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学生身高发育水平及发展趋势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6
以牛奶营养健康写作文第一篇最近,我发现,家里喝牛奶的次数和频率越来越高了,我问父母,他们说,喝牛奶好,有营养,还可以补钙。
既然乳制品是一种可以伴随人类一生的食品,如何选购及正确饮用也值得注意。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乳制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液态奶,包括消毒牛奶、超高温灭菌奶、酸奶和乳酸饮料。
另一类为奶粉新鲜乳(消毒乳)呈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有新鲜牛乳固有的香味,无异味,呈均匀的流体,无沉淀,无凝结,无杂质,无异物,无粘稠现象。
将奶滴入清水中,若化不开,则为新鲜牛奶;若化开,就不是新鲜牛奶。
若是瓶装牛奶,只要在牛奶上部观察到稀薄现象或瓶底有沉淀的,则都不是新鲜奶。
由此可见,牛奶确实具有丰富的营养,是一种便利实惠,经济又有营养的食品,值得大力提倡。
没有想到的是,平平常常的牛奶中,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其实,又何止是牛奶,世上万物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望采纳最近,我发现,家里喝牛奶的次数和频率越来越高了,我问父母,他们说,喝牛奶好,有营养,还可以补钙。
前不久又从电视上看到,2000年11月,国家通过一个“学生饮用奶计划”,主要是通过专门部门配送,让在校中小学生每天课间喝牛奶。
目的的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为什么普通的牛奶会成为提高身体素质的一大"法宝"?牛奶到底有哪些营养成分?它对人体有哪些好处?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建议我们以此为课题,开展一些调查并查找资料,以求对此有一全面的了解。
一、牛奶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牛奶的化学成分很复杂,至少有100多种,主要成分由水、脂肪、磷脂、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组成。
一般牛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为:水分:87.5% 脂肪:3.5% 蛋白质:3.4% 乳糖:4.6% 无机盐:0.7%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本身不能合成的,这些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我们进食的蛋白质中如果包含了所有的必需氨基酸,这种蛋白质便叫作全蛋白。
⽇本⼈吃素1200年的历史,惨不忍睹,⾝⾼不到1.5版权声明:本⽂⾸发⾃瘦龙健康,中国肥胖问题的死磕侠,我已委托“维权骑⼠”为我的⽂章进⾏维权⾏动。
免责声明:以下的⽂字,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只做信息分享,请在专业⼈员的指导下进⾏。
请随意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编辑字数3197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本⼈的饮⾷,被很多⼈认为是长寿饮⾷。
但是,⽇本曾经的饮⾷中,有⼀段⾮常阴暗的历史,鲜为⼈知。
中世纪的⽇本,是素⾷主义者的天堂,维持了上千年。
当时,他们的国教,佛教和神/道教,都提倡以植物为基础的饮⾷。
因为岛上耕地资源短缺,饲养牲畜需要占⽤植物农耕⼟地,中世纪的⽇本,太多的森林被砍伐开垦,太多的牲畜被杀死,⽇本的统治者颁布⾁⾷禁令。
在1872 年之前的 1,200 年⾥,⽇本⼤部分⼈都不能吃⾁,特别是⽜⾁和家禽类,只有上层官员或者以药为⽬的,才能吃上⾁。
如果⼀个普通⼈吃⾁,将会⾯临⾮常⼤的惩罚。
吃⽜⾁被发现,要禁⾷100天,如果吃猪⾁或者⿅⾁,要忏悔60天。
直到1872 年,明治天皇Mutsuhito吃了⽜⾁,这⼀切才开始结束,不过他的⾏为引起了⼀群和尚的誓死抗议,闯⼊了皇宫。
吃素那些年,⽇本⼈过得真的惨不忍睹,在19世纪,⽇本⼈学会吃⾁后,营养有了质的飞跃,⾝⾼也节节攀升。
今天这篇⽂章,我带你了解下⽇本⼈的素⾷历史,还有疯狂吃⾁后的变化。
⽇本⼈,曾经吃素12个世纪最早的关于素⾷主义历史记录是来⾃古印度,尤其针对印度宗教教徒和耆那教徒。
后来,意⼤利南部和古希腊⽂明中的⼀些⼩群体,也采取了⼀些类似于素⾷主义的饮⾷习惯。
⽽⽇本是在公元前675年,受佛教影响,⽇本⼈们开始以⼤⽶为主⾷,还有吃⾖类和蔬菜。
只有在特殊场合,或庆祝活动中,才会供应少量鱼类,当时,他们认为⾁类是不⼲净的,腐败的。
在此期间,⽇本⼈(尤其是佛教僧侣)开发了⼀种名为 shōjin-ryōri 的素⾷菜肴,它原产于⽇本。
ryōri 的意思是烹饪或者美⾷,⽽ shojin 是梵⽂中 virya 的⽇语翻译,意思是“拥有善良,远离邪恶”。
学校食品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学校食品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学校食品安全教育主题班会(7篇)大家还在学生时代时,都参加过什么类型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
1中日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比赛经验的比较研究黄永正凌国强刘婷林树震朱盈(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A Comparative Study on Body Shape and Game Experience of Chinese,Japanese and Korean Youth Football PlayersHUANG Yongzheng,etal(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从身高、体重、BMI 指数、球员比赛时间四个方面对中日韩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比赛经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我国职业联赛青少年球员数量占比最低;(2)中日韩青少年球员的身高和体重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BMI 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球员场均比赛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我国青少年球员场均比赛时间最少;(4)从位置来看,守门员场均比赛时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我国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我国青少年前锋身高最高,体重也最大。