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行为_传说中的不死鸟_物权法_上的物权变动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53.46 KB
- 文档页数:17
《物权法》中物权行为理论之辨析一、本文概述物权法是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调整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物权行为理论作为物权法中的基础理论,对于理解物权变动、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辨析《物权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通过深入探讨其内涵、特征、构成要件以及与其他法律行为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制。
文章首先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物权行为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物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意思表示、标的物交付或登记等要素,并探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物权变动的影响。
接着,文章将重点辨析物权行为与其他相关法律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对比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准物权行为等法律行为,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及相互影响。
文章还将探讨物权行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如保障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并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限制与困境。
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对物权行为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物权行为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和挑战。
文章还将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物权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物权行为理论,源于德国民法学者萨维尼的抽象物权行为理论,是指在物权变动的过程中,除债权合意之外,还需有一个独立的物权合意,并结合物权的公示方法,才能使物权发生变动。
物权行为理论在《物权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理解物权变动的规则、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独立性和公示性。
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效力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即使债权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物权行为依然有效。
这一原则保障了物权变动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维护交易的安全和秩序。
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研究崔旭发布时间:2023-06-18T10:01:45.377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7期作者:崔旭[导读] 由物权变动确立的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成为各国物权法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其中以债权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和物权形式主义为代表,笔者认为并无必要将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归入某一类型。
可以根据不同变动模式的优势和不足,采纳混合主义的立法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符合日常的社会交易习惯与社会经济的运行。
延边大学延吉 133002摘要:由物权变动确立的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成为各国物权法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其中以债权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和物权形式主义为代表,笔者认为并无必要将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归入某一类型。
可以根据不同变动模式的优势和不足,采纳混合主义的立法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符合日常的社会交易习惯与社会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物权变动;债权意思主义;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形式主义;一、问题的提出市场交易目的在于获取自己需要的标的物,其权利保障涉及到物权变动的制度,在交易愈加频繁的现代生活中物权可能随时处于变动,如何判断权利的归属,保障当事人和第三人的权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国家确立不同物权变动模式来确认利益归属。
二、世界范围内的物权变动模式2.1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是指物权变动在其发生的过程中,物权合同是成立要件,并且同时应该办理相关的登记、交付手续,仅有买卖合同成立远远不够,还要双方就物的所有权签订物权合同,另外还得再登记、交付才行。
就是指当事人的意思尚不足以导致物权变动仍须完成公示“形式”。
在采取形式主义立法的国家中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
2.2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债权的意思表示表达于外与欲要发生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都被认为是一个行为,即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债权的效果与物权变动的双重结果。
债务的发生是因,债务的发生是结果。
