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690.00 KB
- 文档页数:23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内容,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识记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2)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通过采用情景教学、问题讨论、小组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学习体验。
(2)由以往的学生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团队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过程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讨论法和活动探究法这两种主要的教学手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在活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竞争与合作的教学策略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货币)✳✳✳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G)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货币是随着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而逐渐产生。
由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即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价值形态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时商品交换的商品范围和交换者范围扩大了。
局限性:有些商品换不到想要的东西一般的价值形态绵羊由左边变到右边,变成一般等价物,是质的变化,充当了交换的桥梁可以理解为,出现了一个商品,这个商品是任何人都承认的,它可以换任何商品,也可以用货币形态(一开始是贱金属,后来交易规模变大,需要贵金属。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起源于商品。
金块和银块一开始不太好称量,还需要鉴定成色,随着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交易都需要这样就变得非常麻烦➡规定了重量和成色之后变成铸币。
最早发行铸币的是私人银行家,使用信用来证明。
但是远距离就不会相信他➡国家发行铸币来保证货币重量和成色的可信度,促进了国家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一开始是足值的,后来会磨损,但是现在人们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现在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发挥媒介的作用➡纸币更方便携带,易于保存,代替了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为限。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需要货币本身就有价值)2.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现实的货币,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数量不足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交换:W—W商品流通:W—G—W(如果G投入到市场的数量不足,就会导致供过于求,经济危机)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人类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是因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性质,需要币值稳定,通常来讲由于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钞票会贬值,不适宜贮藏)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工资、利息等的职能(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资金链断裂导致连锁债务)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2021年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一单元第二节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教案旧人教版说课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只有懂得货币,才算是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本节前两框题就是讲货币的有关内容的,包括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其中第一框货币的产生既不是本课的重点,也不是难点,加上学生对货币也具有较多感性认识,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指导、点拨,最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说,导读环节,借助录象形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进入到认真自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引用故事,设置情景,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很好地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第二框讲货币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基本职能是重难点,应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分析,其余三种职能让学生一般了解即可。
为突破重点,特采取了以下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比如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自学;教师质疑,引导学生思考、释疑等,在师生的双向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空洞乏味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材料相结合,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另外,首尾呼应,课前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课后问题再现,总结练习,检验巩固。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含义,比较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异同,从而理解货币的本质。
能力方面从分析货币的起源,到概括总结货币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结合学生对货币本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通过对我国货币的简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端正学时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使学生明确对待货币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影响。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二、三、四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学科。
要想学好这一门科目,需要好好记忆重点知识。
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历史重要知识点,以下本人整理了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的知识点,欢迎阅读!政治(必修Ⅰ)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的商品所以能进行交换,就是因为它有价值,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2)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
(3)两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实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付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所遇到的困难。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②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阶段;④货币的产生阶段:在众多的商品中,金和银因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天然属性,因而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于是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便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2)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