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大培养力度,扩宽选材范围,加强对青少年球员的信任等建议,以期为提升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日韩;青少年足球;身体形态;比赛经验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GD17XTY11);韶关学院2020年度教学改革项目(SYJY20201240);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8GXJK170)。
作者简介:黄永正(1984—),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足球运动。
2015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足球事业进入新的里程碑。
近年来,中国足球的成绩不升反降,整体水平与日本、韩国的差距越来越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是俱乐部后备力量的核心,也是国家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国联赛则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主要的自我展示和发展的平台。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案【优秀4篇】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中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
本节教学可以说是本章的一个小结,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内容都能用于解决本节所涉及的问题,本节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怎样做到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掌握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能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亲自下厨烹饪。
2、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亲自为长辈烹饪可口的饭菜,关心长辈的饮食和健康。
2、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1、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从目标可以看出,学生要能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那么前提就应从例子上也能判断出怎样的饮食是不合理,怎样的饮食是合理。
这种合理最后归纳为能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包括了对食物的成分和吃的量的一个认识,是日常生活常识、信息与现有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教材开展了一个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是把情感与知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教育,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和造就了亲子活动的沟通平台。
所以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和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系统有什么差异?教育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重要国家,其教育系统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下面将就中国和日本的教育系统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体系差异中国和日本的学制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从人才的培养角度出发,反映了两国教育的不同目标和思路。
1.1中国的学制体系中国的学制体系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小学和初中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则是普通教育。
此外,还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个层次。
1.2日本的学制体系日本的学制体系则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五个层次,前三个层次为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和大学则是普通教育。
二、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差异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在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2.1中国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基础素质的培养,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教学,虽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识面相对单一,但也往往依据全国各地的经济和发展水平,不同行业、职业的需要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中还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以讲授为主,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2.2日本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日本的教育注重的是人文素养的培养,除了基础课程外还非常注意美学、道德、体育等方面的教学和培养。