2.3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指物权因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当事人间除有债权合意外,尚需践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方式。
述我国物权法确⽴的物权变动模式 我国的物权变动,采⽤的是以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为主,例外采意思主义为辅的⽴法原则。
a.关于采债权形式主义的法律条⽂有: 《民法典》第⼆百零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效⼒;未经登记,不发⽣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该条⽂可以看出,登记的公⽰程序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效要件。
第⼆百⼆⼗四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和转让,⾃交付时发⽣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交付的公⽰程序是动产物权变动的⽣效要件。
第⼆百⼆⼗六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
”因为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这些动产在交易中价值往往⽐较⼤,对于价值较⼤的动产物权,登记只是对抗效⼒,⽽不是⽣效要件。
根据以上的法律条⽂,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的要点: ⼀,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为必须是有效的法律⾏为; ⼆,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效要件,公式化表述:(有效债权⾏为+登记=不动产物权变动); 三,交付是动产物权变动的⽣效要件,公式化表述:(有效债权⾏为+交付=动产物权变动); 四,对于船舶、飞⾏器、机动车等重要交通⼯具的物权变动,⾮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公式表述:(有效债权⾏为+交付=重要交通⼯具物权变动+登记>第三⼈)。
b.关于例外的采意思主义的法律条⽂有: 纵观整个民法典,物权的变动依据当事⼈之间的意思表⽰⼀致即可成⽴的,只有⼟地承包经营权和地役权。
《民法典》第三百三⼗三条规定:“⼟地承包经营权⾃⼟地承包经营权合同⽣效时设⽴。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应当向⼟地承包经营权⼈发放⼟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权证,并登记造册,确认⼟地承包经营权。
”从此条可以看出,⾏政部门的登记,只是对⼟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不是⼟地承包经营权成⽴的⽣效要件,反过来说,即使⼟地承包经营权未登记,只要⼟地承包经营权合同不违反法律规定,⼟地承包经营权就⽣效成⽴,此种物权的变动就是以当事⼈之间意思表⽰⼀致即可⽣效的典型例⼦。
三种物权变动模式浅析【摘要】在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存在三种物权的变动的模式,即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此三种模式争议的焦点在于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取舍,本文分析了物权行为独立性及物权行为无因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得出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是当今立法的首选的结论。
【关键词】物权变动模式;独立性;无因性一、物权变动模式涵义物权的变动指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等动态的变化。
根据变动产生的原因不同,物权变动可分为因法律行为产生的变动和因事实行为或者事件而产生的变动,这在各国的法律规范及学术讨论中都是基本统一,不存在争议的。
法律行为是引起的物权变动的主要原因,同时法律行为所引起的物权变动所适用的规则也是法学各界所争论的焦点。
因此有的学者将物权变动的模式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事立法,对基于民事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进行法律调控的具体方式。
[1]二、物权变动的核心问题探究物权变动的模式就免不了要提到物权行为。
物权行为是指以物权的设立、变更及终止为目的的法律行为,最早由德国学者萨维尼提出。
笔者认为按照萨维尼的理论,物权行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物权独立性原理,物权无因性原理及形式主义原则。
苏永钦指出:“所谓独立性,指的是发生物权变动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独立于作为变动基础的法律行为而存在,此一立法原则又称分离主义。
”即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分离而独立于债权行为。
[2]独立的物权行为是物权变动的生效的要件,即物权变动的生效除了债权契约外,物权的合意及依据形式主义原则而施行的交付及登记也是必要的条件。
债权契约只能使当事人互享债权、互负债务。
谢怀轼先生指出的,“若债权行为会左右物权行为之效力,则该物权行为系有因行为。
反之,倘物权行为之效力,不受其原因即债权行为所影响时,则该物权行为系无因行为,具有无因性。
”[3]物权行为无因性是在物权行为独立性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是指当债权契约无效或者被撤销时,物权变动并不当然地无效或者相应被撤销,物权的合意仍然有效,而原所有者所受损失,可以以不当得利返还请求的形式得到补偿。
关于物权法草案中确立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传时间:2005-10-11【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物权法草案,探讨了有关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两种模式,即登记要件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
作者比较了两种模式的区别以及特点,认为我国物权法草案采纳了以登记要件为原则,登记对抗为例外的模式,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作者探讨了登记对抗模式中的第三人的范围,以及区分登记的效力与合同的效力的必要性,并对登记对抗的适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登记要件登记对抗从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民事立法来看,物权变动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种,即意思主义和形式主义模式,所谓意思主义就是指依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如当事人达成合意)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除此之外不再需要其他的要件。
