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与手工业
- 格式:docx
- 大小:16.37 KB
- 文档页数:2
《考工记》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
其次,重视工艺细节。
《考工记》中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强调要
重视工艺细节,关注每个环节的细节处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品相。
例如,制作器皿时,要注意器皿的外观质量,内壁光顺度以及把握好每个环
节的制作时间,以确保产品无瑕疵;在制作纺织品时,要关注纱线的质量
和拉力,密切关注整个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以确保纺织品质地、色泽和
质量等方面的一致性。
再次,精益求精。
《考工记》中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强调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和提高手工艺品的制作程度。
书中提到制作铜器的工艺,就
是需要进行多次的打磨和烧烤,以保证铜器的亮度和形状的一致性。
这个
原则告诉我们,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要注重对细节的修整和过程的反复,作品才能更加精湛和完美。
最后,技艺传承。
手工业制作经验和技艺的传承,是手工业发展的重
要因素。
《考工记》中也有类似的提法,强调要重视技艺的传承,保护古
代手工业技术的传承。
只有不断传承和积累经验和技艺,才能永久保持手
工业制作的文化和技艺的独特性。
总的来说,古代《考工记》中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在现代手工业
制作过程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些原则指导着我们,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材料适用、技艺传承,只有综合运用这些原则,才能制作
出高质量的手工艺品。
古代的制作手法和技艺虽然与现代很不相同,但其
中的制作原则却是跨越时空的,已经成为了固定不变的宝贵财富。
《周礼考工记》手工业原材料词语关系
李亚明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6)001
【摘要】手工业原材料是<周礼·考工记>-书记载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中国传统训诂学的训诂原理、语义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运用义素二分法类聚、梳理并分析该书中手工业原材料词语之间的关系.该书中手工业原材料词语之间主要表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层次关系,词语的一般与个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般与个另q各级层次关系呈现为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级整合的系统.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李亚明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总编室,北京,10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9
【相关文献】
1.《周礼·考工记》营国词语关系 [J], 李亚明
2.论《周礼·考工记》手工业职官系统的特征 [J], 李亚明
3.《周礼·考工记》时空词语关系 [J], 李亚明
4.《周礼·考工记》时空词语关系 [J], 李亚明
5.《周礼·考工记》沟洫词语关系 [J], 李亚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工记》反映的手工业专业分工及其发展【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一书,反映我国古代手工业已经出现周密的专业分工,各种工匠都有自己的专门化技术。
同时,反映我国古代手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产品的原料选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检验和系统计量等方面,都作出严格规定,并严格按照这些规定的要求组织手工业生产。
【关键词】《考工记》;古代;手工业;专业分工一、《考工记》概述流传至今的《考工记》是《周礼》的一部分,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全书共7100多字。
《周礼》是先秦时期一部系统记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典籍,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也称之为《周官》。
秦始皇焚书坑儒,《周官》与《考工记》同遭厄运。
西汉时官府大力搜集和整理藏书,广开献书之路,它们才得重新面世。
当时《周官》只剩下五篇,其中《冬官》已经散失,于是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使《考工记》与《周官》两书合二为一。
到西汉末年,刘歆置古文经学博士,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
后来,《周礼》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存在不同看法。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写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由后人补记于战国中晚期。
自商朝到战国初,历史演进了一千多年,手工业和商业获得较快发展,官府已经有能力集中经营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也能组织较大规模的产权交易活动。
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编写的《考工记》一书,对官府组织和经营的手工业,作了详细记述。
[1]该书把从事手工业生产者称作“百工”,并认为百工是与王公、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功一样,是国家六大职业之一。
“百工”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寻找和选择木材、金属、皮革、玉石和陶瓷等原材料,把它们加工制作成各种器具。
[2]二、《考工记》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专业分工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手工业已经出现了周密的专业分工。
《考工记》中手工艺设计思想
刘影童;范聚红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城市》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在各方面越来越全球资源共享化的二十一世纪中,现代服装设计在表达
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必然或隐或显地表达古代传统文化中有活力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经验,《考工记》作为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它开创了具有典范性和普遍性的造物审美原则,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有着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分析了《考工记》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提出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应当秉承历史的使命,传承传统艺术精神,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理念,塑造风格浓郁的个人设计作品。
