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的功能空间演化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7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古代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历程,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现代研究的综合分析,探讨洛阳都城在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变迁。
本文将按照“引言—空间演变的历史背景—具体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结论”的逻辑结构展开论述。
一、引言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其都城空间演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轨迹,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
通过对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古代城市发展规律和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
二、空间演变的历史背景古代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是在多个历史时期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从周朝的初建到隋唐的鼎盛,洛阳都城经历了多次扩建和改建。
这些变化与当时政治权力的更迭、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密不可分。
特别是东汉、隋唐等时期的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洛阳都城空间的扩张和发展。
三、具体演变过程1. 初期阶段:周朝时期的洛阳,城市规模较小,主要功能为政治中心,以宫殿和宗庙为主体,空间布局相对简单。
2. 扩展阶段:随着政治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繁荣,洛阳城市开始向外扩展,商业区、居民区等逐渐增多,城市功能分区逐渐明确。
3. 鼎盛阶段:隋唐时期,洛阳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模空前扩大,空间布局趋于复杂,形成了多功能的城市体系。
四、影响因素分析1. 政治因素:政治权力的更迭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关键因素。
如隋唐时期政治地位的提升,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的繁荣与衰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洛阳都城的商业区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大,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因素: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洛阳都城带来了新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理念,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4. 自然环境:洛阳地处中原,地势平坦开阔,为城市的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分析与优化一、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传统文化积淀,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洛阳市区的开放空间系统也需要不断进行分析与优化,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二、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的现状分析1. 绿地系统洛阳市区的绿地系统主要包括公园、绿化带、广场等。
目前,洛阳市区的绿地面积较大,种类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衡。
一些老旧社区和城中村的绿地面积较小,甚至存在绿地缺失的情况,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2. 水系系统洛阳市区的水系系统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塘等。
洛阳是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建设的影响,洛阳市区的一些水域受到了污染和破坏,水质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3. 文化景观系统洛阳市区的文化景观系统包括历史建筑、文化遗址、传统村落等。
洛阳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面临着破坏和改建的风险,一些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保护和改造的挑战。
三、洛阳市区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思路1. 坚持生态优先洛阳市区的开放空间系统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水系环境整治,提升水质,保护河流、湖泊等水域资源。
在绿地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 提升绿地质量洛阳市区的绿地系统应促进城市内绿地的均衡分布和合理利用。
加强老旧社区和城中村的绿地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在公园和广场的建设中,注重提升绿地质量,增加绿地设施和服务功能,满足市民对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需求。
3. 保护文化遗产洛阳市区的文化景观系统是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唐代洛阳的公共空间研究唐代洛阳的公共空间研究唐代洛阳作为当时的东都之一,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公共空间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对唐代洛阳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探索唐代洛阳的公共空间的特点、功能和社会意义。
首先,洛阳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公共空间具有多样化的功能。
在政治方面,皇宫、官府和衙门等场所是集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皇帝的宫殿和朝廷的地方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公众人物举行政治活动的地方。