教学方法较为严谨,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日本的义务教育非常注重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例如文艺、音乐、体育、科技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的体制管理和评价的差异中国和日本的教育体制管理和评价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3.1中国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中国的教育管理由国家主管部门领导,统一教育内容和教学标准。
其评价方式则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考试。
初中食品安全教育教案初中食品安全教育教案范文初中食品安全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初一、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生活中的意义;②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难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由意识转化为行为。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课前明确课题的目的后,经商讨制定调查或收集方案,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类型的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购买肉类、鱼类及其它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课前收集若干食品的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学生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
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整理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将收集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带,便于上交流;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合理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设计内容:学生活动教师一、合理营养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2、什么是合理营养?3、“我”该怎么做?4、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
二、食品安全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①包装食品的安全。
(会读包装内容)。
②非包装食品的安全(有一双火眼金睛)2、预防食物中毒3、防止食品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4、了解绿色食品。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方案一:①学生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②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③师生、生生合作为该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文明公约。
④再次为家长重新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
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专刊。
防食品安全教育教案防食品安全教育教案(精选5篇)防食品安全教育教案1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三无食品”、过期食品、,明白吃了这些食品会危害身体健康。
2、能参考生产日期及安全标志选购安全健康的食品。
3、在生活中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潜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1、活动课件。
2、食品若干、牛奶若干。
活动过程:一、了解三无食品。
(PPT第一页)你们看,这是谁?懒羊羊为什么在哭呢?(幼儿猜测原因)教师:原先懒羊羊身体很不舒服所以就哭了,这可怎样办才好呢?(送医院)教师小结:对了,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检查一下,这样会让我们的身体持续健康。
教师:懒羊羊也来到了医院,我们听听医生是怎样说的?教师:懒羊羊为什么身体会不舒服的呢?(幼儿根据录音回答)教师:原先懒羊羊是吃了三无食品身体才会不舒服,你们明白什么是三无食品吗?教师:我们听医生介绍一下,三无食品是哪三无呢?(播放录音)教师出示相应字卡介绍三无食品,并帮忙幼儿了解其含义。
教师:生活中三无食品在什么地方比较多见呢?(讨论)教师播放路边小摊、小贩的视频,小结:三无食品一般在路边的小摊、小贩那比较常见,小朋友不要去路边摊上购买食品。
二、学习选购食品的方法及了解过期食品。
教师:我们在选购食品的时候就应注意些什么呢?(幼儿讨论)教师: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录像中的叔叔在选购食品时个性注意了什么?(播放录像)教师:叔叔在选购食品仔细观察了什么?(PPT展示)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牛奶,请小朋友观察一下牛奶的包装找一找这三种标记。
