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论文:司法改革检察权检察权性质法律监督权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我国检察权性质及配置[摘要]当前,对检察权的性质学术界有着行政权、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法律监督权说等观点。
从我国立法实践、政治体制与各国的情况来看,检察权兼具行政权、司法权、法律监督权等多重性质,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立性的自体性权力即检察权。
当前我国检察权配置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优化检察权的纵向和横向配置、强化民事行政监督权、增设民事行政公诉权等措施予以完善。
[关键词]检察权;性质;优化配置检察权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的职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社会政治稳定、保护人民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优化检察权的配置,对于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检察职能,强化国家法律监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检察权的配置,也是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关于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分析对于检察权的性质在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①行政权说。
此说认为检察权就是行政权;②司法权说,即认为检察权是具有司法性质的权利,检察官如同法官一样执行司法领域内的权力;③行政、司法双重属性说。
此说认为检察权和检察官兼具行政与司法的双重属性;④法律监督权说。
这种观点认为法律监督才是检察权的本质特点,司法属性和行政属性都只是检察权的局部特征,其依据在于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所以很多人把检察权也称为法律监督权,并且因此提出应当取消检察机关现有的职务犯罪侦查权。
目前,虽然作为一个法律事实,我国检察机关定位于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定位于司法权,已得到宪法之确认。
但笔者认为将检察权定性为具有独立性的自体性权力能更好地反映检察权的属性,也更有利于检察权的优化配置。
首先,我们从检察机关在西方国家机关中的地位看检察权的性质。
现代检察制度确立以来,各国检察机关的设置和职权并不完全相同,这是由各国国情的不同决定的。
现代西方国家的检察制度及其发展,反映了三个基本事实:第一,检察机关具有独立性。
浅析检察权的性质摘要:检察权的性质,是检察权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检察权区别于其它国家权力的本质特征。
自检察权诞生以来,其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许久又莫衷一是的话题。
随着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对中国检察权属性与定位的讨论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理论热点问题。
本文列举我国关于检察权性质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法律监督权说,并对这几种学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权,并对这种观点做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检察权行政权司法权法律监督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多数学者依据西方国家三权政制构架或苏联模式来定位检察权。
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种认为“检察一体化”的组织体制和行动原则具有鲜明的行政性,检察权是行政权,主张将检察机关从司法体制中取消;另一种认为检察权是司法权,主张审检合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双重属性;在我国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检察权既不是司法权,也不是行政权,而是一种独立于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的权力,即法律监督权。
本文在分析四种观点的基础上,按照检察权的四项职能分而定性,再阐述检察权的本质属性到底该如何定性。
1、检察权性质的四种观点及其评析检察权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各种职权的总称,我国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的主要职能包括四项:侦查权、公诉权、法律监督权(包括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等)、司法解释权。
检察权的性质是检察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检察权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区别于其他权力的特殊本质和特有属性,检察权的职能虽然容易明确,然则检察权的性质自欧陆检察官诞生伊始绵延至今,仍未有确切结论,特别是中国检察权独特的职权模式与宪法定位在我国历来倍受学术与实务界关注。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检察权的性质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四种:1.1、行政权说这种观点认为检察机关行使权力是以国家的名义出现的,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行使权力的,检察机关的上下级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检察权具有命令执行性的特征,与司法权的被动性不同,检察权是主动性权力,与国家行政权的特征相吻合,应该归并于国家行政权;检察权是行政权中的侦控权,必须接受司法审查,而不能监督法院的审判活动;检察机关的权力特征及其机构设置,与国家司法权的内在属性是完全背离的;检察权应定位为国家公职律师,取消其对法院的审判监督权。
浅议我国检察制度改革作者:徐飞章元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3期摘要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特别是检察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工作进展,推动检察改革的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现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进步,体制中的局限性仍然存在,这就需要在检察体制改革中即巩固之前取得成效,又要进一步研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本文将从加强检察机关独立性,强化检察职权、创新办案机制,完善法律监督职能、加强自身监督制约三大块来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检察制度改革。
关键词检察制度检察职权监督职能作者简介:徐飞,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检察院、书记员;章元根,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052-02从1997年十五大报告“司法改革”这一任务的首次提出,到2002年十六大报告对司法改革进行地比较全面部署,再到十七大报告将深化司法改革作为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进行结合,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特别是检察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工作进展,推动检察改革的不断深化,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在2005年和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深化检察改革2009-2012年工作规划》,从已有体制中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现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进步,体制中的局限性仍然存在,这就需要在检察体制改革中即巩固之前取得成效,又要进一步研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检察制度改革。