此外,官员办公的衙门和政务中心也成为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的地方。
其次,洛阳的经济活动也使得公共空间成为商业交流和交易的地方。
洛阳作为繁华的商业城市,河道和市场成为交易的主要场所。
商人和市民在洛阳的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和购买,各种手工行业也集中在市场周边,成为贸易和手工业发展的中心。
在文化方面,洛阳也以其文化活动而闻名。
学府和道观成为学术和宗教交流的场所。
洛阳有名的学府如国子监和文学院吸引了许多学生和学者,他们在这里学习和交流。
道观则成为信仰交流和宗教仪式的地方,各类宗教活动举行在这些场所。
此外,洛阳的公共空间也是社交和娱乐的场所。
茶馆、酒楼、戏楼等场所成为市民们休闲和社交交流的地方。
人们可以品茶、享受传统的表演、参与民间游戏等,这些活动有助于社会凝聚和文化传承。
最后,洛阳的公共空间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身份地位。
皇宫、官府和寺庙等场所通常是高层、权贵和精英的专属空间,而市场、街道和庙会等场所则对所有人开放。
公共空间的分布和使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和地位制度。
总之,唐代洛阳的公共空间具有丰富多样的功能和社会意义。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交活动在这些空间中进行,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洛阳公共空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特点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此外,公共空间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现代城市的设计和规划,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综上所述,唐代洛阳的公共空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一、引言洛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首都城市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本文旨在研究古代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过程,探讨其中的变化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于城市发展的启示。
二、洛阳都城的早期发展古代洛阳都城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洛阳并不被称为“都”,而是一个较小的城市。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洛阳城规划紧凑,主要集中在城中心,以皇宫和贵族府邸为中心。
城市的主要道路沿着皇宫和贵族府邸的位置开设,连接着各个区域。
然而,由于当时的洛阳城规模较小,城市的功能并不完善,发展有限。
三、汉代洛阳都城的发展汉代是洛阳都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汉代,洛阳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成为汉朝的首都。
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城市发展需求,洛阳进行了空间布局上的调整。
在这一时期,洛阳的规模扩大,城市的功能区域得到进一步的划分。
皇宫区、官署区、住宅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域明确划分,在城市板块上分布合理。
同时,由于汉代洛阳的经济繁荣,商业街区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形成了繁华的市中心。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和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的地位逐渐下降,这也反映在都城的空间演变中。
由于战乱频繁,人口减少,洛阳城的规模缩小,城市功能区域的布局也发生了调整。
许多曾经繁荣的商业街区逐渐衰落,官署区域也得到缩减。
洛阳的城市格局逐渐向着中心集约化发展,“以城为中心”的城市形态逐渐形成。
五、隋唐时期的洛阳都城在隋唐时期,古代洛阳都城再次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此时,洛阳成为隋唐两代的重要都城,人口增加,经济繁荣。
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成为必然。
隋朝时期,洛阳城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城市规划也更加科学合理。
唐朝时期,洛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
在唐朝盛世,洛阳的商业和文化达到高峰,城市功能区域发展得十分完善。
六、明清时期的城市收缩到了明清时期,洛阳的发展逐渐停滞,城市也开始收缩。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古代洛阳都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及地理信息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过程。
本文首先介绍了洛阳的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随后分析了都城空间演变的历程,最后探讨了空间演变对洛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其都城空间演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自古以来便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揭示其城市发展规律,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历史借鉴。
二、洛阳的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
自古以来,洛阳便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历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历经西周、东周、汉、魏、晋、南北朝等朝代,都城空间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所变化。
三、都城空间演变的历程1. 夏商时期:洛阳作为都城的雏形开始形成,其空间布局以宫殿区为核心,城市规模较小。
2. 西周至东周:随着政治地位的提升,洛阳都城开始扩大,宫殿区、居民区、市场等区域逐渐分明。
3. 汉魏时期:随着政治权力的更迭,洛阳都城的空间布局发生较大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
4. 隋唐时期: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复杂,宫殿区、商业区、居住区等区域相互交织。
