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肿瘤相关基因的遗传与表现遗传学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14.12 KB
- 文档页数:2
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尤其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近年来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肿瘤是由于细胞基因发生突变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胞生长不受控制形成的一种疾病,而遗传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而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一、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1.遗传物质的研究在肿瘤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遗传物质的分析来了解肿瘤发生的机理。
例如,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与正常细胞相比存在很大变化,可以通过核型分析来观察染色体的缺失、重复以及易位等现象,进而探究染色体变异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另外,肿瘤也经常会伴随着基因突变的发生。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基因变异,可以深入了解肿瘤发生的机理。
例如,BRCA1/2 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重点研究,可以为相关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2.肿瘤细胞的遗传特征研究肿瘤细胞的种类非常多,它们不仅在病理上存在差异,而且在遗传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肿瘤细胞的遗传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分析不同类型肿瘤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进而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肿瘤疫苗的研发肿瘤疫苗是一种预防肿瘤的有效手段,它可以通过诱导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肿瘤的效果。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究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找有效的肿瘤疫苗设计和制备策略。
二、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展望目前,肿瘤治疗领域正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包括肿瘤反应性、耐药性和复发等问题。
未来遗传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案。
1.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对肿瘤细胞进行修饰,从而改变其生长和分化的特性。
未来这种技术将会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食管鳞癌染色体及基因组DNA 畸变研究进展蒋焱熠;王明荣【摘要】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ies with poor prognosis in China. Patients with ESCC may present with vague symptoms in early stage and most of the cases are diagnosed at advanced stage, without the chance of optimal therap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ESCC, cytogenetic and molecular aberration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This review is to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the chromosomal and genomic alterations of ESCC reported recently.%食管鳞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进展快且预后差.由于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的食管鳞癌大多已发展到了中晚期,治愈难度较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染色体及基因组DNA 畸变均是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文章就食管鳞癌染色体及基因组水平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遗传》【年(卷),期】2012(034)005【总页数】7页(P519-525)【关键词】食管鳞癌;染色体;基因组DNA;畸变【作者】蒋焱熠;王明荣【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食管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食管癌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
食管癌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郑伟慧;凌志强;毛伟敏
【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年(卷),期】2013(033)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更为普遍、也更为重要.这种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包含了DNA甲基化、染色质组蛋白修饰、隔离蛋白及非编码RNA等调控方式.异常的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基因的转录,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组织特异性.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开展食管癌表观遗传研究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郑伟慧;凌志强;毛伟敏
【作者单位】310022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研究所;310022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研究所;310022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表观遗传调控与青光眼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张又嘉;陈宇虹;雷苑
2.奶牛乳腺炎致病机制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J], 张晓建;赵俭;张伟;安志兴;王三虎;白跃宇
3.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中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林也;刘良;李
鑫;杨珍;唐琳;张婷;余黄合;丁长松;廖菁;蔡雄
4.铁稳态代谢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段玲艳; 尹香菊; 孟红恩; 方学贤; 闵军霞; 王福俤
5.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犬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任晓丽;范玉营;皇甫和平;董青;石冬梅;刘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管癌分子分型的遗传学基础食管癌的分子分型的遗传学基础可以归结为两大部分,即基因组变异(genomic variation)和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基因组变异包括多态性(polymorphism)、数量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插入/缺失变异(insertion/deletion variation,indels)以及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
从亚细胞水平上来说,基因多态性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长度变异(length variations)等。
从宏观水平上来说,基因组变异还可以发生在染色体的复制或融合中。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就是研究基因如何控制细胞的表型(phenotype),即没有明显DNA序列变异的基因表达调控作用。
表观遗传学主要分为 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histone 修饰(histone modification)和核小体流动(nuclear shuttle)三大类。
研究表明,DNA 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遗传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从而改变细胞和组织的表型。
此外,histone 修饰同样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而核小体和蛋白质的流动也将影响细胞的表型发生。
在食管癌的分子分型的遗传学研究中,通过研究基因组变异和表观遗传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从而改变食管癌的治疗策略,从根源上解决食管癌的问题。
