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生的好性格_第一章 中庸型性格——不偏不倚的哲学
- 格式:docx
- 大小:33.21 KB
- 文档页数:11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27 13:32:21 点击:1摘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
“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育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即教育活动的展开在起点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谓性”);在过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谓道”);在目的上又归于生命(“尽性”、“成己”、“成物”)。
在今天看来,《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哲学思想仍有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天;命;性;生命;《中庸》“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
“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
一、“天”、“命”与“性”的本质内涵1. 天: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本源存在《中庸》中的“天”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①一样,具有多重含义:其一,自然之天。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中庸》第二十六章)这里所言的天是对地而言,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浓厚。
其二,人格意义上的天。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朱子注解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中庸章句集注》)“诚”即是真实无妄。
“天”的本性真实无妄,其运行也真实无妄。
由“诚”到“诚之”,由“天之道”下贯成“人之道”,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中庸》之“天”具有的某种人格上的意义。
其三,主宰之天。
《中庸》还说:“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讲师简介杨滨华人世界性格管理第一权威,领导力及团队发展专家,《性格管理成功学》开创者,《A21国际教育系统》创办人。
CSMP性格生产力国际管理机构总裁,马来西亚活力健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滨先生致力于集中研究限制个人及组织发展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启发人们认识并肯定自我的天赋与特质;协助人们反省面对合作与竞争的态度,检视团队建设与组织管理的决策模式,从而减少生命成长和组织发展的挫折感,使追求高效人力素质的提升及卓越生命的梦想成为可能。
近年来,杨滨老师陆续出版的有关团队系统建造与人力素质开发的畅销书及VCD包括:《人本管理》、《系统的秘诀》、《成功说明书》、《独一无二》等,进一步奠定了杨滨先生在这一领域的卓越地位。
★课程对象——谁需要学习本课程★需求人际关系改善和生命快乐的所有人★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实现以下转变1、性格认知与测定的方法2、四型性格的特征3、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4、性格与健康的关系★课程提纲——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第一讲性格概述(上)1.前言2.感知与判断第二讲性格概述(下)1.性格认知2.性格测定(一)第三讲四型性格特征(一)1.性格测定(二)2.活跃型性格特征第四讲四型性格特征(二)1.完善型性格特征(一)2.完善型性格特征(二)第五讲四型性格特征(三)1.能力型性格特征2.平稳型性格特征3.20项性格核心特征第六讲四型性格特征(四)1.CSMP四型性格的个性圆2.性格的力量3.活跃型给他人的印象4.活跃型弱点改善第七讲四型性格特征(五)1.完善型性格特征2.完善型弱点改善3.能力型性格特征4.能力型弱点改善第八讲四型性格特征(六)1.平稳型性格特征2.提升性格——必须要学会说的话3.个性修炼成功循环第九讲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上)1.异性为什么相吸2.了解性格改善沟通3.沟通的层级4.个性化沟通第十讲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中)1.各类性格的人的最高要求2.与活跃型相处的十条秘方3.与完善型相处的十条秘方第十一讲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下)1.与能力型相处的十条秘方2.与平稳型相处的十条秘方第十二讲性格与你的健康1.性格与健康2.性格的十大忠告3.生命自白★课程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大部分都源自于每个人的性格,因此可以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人们把性格看成是天生的,但它仍旧是自我修养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性格。
可近可亲,富有魅力的性格是靠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
成功从产生信念开始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能从贫民窟的弃儿到州长,罗尔斯最衷心感谢的是他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先生。
1961年,皮尔·保罗担任诺必塔小学校长。
一进校门,保罗就发现这儿的孩子生活得无所事事。
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
有一天,当衣着褴褛、满脸黑灰的罗尔斯在逃了几节课,从窗户钻进教室时,他发现校长正站在他的面前。
他拍拍手,满不在乎地走回自己的位置。
不料校长对他说:“停一下,孩子。
”然后校长仔细地端详了罗尔斯一会儿,非常认真地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