【总页数】2页(P36-36,37)
【作者】刘影童;范聚红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考工记》中的适存设计思想研究 [J], 薛晗;薛生健
2.浅析《考工记》中的现代工业设计思想 [J], 刘宝顺;王瑶瑶
3.浅析《考工记》"车"中"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在汉服设计中的运用 [J], 王煜;伍魏
4.浅析《考工记》“车”中“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在汉服设计中的运用 [J], 王煜;伍魏
5.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J], 高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工记》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首先,《考工记》提出了“物尽其用,致知行之”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材料的合理利用和工艺的精湛技艺。
在古代手工业中,由于材料资源的有限,人们必须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每一种材料,以实现最大的价值。
同时,这一原则也强调了工匠应不断钻研技艺,提高工艺水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这一原则对现代制造业同样适用。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材料和设备,将设计和生产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中,实现最佳的效益和品质。
其次,《考工记》提出了“以意为之,以意制之”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工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的创造力。
在手工业中,工匠应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审美,设计和制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产品。
而在现代制造业中,这一原则则强调了设计师和生产工作人员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应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不断改进,推动产品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考工记》还提出了“以有为用”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手工业中,人们注重制作出对社会和个人有用的产品。
同样,在现代制造业中,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此外,《考工记》还强调了注重“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工艺和材料的质量和持久性。
在古代手工业中,工匠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追求制作出耐久的产品。
现代制造业同样需要追求产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最后,《考工记》还提到了“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了团队合作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
在古代手工业中,人们通过合作和交流,相互学习和切磋,提升自己的技艺。
而在现代制造业中,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同样是推动行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通过竞争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综上所述,《考工记》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不仅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样也对现代制造业具有借鉴和应用的意义。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汇集了诸多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技术观念。
正由于此,考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源流,了解古代的技术传统,都需要研读《考工记》。
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齐人所作。
齐国春秋称霸,战国称雄,不仅具有经济、军事上的实力,其学术思想也十分活跃。
齐统治者建稷下学宫,厚待四方学者,勉其著书立说,稷下学宫一度成为闻名诸国的学术中心。
许多重要典籍已被学界肯定与极下有关。
分析《考工记》可见,它与《管子》《晏子春秋》中某些述文相似或有联系,这不能说是巧合。
倒是可以说《考工记》在齐国稷下产生的结论,有顺情合理之处。
关于《考工记》的性质,史学界基本肯定该书具有官书性质。
这可从两方面具体说明。
其一《考工记》反映出当时的手工生产已有严格的组织和管理。
书中所记六大技术门类三十个专业,各专业具体从事技术劳动的是“百工”,而其上都有专职官员管理生产,职称有“人”“氏”“师”。
按该书记载,在某些专业分工中,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则称之为“国工”,即“国家级”工匠,这显然不是民间手工业的情况。
《考工记》所记载的器物多为军品或宫廷用品。
春秋时期,干戈不息,重要的兵器生产皆为国家控制,以保证兵器的数量和质量。
而礼器、钟磬多供统治阶级所用,不是百姓生活所必需。
其二《考工记》述及的多是具有制度性的生产操作规程、技术规范,而非一般的生产技术资料汇编,通观《考工记》,主要内容涉及;统一产品部件名称用语;确立用料标准及选材方法;制定产品设计标准;确立生产工艺规范;规定产品检验制度、检验标准。
这显然都不是技术资料之类的内容,而是具有国颁标准意味的生产技术制度。
关于《考工记》的技术工艺价值,分析《考工记》可见,该书所记载的木车制作、青铜合金配比、制钟技术、制弓技术等,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木车制作为例,春秋时期,木车已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作战装备,车的生产也成为当时手工业生产中的重要部类,正由于此《考工记》说“一器而聚工多焉,车为多”。
、元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色?里,并没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总的来看,:一是蒙古二是汉族的源远流长另外,由于版图的扩展和中外还出现一部分传来的并未消化的外但是作为文化之一的工艺美术,其代表时代风貌的是一种豪放、疏野的特色。
器形的简略,色彩的放映了游牧民族的雄健粗犷的审美要采棉的推广,工艺技术的交六朝画像砖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而六朝则成为整一个题材.这种大型不仅在整体设计上,而且在生产上是制作不出的.题材内容的发展.六朝画像砖除了汉代流行的车马出行、四神仙人,还表现了圣贤高士,更除动物纹外,莲花卷草、山石树木、都是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
:主要采用饕餮纹和兽面纹,还有回纹、即以兽面并用对称式显示此种格式也与合格的制:的装饰饕餮纹已居于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无地纹,:商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或酒具,而周故多出现长比如歌颂周王美德或贵族功绩赏赐简述宋代的时代特色?尚理学,所以是一个重理性的时代。