四、空间演变对洛阳城市发展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随着都城空间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完善,洛阳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2. 提升文化地位:作为多个朝代的政治中心,洛阳汇聚了各地文化精华,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 优化城市治理:都城空间演变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优化城市治理提供了借鉴。
五、结论通过对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都城空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不仅体现了政治权力的更迭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
首先,都城空间的演变与政治权力的更迭密切相关。
城乡建设综述2012年第19卷第12期 ·403·【摘要】通过对洛阳城市内部空间的发展与演变进行过程性总结,剖析了洛阳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演变的内在特征,并进一步总结了其发展与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
【关键词】工业化;洛阳;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洛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整体而言可以概括为“点轴模式”向“区域网络模式”转变的过程。
具体可划分为:①农业经济时期的棋盘式结构稳定期②工业化初期的点轴结构突变期③工业化初期点轴结构拓展期④工业化中期的点轴结构腾飞期⑤工业化中后期的网络结构发展期。
农业经济时期,洛阳城市空间延续了传统城市四面环水,城墙高筑、棋盘分隔的城市空间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后,洛阳先后有十个国家级工业项目落户,并成立了涧西工业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点状迅速沿中州大道展开,点轴式的空间结构在几年内初步成型,构成了洛阳空间发展的骨架模式。
1980-1990年间,洛阳城市空间以中州大道为轴线,向南北快速扩展。
主要是西工区在陇海铁路与洛河之间的扩张,同时涧西区沿洛河向西快速扩展,老城区突破城墙的限制,与瀍河区建设用地连成一片,点轴模式处于轴间扩展阶段。
1990-2000年间,洛阳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其城市空间扩展主要依靠新建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
1992年洛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设立,1996年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建设;同时,各区分别建设了小型工业园区。
2000-2005年间,洛北地区城市空间呈现出内部更新与外部扩展齐头并进的特征;洛南地区以龙门大道及开元大道为发展骨架,形成了典型的“十字扩展”的空间特征。
2005之后,洛北地区城市用地“退二进三”现象明显,居住用地总量及比例提升明显。
洛南地区原关林商贸组团正式成为河南洛阳经济开发区,城市整体规模扩张极为迅速,城市整体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网络结构。
2.洛阳城市内部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2.1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要素洛阳最初的城市选址即依靠自然河流形成的天然屏障选择城址。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历史发展、空间布局的变迁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
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都城的空间演变不仅反映了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一、引言洛阳,古称洛邑、神都,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不仅关乎城市的发展历程,更关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对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进行详细的探究。
二、古代洛阳都城的历史背景古代洛阳都城位于黄河中游的洛阳盆地之中,地理环境优越。
从西周至北宋,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历代均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
这些历史背景为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空间布局的演变1. 西周至秦朝:这一时期的洛阳都城空间布局以宫殿区为核心,市场、居民区等环绕分布。
宫殿区位于城市中心,彰显了当时封建王朝的威严。
秦朝时期,由于实施了郡县制,城市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2. 汉至唐时期:这一时期的洛阳都城在继承了前代城市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
除了宫殿区外,商业区、市民居住区等也得到了发展。
同时,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与兴盛,寺庙建筑也成为了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丰富,洛阳都城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了商业繁荣的市井,城市周边出现了商业市镇和工业园区等新兴空间。
此外,元明清三朝还进行了多次城市扩建和改造,使洛阳都城成为了一个兼具军事防御和商贸功能的大型城市。
四、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洛阳都城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在空间演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早期的宫殿建筑到后来的寺庙建筑,再到市井民居等各类建筑形式,均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洛阳都城的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城市规划演变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北魏洛阳、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及解放后洛阳四次城市规划的演变,对城市规划演变进行经验总结,揭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规划理念对洛阳城市规划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洛阳;城市规划;影响因素引言:河南省洛阳市,曾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13个朝代的都城,有着1500年的建都史。