”说完转身离去。
哄笑声中,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
这一次,校长竟说他可以成为州长。
但小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走路腰杆也挺直了。
他成了班长,不久又成为校学生会主席,然后他考上了大学。
51岁那年,他真的成为了纽约州州长。
在就职演说中,罗尔斯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
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人的成功,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信念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一个值得深思的试验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主持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3群学生与3群老鼠。
他对第一群学生说:“你们都很幸运,你们将和天才小白鼠同在一起。
这些小白鼠相当聪明,它们会到达迷宫的终点,并且吃许多干酪,所以要多买一些喂它们。
”他告诉第二群学生说:“你们的小白鼠只是普通的小白鼠,不太聪明。
它们最后还是会到达迷宫的终点,并且吃一些干酪的,但是不要对它们期望太大,它们的能力与智力都很普通。
积极尝试新事物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其实他们在许多方面与普通人一样平常,唯一区别是他们敢于走常人不敢走的路,人类的一切都不会使其感到陌生。
如果一个人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任何活动,那么,他极有可能获得成功。
想积极尝试新事物,就必须摒弃一些会对自己个性构成压抑的观点。
例如,改变现状不如苟且偷安,因为改变将带来许多不稳定的未知因素;认为自己非常脆弱,经不起摔打,如果涉足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会碰得头破血流等,这显然是些荒谬的观点。
如果改变生活中单调的常规因素,你会感觉到精神愉悦和充实;相反,厌倦生活则会削弱意志并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
一旦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就可能导致精神崩溃。
然而,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事物,坚定坚持必胜的信念,则你的心理一定会更加健康而强大。
此外,人们还常常抱有这样一种心理:“这件事非比寻常,我不如躲远些好。
”这种心理状态使人不能面对挑战,积极尝试新的经历,所以也必须坚决摒除。
世界上因创新而获成功的人简直就是不胜枚举。
法国美容品制造师伊夫·洛列是靠经营花卉发家的,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感触颇深地说道:“能有今天,我当然不会忘记卡耐基先生,他的课程教给了我一个司空见惯的秘诀,而这个秘诀我尽管经常与它擦肩而过,但却从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来对待。
而现在我却要说,创新的确是一种美丽的奇迹。
”伊夫·洛列1960年开始生产美容品,到1985年,他已拥有960家分号,他的企业在全世界星罗棋布。
伊夫·洛列摘取了美容品和护肤品的桂冠,生意兴旺,财源茂盛。
他的企业是唯一使法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劳雷阿尔”惶惶不可终日的竞争对手。
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无声息地取得的,在发展阶段几乎未曾引起竞争者的警觉。
他的成功完全依赖于他的创新精神。
1958年,伊夫·洛列从一位年迈女医师那里得到了一种专治痔疮的特效药膏秘方。
这个秘方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根据这个药方,研制出一种植物香脂,并开始挨门挨户地去推销这种产品。
七种人格特点造就你的成功人生人格特点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介绍七种人格特点,这七种人格特点塑造了我成功的人生。
第一,积极乐观是我成功的基石。
我总是保持积极的态度,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
我相信每个困难都是一个机会,每个失败都是一个教训。
通过保持积极的态度,我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第二,坚持不懈是我成功的动力。
当我设定一个目标时,我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它。
即使遇到了挫折,我也不会轻易放弃。
我相信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三,自律是我成功的基础。
我明白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牺牲。
为了实现目标,我会自律地管理我的时间和资源。
我会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并努力遵守它们。
我会克制我的欲望,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通过自律,我能够有条不紊地追求我的成功。
第四,决心是我成功的力量。
我相信只要有决心,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当面对挑战时,我会保持坚定的信念,并努力克服难关。
我会把困难当作机会,用决心去战胜它们。
通过决心,我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第五,创新是我成功的关键。
我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我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的领域。
我会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以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创新,我能够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六,合作是我成功的合作。
我相信团队合作的力量。
与他人合作能够汇集各种不同的技能和经验,共同实现目标。
我会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努力,取得成功。