在食管癌中,已经发现基因组变异对食管癌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有重要作用,如 CDKN2A 突变,MUC1 突变和 EGFR 突变等。
此外,在表观遗传学方面,RRAD 基因的DNA 甲基化水平已被证明与食管癌的不良预后相关,而 P16 基因的DNA 甲基化也可以推断食管癌的恶化趋势。
因此,通过研究食管癌的分子分型的遗传学基础,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以减少食管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食管癌分子分型的遗传学基础食管癌是一种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分子分型是根据食管癌与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状态和表达模式进行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食管癌的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反应等,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食管癌的分子分型主要基于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突变型:染色体不稳定型(CIN)和微卫星稳定型(MSS)。
染色体不稳定型是最常见的食管癌分子分型,其表现为基因组大片段的缺失、拷贝数增加和基因的点突变等。
而微卫星稳定型则是由DNA修复机制的失效引起的,缺少DNA错配修复酶(MMR),导致微卫星位点累积错配突变。
这两种突变型在食管癌的表型和预后上有一定差异。
2. 染色体失活型:这种分型是指染色体上多个基因的重要功能丧失,可以分为两种亚型:大片段缺失型(LOH)和染色体失活(AI)。
激活染色体上重要抑癌基因的失活是食管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这种分型的食管癌患者通常预后较差。
3. 基因表达型:如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SAT1)、ATP酶C0亚单位(ATP5D)和RGS4等。
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食管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预测食管癌发病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食管癌分子分型的遗传学基础主要涉及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首先,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与一系列致癌基因的突变和抑癌基因的失效有关。
癌症基因突变主要包括激活突变和失活突变。
激活突变主要发生在致癌基因中,使其功能增强,如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DK6和免疫调节基因PDL1等。
失活突变则发生在抑癌基因中,使其功能丧失,如肿瘤抑制基因TP53和CDKN2A等。
这些突变直接影响了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其次,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也与基因表达谱的异常调控有关。
在食管癌中,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改变,其中包括促进肿瘤增殖和侵袭的基因和抑制肿瘤发展的基因等。
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了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了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
表观遗传学的进展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概述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组中非改变DNA序列的遗传变异的科学,它主要着眼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 等遗传调控机制。
近年来,随着对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表观遗传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表观遗传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研究中最常见的调控方式之一,也是临床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表观遗传学变异类型。
在肿瘤中,DNA甲基化水平的改变与调控基因活性、基因组稳定性以及转录调控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对肿瘤组织或血液中DNA甲基化的检测,可以帮助早期诊断、预测肿瘤转移风险、评估治疗效果等。
1.2 组蛋白修饰组蛋白修饰是另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它涉及到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多种修饰方式。
肿瘤细胞中常常存在组蛋白修饰异常,例如组蛋白乙酰化异常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组蛋白修饰的变化,可以为肿瘤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1.3 非编码RNA非编码RNA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 (miRNA)等,它们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lncRNA和miRNA可通过多种机制介导基因表达的调节,其中某些非编码RNA已被鉴定为潜在的肿瘤标志物。
因此,检测和分析非编码RNA的表达和功能,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靶点的发现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 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是指能够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药物,通过阻断DNA甲基化修饰的添加,从而恢复癌细胞中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已经在部分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肺癌、胃癌等。
食管癌肿瘤相关基因的遗传与表现遗传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esophageal neoplasms genetics
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
学号:2015204306060
姓名:朱宇
完成时间:2016/5/10
食管癌肿瘤相关基因的遗传与表现遗传学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esophageal neoplasms genetics
作者:朱宇zhuyu
摘要:分析环境、遗传及其交互效应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探讨食管癌相关基因P16、MGMT 和hMLH1启动子区DNA异常甲基化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并初步分析DNA异常甲基化与叶酸代谢酶基因MTHFR C677T多态间的联系。
食管癌患者的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和DNA甲基化频率有关,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频率增高,达37.3%,远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8.2%)。
在手术切口边缘食管粘膜组织中,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16基因甲基化频率(49.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5.8%)。
性别、年龄、烟酒史、癌肿部位、M分期等与DNA甲基化频率无关。
关键词:食管癌、基因多肽、甲基化、危险因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Esophagus cancer、gene polypeptide、methylation、hazards、MTHFR.
前言: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世界之首,每年约15万人死于此病,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
近年来对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虽有很大进展,但统计表明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属较高水平。
现代肿瘤学理论认为,肿瘤形成除了与DNA核苷酸序列改变,即与经典的遗传机制相关外,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机制同等重要。
两者结合可以更加全面的阐明食管的癌变机制,并可能开拓出新的肿瘤防治措施。
一.食管癌肿瘤
早期食管癌可以无症状。
当食管管腔狭窄<14mm时,最常见症状是吞咽困难(难于吞下或食物沿食管下行时出现梗阻感),患者首先出现的是对固体食物的吞咽困难,以后是半固体食物,最后是对液体食物和唾液的吞咽困难,这些阶段的进展提示有进行性的恶性病程而非痉挛,良性或消化性狭窄。
胸痛经常放射至背部。
即使患者食欲正常,也几乎总是存在体重减轻。
压迫喉返神经可以导致声带麻痹和声音嘶哑。
压迫交感神经可以产生Horner综合征,压迫其他部位的神经也可以产生脊柱疼痛,呃逆,横膈麻痹。
恶性胸膜渗出和肺部转移可以产生呼吸困难。
向腔内发展的肿瘤可以产生吞咽疼痛,呕吐,呕血,黑粪,缺铁性贫血,肺吸入,咳嗽,肺脓肿和肺炎。
其他症状包括上腔静脉综合征、恶性腹水和骨疼痛。
因为整个食管的淋巴经淋巴丛引流,可发生内静脉淋巴管,颈淋巴管,锁骨上淋巴管,横膈淋巴管及腹腔淋巴管的病变。
肿瘤常可转移至肺和肝脏,甚至可远处转移(如骨,心脏,脑,肾上腺,肾脏,腹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