法国、日本采取此种模式。
形式主义则是指物权变动除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
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又可分为物权形式主义的变动模式和债权形式主义的变动模式。
①前者是指物权变动需要一个单独的物权行为,才能导致物权的变动。
德国采取了此种模式。
②后者是指物权因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当事人间除了债权合意外,还必须履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方式。
③奥地利民法采取此种方式。
毫无疑问,各国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都是其本国长期历史传统、社会生活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相互融合的产物,自有其合理之处。
在我国物权法的起草过程中,起草者对各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利弊进行了认真深入地研究,充分吸取了各国经验,并且立足于我国现实,注重总结过去司法实践的经验,对物权变动模式作了较为先进的规定,即没有采纳德国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而是采取了形式主义与意思主义相结合的模式。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主要结合日前公布的物权法草案,研究我国未来物权法中应当确立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及其理由。
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是指不动产物权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定方式。
由于不动产物权的外在公示方法是登记,所以就不动产的物权变动而言又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即登记要件说和登记对抗说。
浅论我国物权变动的模式一、引言关于物权变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9 条表述为“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实质上,物权的变动就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物权客体的归属和支配法律关系的变化,它是民事权利变更的一个具体现象,是物权法律关系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权变动模式,是指民事立法对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进行法律调控的具体方式由于各国法律在法律行为引起物权变动的规定和要求上各不相同,因此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各种不同的物权变动的模式。
事实上,物权变动模式是构成整个物权法的基础和框架, 一个丰富完善的物权法体系正是循着物权变动模式的脉络充分展开而建立起来的。
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因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即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二是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引起的物权变动。
社会生活实践中最具重要性和复杂性的物权变动是第一类即因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不同国家差异很大;而依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引起的物权变动,如依法院判决、法律的规定、政府指令、继承、事实行为、取得时效等可以发生物权变动,各国民法的规定则比较一致。
因此,本文着重讨论因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模式。
又由于我国继受的是大陆法系的传统,所以本文只讨论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变动模式,并就其优劣及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进行评析。
二、大陆法系国家主要的物权变动模式前已述及,物权变动模式就是指民事立法对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进行法律调控的具体方式。
对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和物权变动公示的要求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各国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
目前,在大陆法系国家已经生效的民法立法体例上,关于物权变动的规则大致有三种学说,即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
(一)债权意思主义债权意思主义,指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仅须依当事人的合意,即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不以任何物质形式的作成为必要。
债权意思主义以法国民法为代表。
法国民法认为,物权变动为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仅受其基础关系债权行为的影响,只要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勿须践行一定的形式。
物权变动模式总结1. 引言物权变动是指在物权法律框架下,权利人对物权进行转让、设立或解除等操作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和商业交易中,物权变动是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物权变动模式进行总结和介绍。
主要包括:买卖、赠与、抵押和转让。
2. 买卖买卖是最常见的物权变动模式之一,主要是通过合同的方式将物权从一方转让给另一方。
买卖涉及到价款、交付和过户等环节。
在合同中,买方需支付相应的价款,卖方则需要将物品交付给买方。
一般情况下,买卖合同需要通过法律手续来进行过户,以确保权利的合法转移。
3. 赠与赠与是指权利人自愿将自己的物权无偿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赠与不涉及价款的支付,是一种无偿的转让方式。
赠与常见于家庭成员之间或亲密关系的朋友之间。
赠与需要经过受赠人的接受才能确立转让的有效性。
4. 抵押抵押是一种以物权为担保的信用借款方式。
在抵押中,借款人将自己的物权作为抵押物,向债权人申请借款。
债权人在借款期限内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一旦借款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债权人有权通过变卖抵押物来偿还债务。
