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与反射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生物必备生物知识点汇总1、适应性、应激性、反射、遗传性2、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的现象。
结构上是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代谢上(本质上)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发育:是指由受精卵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至发育为性成熟的个体。
其本质是机能的健全和完善。
生殖:产生后代。
是生物体成熟后的一种特征,能保证物种的延续。
3、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物质基础:核酸、蛋白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结构基础:细胞等。
4、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矿质元素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含量最多的元素:O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主在元素:C、H、O、N、P、S矿质元素: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必需的矿质元素:N、P、S、K、Ca、Mg、Fe、Mn、B、Zn、Cu、Mo、Cl、Ni;5、细胞内结合水和自由水结合水:与细胞内亲水性物质结合,不能自由流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其多,则抗逆性强(抗旱、抗寒)。
自由水:游离形式存在,自由流动,参与生化反应(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
其多,代谢旺盛,抗逆性弱。
6、钠、钾、镁、铁、磷、氮、碘、钙、硫的作用钠: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钾: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保持心肌的兴奋性。
铁: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镁:叶绿素的成分。
磷:ATP、NADP+(辅酶Ⅱ)、磷脂、核酸等成分。
氮:蛋白质、核酸等的成分。
碘:甲状腺激素的成分钙:骨、软骨的重要成分,血中Ca+能维持骨骼肌收缩的机能。
硫: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
7、蛋白质、核酸8、纤维素、维生素、淀粉、糖元纤维素:细胞壁的成分,属于多糖,在植物体内常见。
维生素:动物生长需要,动物自己不能合成,是由外界摄取的微量有机物,不是供能物质,是辅酶或辅基的一部分,有水溶性(Vc、VB)、脂溶性(VD、VA)两大类。
生理学中的应激与适应应激和适应是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指代了生物体在外界环境变化下做出的不同反应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生物体的生理系统中,应激和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应激和适应的定义、应激对生理系统的影响以及适应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应激的概念与影响应激是指外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生理性和心理性反应。
生物体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生理上的挑战和压力,这些挑战和压力可能会导致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引起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可以是短暂的、强烈的,也可以是长期的、持续的。
应激会对生理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应激会导致机体兴奋状态的增加,使得机体处于高度敏感和警觉的状态。
其次,应激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使得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例如,应激会导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加,影响机体的代谢、免疫和炎症反应等功能。
此外,应激还会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
二、适应的概念与机制适应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
在应激的情况下,生物体会通过各种适应性反应来恢复内外环境的平衡,以维持身体正常的功能和机能。
适应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主动调节和响应,是一种保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
适应可以通过生物体内在的调节机制来实现。
首先,神经系统是适应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生物体可以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并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反应。
例如,应激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反应,以应对应激的挑战。
其次,内分泌系统也参与了适应的调节过程。
例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加,可以促进机体应对应激的能力。
此外,免疫系统的调节也是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反应的调节能够帮助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挑战。
此外,适应还可以通过生物体的学习和记忆来实现。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绪论》之一[复习内容]1.记住生物的六个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
2.知道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新进展3.了解当前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复习重点]1.生物的六个基本特征及其联系2.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的判断【基础知识】一、生物的六个基本特征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主要是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性状的体现者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性状及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结构基础:细胞(1)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在细胞内完成说明:所有生物都具有严整的结构,包括病毒。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概念: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场所:主要是细胞质基质过程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过程:同化作用:合成物质贮存能量完成自我更新异化作用:分解物质释放能量意义: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说明:(1)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2)病毒是严格活细胞寄生生物,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3)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都是ATP在细菌的生长曲线中,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时期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时期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的时期是。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概念: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的反应,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举例:根的向地性、茎的向光性、动物的反射等。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细胞形态、结构性成熟的个体和功能分化,形成产生后代,细胞结构体积的增大(细胞生长)不同组织、器官。
保证种族延续数量的增加(细胞分裂)发育过程不可逆转说明:(1)生长与发育是同时进行的。
(2)生长侧重于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发育侧重于结构和功能的完善(3)生殖对个体而言为非必需,对种族而言是必需的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在生殖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来保持物种的稳定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最初的原材料,使物种不断发展进化说明:(1)遗传和变异同时存在(2)所有生物在性状表达过程中都共用一套密码子。
