彝文字的字形较为简洁明了,多数字形都由几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
这使得彝文字易于书写和刻画,并且有助于记忆和辨识。
3.3 词组合成词彝文字中的词通常是由两个或多个单字组合而成的。
这些词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有些是形声字,有些是意声字,有些则是完全根据语言规律进行组合。
这为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变化。
4. 彝文字的现状与保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彝族人民开始使用汉字和拼音来书写和交流,彝文字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因此,保护和传承彝文字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彝文字的传统和独特性,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成立了彝文字研究机构,对彝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和整理。
其次,加强了彝文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彝族人民的彝文字认知和使用率。
此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彝文字的保护和发展。
5. 结论彝文字作为中国彝族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于彝族母语文学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彝族母语文学是彝族语言的艺术,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当代彝族文化工作者在研究彝族文化时,常常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其他传统文化领域,忽视母语文学在彝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对母语文学在彝族文化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者廖廖无几,使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当代彝文文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名词。
在以往的历史中,彝族文学的客观存在是以母语的方式记录或传承在中国彝族文学史里的,并在彝族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中国彝族文化实际是以母语文化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彝族文化,首先必须研究彝族母语文化。
但是,当代彝文文学在进入彝族文学时,就象一个来到文学殿堂,但从来都没有背景的“灰姑娘”一样,让众多的文化人疏远它,这使人的心头感到一阵阵的疼痛,还有一些酸楚,就好象在中国彝族文学历史中最珍贵的一个章节,也是最不能忘怀的一段精彩的历史被人为地丢掉一样地痛。
这是彝学及其文化研究的一大悲哀。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伴随这个民族的兴衰和社会历史进程发展的。
因此,文学是由这个民族的历史兴衰和这个民族历史写就的一部民族史。
中国彝族文学(我这里说的彝族文学包括用彝汉双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对本民族各类体裁文学的总称。
彝族母语文学是指运用彝族语言和文字搜集、整理的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尔比等在内的民间文学和规范彝文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作家文学。
彝族母语文学是彝族文化的精华,是彝族厚重文化的真正体现者,记载了彝族历史的兴衰和彝族史。
因此,研究、开发、利用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离不开彝族母语文学的创作和研究。
离开彝族母语文学单纯去研究彝族文化,其研究的成果或观点是惨淡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彝族文学为彝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彝族母语文学作品《勒俄特依》塑造的支格阿鲁形象已成为全民族英雄的象征,描绘的史拉俄特时代成为彝族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标志。
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宗教、饮食等方面。
本文将对彝族文化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彝族的语言彝族拥有独特的语言,被划分为多个方言。
彝族的语言以表意文字为主,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彝族的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广泛使用,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一代对彝族语言的掌握程度逐渐下降。
三、彝族的服饰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为特点。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马裤和长袜,女性则穿着彝族特色的长袍、长裙和带有锦缎的头巾。
彝族的服饰不仅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泛灵信仰。
彝族人民对自然界有着深厚的敬畏之情,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
彝族的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五、彝族的饮食文化彝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玉米和土豆为主食,搭配各种蔬菜、肉类和野味。
彝族人民喜欢辛辣的食物,尤其是辣椒。
彝族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六、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牛王节、苗年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彝族人民欢庆丰收和祈福的时刻,也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舞蹈、歌曲、竞技等形式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
七、彝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彝族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织锦、木雕、银饰、刺绣等。
彝族的艺术作品精美绝伦,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彝族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八、结论通过对彝族文化的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彝族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彝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彝语的发展现状彝语是彝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语是彝族人民进行日常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彝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彝语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彝族人民开始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城市和教育机构中。
这导致了彝语的使用人数减少,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
彝语的地位逐渐被汉语所取代,使得彝族人民的语言传承面临着困境。
其次,彝语教育的不足也对其发展产生了影响。
由于彝语教育资源的匮乏,许多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学习和使用彝语。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更加注重汉语教育,导致彝语的教学和传承不够完善。
缺乏专业的彝语教师和教材,也使得彝语教育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对彝语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开始发生改变。
许多年轻人更加崇尚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对彝语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这使得彝语的使用逐渐边缘化,并逐渐失去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然而,虽然彝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一方面,随着彝族文化自信的增强,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重视彝语的保护和发展。
他们支持和推广彝语教育,加强彝语的传承和应用。
另一方面,一些彝族人民也开始意识到彝语的重要性,努力在家庭和社区中传承和使用彝语。