抵押需要通过抵押合同来确立权利和义务。
5. 转让转让是指权利人将自己的物权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转让和买卖的区别在于转让并不涉及价款的支付。
转让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
在转让中,原权利人将其拥有的物权通过合同等方式转让给另一方。
转让需要经过相应的法律手续来确立权利的转移。
6. 小结物权变动是在物权法律框架下进行的一系列转移行为。
买卖、赠与、抵押和转让是常见的物权变动模式。
买卖是一种通过合同将物权转让给他人的方式,涉及到价款、交付和过户等环节。
赠与是一种无偿的物权转让方式,需要受赠人的接受才能生效。
抵押则是一种以物权为担保的借款方式,债权人在借款期限内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转让则是一种将物权转让给他人的行为,可以有偿或无偿。
不论是哪种物权变动模式,都需要经过相应的法律手续来确立权利的转移。
以上是对物权变动模式的总结和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我国《物权法》上的物权变动模式摘要:物权变动,指物权的发生、内容变更和消灭。
我国物权法规定一般动产的变动以交付为准,不经交付不发生动产物权变动。
我国《物权法》对权利质权做了较详细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关键词:物权变动交付登记一、物权变动概念辨析物权变动,指物权的发生、内容变更和消灭。
此定义是就物权自身而言,当由物权主体观之,则物权变动表现为物权的取得、丧失和变更。
物权的发生,是指民事主体依法设立新的物权,也称为物权的设立、物权的取得。
实质上是物权与特定主体相结合。
物权的取得包括物权的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
物权的变更,指狭义的物权变更,即仅指物权的客体与内容的变更。
物权的消灭,就物权人方面观察,为物权的丧失,即物权与其主体分离。
二、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研究(一)一般动产我国物权法规定一般动产的变动以交付为准,不经交付不发生动产物权变动。
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双方有转移动产物权的合同,合同成立生效时动产物权不一定发生变动,交付的完成是动产物权变动的标志。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交付方式有四种,分别是现实交付、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占有改定。
(二)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动产物权法第24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这说明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动产的变动在当事人之间以交付为标志,这遵守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则。
对于第三人来说物权变动以登记为标志,这是与一般动产物权变动规则不同的地方。
(三)权利质权我国《物权法》对权利质权做了较详细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根据法律规定,权利质权的出质要订立书面合同,而普通动产的出质没有规定要订立书面合同,法律对权利质权的规定较为严格,其着眼点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权利凭证的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等要在有关部门登记时设立,基金份额、股权均需登记设立,这也是法律规定的不同于一般动产物权变动的地方。
我国物权法中物权变动规则.doc物权是指对一定物件的支配和占有权利,是民法中的重要概念。
物权是民法基本制度之一,其中规定了物权的取得、内容和变动等方面的规则。
在我国物权法中,物权变动规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本人将对我国物权法中物权变动规则进行简要介绍。
一、物权变动的概念物权变动是指在物权关系中,权利人的权利变更所引起的权利关系的变动。
在物权法中,权利人的权利变动有多种形式,如物权的取得、转让、设立、变更、消灭等。
二、物权变动的种类及规则(一)物权的取得物权的取得是指权利人通过合法途径对某个物体取得支配权利。
物权的取得方式有多种,如法律规定、占有、让与、继承、公示和管辖等。
根据物权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物权取得时,权利人对该物的新价值和既有利益,应当一并取得,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物权的转让是指权利人通过合法途径将其拥有的某个物的支配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在我国物权法中,物权的转让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转让合同的成立:物权转让的基本依据是《合同法》,为了保证其合法有效,必须按照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缔结转让合同。
2、转让的方式:物权的转让方式主要包括协议转让和公证转让两种方式。
对于不动产和汽车等大型物品,一般采用公证转让的方式。
3、转让的效力:物权转让是从成交时生效的,但对不动产、动产和土地使用权等物权的转让要在登记机构登记以后方能生效。
物权的设立是指权利人在某个物上同时设定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益,这些权益在法律上同等地附于一个物上。
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立物权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权利必须在同一个物上;二是权利的设立必须是经过法律程序的;三是设立的权利必须是合法的。
物权的变更是指权利人在支配权的范围内,对其原有权利方式进行的调整。
物权的变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物权的限制:指权利人对其所拥有的物权的支配范围进行限制或禁止的行为。
3、物权的义务:指权利人在行使物权时,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产生、变更以及消灭,其实质就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对于物权客体的归属和支配的更迭,是物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其原因有法律行为和非法律行为。
物权变动模式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事立法对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进行调节的具体方式。
当今大陆法系因法律行为所致物权变动的立法大体形成了法国意识主义与德国形式主义的对立,其他国家和地区大抵未超过此二者。
在形式主义中又有物权形式主义(以德国为代表)和债权形式主义(以瑞士)为代表)之分。