通过合作,我能够借助他人的力量,更快地实现我的目标。
最后,诚实正直是我成功的道德基础。
我相信只有诚实正直,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我会坚守道德原则,始终保持诚实和正直。
通过诚实正直,我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实现我的成功。
总结起来,积极乐观、坚持不懈、自律、决心、创新、合作和诚实正直这七种人格特点是我成功人生的基石。
这些人格特点塑造了我积极向上、坚定不移、克服困难、不断创新、与人合作、诚实正直的品格。
曾国藩家书第一辑修身篇--自修求强,自己做主“诚、敬、静、谨、恒”是曾国藩的修身五字。
修身,须以“诚”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强修养,做谦谦君子;要淡泊、豁达、宽容、勤俭、廉洁、忍让、恭敬,方能游刃有余,铸造精神,升华价值。
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业。
致沅弟:至于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原文】沅弟左右:二十七日接二十一日来信,俱悉一切。
弟辞抚之意如此坚切,余二十二日代弟所作之折想必中意矣。
来信“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
本日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
兹将片稿抄寄弟阅。
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弟向来倔犟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望弟主持一切,函告鲍、萧、彭、刘四公。
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
顺问近好。
国藩手草。
弟公文不宜用“咨呈”。
用“咨”以符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译文】沅弟左右:二十七日接到贤弟二十一日的来信,所有情况都已知晓。
既然贤弟对于辞去巡抚之职的决心如此坚定迫切,那么我二十二日代你写的奏折也一定符合你的心意吧。
你来信中说“乱世功名之际尤为难处”,这十个字实际上说出了我的心声。
今天我有一片折子,也是请求把钦篆、督篆这两官位分出一席,另外选一名大的官员来担任这一职位。
现在将稿子抄给你看。
我们两兄弟要常存一颗兢兢业业的心,将来如能遇到机会,就能抽身而退,这样才可以善始善终,这样应该能避免犯大的罪过了吧?至于担当大事,全凭“明强”二字。
《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要点就是要使愚蠢变为贤明,柔弱变得坚强。
弟一向本性很倔犟,不可因为处在高位就立刻去改变。
要知道凡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作为修身的根本。
做你自己: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做你自己: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做你自己: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你是否总是听到这样的话:只有完美的性格才能成功;只有既沉着冷静,又八面玲珑的人才能成功;只有刚柔相济的人才能成功……你是否还常常被告知:成功20%靠智力,80%靠情商?这些说法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的周围,让你挥之不去。
你是一个性格谨慎的人,那么,你一定会有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做事放不开手脚的缺点;你是一个勇敢性格的人,那么,你一定不会先思而后行,一定会有行为鲁莽的缺点;你是一个性格狂放的人,那么,你一定会有我行我素、不拘小节的缺点……你意识到了自己性格的缺点,你试图改变它。
于是,你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性格改良工程”,你成天自己折磨自己,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完美。
结果怎么样呢?时间没少花,精力没少费,不但没有收获。
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大的烦恼之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这需要从性格本身去寻找原因。
造成你失误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你这样做的同时,没意识到或考虑清楚性格改造的难度,没有明白或者没有完全明白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的道理;二是你只看到了自己性格的缺陷、缺点,没有看到自己性格的长处、优点。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性格,也从来就没有天生的胜利性格和失败性格。
要知道。
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
改变一个人的本性或性格,比改变一个国家还难,这是一句老理、一句常理。
比如你的脚只能穿进4l码的鞋,而摆在你面前的却是一双37码的鞋,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是千方百计让脚变小去适应这双鞋呢,还是干脆放弃面前这双鞋,再去寻觅一双真正适合你自己的鞋?这一比喻用在性格与职业上,则性格是脚,职业是鞋。
合脚的鞋子能使你行走起来轻松自如,健步如飞;而不合脚的鞋子再漂亮也会夹脚,更可怕的是,它不仅会使你走起路来别扭难受,甚至还会磨破你的脚。
穿着不合脚的鞋子,你就可能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就可能在人生的跑道上与冠军擦肩而过。
1、月盈则亏,过犹不及人有七情六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即便是佛,也有“佛祖拈花,伽叶微笑”的故事,那是一种有所领悟之后的大欢喜。
但有情有欲并不等同于情绪化,更不等同于随心所欲。
成佛者,需要斩情、灭欲。
成事者虽不至此,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让它们影响到自己的判断,不让它们干扰到自己的思考,却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上所谓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人类常有的情志。
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这其中,“喜”是排在第一位的。