高中生物知识清单(一)高中生物知识清单结论1.生物体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1)共同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和是大体相同的。
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和,其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命活动的决定者。
是绝大多当选生物的遗传物质,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2)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和的基本单位。
2.应激性、适应性和遗传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在短期内完成的,如向性运动、反射、趋性等,适应性是指生物的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
达尔文认为适应现象是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所形成的。
应激性、适应性最终由来绝定。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1.不同生物之间:化学元素种类虽然,但是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却。
2.大量元素:如:微量元素:指生物生活,但需要量的元素。
如:3.最基本元素是,主要元素是,是含量最多的元素4.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
5.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有机物是。
6.结合水是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含量越高,新陈代谢越。
7.是叶绿素分子的必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是牙齿、骨骼的重要成分,是甲状腺素的重要组成要成分。
对于维持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太低,会出现抽搐,过高,肌无力。
8.糖类的组成元素,植物二糖有和,动物二糖有。
核糖是的组分,主要存在于;脱氧核糖是的组分,主要存在于。
植物多糖有和,动物多糖有,可分为和。
糖类是细胞的和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
9.脂质可分为、、。
其中磷脂是构成的重要成分,组成元素为,固醇主要包括、、。
10.蛋白质:(1)主要由 4种元素组成(2)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和一个()且连在上;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其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3)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相连,同时失去的过程;肽键是指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形成的肽键数为,脱掉的水分子数为。
应激性与适应性的区别和联系思路分析]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
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解题过程]应激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过程,这个过程导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结果,不管其作出反应的过程如何,具体的反应形成怎样,其结果总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遗传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形式,不同的生物对同一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激性和适应性的区别是绪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
两者容易混淆,学生常常会对一些有关生物的应激性和适应性的题目难以解答,其原因是对两者的概念区分不清。
1、应激性它是指生物接受外界刺激(如光、温、声音、食物、敌害、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而发生的有目的的反应,它是一种动态反应,是先天就具备的。
反应的结果是使其"趋吉避凶",如含羞草、草履虫、蜗牛等受刺激后能发生一定的反应。
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
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产物。
所以,动物的反射也是一种应激性。
其特点是:当受到外界具体的刺激性时,在短时间里通过原生质、神经系统或激素(体液)等产生反应。
它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丧失它,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而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够产生反应,需要一定的结构才能实现。
[精华]高中生物易混淆名词术语总汇高中生物易混淆名称术语总汇高中生物,对于有的学生而言,很难拿高分。
特别是在总复习阶段,越是感觉难。
究其原因,其实是对高中阶段所学习的一些生物学术语不熟悉,混淆了,特别是在选择题中,如果不搞清楚这些名词术语的区别,就很容易做错。
在这里,我就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名词术语,和容易混淆的术语,总结在一起,供大家参考。
1、应激性、适应性、遗传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如植物的各种向性向光性、向地、向水性;动物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等。
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习性等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休眠等。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
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2、酶和激素酶与激素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两类重要的有机化学物质,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对细胞代谢过程中的各种生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激素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是调节物质,不参加具体的代谢过程,只对特定的代谢和生理过程的速度和方向起调节作用。
绝大多数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酶依其产生后的去向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
前者合成后存在于细胞内,且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细胞呼吸氧化酶等;后者合成后直接释放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但不需要体液的运输,如动物消化腺合成并分泌到消化道的各种消化酶等。
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借体液运送到靶器官发挥作用的,如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的概念一、应激性、反射、适应性、遗传性应激性:植物向性运动、感性运动,动物趋性、反射(一…就…最普遍)反射:神经系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适应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性:决定、控制时选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基础:细胞二、纤维素、维生素、生物素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
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
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会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
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B、Mo、Cu,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基本元素:C、H、O、N都是基本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植物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
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完整的一生);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四、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烃基和酮基)的糖。
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高中生物学基本概念辨析左延柏1. 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一种动态反应。
它表述的是过程。
应激性的发生应具备四个条件:(1)有外界刺激,(2)对刺激作出了反应,(3)反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4)反应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