一、加强检察机关独立性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视的,而检察权是否能独立行使更关系到整个监督体系的稳定,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检察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刑事诉讼法也将独立行使检察权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规定下来,这些都为检察机关的独立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然而当理论与现实进行碰撞时,总会有矛盾产生,致使法律所预期的效果并未完美实现,检察权不能完全独立行使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¹夏邦:5中国检察院体制应予取消6,5法学61999年第7期。
郝银钟先生所著5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与诉讼职能的重构6一文(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5刑事法评论6第4期),对检察取属于行政权也有主张和论说。
º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具大陆法传统的国家普通实行/检察一体制0,英国1985年颁布关于刑事检控的法律后,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具有大陆法特点的检察机关。
但美国受分权制的影响,联邦和地方两个检察系统互不隶属,地方与行政区划层级相应的检察机构之间也无隶属关系,可谓各自为战。
但在联邦检察官系统,以及各地方检察官办事处内部,应当说我国现行检察院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值得重视问题。
目前有一种意见是确认检察权属行政权的性质,将检察院体制从司法体制中取消。
¹对检察权的性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检察官的定位,是检察制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曾著文专论检察官定位,在此基础上,本文拟进一步探讨检察权的定性与检察机关的改革问题。
一、/司法权说0和/行政权说0警察权是行政权,审判权是司法权,两点均成定说。
但就似乎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种公权力)))检察权的性质,在学说上则有不同主张。
一种观点认为检察权系行政权,检察官系行政官,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第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根据,是检察机关的组织体制和行动原则具有行政特性。
检察机关组织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检察一体制0,º指检察机关上下形成一个整体。
具体体现于四项制度:一是/阶层式建构0和上级的/指令权0。
各国检察机关普遍实行仿效行政机关的/阶层式建构0,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上级检察官对下级检察官有指挥监督的/指令权0,而下级则有服从义务。
这种纵向位阶制和上下领导关系,是典型的行政性关系。
也是检察权行政性最突出的体现。
二是职务收取和职务转移制。
上级有权亲自处理属于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同时上级检察官有权将下属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和事项转交其他下属检察官承办。
司法规律对检察权改革影响的思考[摘要]检察权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合理配置检察权,检察活动的司法属性决定了检察权的配置必然受司法规律的制约,各项检察权改革必须符合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
检察权的产生、发展、运行都与司法规律有密切联系,要按照中国特色司法规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检察权改革,推进检察体制机制创新发展。
[关键词]司法规律;检察权;检察权改革;法律监督一、司法规律的概述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等特征。
其可以分为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所谓司法,是国家“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不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方法”,也就是国家适用法律解决社会纠纷的活动。
司法在发展和运行中,也具有这种客观规律。
而司法规律作为社会规律的一种,是人类进行司法活动所具有必然趋势和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但是在不同法律文化传统、不同司法体制、不同政治制度乃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内涵是千差万别的。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由于受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条件、法官素质、职业伦理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司法规律也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征。
具有我国特色的司法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司法活动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它是检察权与审判权有机结合适用法律的客观反映,是以司法公正为准则,以程序与实体并重为表征,以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司法平等、司法制约、司法求是、司法效率等为要素的司法运行法则。
二、司法规律与检察权之间的关系司法规律是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检察权的优化配置和规范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检察权的产生、性质、特征、运行及发展都体现了司法规律的要求。
不论从规范意义上看,还是从实践意义上看,司法规律和检察权两者总是存在相互依赖性。
两者协调统一,是司法规律和检察权配置实现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共同价值的前提。
法律监督论文检察职能论文:检察职能中的法律监督对人权的保障摘要:在我国,人权已不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写入了《宪法》,如何将法律上的人权变为现实中的人权,这有赖于法律的有效实施。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通过法律监督保障人权,既是法律监督应有之义,也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法律监督;人权保障;检察职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写入了宪法,这标志着“人权”已由一个政治概念上升为法律概念,并且通过宪法最高阶位之保护,确立了人权保障的法律基础。
如何将法律上的人权变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权,这有赖于法律的有效正确实施。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根本任务就是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为人权提供有力的法律监督保障,既是法律监督应有之义,也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
一、检察职能中的法律监督及其特点法律监督是我国法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
但是,人们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却观点不一。
究竟什么是法律监督?法律监督的含义受到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方式等方面因素的限制。
从法律监督主体看,我国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第131条又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人民检察院是我国唯一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法定的法律监督主体。
从法律监督的内容看,按照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包括: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行为的监督;对一般公民严重违法以至构成犯罪行为的监督;对三大诉讼活动中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以及违反法律行为的监督。
从监督方式上看,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对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和公诉督促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时严格依法办理;二是通过追诉犯罪活动伸张法律正义,督促全体公民尊重和遵守法律;三是通过参与诉讼发现和纠正诉讼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维护法律适用的合法性;四是通过对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判决、裁定的抗诉,维护司法公正[1]。