可能有人问了,“喜”不就是高兴、快乐吗?这还能有什么问题?难道我们这一生不就应该过得越高兴越快乐越好吗?我们当然应该追求高兴和快乐,但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都遵行一个阴阳平衡的原则,“月盈则亏,过犹不及”。
比如说“吃”,早些年中国还比较贫穷,人们连吃饱肚子都很困难,想吃好就更不用提了。
那时候物质都是凭票证限量供应的,想吃一回大鱼大肉,连过年都可能难以满足这种奢望。
现在好了,物质供应充足,人民生活富裕,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少人吃得脑满肠肥,可是各种各样的“富贵病”也随之来了。
在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心病》中,他扮演的乡村心理医生收治的第一个病人(范伟饰)就是“喜”出来的病。
这位老兄手气不错,买彩票常有斩获,上回中了个三千元钱,这是喜事,可他却惊喜过度,一时激动,差点背过气去。
这回彩票中了个三百万的大奖,他的媳妇(高秀敏饰)再也不敢告诉他真相了,于是带他找到了心理医生,希望医生能治好他的这个心病,否则得的奖再大没命享受也是枉然。
其中发生了不少的笑料,最后,医生终于让病人在听到自己中了三百万后,“坚强”地挺过来了。
为了报答医生,病人决定拿出一百万来给他,不曾想听到这一喜讯,医生居然也背过去了……小品是虚构的,反映的却是生活中的现实。
“乐极生悲”的故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断地上演着。
有人升官了,大宴宾朋,结果喝酒喝进了医院;有人发财了,兴高采烈地炫富,结果被歹人盯上了;有人因为儿媳妇生了个“带把的”,一时激动,“笼上蒸包子,一屉顶一屉”了;有人支持的球队赢球了,兴奋之下向窗外扔酒瓶来表达喜悦,不料却砸伤了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事情,是因为,我们太着重于某一项事物了,一旦梦想成真,我们便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得意,变得忘乎所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可以说性格是人与人存在差异的重要标志。
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会影响人的一生。
只有培养优良的性格,才能成就自己,因为没有人能依靠孤芳自赏的性格获得成功。
一张纸的命运大学里,有一堂哲学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他们都对这堂课记忆犹新。
那是期中考试后的一天。
班里的一个同学因为各门功课都考得一塌糊涂,所以忧心忡忡,在哲学课上无精打采。
他的异常引起了哲学教授的注意。
教授把他叫了起来,请他回答问题。
教授拿起一张纸扔到地上,请他回答:这张纸有几种命运?也许是惊慌,也许是心不在焉,那位同学一时愣住了,好一会儿,他才回答:“扔到地上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这就是它的命运。
”教授显然并不满意他的回答。
教授又当着大家的面在那张纸上踩了几脚,纸上印上了教授沾满灰尘和污垢的脚印,然后,教授又请这位同学回答这张纸有几种命运。
“这下这张纸真的变成废纸了,还能有什么用呢?”那个同学垂头丧气地说。
教授没有说话,捡起那张纸,把它撕成两半扔在地上,然后,心平气和地请那位同学再一次回答同样的问题。
我们被教授的举动弄糊涂了,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
那位同学也被弄糊涂了,他红着脸回答:“这下纯粹变成了一张废纸。
”教授不动声色地捡起撕成两半的纸,很快,就在上面画了一匹奔腾的骏马,而刚才踩下的脚印恰到好处地变成了骏马蹄下的原野。
骏马既刚毅、坚定又充满张力,让人充满遐想。
最后,教授举起画问那位同学:“现在请你回答,这张纸的命运是什么?”那位同学的脸色晴朗起来,干脆利落地回答:“您给一张废纸赋予了希望,使它有了价值。
”教授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很快,他又掏出打火机,点燃了那张画,一眨眼的工夫,这张纸变成了灰烬。
最后教授说:“大家都看见了吧,起初并不起眼的一张纸片,我们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就会使它变得一文不值。
我们再使纸片遭受更多的厄运,它的价值就会更小。
如果我们放弃希望使它彻底毁灭,很显然,它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美感和价值了。
但如果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给它一些希望和力量,纸片就会起死回生。
中庸型性格的绝妙之处一般人难以企及,但这种性格却是人人都可以塑造的。
具备这种性格的人.该仁慈时总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时,却表现得韧劲十足;平时波澜不惊,该出手时却是毫不犹豫。
他们能把宽容、博大、仁爱、方圆全都交融在一起.因此,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
无论得失,都要坦然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有许多的东西,越想得到就越得不到,越害怕失去就越容易失去。
有些事情,就好比感情,是强求不来的,比如说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
徐志摩十分喜欢当时的才女林徽因,但最终林徽因嫁给了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为此,徐志摩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之吾幸,失之吾命。
”世上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得与失是一对孪生兄弟。
也许有的人得到的多一些,因此就多了一些自信和满足;有的人得到的少一些,因此就少了一份自信与满足。
面对得失,如果我们能多一份坦然,能够从大处着眼,为长远着想,那么个人得失相对于纷繁复杂的世界又算得了什么?是的,失去会让我们痛苦,但痛苦终究会成为过去,失而复得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没有失去只有获得,带给我们的快乐是短暂的;有失又有得,先失而后得,带给我们的快乐才是长久且珍贵的。
人生或得或失,事业或成或败,都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能多一份坦然,只要我们能脚踏实地,只要我们无愧于自己和他人,我们就应该快乐而自信地生活。
古代官场黑暗,仕途艰险。
尽管苏东坡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可由于官场的相互倾轧,他还是遭到贬黜。