一些彝族人民还积极参与彝语的研究和记录工作,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彝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彝语的发展现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彝语的未来发展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彝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加强彝语的教育、保护和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为保护和传承彝族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贵州彝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作者:安清宁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彝文是彝族先民在其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孕育选练、长期积累、约定俗称而逐渐发展创造的,是彝族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贵州是彝文的发祥地,是彝文的主要流传区域,也是全国彝文古籍最多的省份,彝族古籍文献本来就是用彝文写成的,它本身就是宝贵的语言文字资料。
【关键词】:贵州彝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国内彝族有871.4393万人,而贵州彝族有83.45万人,主要聚居在毕节地区的威宁、大方、赫章、黔西、毕节、纳雍、织金、金沙等县和六盘水市的水城、盘县、六枝等县。
此外,安顺和黔南、黔西南也有彝族分布,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一、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大方言区,即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贵州彝语属东部方言。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史称“爨文”、“韪书”、“罗文”或“倮文”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字。
”彝文创自何时,无明文可考。
现今见于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彝文,最早是今存于大方县的明代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所铸的彝文大铜钟。
从文字产生的规律分析,彝文的产生远在此前。
对于彝文的性质,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总的来说,有象形、表意、表音,以表意为主兼有表音特点的综合型文字等诸种说法。
二、贵州是全国彝文古籍最多的省份。
“彝文古籍广义是指用彝文写成的各种古书和各种古代的彝文经石碑刻等。
” 贵州彝文古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其各种内容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为了维护彝文古籍材料内部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内在有机联系,可从彝文古籍,文书(家谱、账簿地契、公文),经石铭文和木刻、竹简、骨文、皮书、布书、瓦书、陶文等方面来系统研究贵州彝文古籍的具体种类。
彝族文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彝族文化研究现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彝族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然而,目前对于彝族文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彝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系统地探索彝族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传承现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彝族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探究彝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通过对彝族历史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彝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2. 彝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彝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和谐共处”、“敬老尊贤”、“生态保护”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彝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探讨,揭示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3. 彝族传统艺术与文化表达彝族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彝族织锦、木雕、舞蹈、音乐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彝族传统艺术形式的研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中的作用,同时也为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4. 彝族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彝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本研究将通过对彝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彝族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民间传说等。
2. 实地走访彝族聚居地,了解当地的彝族文化传统和现状。
3. 进行专家访谈,与彝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获取他们的研究经验和观点。
彝族调研报告3000彝族调研报告1. 引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彝族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和现状,以及彝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通过调研,希望能够为促进彝族的发展、改善彝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彝族居住地区的居民进行,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教育、就业等方面。
访谈主要采访当地彝族代表人物,了解他们对彝族文化和传统的认识、对现实问题的态度以及对改善生活状况的期望。
实地考察则选择了彝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详细观察了当地的生活环境、教育设施、就业情况等。
3. 彝族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彝族语为母语。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传统服饰以色彩鲜艳、线条繁复为特点,反映了彝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彝族还有着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文化,其中以龙抬头舞和阿细跳等最为有名。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不仅是彝族人民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展示自我身份的重要方式。
4. 彝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问题调研数据显示,彝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师队伍不稳定。
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彝族人民只能务农为生,收入较低。
医疗方面,尤其是在乡村地区,医疗条件较差,医疗设备和药物不足,卫生条件欠佳,给彝族人民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5. 对策建议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大对彝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提高彝族人民的教育水平。
(2)改善彝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医疗设施等,提高彝族人民的生活条件。
(3)加大对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高彝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加大对彝族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彝族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米易县彝族母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雷红杰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1期
摘要:彝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等地区。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彝族人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彝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承载着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先民的智慧。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彝区的面貌,也影响了彝语的使用。