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意思主义,所有权变动等于当事人债权合意起源:(1)1804年公布的法国《民法典》,展现给人们的社会风景更多的是农村风景而非都市风景,生产的规模和社会化程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参与市场交易的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以及雇用少数工匠的小工业主和小作坊主,交易对象是特定物,对商业信用没有太大要求。
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正是着眼于与这种特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特定物交易。
(2)从法律的价值取向来看,法国《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自然法思想对其具有重大影响,正如有学者所言,自然法思想之于法国《民法典》,被认为是“成文法的见证人或守护者,给予所有规则以生气,对规则加以说明和补充,并分别赋予其真正地位”。
以自然法思想为基础,法国《民法典》主张个人意思及自由的绝对权威,强调国家对于个人的干预必须是最低限度的,从而实现市民阶层追求自由、平等的要求。
并且,自然法思想主张所有权是一种纯粹的观念性构造,其转让只要有单纯的观念形态的合意即可,即只要经过原所有人的同意就足以取得所有权。
因此,意思表示一致即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是适应当时法国的历史背景的。
(3)从法律的文化传统来看,法国《民法典》深受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影响。
法国南部形成了深受罗马法影响的成文法地区,而北部则形成了以日耳曼习惯法为基础的习惯法地区,两者并非截然对立,成文法地区也存在一些成文规定的习惯,习惯法地区的人们也并不是全面拒绝罗马法。
《物权法》疑难问题探讨 【编者按】 200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
这部法律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然而由于其涵盖面广、制度设计难度大,加之中国所特有的国情等原因,使得本法适用中仍然存在诸多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广泛而热烈,本刊特约请有关学者,对其中之物权行为、共同共有、不动产物权等方面内容展开深入探研,并撰文如下,以飨读者。
物权行为:传说中的不死鸟———《物权法》上的物权变动模式研究葛云松(北京大学法学院)《物权法》已经出台了。
关于民法理论界争论较大的物权变动模式问题,在绝大多数立法参与者的意见之下,似乎《物权法》已经毫不含糊地采纳了债权形式主义,从而至少在立法层面上清清楚楚地否定了物权行为理论。
〔1〕不过,事情似乎并非这样简单。
本文所要说的就是:《物权法》不但没有宣告物权行为理论在中国的终结,恰恰相反,它的很多条文恰恰体现了物权行为理论。
即便是被认为否定了物权行为的那些条文,在解释上,不依靠物权行为理论也根本无法理解。
物权行为理论是妥当说明物权变动模式的“不二法门”。
笔者曾经撰写《物权行为理论研究》〔2〕一文(简称“笔者旧文”),从实际功能上比较详201・热点笔谈・ 〔1〕〔2〕如梁慧星教授认为,中国的《物权法》“完全自主地建立了自己的物权变动理论,这就是‘债权合意+登记生效’的折衷主义模式”,参见梁慧星:《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资料来源:htt p://www .i ola w .org .cn /showarticle .as p?i d =2131,访问日期为2007年10月15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所编辑的具有官方色彩的“释义”书中,虽然并未明确列举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不同理论并阐明物权法所采的观点,但是其阐述明显表明其采纳的是折衷主义的模式。
参见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3页。
葛云松:《物权行为理论研究》,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6期。
细地论证了物权行为理论的合理性,其中侧重运用理论推演和实例分析的方法,较少以现行法为分析对象。
该文已经体现了笔者的主要理论见解,而本文主要基于其中的观点来针对《物权法》的条文进行分析,可以视为该文的一个延伸。
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问题与主义所谓“物权变动模式”,乃是指“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应具备何种法律要件,这一点似乎在国内是公认的。
但什么叫做“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却似乎没有人给出一个可以获得公认的定义。
假如对此无法达成共识,那么不同的理论就缺少了讨论的共同基点,容易沦为自说自话,彼此无法形成真正的交锋。
因此,对此进行界定是最为基础的工作。
首先,什么叫做“物权变动”?应包括物权的取得(包括原始取得、移转的继受取得、设定的继受取得)、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消灭(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上述取得、变更、消灭的含义互有重合之处。
对“物权变动”的含义,学者之间似乎并无分歧。
其次,什么叫做“基于法律行为”?这是最容易产生潜在混淆的地方。
反对物权行为理论、主张债权形式主义的学者,几乎从来没有对其进行过精确定义。
大体上都将“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视为几乎就是指“基于合同的物权变动”,而“合同”就是买卖、互易等类型的债权合同,也就是说,最终将“基于法律行为”等同于“基于债权合同”。
〔3〕我国反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学者,基本都可以归入“债权形式主义”一派。
其中可以细分为以下两派。
一派以梁慧星、陈华彬、王轶教授为代表。
他们认为,因为债权行为而发生物权变动时,只需双方当事人之间有债权合意,不需有物权合意(甚至不需与债权合意一并表示的物权合意),另加公示方法的完成即可。
笔者将此类主张称为“纯粹的债权形式主义”。
〔4〕另一派以崔建远、王利明教授为代表,他们并不否认物权变动乃是基于物权变动的效果意思而发生,但是认为这种意思表示乃是与债权合意一并表示,并不具备独立性,不是一类独立的法律行为。
〔5〕笔者将此类学说称为“修正的债权形式主义”。
301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总第55期)〔3〕〔4〕〔5〕如梁慧星教授、陈华彬教授在其合著的教材中,将物权变动的原因列举为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先占、添附等)、公法原因,而对“法律行为”并无定义,只是采取了举例的方式:“如合同与单独行为”,进而在具体行文的时候,实际上将这里的“合同”理解为债权合同。
参见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以下。
王利明教授区分了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但是对前者没有定义,只是直接说这种物权变动“必须要通过合意加公示来完成”,而其中的“合意”指“当事人双方就合同债权的设定以及所有权的移转”达成的合意,可见,其观点与梁慧星、陈华彬类似。