【司法体制之时弊:司法与司法行政职权合一x】司法体制之时弊:司法与司法行政职权合一202X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当时就要求“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
时至今日,此项改革“雷声大雨点稀”。
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此项改革因切中要害而举步维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基于此,笔者就司法与司法行政事务职权的分离阐述如下。
一、司法与司法行政职权之比较现代意义上“司法”的概念是与分权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特权和专制的革命中,作为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产物而由行政中分离出来的,其主要职责是通过依法裁判纠纷实现社会公平,同时,对行政等权力予以限制,以防其滥用。
就我国而言,“司法”之“司”乃“掌管”、“操纵”之意。
“司法”即执掌法律实施的专门活动。
“司法”一词,我国古代即已有之,专指掌管刑法或狱讼官吏的官名①。
作为与立法、行政相对应并成为一种专司国家审判职能意义上的司法概念,在我国始于近代清末的变法修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宪法将检察院与法院相提并论,视为同类机关。
党的“十五大”至“十八大”报告中,则明确将法院、检察院均作为司法机关。
故理论上有“司法两权理论”之说。
② 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深入,世界通行的司法与审判实为同义语伊达秋雄著:《刑事诉讼法讲义》,政文堂昭和四十三年十月十日刊行,第15页。
的观点也渐为人们所认可,这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司法权只是指审判权,不包括检察权” 肖扬:《当代中国司法制度》,《五个当代讲稿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2X年版,第180页。
是一致的。
本文所说的司法权,主要是就审判而言的。
司法行政事务,是指司法机关的行政事务,主要包括对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及编制、人员选拔及培训、财务经费、物资装备、基本建设、科技管理、后勤服务、行政人员等的管理。
浅谈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法学界对司法改革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司法改革经验的积累,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制度改革越来越重要。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对于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官独立断案以及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革新现代刑事司法理念、高效行使侦查权、革新提起公诉制度以及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对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意义重大。
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法学界对司法改革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司法改革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主张的提出,使得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制度改革越来越重要。
除此之外,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在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1)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以及法治实践的不足,再加上立法上对一些具体的司法制度的制度的设计和规定的不严谨,导致我国对人权的保障不够全面,尤其是被认定为有罪的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更加不足。
然而,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对诉讼程序中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它不仅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司法措施予以具体的规制,并且加强了对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还对防范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有着更加详细的规定,对维护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人权保障步伐意义重大。
(2)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法官独立判断。
在我国,有史以来,审判权、监督权统统属于行政机关,行政权与审判权混淆不清、界限不明的状况由来已久,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审判权是专属于审判机关的权力,但是,实践中行政机关插手司法案件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司法改革论文:司法改革检察权检察权性质法律监督权【中文摘要】在当代,司法改革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权制度又显得尤为重要,已经成为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领域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其中对我国检察权性质的正确认识是检察权制度改革的前提和首要任务。
因此本文置于司法改革背景中,分析外国检察权的性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将检察权置于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体系和宪政制度之下,对我国的检察权性质进行合理定位,只有理清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才能更好的进行检察权其他方面的改革,为我国的司法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并推动司法改革沿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本文为了探明司法改革过程中检察权的应有属性,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既尊重历史文献,又紧密的结合我国国情,综合采用注释、历史、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检察权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论文结构和内容上,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析了我国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现状以及改进措施,阐明了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之下对检察权和检察权性质的界定,分析并指出了研究检察权性质对司法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从纵向角度首先分析了西方的检察权的起源和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检察权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西方检察权的属性,介绍了与我国检察权关系最为密切的前苏联及俄罗斯的检察权制度,分析并阐明了我国检察权的历史发展,为后文我国检察权的定性做好历史铺垫。
第三部分从横向角度分析了世界主要法系国家检察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指出了检察制度的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并指出了我国在吸收和借鉴外国检察制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部分对我国检察权性质的各种学说立论理由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我国检察权性质进行了合理定位,认为在我国宪政体制下把我国检察权定性为法律监督权是最为合理的。