长期应激性的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它表述的是结果。
判定适应性的依据主要有三个:(1)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什么;(2)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特征是否与环境相适应;(3)这种特征是否是长期的、稳定的,不随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如变色龙的体色与青草的颜色一致,是应激性,并且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的颜色一致则只是适应性,而不是应激性。
由此可见,适应性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它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整体关系;而应激性是生理学上的概念,它强调了生物的反应过程。
2. 生长与发育生长是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
(1)从生物的结构上看,生物的生长表现为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其中细胞数目的增多主要依靠细胞分裂。
(2)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当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时,生物体就表现为物质和能量的积累、表现出生长现象。
发育是指生物体或生物体的器官、组织从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就叫做个体发育。
生长不等于发育,生长和发育通常是相伴发生的。
但在性成熟后的生长(如成人的发胖)就不再伴有发育了,幼小时长时间的生病导致体重减轻可理解为只发育而无生长的现象。
3. 渗透与扩散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向溶质浓度大的一方做分子运动,使膜两边溶质浓度达到均衡的现象。
例如,具有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高考生物必须分清的知识点!一文全弄懂1、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事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表述的时过程,其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
如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应激性,则称反射,否则不叫反射,可见,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形式。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
如变色龙进入草丛种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性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2、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细胞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细胞通过分化,形成新的组织、器官、系统,最终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的“质变”过程。
大量元素和基本元素、主要元素从含量上看,如果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从对生物体的作用上看,在这些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元素,C、H、O、N是基本元素,C、H、O、N、P、S是主要元素,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物是由这六种元素组成的。
3、主要能源、重要能源和直接能源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葡萄糖是重要能源,因为多糖、二糖要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进入氧化分解过程,并且葡萄糖比它们容易运输。
所有能量只有转化为ATP后才能被机体利用,所以,ATP被称为直接能源。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使细胞形成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水分子和细胞需要的离子、小分子能通过细胞膜,其他的则不能,这种功能特性就是选择通过性。
5、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质是细胞在分裂间期核内的细丝状物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有利于DNA分子的复制。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的柱状或杆状结构,有利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分裂间期复制的染色体与原染色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属于一条染色体(如右图)。
“三看法”巧辩应激性和适应性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曾小军应激性和适应性的区别是高二《生物》绪论部分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它们,本文依据“三看”来辨别这两个概念。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是生理学的一个概念,所以判断应激性要“三看”:一看是否存在外界刺激;二看生物体是否针对外界刺激作出了反应;三看反应是否短时间内完成。
而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功能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刺激发生反应,可见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应的现象,是生态学上的一个概念,所以判断应激性也要“三看”:一看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什么;二看生物的特征、性状是否与环境相适应;三看这种特征、性状是长期的、稳定的。
综上所述,应激性是强调反应过程,而适应性并非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是强调结果(即适应的特征或性状),并且生物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都是由遗传性决定。
[练习巩固]1、蒲公英果实成伞状,可随风飘散,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A、应激性B、遗传性C、变异性D、适应性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激性的是()A、北极熊的白色体毛与雪地环境一致B、蝶类白天活动,蛾类晚上活动C、避役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体色D、合欢树的小叶晚上闭合,白天向外展开3、遇到危险时,母鸡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决定动物这种“报警”行为的是()A、遗传性B、变异性C、适应性D、应激性点评:应激性、适应性、遗传变异性为历年高考热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仔细辨析体会其关系。
参考答案:1、D “果实成伞状,可随风飘散,有利于种子的大量繁殖”着重强调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性状,所以选D。
2、A A项强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与环境与相适应的特征——白色体毛,而B、C、D项强调在各种刺激作用下的反应过程。
3、A 动物表现出来的“报警”行为,从根本上来看是由遗传性决定。
第课,课题绪论第课时,课型复习。
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导入)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
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物质:蛋白质、核酸;1、共同的物质基础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2、新陈代谢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物质;贮能;过程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背地性(光);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1)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是生命的基本特征;(2)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可见,反射是应自我更新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3)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动物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包括反射)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
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
这是与应激性不同的。
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
应激性和反射的区别