(幼儿操作)教师:你们找到了吗?你们明白这些标记都表示什么意思吗?我们一齐来听一听吧!(点击牛奶图片上的喇叭)教师结合牛奶介绍过期食品。
教师:原先选购食品还有这么多的方法呢!老师还把这些方法变成了儿歌,你们想听吗?(播放儿歌录音)我们一齐来说一说吧!三、尝试选购安全的食品。
中国汉族与日本人、韩国人身高和体重的比较宇克莉;李咏兰;席焕久;郑连斌;陆舜华;温有峰;包金萍;张兴华【摘要】为了探讨同为蒙古人种的中国汉族与日本人、韩国人体质特征的差异和原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09-2013年在中国36个地区测量了16503例中国汉族人的身高、体重值.将中国汉族11个方言族群的身高、体重值与日本人和韩国人的身高、体重值进行比较,对平均值进行u检验,以此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均低于日本人,特别是20--39岁组与日本人身高差距最大.日本男性的体重与西北方言族群、江淮方言族群和吴语族群最为接近;日本女性体重普遍低于中国的11个族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韩国人的身高值相对接近于生活在中国长江下游的江淮方言族群、吴语族群和北方汉族族群,高于南方汉族族群.韩国人的体重值与东北方言族群和华北方言族群接近,多数高于其他9个中国汉族族群.总的来看,中国汉族的身高值普遍低于日本人和韩国人,这种差异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密切相关..【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6页(P67-71,80)【关键词】身高测量;体重测量;中国汉族;日本人;韩国人【作者】宇克莉;李咏兰;席焕久;郑连斌;陆舜华;温有峰;包金萍;张兴华【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22;辽宁医学院生物人类学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1;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22;辽宁医学院生物人类学研究所,辽宁锦州121001;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84根据2010年11月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总人口为1 370 536 875人,其中92%为汉族,汉族的体质特征基本代表了中国人的体质特征.目前,学术界从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角度认为[1-2],按照方言可将中国汉族分为北方方言族群(NDG)、西北方言族群(NWDG)、西南方言族群(SWDG)、江淮方言族群(JDG)、吴语族群(WDG)、赣语族群(GDG)、客家人族群(HAK)、闽语族群(MDG)、粤语族群(CDG)和湘语族群(XDG)共10个族群,北方方言族群可再分为东北方言族群(NENDG)和华北方言族群(NNDG),最终汉族可以分为11个族群.不同的汉族方言族群,由于遗传、环境和饮食习惯等的差异,可能形成不同的体质特征.以往未见以汉语方言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汉族体质人类学的报道.Xu等[3]发现汉族人群的遗传结构非常复杂,可分为北方汉族(相当于华北方言族群、东北方言族群和西北方言族群)、中部汉族(相当于江淮方言族群和吴语族群)和南方汉族(相当于南方的6个方言族群).在人种学上,中国汉族、日本人和韩国人同属于蒙古人种东亚类型[4-5].Lee等[6]分别在韩国忠清道大田市和日本长野县上田市调查了这2个国家国民的身高和体重值.Choi等[7]研究发现韩国人的头面部类型可分为北部类型(长脸,高鼻,薄唇)、南部类型(圆脸,高和宽鼻,厚唇)和中间类型,大田位于韩国中部,即大田人属于中间类型.根据Kohama[8]的研究,日本人群可分为2大类:操东北日语的人群和操畿内日语的人群.长野县上田市位于畿内和东北地区的中间地区,即Lee等研究的日本人群分布于2种体质类型分布区的过渡地区,样本有相对较好的代表性.身高和体重是体质人类学最重要的指标,影响身高、体重的因素很多,可综合为遗传、环境、饮食等方面,其中遗传是主要因素.本文通过比较中国汉族与日本人、韩国人的身高和体重,分析东亚类型族群身高、体重的现状,探讨目前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族群之间体部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汉族与日本人、韩国人体重、身高差异产生的原因.2009—2013年在中国22个省测量了36个地区汉族成人16 503例(男性8 176例,女性8 327例)的身高、体重值,测量时间与韩国人、日本人测量时间(2008年)接近.调查地点选择在汉语各方言区中最具有族群代表性的地区,测量地区及样本量如表1所示.由于人的身高、体重值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因此取样时各族群内20~39、40~59、60~75岁年龄组的样本量基本一致.日本各年龄组人数分别为20~39岁组(男性67人,女性76人)、40~59岁组(男性30人,女性48人)和60岁以上组(男性27人,女性27人).韩国各年龄组人数分别为20~39岁组(男性67人,女性76人)、40~59岁组(男性30人,女性48人)和60岁以上组(男性27人,女性27人)[6].测量严格按照文献[9-10]所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查方法同文献[11].测量前对测量仪器进行校正,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呈标准站位.测量仪器:江西宜春青云谱计量仪器厂生产的人体测高仪(精确到1 mm)和经过校准的电子体重计(精确到0.1 kg).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03、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并对数据差异进行u检验,当p≤0.05时,差异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样本的年龄构成会明显影响到身高和体重值的均数,在日本人和韩国人的资料中,20~39岁组的样本量较大,平均年龄较为年轻,因此中国汉族与日本人和韩国人合计资料的比较意义不大,本项研究只进行了3个年龄组间的身高和体重均数的比较.