反映在工艺美术风格上,它具有内蕴恬淡,赋予理性的美。
在造型上端庄令人寻味;色调多用冷色,青、绿、更多的是素朴无华.宋代实文抑武的政策,因而也是个文治的时文学艺术的发达,强烈影响着商品经济在制作中考虑大量生产,并力求降低成以扩大工艺美术的社会效能,在这一点宋代工艺美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简述唐代工艺美术风格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而是具有近代装饰风貌适用主要表现于造型,他们的造型都与、因为圆无棱角,无论使用、携行、均难2、圆还可以承受最大的压力,用作3、烧造中,4、圆的造型还最经济。
原始陶器的适用还表现于器物的尺度和1、陶盆的口径通常在30~40厘米之2、碗的口径、足2:1:1上下:(1)人的意识的解2)装饰生活的情趣化。
唐代的装饰,一变以前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特点,开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3)唐人们充采取开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识得这是唐代工艺美术在装饰意匠上追(4)拓印等印染法;从造型看多运用较从色彩看,多运用色彩有富丽华美从装饰纹样看,植物纹中多以有撇丝晚期则比较洗练、简容,由于它富于情趣化,也可用“清”字形容。
《考工记》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
首先,《考工记》强调“事必备器,不可妄疏也。
”这一原则意味着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必须具备必要的工具和器材,不能草率地省略或替代。
这个原则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制作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要求工匠必须准备好
适当的器具,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第三,《考工记》提出了“慎精校夫,以保顺也。
”这一原则强调手
工业制作时,需要谨慎精确地检查细节,保持工作的顺序和一致性。
在制
作过程中,需要时刻检查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以保证最终产品的高质量。
第四,《考工记》还提出了“毋无大小,敬道竟也。
”这一原则指出
手工业制作时要严格遵循事情的先后顺序,不可忽视和轻视任何环节,即
使是微小的细节也要严肃对待。
这个原则体现了古代手工业制作的细致和
认真。
第五,《考工记》中还强调“聪明人贵”,即手工业制作需要聪明才
智的人进行。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有高度的智慧和技能,只有聪明的人才
能把握好各种复杂的制作技术和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精美度。
这个原
则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制作对技能和智慧的重视。
综上所述,《考工记》提出了许多手工业制作的原则,这些原则强调
了手工业制作的精确性、道德性、顺序性、细致性和智慧性。
这些原则在
古代手工业制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现代手工业制作有着借鉴
意义。
通过研究和理解《考工记》中提出的这些原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传承古代手工业的制作技艺,以及古代人们对于精细制造的追求。
《考工记》一.《考工记》性质及其成书地点和世代问题1)《考工记》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手工业文献。
书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系列制度。
例如:生产管理制度、器物制度、城邑建设制度。
礼制建设制度等,是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史料之一。
2)《考工记》是官方制定的官府手工业生产制度,而不是官方记载或批准的民间手工业生产技术资料书。
3)《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器物特征,井田制度尺寸单位及进位关系与齐国相符,可推断《考工记》成书地点为齐国。
4)《考工记》成书时间据考证应在春秋齐景公年间。
为了维护旧制,而把一些周王室的制度搜集整理出来,以抗衡政治改革的逆潮。
(儒家思想)5)《考工记·匠人》涉及城邑建设的有“匠人建国”、“匠人营国”两节,“匠人营国”一节则专述了奴隶社会西周世代“理想城市”的城邑建设制度。
而且这个制度影响了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1. 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
五室、三四步、四三尺。
九阶。
四旁两夹窗。
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南北七筵,堂重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席。
3.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局七个,围门容小局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辄叁个。
4.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5.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6.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7.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三.《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城邑建设体制——基本制度礼制营建制度——作为手段贯穿营建过程三级城邑规划布局制度——结果四.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五. 《周礼考工记》所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体系:城市主体规划结构 礼制规划秩序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影响至今) 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从北魏洛阳到明清北京,二千多年的城市建设有着相当强的一种师承关系(连贯性),《考工记》营国制度在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
《考工记》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首先,《考工记》强调了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它指出,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应当是原生态的,无污染的,并有充足的可用性。
这是因为材料的质量和性质直接影响着制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考工记》还指出,在选择材料时,应当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环境,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其次,《考工记》强调了工艺的创新和改进。
它提出,制作工艺应当不断研究创新,不断改进,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表现和实用性的需求。
这表明,《考工记》认为制作工艺不应局限于传统,而应向前看,不断探索新的工艺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制作品的质量和性能。
