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风光(上课)王正浩
- 格式:pptx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34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密西西比河体面》【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漂亮体面,体味对密西西比河的赞叹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味细致入微地观看自然、观看生活的方法。
积累、揣摩语言,领悟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4.熟悉“蜀、瞰”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劈、喇”等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漂亮体面,体味对密西西比河的赞叹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学习运用比照和选取典型事物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豫备密西西比河体面的图片资料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的河流。
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
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是世界第4长河。
2.多媒体课件播放密西西比河漂亮的体面,学生欣赏。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说说看后的感受。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密西西比河,欣赏那里迷人的体面。
(板书课题:密西西比河体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密西西比河的体面之美。
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乐观的学习状态,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再读课文,同时思索: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两处的体面?(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东岸和西岸的体面)【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哺育学生的理解、概括力量。
】三、细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无限的体面1.默读课文,扣课题中的“体面”一词,想一想课文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哪些体面?为什么说密西西比河两岸“体面旖旎”呢?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同蓝天连成一片。
初中语文-第20课《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冀教版word版本设计思路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课文1.导入语设计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
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2. 密西西比河简介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
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
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流经地区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基本信息。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密西西比河的风光。
1.3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基本信息。
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欣赏密西西比河的风光。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感受。
第二章: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和流经地区。
2.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征。
2.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的地理特征。
学生听讲并提问。
2.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地理特征的练习题。
第三章:密西西比河的历史与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河流的重要性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听讲并提问。
3.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练习题。
第四章:密西西比河的生态环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生态环境,包括河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生态环境。
4.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的生态环境。
学生听讲并提问。
4.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生态环境的练习题。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的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景点和活动。
5.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的旅游资源。
5.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密西西比河的旅游资源。
学生听讲并提问。
5.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相关旅游资源的练习题。
第六章:密西西比河的艺术与文学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西西比河在艺术与文学中的地位,包括相关的诗歌、小说和歌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6.2 教学内容介绍密西西比河在艺术与文学中的作品和作者。
3:《密西西比河风光》设计思路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
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
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
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
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教学过程一、导引目标。
导语:同学们,喜欢大自然吗?(喜欢)想不想到大自然中看一看?(想)板书课题:10.密西西比河风光(生齐读)(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作者简介。
(指名读)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和散文集《墓畔回忆录》《美洲游记》等。
他的文学活动,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件)出示密西西比河图片,图片简介。
(指名读)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 501 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 3950 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 6262 公里。
密西西比河汇聚了 250 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 322 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
这条大河滔滔不绝的河水像乳汁一样哺育了密西西比河整个流域的人们。
美国人民长期以来称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为“老人河”。
它的名称起源于居住在美国北部威斯康星洲的阿尔公金人(印第安人的一支),他们把这条河流的上部叫做“密西西比”。
“密西”意为“大”,“西比”意为河,“密西西比”即“大河”或“河流之父”的意思。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它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河。
二、预习自学。
自学指导。
(课件)(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画出文中的词语,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弄明白意思。
(3)想一想,课文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哪些风光,各有什么不同?把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画出来,读一读,并想象这些景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