第五部分重点分析了司法改革中法律监督权的涵义,分析并阐明了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和人大法律监督的关系,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检察权定性为法律监督权的理论基础、宪政基础以及其现实合理性,阐明了将检察权定位为法律监督权在我国司法改革中的独特价值。
【英文摘要】In modern times, judicial reform is a hot topic in our country’s wor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judicial reform, reforming and improving the prosecutorial power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that has become one of more concerned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our country’s jurisprudence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nature of our country’s prosecutorial power is the premise and primary task for reforming prosecutorial power system. Therefore, in the tide of judicial reform,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the foreign prosecutorial power, combining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lacing the prosecutorial power under the system of our national power structure and constitutional system, the article reasonably locates the nature of our country’sprosecutorial power. Only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prosecutorial power, can we better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other aspects of prosecutorial power, offer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our country’s judicial reform, and promote judicial reform to develop along wit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irection.To ascertain the due nature of prosecutorial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judicial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paper, this article respects historic aldocuments fully, combines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closely, and uses exegesis, history, comparison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hat this paper’s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can be objectiv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under the limited cognitive conditions. In the thesis w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nature of the prosecutorial power.About the paper’s structure and content,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prosecutorial power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judicial reform, is that introduc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first. It analyses the main cont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how to improve,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defining about the prosecutorial power and the nature of prosecutorial pow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judicialreform, analyses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judicial reform to study the nature of prosecutorial power.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rosecutorial power from the vertical angle. Specifically, it analy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rosecutorial power in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analyses the nature of Western prosecutorial power,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prosecutorial power system of Russia which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our country. It leads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prosecutorial power,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qualitativing our country’s prosecutorial power.The third part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prosecutorial system of the world’s major legal systems, and points out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prosecutorial system. It analyses how our country’s prosecutorial system absorb and learn from foreign prosecutorial system on this basis, and talks about we would be questioned.The fourth part analyses the various theories about the nature of our country’s prosecutorial power, and locates the nature of our country’s prosecutorial power reasonably. Under our constitutional system, it is the most reasonable to view our country’s prosecutorial power as the right of legal supervision.The fifthpart analyses the meaning of this law supervision power in the judicial reform of the most important , it analyses the constitutional status of viewing prosecutorial power as theright of legal supervis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eople’s congress law supervision from the legal point. It analyses the meaning of this law supervision power in the judicial reform,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rationality and the unique value, which defines the nature of prosecutorial power is thelaw supervision power.【关键词】司法改革检察权检察权性质法律监督权【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