第三,《考工记》强调了工艺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它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工艺品。
同时,《考工记》还指出,工艺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将其传承给后人。
第四,《考工记》强调了工艺品的设计和操作。
它认为,设计是制作工艺品的基础,而操作则是将设计变为现实的关键。
因此,《考工记》提出,制作过程中应当注重设计和操作的协调与统一,使得设计理念能够得以真正体现在工艺品中。
第五,《考工记》强调了审美的追求。
它认为,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应具备审美价值。
因此,《考工记》鼓励工艺师在制作工艺品时,注重形式美和艺术美的结合,追求审美品味和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考工记》对于手工业制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包括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工艺的创新和改进、工艺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工艺品的设计和操作,以及审美的追求。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手工业制作,也对现代手工业制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可以提高手工业制作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推动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
论述考工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摘要: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是介于传统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特殊体,传统设计承载着古人对已知世界的认知利用,也承载着他们对未知世界的精神探索。
作为目前流传最早的造物文献,《考工记》对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其著作本身论述了如何通过造物之术提高生产力,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考工记》的技术及其工艺水平等实际成果在当代已失去了其应用价值,但就其提到的造物的美学原则和美学内涵,在当今时代仍被大量传承使用并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造物思想;物美;设计思想1.认识《考工记》《考工记》又名《周礼·东官·考工记》,是目前中国最早的记录手工业技术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着大量的手工业技术及工艺美术资料,充分展示了当时时期中国社会的设计思想及工艺水平。
《考工记》表现出齐国的地域特色和官府手工业的特点,具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考工记》记载的是官府手工业,而非民间手工业。
《考工记》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生产严格的组织模式与管理制度,有专制官员管理不同技术门类、不同专业的生产,其中提到的“师”作为高级公关,权力更大且具有处罚权。
这种严苛的等级管理制度有别于民间的自由生产,在官府手工业生产领域呈现出分工细致且相互协作的特点,从而达到专业精湛、效率提高、批量生产的目的。
又由于春秋时期的兵器制造掌握在国家手中,并不为百姓日常所用,所以《考工记》中大量记载的军用和宫廷用品也体现了其官府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其次,《考工记》所记载的是具有制度性的生产操作流程,技术规范,而非一般的生产技术资料汇编。
在《考工记》一书中,产品部件命名、用料选材、使用方式、工艺规范、检验制度等都具有严格的标准与要求,这些显然是依据国家标准的生产技术制度所记录下来的。
在书籍的编写方式上,《考工记》全文除必要的叙述性文字外,大多采用条文式的硬性规定文字,这也可以看出《考工记》是属于政府頒布的指导、监督和评价类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制度书籍。
《考工记》名词解释《考工记》,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官方规范。
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工艺标准书。
它由大约三十篇零散的文章构成,后人把其中核心性的六篇整理成一个汇编而得名《考工记》。
《考工记》作者不详,可能并非一人所作,也未必为手工业专门之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晋国官方手工业标准工艺书,其成书年代大致为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
关于《考工记》的内容,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传统中国手工业技术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依据。
然而近年来学界对该书的定性存在争议。
目前学术界大致将《考工记》定位于一部讲述手工业的著作。
一。
制材之法:“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句话解释了“左祖右社”的意义: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
经涂的正面是市场和朝廷,市场两侧则是居民区和商铺,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街坊结构”。
此处的“经”指的是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应该是一种城市模型。
木材在制作家具的过程中不会是一个个部件,而是通过榫卯将其组合成一个个体,这样便需要打出各种不同角度的孔眼,这些孔眼被称为“经”,并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即从北到南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
“左祖右社”即便于沿着横轴方向上的移动和转动。
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工之所兴,件必宗庙之法。
九宫八风,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其实是要求做家具的时候要遵循基本的建筑和规划原则,以及做好各种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前提是有“利其器”,否则“工”也无法做好,就更不要说“善其事”了。
“工欲善其事”,“事”指的是家具,在此处是指做家具的人,只有保证做家具的人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生产出精良的家具。
《考工记》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用工艺来衡量材质、工艺和成本的经典案例。
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限,所以只能以木材和金属为原料,制造出符合实用性与美观性要求的器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青铜和铁等金属为原料的各种器物被发明,且大量运用到生活中,加上《考工记》所描绘的布局方式很多沿用至今,所以《考工记》中所提倡的器具设计和制作的理念仍然适用于我们的现代生活,不仅满足功能性要求,还注重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考工记中得设计思想《考工记》就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得手工业技术文献,历史上对其所做得研究一也很多,但大部分就是作为儒家经典得一部分来传注、考证。
