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9微专题三十五资源开发的条件及工程类意义思维导图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必修1 第二章大气环境
必修1 第三章地球水
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必修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区位原理框架
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总框架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分析方法思路案例
地理学科知识大框架。
专题15 区域经济联系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1.背景(1)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供需不匹配。
(2)资源调出区①资源储量丰富;②资源生产量巨大;③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
(3)资源调入区①经济发达,资源消费量大;②区内资源储量小或资源产量难以满足资源消费需求;③资源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西部煤炭资源外运(1)类型①东西运煤通道:通往东北的有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
通往华北的有京包—京深线、大秦线、石太—京石—京沪线、焦——兖—日线。
②南北运煤通道: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③沿海运煤通道:以海港为枢纽。
(2)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①消费能力: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②线路长短和施工难度: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③对环境影响: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调出地经济角度:促进资源开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社会角度: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生活收入,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生态角度:缓解环境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但可能出现地面沉降等问题。
②调入地经济角度: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角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
3.美国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1)原因加利福尼亚北部湿润,雨季常有洪灾发生;南部地势平坦,雨量很少,光热条件好,是著名的阳光地带。
人口众多,农副产品最丰富。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调出地减轻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但由于调水量大,减少河流入海水量,造成河口海水倒灌,影响水质和鱼类资源,旧金山湾地区土地盐渍化。
专题09 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区位与地域形态1.城市(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因素(1)区位: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a气候: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
b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和交通联系。
山区的河谷和开阔低地,自然条件较周边地区好。
c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
通航河道上游的起点;干支流交汇处;过河点;河口处都容易发育成城市。
②社会经济因素a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
b交通:古代交通、通信的重要方式,我国具有“南船北马”的特点;现代交通的重要方式,促进沿线城市的发展。
c政治:政治中心变迁,引起人口、城市的变化,成为区域中心的城市规模较大。
有些国家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分散大城市职能。
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
d军事、宗教、教育、科技、旅游:军事重地使人口大增,经济得以发展。
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
③以武汉市为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a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河流:一方面,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地形: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b社会经济因素矿产:靠近大冶铁矿,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交通干线: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经过,带动了武汉的发展。
政治: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等高线地形图
命题主线:
二、地图与 3S 技术
命题主线:
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命题主线
四、大气圈与天气、天气
命题主线
五、陆地水循环与洋流
命题主线
六、地质作用与地貌
命题主线
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命题主线
八、人口的变化
命题主线
九、城市与城市化
命题主线
十、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命题主线
十一、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十二、地域联系与地理环境
命题主线
十四、地域定位与地域地理特色
十五、地域自然资源利用、地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连续发
展命题主线
十六、地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可连续发展
种类 1等值线图判读
种类 3 地域图
种类 5 景观图
种类 6 关系图。
循环的类型、过程及意义微专题九: 自然界的水循环1、自然界的水循环2、影响下渗的因素3、影响蒸发的因素4、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5、影响干旱的因素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 B.降水 C.下渗 D.径流2.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 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 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3.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华北地区D.青藏高原4.(2017·河北衡水中学一模)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有16个城市开始试点。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
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1)~(2)题。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A.增加下渗量 B.减少蒸发量C.增加地表径流 D.减少地下径流(2)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①淡水不足②雨季内涝③用地紧张④热岛效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16·新课标全国Ⅲ,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6.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Ⅰ所示。
课时79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1)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①古代:人类最初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其中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滩涂可为人类提供盐田、耕地、水产养殖、旅游等多种服务。
②现代: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2)海洋环境及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①海洋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②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分类开发应用举例优点面临的困难海岸和海岛用于运输、工农业、城镇、旅游、科技等空间范围广阔,降低用地成本,保证用地量;不与粮争地,无需移民搬迁;可以开展水面—水体—海底立体化综合利用;水下环境相对稳定,适于仓储等;减轻对城市的污染和影响;大容量、抗干扰、安全性较强;海洋气候适宜,旅游资源独特丰富海面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使得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海面可建设人工岛屿、海上机场、工厂和城市等水体水下交通工具运行空间、观光旅游、体育运动和人工渔场等海底海底隧道、海底居住、通信线缆、运输管道、倾废和储存场所(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及条件沿海地区的独特优势(1)多数沿海地区气候适宜,空气清新,适合人类居住。
(2)大多数沿海地区雨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