中国汉族、日本人、韩国人的体重和身高各年龄组均数如表2所示,均数差异的u 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2.1 中国汉族与日本人身高、体重值的比较由表2、表3和表4可以看出,中国汉族男性族群身高值均低于日本人.40岁以下中国汉族男性的体重值多与日本人接近(北方汉族除外);40岁以上中国汉族南方族群体重值低于日本男性,其他族群多与日本人接近.中国汉族女性族群的身高值多低于日本女性.40岁以下的中国汉族女性的体重值多与日本人接近(北方汉族、江淮方言族群大于日本人);40~59岁的中国汉族女性体重则明显大于日本女性;60岁以上中国汉族女性的体重值与日本女性接近.总体来看,日本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均高于中国汉族族群,20~39岁组的身高差距最大.日本男性与中国11个汉族族群的的身高值差距较大;日本女性与江淮方言族群的身高值较为接近,与其他10个族群的差异较大.体重方面,日本男性的体重与西北方言族群、江淮方言族群、吴语族群最为接近,与中国其他8个南方族群存在差异(p≤0.05).日本女性体重值多数低于同年龄段的中国北方和江淮女性汉族族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1年,江崇民等[12]对中日两国国民身高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北方男子55~59岁年龄阶段的身高均值比日本同龄男子高3 cm,中国男子的身高在29岁以下开始低于日本同龄男子,并表现出年龄越小差值越大的特点,中国南方男子从50~54岁年龄阶段就表现出低于日本同龄男子身高的现象.本研究结果与江崇民等的研究结果相近.中国汉族与日本人身高值的差异及变化趋势,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如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劳动强度、体育锻炼等.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地影响到饮食成分、体育锻炼和劳作强度,从而对族群的身高和体重发育产生作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的体质发育好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迅猛发展,重体力劳动减少,青少年平均身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而我国经济起步较日本晚,这可能是导致中国汉族与日本人身高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有文献报道[12-13],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青少年,其身高平均值超过或接近日本人,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富裕农村地区青少年的身高值逐渐与日本青少年接近.2.2 中国汉族与韩国人身高、体重的比较表2—表4的结果显示,中国汉族男性的身高值多数低于韩国人,尤其是40岁以下年龄组;40岁以上的北方汉族和中部汉族男性身高与韩国男性身高接近,甚至超过韩国男性.40岁以下的中国汉族男性体重值多数低于韩国人,40岁以上的汉族男性体重值则与韩国人接近,赣语族群、粤语族群等南方汉族体重值低于韩国人.中国汉族女性多数族群的身高值小于韩国人,江淮方言族群、吴语族群身高值与韩国人接近,40岁以上组的北方女性也与韩国人接近.北方方言族群、江淮方言族群的体重值接近韩国人,其他族群体重值均小于韩国人.综合男性、女性的身高资料,韩国人身高值相对接近中国北方和中部汉族族群.体重方面,韩国男性的体重值与东北方言族群和华北方言族群接近,高于其他9个族群;韩国女性的体重值与东北方言族群、华北方言族群和江淮方言族群接近,高于其他8个族群.有资料表明江淮方言族群的体质特征及体型与北方汉族接近[13-14],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朱泓[15]认为,中国南方和北方汉族之间在体质特征和遗传基因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南方汉族在长期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吸收、融合了更多的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成分所致.但是作为汉族群体遗传基因的主流是一致的,无论是北方汉族还是南方汉族,他们的主要种系成分都是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罗金斯基等[4]也认为,中国汉族按人种类型划分属于东亚类型.本项研究发现,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族群中,中国汉族与日本人和韩国人的身高、体重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遗传、地理环境、饮食成分和劳作强度等都有关系.遗传因素对体质特征的形成起主要作用.Suzuki[16]的研究认为,日本旧石器时代的港川人与中国更新世晚期的柳江人(蒙古人种一个南方属种的典型代表)有很近的亲缘关系.18 000年以前,原蒙古人种主干之一的华南支通过当时在亚洲大陆与冲绳和日本本土之间存在的陆桥,一支迁移到冲绳,另一支迁移到日本本土西部.港川人、牛川人、三日人和浜北人等本身可能就是从华南来的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Wang[17]通过颅骨测量性状的统计分析探索日本人的起源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日本旧石器时代港川人、绳文时代和现代人与大约同时期的华南居民有最接近的亲缘关系;从绳文时代到现代日本人的时代变化具有与后者(以及华北居民)相同的趋势.中国目前一些南方族群(吴语族群、闽语族群、客家人)的身高、体重与日本人差异较大,可能是因为进入日本诸岛的中国南方人与当地族群有一定的基因交流,同时环境因素对体部特征也有较大影响.本项研究比较了中国11个汉族族群与日本人、韩国人的身高、体重值.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组中,中国汉族族群的身高和体重值多数小于日本人和韩国人,尤其是南方族群.虽然这些族群都属于蒙古人种,在基因上具有亲缘关系,但由于与当地其他族群的基因交流、饮食习惯和劳作方式的差异,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近几十年中国汉族族群的身高普遍低于日本人和韩国人.【相关文献】[1]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2版.