被贬之后,他一不怨天,二不尤人,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精神,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
他在遭贬的日子里,坚持勤耕苦读,四处游览,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
后来,得到朝廷重新启用的时候,他一如从前,尽心尽力为朝廷出力,为民众谋利,可谓宠辱不惊。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得到而欣喜不已,也常常因为失去而郁郁寡欢,这两种心态会直接导致浮躁。
人生不会总是得到,也不会总是失去,有得有失是一种规律,我们应该坦然面对。
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了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却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
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鞋无论多么昂贵,剩下一只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把它扔下去却可能让捡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体现了他清醒的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
这种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心态,令人顿生敬意,也令人深思。
屈萱大学毕业,刚进入某地最大的广告公司时,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应用中既不够用也不管用,致使办事成功率很低、出错率很高。
再加上有时同事的失误也算到她的头上,她为此常常受到责罚。
当时,屈萱并不想计较太多,也不想为自己争辩,只想用努力,用工作成果来证明一切。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慢慢地,屈萱遭老板训斥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再后来,老板对屈萱的态度越来越和善了。
有几次屈萱因故迟到,老板居然不问也不恼,一副“只要把工作做好,有点小毛病不算什么”的宽容态度,对屈萱越来越器重。
老板对屈萱态度的明显转变并不难理解,因为屈萱现在已经是公司的骨干。
她在举办展览、策划、文案、平面设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还在专业领域获了很多奖,成了公司的台柱子和金字招牌。
当然屈萱有为公司创造效益的同时,她自己也获得了很多。
屈萱之所以能有今天,与当初她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沉住气埋头苦干是分不开的。
面对失去,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心态,承认失去,不能总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中。
得到和失去是相对的。
有时为了得到必须先失去一些东西。
民间有句古话说得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与其为了失去而懊恼,不如全力争取新的东西;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有时候失去不一定就意味着损失,也可能是大步跃进的前奏曲。
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会给人以斤斤计较的印象,这种人容易使自己处于孤家寡人的境地,结果因小失大,不仅在人际关系上陷入僵局,生活和事业也会因此而受困。
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不计较得失,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修炼好自己的性情,才能真正有所得。
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条千古不变的处世箴言,有很多风云人物、英雄豪杰都因能屈能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立大志,需以“屈”处世;成大业,需靠“伸”显才。
诸葛亮躬耕南阳,姜子牙渭河垂钓,可谓屈;而孔明一席“指点江山三分天下”之豪言,姜太公一竿“无钩钓鱼,愿者上钩”之猖态,可谓伸。
屈是遇锋芒时的“避让”,是居安思危的退让,处事让一分为大,忍辱退一步海阔天空。
伸是相机而动的“趋进”,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概。
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史蒂文·布朗18岁时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销售工作。
公司要求每一位员工每天必须联系一处待售的房地产并将其登记在册。
有一天,经理知道布朗当月仅联系到两处房地产时说:“我真不理解,我想,我要是雇个傻子,在他背上挂一块牌子,那个傻子至少也能将两处房地产的售价带回来登记。
”面对这样的指责,布朗气愤难平,但他仍强压住怒火,静静地离开了办公室。
他奔波了一天,在下班之前赶到经理办公室,将两处房地产待售登记表掷到经理办公桌上。
这次经理却轻描淡写地说:“你最好明天再联系两处。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史蒂文·布朗逐渐成熟起来。
他这才明白,经理用的是“激将法”,对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来说,激将法很有效。
尽管布朗当时恨不得杀了这个可恶的上司,但他还是压住了暴躁,仍然十分敬重经理。
史蒂文·布朗很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在工作上要能屈能伸:作业务员时,在为别人工作,所以虽然“恨不得杀了这个可恶的上司”,但仍然“压住了暴躁”,这是“屈”;这使得他逐步成熟并成为美国企业管理专家,这就是他的“伸”。
屈,无疑是一种保全自身的智慧;伸,当然也是一种光大自己的智慧。
屈于当屈之时,伸于当伸之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的。
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只有把握其中的分寸,才能不失软弱又不失狂傲。