《考工记》就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著作,仅7100多字,但就是寥寥字句却概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与家庭小手工业得三十二个工种,技术之精巧,工艺之精美,就是先秦古籍中一颗璀璨得明珠,为中国设计之路留下了宝贵得研究资料。
对我们专业课得学习起到了很大得帮助。
《考工记》所载得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得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得精湛得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得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
这不仅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就是先进得行之有效得生产制度,对于我们现在得制造业也有深刻得影响。
在设计思想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这就就是说,在工艺制作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得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
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得沟通融合。
所谓“材美”,就是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得质地品性进行选择,发挥材料本身得自然美感,而“工巧”,就更多得就是对人得技艺与创造才能得要求,必须合理利用材料得性能。
通过因地制宜得方式实现本地资源得合理利用,也提高了资源利用得效率。
“天时”与“地气”就是造物得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与“工巧”则就是对制器者提出得要求。
一件器物,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得尊重,又发挥了人对天然材料得主观创造性,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达到了完美得结合,它才能成为一件好器物。
《考工记》中得这段论述,强调了“天”、“地”、“材”三种自然因素与人得与谐统一,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中得一个深刻得造物原则,产生了天人合一得思想,并在中国几千年得器物艺术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得影响。
如我国古代得明式家具,就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得集大成者。
名词解释考工记
摘要:
1.《考工记》的定义与背景
2.《考工记》的内容与特点
3.《考工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工艺技术和手工业生产的经典著作,又称《考工记述》或《周礼·考工记》。
该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考工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当时各种手工业技术的制作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
其中包括了木工、金工、皮革、纺织、陶瓷、建筑等六大类30 多个工种的详细描述。
这些内容为后世研究古代手工业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得许多失传的工艺得以重见天日。
《考工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后世的技术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许多古代发明和创造都是在《考工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其次,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商品交流和贸易得以繁荣,进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考工记》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书中所述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
同时,《考工记》的成书也体现了古代官方对科技和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古代官方文化政策的一个缩影。
总之,《考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研究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古代工
艺技术经典。
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还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工记》与手工业
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生产更多更好的手工业产品,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细密化和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就成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据《考工记》称,当时“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
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表明手工业者在社会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他们担负着各种手工业的生产任务。
据《考工记》所载,当时的官府手工业包括有30项专门的生产部门,“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它涉及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项目,每个项目又有更细的分工,如车辆的制作,除所谓“车人”外,还有专门造轮子的“轮人”,专门制车厢的“舆人”等。
这种官府手工业生产专门化,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的倾向,是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对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与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记述了30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等技
术问题,是一部有关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
这显然是从大量的直接的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制约和指导意义,是手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代表着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不拘泥于一般经验的叙述,对其中若干技术环节
还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力图阐明其内在的科学道理,使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