应激性:⽣物体都有应激性,任何⽣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定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根向地⽣长,⽽茎则背地⽣长,这是植物对重⼒发⽣的反应;昆⾍中的蝶类在⽩天活动,蛾类在夜晚活动,这是昆⾍对⽇光发⽣的反应。
⽣物体具有应激性,因⽽能适应周围的⽣活环境。
反射:反射是指⼈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的反应。
它是神经系统调节⼈体各项⽣理活动的基本⽅式。
请同学们⼀起来分析下列各项活动能称之为反射的是:①⾐藻游向有光照的⽔域;②针刺⽪肤,有疼痛的感觉;③看见⼀辆汽车朝车站驶来;④⼿偶然碰到了⽕,会⽴即缩回;淘宝特卖去⾓质抗痘祛痘产品哪种好排名丰胸睫⽑膏28岁⽤什么护肤品⾮常好嫩肤美容什么牌⼦的好⑤⽤树枝去触碰龟、鳖,它们⽴即将头或四肢缩进背甲。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解析:上⾯的概念中叙述了反射是⼈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但值得注意的是,反射活动并⾮⼈类特有的神经系统的⽣理功能,动物也有。
同时,反射活动是通过反射弧来实现的,反射弧的五部分结构缺少其中的任何⼀个环节,则反射活动就⽆法进⾏。
五种⽣物的活动分析如下:⾐藻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则①不是反射活动,⽽是属于应激性;针刺⽪肤有疼痛感,⽽这个痛觉是在⼤脑⽪层中产⽣的,神经传导途径最后落在⼤脑⽪层,只有感觉,没有作出应答性的反应,所以②不是反射活动;看见⼀辆汽车朝车站驶来,这句话所描述的过程中,只有感受器、传⼊神经纤维、神经中枢,没有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③也不是反射;因此,只有④、⑤符合反射概念,反射弧完整⽆缺,属于反射活动。
所以答案为B。
浅谈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与反射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他们很容易将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与反射混为一谈。
他们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与反射的根本区别,也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给他们在生物学习中增加了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和反射概念的理解,从多角度多层次谈谈生物的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与反射两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一、应激性与适应性的区别和联系
应激性强调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适应性与刺激无关。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体内外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的反应。
刺激是因、反应是果,分析应激时,应注意是否具有刺激存在?在刺激作用下,生物是否发生相应反应?在满足刺激到反应的前提下,发生的现象本身则为应激性。
如夏目的夜晚,人们常常发现合欢树的叶子闭合下垂,而到了白天,叶子又向外展开,这是由于合欢树的小叶随着昼夜的变化出现闭合开放的现象,实际上是对日夜光线不同的刺激发生的反应,因此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适应性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合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
存和延续。
如鸟类的形态结构适合于空中飞行,北极熊的白色的毛与北极地区的环境相一致,竹节虫的体形酷似竹节与竹丛相一致。
其目的是趋利避害,与是否有刺激无关。
应激性是一种短时间内完成的一种动态反应,适应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会下垂,是由于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在短时间内做出的一种反应,是应激性的表现。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有利于减少水份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一种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
应激性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适应性是生态上的反应。
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环境刺激通过身体内部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主动性
反应的过程,其结果是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如“朵朵葵花向太阳”在生理上表现为应激性,是植物对光照的反应,有利于植物更好地接受光刺激;在生态上称为生物的适应性,由于受到日光刺激而产生反应,因而表现了生物的应激性,应激性是发生在生理上的反应,向日葵的这种生命现象能使叶片更好地接受阳光照射进行光合作用,是在生态上的反应,因而是适应性的表现。
应激性的结果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是适应的一种具体表现;适应是生物与环境表现出相适应的一种现象,应激性与适应性属于交叉关系。
如,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这是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是植物的应激性,同时也是一种适应性。
有一些适应性不能叫应激性。
如贝格曼定理指出,分布在高纬度的动物个体一般较大,分布在低纬度的动物个体一般较小,个体大的有利于保温,个体小的有利于散热。
它是生物适应性的实例,而不是应激性。
但也有一些应激性不是适应性。
如草履虫逃离放入食盐的环境,是对
放入食盐的环境不适应,是生物的应激性而不是适应性。
应激性和适应性都是生物基本特征。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表明生物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适应性说的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说的是生物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生存下去。
两者之间具有一种逻辑性的因果关系,先有应激性,后有适应性。
因此,应激性是适应性的前提和基础,适应性是应激性的结果。
二、生物的应激性与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体内外的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所发生的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应激性发生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单细胞生物无神经系统,是通过原生质完成的,多细胞生物是神经(可以通过体液)来完成。
植物的应激性是通过激素来调节完成的,包括植物的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和向重力性)、感性运动(感夜性、感震性和感触性)和趋性(趋光性、趋热性和趋化性)。
如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后根总是向下生长,茎总是背地生长,此现象反应的植物根向地性,也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又如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会下垂,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感震性,也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反射是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发生的反应,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人和高等动物就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做出的反应,即通过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来完成的。
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终生
性活动,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如:膝跳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可以获得也可以消退的活动。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如:谈梅止渴,学习等。
应激性和反射的概念内涵相同,但外延不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应激性的含义广泛,泛指一切生物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征。
反射属于应激性的范畴,但是所包含的范围较窄,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和人具有,植物和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也就没有反射活动,但具有应激性。
由此可见反射不等于应激性,反射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如老鼠听到猫叫立即进洞里是生物的应激性,而不是反射:但是狗遇生人狂吠既是反射又是应激性,也就是说是反射的一定是应激性,但是应激性的不一定是反射。
因此,反射是应激性一种表现形式。
这是笔者在孟溪中学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博取抛砖引玉之功效,请生物专家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