(3)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便于进行区域间、国家间以及洲际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2.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1)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2)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可以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
(3)海底可为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可以节省日益紧缺的陆上土地资源,减少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
第29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一 能源结构与分类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2007年)1.结构我国能源以主。
2.分类 2.市场广阔。
3三 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01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1)建设02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2)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
变输煤为输电的不利影响:一是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加剧水资源紧张;二是加重本地区的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四 山西省能源的综合利用在分析“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相关问题时,常用到的术语有:能源的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
五 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1)生态问题的成因⎩⎪⎨01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02道路的铺设(2)03复垦,建立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04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广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05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1)06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4.治理“三废”,建设生态环境(1)“三废” (2)治理措施⎩⎪⎨⎪⎧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1.近年来,贵州经济发展成就显著,逐步形成电力、铝等有色金属加工、冶金工业等支柱产业。
贵州省发展铝等有色金属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简述这一发展措施的合理性。
提示:贵州省铝土资源丰富,铝土冶炼需要大量的能源,而该省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乌江上游的水能,发展铝冶炼和铝产品加工工业有利于发挥贵州省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组合优势,有利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以山西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能源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简述该区域能源开发的地理意义。
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9微专题三十五资源开发的条件
及工程类意义思维导图学案
1.[2015·山东文综,37(2)(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
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下图为厄勒
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1)说明修建跨海大桥对厄勒海峡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
(4分)
(2)有人认为,与现在的位置相比,厄勒海峡跨海大桥修建在A处更合理。
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4分)
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缅甸段第一标B段主线路工程于2011年8月1日打火开焊,并在缅甸曼德勒市举行了正式开工仪式。
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管道建设史上建设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材料二目前我国进口原油的80%是通过马六甲海
峡运输的。
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的敏感地带之一,
该海域海盗活动比较猖獗。
材料三下图为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
(1)简析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难度大的原因。
(2)中缅油气管道的修建对缅甸的发展有何影响?
(3)我国已规划布局了西北(中亚)、东北(俄罗斯)和海上三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何在?
3.[2014·浙江文综,36(1),1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
图。
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
地。
简述北海油气田开采的有
利和不利条件。
(10分)
4. (2017·安徽百校联考)目
前,××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
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企业转移出
沪(下图)。
此次上海产业转移将向江西倾斜,重
点是九江。
据此完成(1)~(2)题。
(1)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A.油气等资源丰富,降低运费
B.市场广阔,降低交易费用
C.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支持度高 D.有一定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
(2)此次上海—九江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放慢××市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 B.上××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加快
C.导致××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 D.压制了××市的工业化发展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分析
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我国高能耗的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对此类问题的考查一直是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考查点。
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
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
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
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开源”和“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1.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类型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一般有四类:(1)结合区域图或相关资料考查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或对比两地的
资源状况,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
(2)结合区域特征,考查资源调配的线路选择、修建线路时遇到的自然
障碍以及对所经地区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影响。
(3)针对区域环境特征,从开源、节流角度探究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
(4)分析资源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的有利、不利影响。
2.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答题思路为:1、(1)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的区域联系;降低交通成本,扩大跨国贸易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6分)
(2)赞成。
理由是与现在大桥的位置相比,A处位于海峡最窄处,工程量小,节约建设成本。
或答不赞成。
理由是与现在大桥的位置相比,A处两岸的城市规模小,交通需求量小。
2、(1)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处在地质活动带上,地质灾害多发;降水丰富且集中,洪涝灾害频发
(2)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可带动缅甸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也可满足沿线油气需求
(3)形成多元化进口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源进口的稳定和安全。
管道运输安全,且能缩短海上油气运输距离,可以减少运输风险。
3、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任答三点)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任答两点)
4、(1)D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