建国后,以洛阳城市规划经验命名的“洛阳模式”一度成为享誉学术界的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辉煌的都城,城市规划历经四期,不断演变,既有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又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1.洛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1.1洛阳做为都城具有优良的条件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具备做为都城的地理优势。
城市地势平坦,具备适宜人居住、发展生产的自然环境。
北临水,南有山,城市具备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
洛阳一直是北方甚至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士大夫的聚居地。
1.2北魏及隋唐洛阳城洛阳建都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都城就是北魏洛阳城和隋唐东都洛阳城。
《洛阳伽蓝记•城外诸寺》中记录“京师东西二十里,步苟一里,里开四门,南此十五里,户十万九千怜。
扁社宫室府曹忍外,方三下,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万二十里。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造的中国古代都城。
隋唐洛阳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轴线偏全城的西部,宫城、皇城也位于城市的西北。
2.布局如棋盘,街道横纵规整。
3.都市繁华,绿化景观较好。
4.城内有“三市”及大型粮仓。
5.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拱卫宫城。
2.“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洛阳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洛阳被列为了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对于洛阳新厂区的选址,中央联合选厂组提出过四个方案:西工、白马寺、洛河南及涧河西。
在这四个方案中:西工是西周王城遗址所在地;白马寺为唐、宋古葬墓区;洛河南不仅是隋唐城遗址所在地,同时距离陇海线较远。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历史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对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为古都城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
因此,对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二、洛阳都城的历史背景与空间布局洛阳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空间布局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发生变化。
早期,洛阳的城市布局以宫殿区为核心,市井区、居民区、手工业区等围绕其展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空间逐渐扩展,出现了多条商业街与居民区相融合的景象。
此外,城市四周还分布着各类寺庙与宗教建筑,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信仰与文化氛围。
三、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阶段与特点(一)早期阶段(先秦至隋唐)在早期阶段,洛阳都城的城市布局以宫殿区为核心,市井区与居民区相对集中。
这一时期的城市空间演变主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宫殿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井区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中期阶段(唐宋时期)随着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洛阳都城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城市开始出现商业街区,市井区逐渐扩大,各类商铺与市场兴起。
同时,居民区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商业街为轴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晚期阶段(明清时期至今)明清时期,洛阳都城的空间布局趋于稳定。
城市发展更加注重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市井区与居民区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了更为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
同时,城市周边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区域,如工业区、居住区等。
四、影响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因素分析(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城市的规划与布局,而皇宫与官府的地理位置则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古代洛阳都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与考古成果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因素。
本文旨在揭示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规律与特点,为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一、引言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其都城空间演变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从周朝至宋元明清,洛阳都城经历了多次扩建与改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
本文通过对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因素,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借鉴。