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YUAN J H.Chinese Dialect Summary[M].2nd ed.Beijing:Language and Culture Press,1989(in Chinese). [2]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XU J S.Snowball-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Han Nationality[M]. 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9(in Chinese).[3]XU S H,YIN X Y,LI S L,et al.Genomic dissection of population substructure of Ha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 in association studie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9,85(6):762-774.[4]雅·雅·罗金斯基,马·格·列文.人类学[M].王培英,汪连兴,史庆礼,译.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РОГИНСКИЙ Я Я,ЛЕВИН М Г.Anthropology[M].WANG P Y,WANG L X,SHI Q L.Beijing:Officer Education Press,1993(in Chinese).[5]朱泓,魏东.我们都是蒙古人[J].华夏地理,2004(10):28-31. ZHU H,WEI D.We are all Mongolian[J].Natural Geographic,2004 (10):28-31(in Chinese).[6]LEE H J,PARK S parison of Korean and Japanese head and face anthropometric[J].Human Biology,2008,80(3):313-330.[7]CHOI C,CHOU Y,OH J,et al.Classification of fundamental types of Korean faces and generation of the faces for each province[J].Proc Inst Electronics Engineers Korea,1996,19:943-946.[8]KOHAMA M.Physical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male Ainu: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nu and the Japanese[J].Med J Osaka Univ,1969,19:245-269.[9]MARTIN R,SALLER K.Lehrbuch der Anthropologie[M].Stuttgart:Gustav Fischer Verlag,1957.[10]席焕久,陈昭.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XI H J,CHENZ.Anthropometric Methods[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in Chinese).[11]郑连斌,张兴华,胡莹,等.四川邛崃汉族的体质特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91-95. ZHENG L B,ZHANG X H,HU Y,et al.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 people from Qionglai in Sichuan[J].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5,35(2):91-95(in Chinese).[12]江崇民,林莉萍.中日两国国民身高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08-211. JIANG C M,LIN L parative study of body height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2001,24(2):208-211(in Chinese).[13]宇克莉,郑连斌,赵大鹏,等.汉族江淮方言族群的体质特征研究[J].解剖学报,2013,44(1):124-132.YU K L,ZHENG L B,ZHAO D P,et al.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 ethnic groups of Jianghuai dialect[J].Acta Anatomic Sinica,2013,44(1):124-132(in Chinese). [14]王扬,郑连斌,宇克莉,等.江苏淮安地区汉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J].解剖学报,2012,43(1):123-129.WANG Y,ZHENG L B,YU K L,et al.Somatotype of Han of Huaian in Jiangsu by using Heath-Carter method[J].Acta Anatomica Sinica,2012,43(1):123-129(in Chinese).[15]朱泓.体质人类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ZHU H.Physical Anthropoloty [M].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 Press,1993(in Chinese).[16]SUZUKI H.Microevolutional change in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from the prehistoric age to the present day[J].J Facu Scie Univ Tokyo Section,1969,5(3):279-309. [17]WANG L H.Ra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a statistical study of cranial measurements[J].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1987,6(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