在生活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时,若去运用“屈、退”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该退时不退,则必然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那样,就没有什么资格再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
纵观历史,有很多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存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
所以,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
他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也没有着落,只好背上祖传宝剑,沿街讨饭。
有个财大气粗的恶少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
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剑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
”说罢双腿叉开,摆好姿势。
众人一哄围上,想看韩信的笑话。
韩信认真地打量着恶少,竟然弯腰趴在地上,从恶少裤裆下面钻了过去。
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
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
,几年后,各地爆发了反抗秦王朝统治的起义,韩信闻风而起,仗剑从军,终取得一番功业。
假如当初不忍祷下之辱,恐怕一顿拳脚,韩信不死也得丢半条命,就不会有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的大将。
韩信的屈是为了更好的伸,是在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小屈求大全。
一旦时机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
虽然说屈也是做人的大智慧,但是过度的“屈让”只会让自己受气,也会让人觉得你软弱可欺,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在某大学的一个班集体里面,有一位同学比较胆小怕事,遇到什么事他都过分地忍让,虽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对他并无恶意,但在他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就应该“牺牲”他的利益的思想。
由于他的过分软弱和极度地忍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
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了,原来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没有他的票,他脸色铁青,发言时激动的声音令在场的人都震撼了。
爆发过后,他拿走了属于他的票,摔门而去。
同学们在惊讶之余,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
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对他的态度不再像从前那样了,再也没有谁敢未经他的同意而随便拿他的东西了。
所以说,只有把握好“屈伸”的分寸,不过分忍让,也不过于张扬,一切都应当“适中”、“与时屈伸”,才可以避免受人欺辱或遭人嫉恨。
叮自古以来,凡以弱胜强者,多是以智慧取胜。
在什么情况下屈,在什么情况下伸,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该“屈”的时候“伸”,或者该“伸”的时候“屈”,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只有分清时机和形势,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成为强者。
得意不可忘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取得一点成就便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正是危险的时候,许多人正在虎视眈眈地看着他,随时准备拉他下水。
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了解月盈月亏的道理,否则,所得到的东西也只是昙花一现。
“初唐四杰”中王勃可谓是有才能之人,年少时就因写了《滕王阁序》有很大的名气,所以唐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礼聘,要网罗他进入自己的王府。
后来,经唐高宗授意,他来到沛王李贤的府中做修撰,也就是充当谋士和指导李贤读书的角色。
李贤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也十分信任他,交给他的事情他都能很妥善地完成。
当时宫中盛行斗鸡,沛王也加入其中,每次都能大获全胜,唯独打不过英王李显的一只“骁勇善战”的公鸡,沛王很尴尬。
这时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当场吟诵,大家都听得很开心,夸奖王勃,王勃也得意洋洋。
谁想这件事被高宗知道了,大发雷霆,说这样庄重的文体竟用来写这样的文章,如此放肆。
文章说是“檄鸡”,实际上是挑拨是非,真是可恶。
于是高宗下令,免除王勃的官职,并逐出王府。
后来,王勃在文章中说自己“命运多舛”,实际是他恃才傲物的关系。
有才华又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赏,理应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但是王勃没有把握好分寸,炫耀自己的才华而得到贬黜,实在是可惜。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是衰败的开始。
所以,同样的道理,得意时不要忘形。
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在某方面稍稍突出,就忍不住夸示自己,认为自己的学识高人一等。
每遇到亲朋好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嘘自己的心得、经验,却不知这样会令一旁的亲朋好友无所应对。
一位销售主管很有才华,他总是能摸透客户的心理,每个月都取得不错的业绩,他对此很是得意。
有一个月,他主管的部门业绩突出,其他业务员的销售量也不错,整个部门销售总额超出了同级部门的两倍还多。
老板很是为有这样一位得力助手而高兴,于是决定在公司开个例会,把他推为大家的榜样,以此激励其他员工,还在最后特意安排了这位主管作当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