二、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背景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与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周朝时期,洛阳作为西周、东周的都城,初步形成了城市的基本格局。
随着历史的发展,洛阳都城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宋元明清时期,洛阳虽不再是都城,但其城市空间仍有所发展。
三、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历程(一)周朝时期周朝时期,洛阳都城初步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道路网络初步形成,城市功能分区初步明确。
(二)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城市空间得到大规模扩张。
宫城、皇城、郭城等区域划分明确,城市道路系统更加完善,商业区、居住区等功能区划逐渐形成。
(三)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洛阳虽不再是都城,但城市空间仍有所发展。
城市中心逐渐向商业区转移,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外围的商业区域逐渐扩大。
四、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一)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影响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城市空间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区逐渐扩大,城市中心逐渐向商业区转移。
同时,手工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张。
(三)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洛阳都城空间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都对城市空间产生了影响。
文章编号:1009-6000(2012)07-0050-07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编号:51178096):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变迁研究。
作者简介:刘鹏,硕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董卫,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洛阳老城的功能空间演化及其启示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Function Space in Jin-Yuan Luoyang C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刘鹏 董卫LIU Peng DONG Wei摘要:避开老城另建新城的发展模式通常被认为能较好达到老城保护的目的,但实际一些城市依然无法摆脱老城活力衰退、形态瓦解的命运。
本文通过中国典型古城洛阳老城从清代至今城市功能空间的分布和演化研究,分析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发展活力的影响机制,认为承担合理的城市发展功能对老城的保护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关键词:功能空间;演化;洛阳老城Abstract:The mode of city development with a new town constructed in the city periphery is usually believed to be a relatively acceptable way to protect the ancient cities. But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adopting this mode also leads to the deprivation of urban vitality and dynamics, and cause the disintegration of urban form. Through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function space differentiation in a typical Chinese ancient city, Luoyang (from th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ill now),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that the core function of the city drives the change of urban form and urban vitality can be found. There comes an active eff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which undertakes some reasonable function of the city development.Key words: function space; evolution; the city of Jin-Yuan Luoyang1 前言历史城市采取避开老城、另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模式,通常被认为可以通过减轻老城所担负的城市发展建设压力来达到保护老城的目的。
然而从共和国成立几十年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城市依然无法摆脱老城形态逐渐瓦解、活力逐渐衰退的命运。
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城市核心功能在维持城市传统形态和发展活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采用相对静态的保护方式对待老城。
洛阳是中国著名古都。
洛阳老城始建于金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是在隋唐东都城的东城遗址上扩建而成的,它建成后,即为金朝的陪都,名曰中京金昌府[1]。
元、明、清朝,它是河南府和洛阳县治所在地。
民国时期,其一度成为河南省省会和国民政府的“行都”。
自元末至洛阳解放初期的700多年间,它一直是豫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洛阳老城尽管经历多次战火摧残,真正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所剩无几,但其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完好:传统街巷系统仍然存在,地标性古迹部分留存,城墙遗迹仍可追寻,城河水系尚存大部。
因此,在城市层面上宋金至明清时期的洛阳老城物质空间格局变化并不大。
老城周8里345步,在明清时期属于中等规模[2]。