如何在社會快速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成了当今彝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米易;彝族传统文化;母语使用情况;多元文化保护
一、米易彝族概况
据统计,在攀枝花市内42个民族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1.7%,人口数仅次于汉族,居少数民族人口之首。
最早米易地区的彝族是一代代从凉山迁徙至此的,目前,阿都、所地、史扎三大方言并存,阿都和所地方言占多数,史扎方言只有极少部分。
米易彝族地区人民紧跟随国家政策勤劳致富,奔小康,彝区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但彝族文化丢失了不少。
仅从彝族母语使用和传承现状来看,就令人十分担忧。
二、米易县彝族母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现状
不同场合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也不同。
在米易,彝语和汉语的关系既存在竞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的一面,彝语和汉语既有分工,又可互补。
(一)彝语在家庭内部的使用情况
据笔者调查,同一地域农村里的族内婚家庭主要用彝语交流,长辈们经常会用彝语(包括尔比)来教授子孙生活常识、生产经验、传统文化等。
而出身农村,后在城里工作的同一地域族内婚家庭子女多数彝汉语兼通,夫妻间、长辈、亲戚间则用彝语交流。
不同地域农村里的族内婚(米易与德昌、会理),虽方言不同,但还是会用彝语交流。
出身农村,后在城里工作的不同地域族内婚家庭习惯夫妻间也用汉语交流,对长辈及亲戚用彝语交流。
族际婚家庭内部一般使用“彝-汉”双语进行交流。
不过彝族村落里杂居的汉族基本会说彝语(以麻陇彝族乡中心村、马井村为例),时常会用彝语交流。
(二)彝语在中小学校的使用情况
米易县最小单位的小学是乡镇中心校,有四所初中,一所高中,目前没有完全实行彝—汉双语教育的学校。
2015年3月,米易民族初级中学开设了彝语言文字课,彝族学生集中上课,分为两个班,但是没能持续按计划落实下来。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米易县的多数小学和幼儿园都有彝族老师,中学都有不少彝族老师,而几乎县里的学校都有彝族学生。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年纪越小越不习惯用彝语交流。
在米易县民族中学30名学生中,有22名学生渴望与彝族同胞用母语交流,有3人认为用汉语交流更方便,有5人认为自己彝语水平有限,不想用彝语交流。
在该校的彝族老师多数认为单独与彝族学生在一起时可以用彝语交流,有其他民族的学生在场时,坚决用汉语交流。
(三)彝语在医院的使用情况
在米易县各个医院里不乏彝族医生和护士,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交流主要用汉语。
尤其是在县城里的医院,彝族患者都会用汉语,除非认识彝族医生。
在乡镇上,患者对一些工作多年的彝族医生都会用彝语交流,以便更清楚的描述自己的症状。
年轻的彝族患者在患男科、妇科等病时比较腼腆,就算知道医生是彝族,只要相互间不认识、就会用汉语交流,避免尴尬。
(四)彝语及彝文在彝族乡政府的使用情况
白坡彝族乡、麻陇彝族乡、湾丘彝族乡3个乡政府及各村村公所是米易县除了毕摩之外使用彝文最多的,公章、重要文件标题、村社牌等都会用彝文和汉文共同标示,但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和村民基本不认识这些彝文字。
政府彝族工作人员间、与村民间会频繁的使用彝语交流,尤其是基层工作者,做到跟群众零障碍交流。
三、米易县彝族母语使用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沿革因素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米易地区的区域划分不断演变,跟凉山“分分合合”。
1952年3月,县府迁至攀莲街,同年5月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1978年由西昌地区划归攀枝花市管辖;1997年,米易县辖有普威彝族乡、麻陇彝族乡、云峰彝族乡、联合彝族乡、团结彝族乡、胜利彝族乡、黄龙彝族乡、白马彝族乡八个彝族乡;2004年,撤乡并镇后便只有白坡彝族乡、麻陇彝族乡、湾丘彝族乡。
从最初行政上与地域上跟凉山紧密联系到后面被划分出来,彝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彝语词汇不断被汉语词汇代替。
(二)民族分布因素
米易县共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18.7%,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但各民族间多以大杂居小聚居形式分布。
这为不同民族互学语言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也为汉语形成共同语言形成必然趋势。
在语言文化的学习、吸收之中相互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居住环境因素
米易县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谷相间,海拔多在980--3447米之间。
彝族聚居区海拔都较高,部分处于低山段相对平缓地区,少部分逐渐搬迁到河谷地区。
高山地区基本用彝语交流,低山地区大多彝汉双语兼用,河谷地区在家庭以外几乎用汉语交流。
(四)风俗习惯、心理特点等因素
“不同地区的彝族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传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特点对它们的语言使用特点都有一定影响。
”麻陇乡、白坡乡、湾丘乡以及得石镇和白马镇的彝族村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和继承,这些地区的彝族比较注重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但也渴望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因此通用汉语必然会逐渐影响彝语使用的范围。
(五)经济、教育等因素
彝族主要聚居的高山地区由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村寨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贫乏。
这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让大家仅把彝语看做一种交流的工具,没有人认识到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危机意识。
在当前我国汉语文教育背景下,大家都是想方设法融入其中,而民族语的习成往往会影响汉语的发音,因此一些80后、90后的父母都让自己的小孩从小学习汉语,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四、对当前米易彝族母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的反思
当前米易彝族母语使用现状不容乐观,传承彝族母语的使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在社會快速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要想继承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彝语发展,需要四大类人群从思想和行为上真正行动起来。
虽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传统彝族文化主要依靠毕摩、苏尼进行传承。
但如今每一个彝族人都有保护母语有效传承的责任,要从思想上觉醒,不是拒绝汉语和英语,而是重视母语,争取都精通。
该做的彝族仪式要及时做,有仪式感才能重视起来。
国家近年来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具体村落中的设施,教育资源等并没能真正将民族文化传承考虑进去,就算有政策也没有落实。
因此教育制度及其他民族文化政策都该加强改进、实施。
基层工作人员、扶贫干部,要慎重考虑民族地区开发项目问题,要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放在首位。
各族人民都要有保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意识,在各区各县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中都考虑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五、结语
多元民族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内涵,彝族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元。
每个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及语言都有深厚的感情,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米易彝族同样期待自己民族的语言及文化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我们在探讨如何在社会快速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的问题时应上升到整个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来,以引起全民重视。
参考文献
[1] 凉山州地方志编委会编纂委员会.凉山彝族自治州志[M].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社,2011年版.
[2] 四川省米易县志编纂委员会.米易县县志[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3] 四川省米易县《米易民族志》志编写领导小组暨编辑部.米易民族志[M].编写领导小组暨编辑部编纂,1992年版.
[4]巫达.彝汉“团结话”与彝汉双语教学[M],载朱崇先、王远新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30页.
[5] 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J].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雷红杰(1991.05-),女,彝族,四川米易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7ZYXS16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