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艺术手法-高考语文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语文:艺术手法语文常见艺术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诗歌有哪些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2、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详解艺术手法也叫艺术技巧、艺术特色,它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方法。
具体区别: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2.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心理刻画、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等等。
3. 常用方式:1、直接抒情2、即景抒情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4、寓情于理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技法解密】1.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诗歌鉴赏一、鉴赏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写方法:(按不同分类标准)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虚写、实写。
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4)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5)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4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拟人5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按表现手法分类: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二按内容诗歌分类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3、边塞征战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4、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6、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7、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1.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
高考作文常常
需要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2.修辞格:包括对偶、倒装、拟声、拟态、叠词等。
修辞格常常用于
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3.古代文学常识:了解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家的生
平以及其代表作品,对于高考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题目的解答有辅助作用。
6.文学常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熟悉文学经典,能够进行文学鉴赏和作品比较。
7.修辞语言:熟悉常见的修辞语言,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能够理解和运用。
8.现代汉语规范: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
10.写作技巧:包括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等,能够写出清晰、连贯、有逻辑性的文章。
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高考必备艺术手法清单一、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本质不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例如:看,(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4)使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①要准确贴切。
一方面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情调、色彩必须协调。
违背了以上的原则,就是不恰当的比喻。
例如: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娇小的姑娘,胖乎乎的、圆圆的脸庞,一头秀发瀑布似的向后梳着。
听说要采访她,涨得满脸通红。
(“瀑布似的秀发”与姑娘娇小羞涩的特点不符。
)②要合理创新。
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
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
例如:工人们背后议论:“新来的赵厂长,这人——不赖!”王栓说:“敢情是!这人心里没假。
他的心是一块阳泉炭,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烧完了是一堆白灰。
”但是,如果故意标新立异,也常常使比喻不伦不类,弄巧成拙。
例如: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中子弹。
高考常见艺术手法
导语:表达方式与文体有关;表现手法与写作目的有关;修辞手法与句式表达有关;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有关;而描写方法,与刻画人物,说明环境有关。
第一类表达方式
三抒情
四说明
五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
一广义上的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
A、借景抒情: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B、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C、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D、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对比、衬托等。
)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
二狭义上表现手法即表现方法
第三类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第四类修辞手法
第五类语言特色。
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总结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特点)一、表达方式:1、叙述:即记叙,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表达情感。
(《祝福》)第二人称:亲切自然,感染力强。
(《雨说》:“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纸伞将我拒绝/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可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视角广阔。
(《红楼梦》《水浒传》)★顺序:顺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作。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祝福》《掐辫子》)插叙:中断叙述,插入一段。
能补充内容,使情节完整,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我的叔叔于勒》)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多种感官(视听嗅味触)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点面结合。
例:《暮春山间》:“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过故人庄》:“绿树村别合,青山郭外斜。
”《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人物描写《红楼梦》:“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祝福》:“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常见艺术手法-高考语文知识点
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
反衬:以悲景衬乐情,以乐景衬悲情。
衬托的作用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时,要弄清楚哪些意象是欢快的,哪些意象是凄凉的,这些描写对作者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衬托手法。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第二句,写秋天的巴山下大雨了,池塘涨满了水,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
用“巴山夜雨”从正面衬托自己不能与亲人相见的满腔愁情。
三、四句写的是欢快的景象,也是一种想象中的景象,想象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以想象中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
正衬和反衬,都是为了加强悲情的表到效果。
三、写动与写静
写静就是描写意象的静止状态,写动就是描写意象的活动状态。
它们的作用一般有三个:一是以静衬动,主要表现意象的动态;二是以动衬静,主要表现意象的静态;三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写动与写静,都是为了把意象写得形象生动,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从“静”和“动”的角度赏析刘攽的《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点到中学习的文章有很多都是可以借鉴的。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一种动态美。
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幽美迷人的池塘春景图,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