总体空间结构可概括为“四隅四关”,城外有月城,称东、西、南、北四关,城关与内城间有城河环绕,内城由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主街形成十字结构,划分为东南隅、东北隅、西南隅和西北隅(图1)。
纵观洛阳老城近800年的演变,其城市形态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空间功能变化剧烈。
政权的更替、城市地位的起落、交通条件和资本市场的变化等等因素导致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空间的比重也随之此消彼长。
空间功能的波动与空间格局的超稳定必然形成矛盾,而古城最终活力的丧失也与其密切相关。
本文试图通过洛阳老城(主要以内城作为研究对象)从明清至今城市功能空间的演化研究,分析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发展活力的影响机制,为当前历史城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 清代洛阳老城功能空间的分布洛阳老城功能空间的演化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金朝建城至清朝的封建时期(1224~1911),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发展最为成熟的清代洛阳城为对象;(2)民国时期(1912~1948),随着封建政权的灭亡以及洛阳老城外新城的建设,老城的空间和功能出现显著变化;(3)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洛阳的城市性质显著变化,新城进一步发展为城市中心,老城开始衰落;(4)改革开放至今(1978至今)随着国家发展重点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老城衰落进一步加速。
2.1 清代洛阳城的核心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任务首先是进行统治——不仅是政治、军事的统治,还包括经济、文化的统治[3]。
作为河南府治和洛阳县治所在地,清代洛阳是豫西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行政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
老城内聚集了大量的权力机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行政机构。
主要包括府、县两级政府部门和各种行业管理机构,如河南府署、洛阳县衙、三府衙门、粮捕厅及府学等。
(2)军事机构。
清代洛阳依然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城内外都驻扎了大量军队,城内的主要机构包括南营、北营、火药库、军马营等。
(3)仓储设施。
按照清代储备制度,各省省会至府、州、县所在地,俱建立常平仓,或兼设预备仓,作为官方粮食储备,据《洛阳县志》记载,洛阳老城内设有常平仓和新建仓两个官仓[4]。
图1 清代洛阳老城城关全图图2 清代洛阳老城权力空间分布图权力空间权力空间催生的轴线2.2 功能空间的分布特征2.2.1 权力空间老城的权力空间大量集中于城东北隅。
主要机构包括河南府署、洛阳县衙、北营、常平仓、新建仓、县正学、县副学等。
权力空间所占土地占东北隅面积1/3以上,其中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就是河南府署和洛阳县衙。
河南府署在明朝曾为河南县衙址,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莅藩就国,县衙被扩建为福王府。
清顺治初,将福王府修葺后设为提督府,康熙七年(1688年)将其改为河南府衙。
河南府署西侧紧邻北营,北营为当时的兵器库重地,禁卫森严。
洛阳县衙驻地则沿袭明朝,位于东北隅迎恩巷北(今民主街),清朝时进一步加强了县政府机构的集聚,县衙周边设置有洛阳县监狱、府学等[5]。
老城西北隅的权力空间包括三府衙门,以及回回营和军马营等军营。
据《洛阳老城区志》记载,西北隅大关庙以北地区比较荒凉,住户稀少,由此可推测此处是西北隅的驻军空间,规模较大。
西南隅的权力空间主要包括南营和察院。
东南隅权力机构分布很少,仅有府学等教育机构紧邻文庙而建。
由此可见洛阳老城的权力空间主要布局北城,且范围广大。
出于安全需要,城北地区居民较少,尤其在今同化街——治安南路一线以北地区比较荒凉。
主要的居住空间在权力空间的挤压之下集中到东南隅和西南隅。
另外通过将现存历史建筑分布图和清代权力空间的历史地图叠合,河南府正南向的御路街——中和巷一线历史建筑分布密集,中和巷南端以观音堂收头;而洛阳县衙正南方迎恩巷(今民主街)两边分布了众多寺庙,其南端以文峰塔收头,笔者认为这应该是老城两条南北向公共活动轴线,正是在核心权力空间(府署和县衙)的辐射作用下,大量公共活动空间和达官贵人住宅集中到轴线两侧(图2、3)。
2.2.2 商业空间清代洛阳城的商业空间可以概图3 清代洛阳老城公共空间分布图图4 洛阳老城商业空间分布演变图括为两心一轴,即南门、十字街两个中心和南大街轴线。
由于当时洛阳主要对外交通——官道和洛河都位于城南,南关和南门一带凭借物资中转之便发展为商业中心。
城内的商业空间沿南大街自南向北延伸至十字街,十字街是城内的人流交会处,凭借优越的区位在其东北侧形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成为豫西一带最大的商业市场。
但由于北城行政机构密布而居住空间稀少,城市商业无法进一步向北大街延伸(图4)。
2.2.3 公共活动空间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主要是散布城市各处的寺观庙宇、园林水系等。
笔者据史料梳理出清代洛阳老城主要的寺观庙宇分布状况(图3),发现南城的公共空间明显多于北城,这同权力空间据城北、居住空间据城南的状况相符。
另外,多数寺观庙宇集中分布于四个城门周边,可见四门周边是当时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四门通过十字街构成十字型的公共空间结构。
2.2.4 居住空间老城的居住空间主要集中于东南隅和西南隅。
这主要是因为城北地区为权力空间占据,禁卫森严,不利于居住(东北隅只有靠近东城门的高平街一带居住人口较多)。
另外城内的大户主要分布于城市商业空间(东西大街、南大街、农校街),以及权力空间(权力轴线、县衙东侧)周边。
由此可见,清代洛阳老城内权力空间作为绝对中心,通过挤压和吸引的作用影响着商业空间、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的分布,同时凭借自身的辐射作用形成了城内重要的公共活动轴线。
3 民国时期洛阳老城功能空间的分布3.1 民国时期洛阳城市核心功能的变化1913年,袁世凯欲以洛阳为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基地,在老城西建西工兵营。
后在吴佩孚统治时期,西工兵营迅速发展,土地增加到1万亩,面积超过老城,成为洛阳的军事统治中心。
洛阳地方政府机构此时虽依然设置于老城内,但是对于在地方军阀统治下的城市来说,其权力中心已经开始从老城迁离。
而西工兵营地区大批军政人员的驻扎带动了居住生活和商业的发展。
营房南设有东西花园、俱乐部、工兵营房、马号、医院,在北边另建飞机场和发电厂等,兵营地区逐步具有了新城的性质。
同时民国时期洛阳的对外交通方式出现变化,洛阳城外东北方火车站(今洛阳东站)的建设使其取代了城南原有的水路交通和马道交通。
于是火车站地区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取代了原有南关、南大街地区。
相比于清代,民国时期老城的核心功能虽然还是政治功能,但洛阳的权力中心已经开始向城外迁移,城内市民生活功能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