参见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王轶教授则基本不谈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而是将其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主张直接限定为“基于合同行为的物权变动”,进而将“合同行为”解释为债权合同。
参见王轶:《论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载《月旦民商法杂志》2003年第2期。
崔建远教授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分析中,也没有对“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进行定义,而主要以基于债权合同(他并认为其中包含了物权变动的意思,只是不构成独立的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为论述对象。
参见崔建远:《无权处分辨》,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崔建远:《从解释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2期;崔建远:《从立法论看物权行为与中国民法》,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王轶:《论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载《月旦民商法杂志》2003年第2期。
崔建远:《无权处分辨》,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严格言之,此类学说不宜名之为“债权形式主义”,因为合意的内容不仅仅是债权合意,而是包含了物权合意的混合体,这显然与一般对债权行为的定义不同。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两派意见之下,物权变动的双方当事人在逻辑上必然同时是债权合意的双方当事人。
也就是说,它们所处理的情形必然是:双方当事人之间成立了债权合同,并且在相同的当事人之间,为了履行该债权合同,而试图发生物权变动。
作为对立的一种学说,物权行为理论所要处理的问题则更加广泛。
所有依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的物权变动,均属于其范围。
也就是,凡是既存之物权的权利人有使该物权发生变动的意思(多数情形下还需要相对人有相同的意思,即发生合意),并且最终可以产生这种物权变动之效果的,均属于其处理范围。
对于“依当事人的意思而试图发生的物权变动”,物权行为理论认为,物权的变动必须以当事人的物权意思表示为要件(多数情形下指物权合意),并且以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件(或者再加上公示方法的完成。
对此有争议)而构成独立的一类法律行为,即物权行为。
也就是说,在结论层面上,物权行为理论将“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理解为“基于物权行为的物权变动”,至于这个物权行为是否更以债权行为为基础(严格言之,是指物权变动的原因是清偿因债权行为所生之债),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如果是以此为目的,原因的存在与否是否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即是否影响物权变动的发生,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无因性问题)。
从逻辑上说,依据是否以公示方法的完成作为物权变动的要件,以及是否以原因的存在,物权行为理论之下可以有四种作为子类型的物权变动模式:(1)有因的物权意思主义;(2)无因的物权意思主义;(3)有因的物权形式主义;(4)无因的物权形式主义。
其中在(1)、(2)之下,法律上还可能要求当事人以完成公示作为对抗要件,这样算来也可以认为共有六类模式。
我国学者中赞成物权行为理论的主要有孙宪忠、田士永、谢怀栻、张谷等学者。
〔6〕笔者所持的观点可以归入此类,但是对于物权行为的具体模式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开放的态度,并不以德国模式作为物权行为理论在理论上的唯一正解。
以上可以看出,物权行为理论和债权形式主义理论所处理的情形并不重合,前者的范围远大于后者。
在前者所处理而后者不处理的情形下,到底应当具备何种要件才发生物权变动,债权形式主义者们始终保持着缄默。
〔7〕还有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是,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一种主要的归纳是意思主义、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但是学说上还常见一种根据公示方法(登记或者交付)对于物权变动的影响,而总结出的两种对立的“物权变动模式”:物权公示对抗主义和物权公示要件主义。
而对于这两对“模式”之间的关系,却缺乏充分的说明。
实际上,后一组模式谈不上是401《物权法》疑难问题探讨〔6〕〔7〕参见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以下;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谢怀栻、程啸:《物权行为理论辨析》,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张谷:《合同概念重述———以民法通则第85条为中心》,资料来源:htt p://article .chinala winf o .com /article /user/article_dis p lay .as p?A rticle I D =26552,访问日期为2007年10月15日。
在很长的时间内,笔者相信这些学者可能忽略了这些问题的存在,而认为物权行为理论也仅仅处理这些问题。
而赞同物权行为理论的学者,也极少触及这些问题,只是在“基于债权合同的物权变动”(主要就是买卖合同之下的物权变动)这个“主战场”上和债权形式主义“捉对厮杀”。
其实,笔者绝非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就公开发表的论著看,谢怀栻先生和程啸博士在2002年就指出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的关系可能有多种,双方当事人之间可能既有债权行为也有物权行为,也可能只有债权行为而没有物权行为,还可能只有物权行为而没有债权行为。
谢怀栻、程啸:《物权行为理论辨析》,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总第55期)对物权变动模式的周延表达,因为所谓“形式主义”,就是指当事人的意思尚不足以导致物权变动,仍须完成公示(“形式”)。
在我国的理论脉络之下,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都是物权公示的“要件主义”。
而“公示对抗主义”则意味着依当事人的意思可直接发生物权变动,只是未经公示不得对抗第三人。
可见,其采取的是“意思主义”模式,这正是法国、日本的主要模式。
也就是说,第一组“模式”在内涵上对于作为物权变动要件的意思表示以及公示方法都进行了考虑,第二组“模式”则在内涵上仅仅考虑了公示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