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的病因病机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一、引言湿阻病,又称湿阻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主要由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湿邪是中医学中的“六淫”之一,具有重、黏、湿、缓、冷、化等特性。
湿阻病可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湿阻脾胃、湿阻肝胆、湿阻肺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湿阻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二、湿阻病的症状1. 湿阻脾胃症状(1)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脘腹胀满,食后尤甚;(3)大便溏泄,或黏滞不爽;(4)肢体沉重,倦怠乏力;(5)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腻。
2. 湿阻肝胆症状(1)胸胁胀满,疼痛;(2)口苦,厌食油腻;(3)头晕目眩,身重肢麻;(4)尿黄,大便黏滞;(5)舌质淡红,苔薄黄腻。
3. 湿阻肺症状(1)咳嗽,痰多黏稠;(2)胸闷,气短;(3)鼻塞,流清涕;(4)身重乏力,四肢酸软;(5)舌淡苔白腻。
三、湿阻病的治疗方案1. 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根据湿阻病的病因、病机,采用健脾化湿、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等方法进行治疗。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中药方剂:①健脾化湿方: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薏苡仁等;②疏肝解郁方: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等;③清热利湿方:黄芩、黄连、栀子、泽泻、车前子等。
(2)针灸治疗:针对湿阻病的症状,可选用以下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①湿阻脾胃: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等;②湿阻肝胆:肝俞、胆俞、期门、太冲、内关等;③湿阻肺:肺俞、膻中、中府、合谷、尺泽等。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2)多食薏苡仁、茯苓、赤小豆等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3)适量食用疏肝解郁的食物,如菊花、绿茶、橙子等;(4)多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3.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3)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环境;(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四、结语湿阻病是一种常见的病证,患者应重视症状及治疗方案。
通过中医中药、针灸、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湿阻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湿阻中焦!
临床上湿阻中焦得患者比较多见,湿阻中焦主要是身体久居潮湿环境,脾虚生湿或者是先天脾胃功能虚弱,感受湿邪,从寒而化而导致的体内湿气过重,当身体出现湿阻中焦证时,身体会表现为重、闷、呆、腻的表现特点,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满、胀闷;呆指饮食乏味呆滞;腻指口粘、苔腻,就是自己口中有黏腻不适的表现,口淡无味或者有甜味,一般不会产生口渴的表现,口渴较轻或口苦者。
但口渴也不欲饮,饮而也不欲咽的症状,舌苔腻,白腻、黄腻或者是红白相间的舌苔表现情况,脉象以濡脉为主。
中医辨证为中焦湿阻。
治法:补脾益气,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治疗:以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半夏泻心汤具有清热除痞、健运脾胃,本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甘草、干姜组成,其中半夏具有降气除痞兼化痰健脾的作用,黄芩、黄连清上热,同时黄连还有除痞的作用,党参、大枣、甘草、干姜健运脾胃,以治疗下寒。
平胃散以苍术起到燥湿健脾的作用,厚朴可以除湿散满,陈皮可以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和大枣可以调和脾胃。
二陈汤以陈皮健脾调中,甘草益气、补中补虚、解毒,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茯苓能够健脾化湿、安神,四药相配伍,起到健脾益气、和中的作用。
二陈汤是益气健脾、化痰利湿
方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清热利湿,平胃散:燥湿健脾,二陈汤:健脾益气,化痰利湿,诸方合用,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燥湿和胃,使脾胃得健,湿浊得化,湿去病安。
#快问中医超能团##健康守护者#。
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口淡无味或有甜味,口不渴,苔白腻者为寒;口干,烦渴不欲饮,口苦,小便黄,或大便秘结者为热。
.2.辨湿阻与气虚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腻或厚腻,刮除后移时又渐增厚,食之无味,乃湿阻之象;而气虚者亦多舌质淡,舌体胖,但苔多薄而不腻,二者不同。
切忌将湿阻误为虚证,乱投滋补,病情缠绵。
二、治疗原则初得之时多为实证,可选芳香化湿、祛风胜湿、苦温燥湿或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法。
后期见脾虚者,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除湿之品,扶正祛邪并用。
一.湿困脾胃证:四肢困重,头重如裏,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枚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加减:1. 口中有甜味者,加佩兰;2. 夹食滞者,加砂仁、山楂、麦芽。
临证参考芳香之药物,煎药时间不宜长,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1.湿困脾胃证候四肢困重,头重如裹,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脾主肌肉四肢,湿邪困脾,故四肢困重;清阳不展,则头重如裹;湿困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故脘腹痞胀,纳食不香;脾开窍于口,湿邪逗留,脾气不和,故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舌苔、脉象均为湿困中焦脾胃之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运用(1)常用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用藿香、白芷、紫苏、桔梗、半夏曲、厚朴、茯苓、白术、陈皮、生姜、大枣、炙甘草、大腹皮。
方中藿香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用以为君;臣以紫苏、白芷、桔梗宣畅肺气,芳香化湿;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厚朴行气化湿,两药相合直接除脾胃之湿;佐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中,健脾燥湿,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诸药。
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是一种病理状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以下是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些原因: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或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可能损伤胃阳。
气候湿寒:长期处于湿寒的环境中,比如潮湿的天气,可能导致湿阻气滞。
情绪不稳:情绪波动大、长期情绪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脏腑功能,包括胃阳的正常运转。
寒冷环境: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尤其是胃脏部位,可能导致胃阳不足。
饮水过多:过量饮水可能冲淡胃液,影响胃阳的功能。
脾胃虚弱:脾胃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如果脾胃功能本身就不足,可能导致湿阻气滞。
长期慢性病:慢性病、消耗性疾病可能导致体质虚弱,进而影
响胃阳的正常运作。
体质因素:个体体质差异也可能导致一些人更容易出现胃阳不足、湿阻气滞的情况。
在中医的治疗中,针对这种状况,医生可能会采取调理饮食、调节情绪、使用中草药等综合治疗的方式,以恢复正常的脏腑功能。
然而,在考虑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对症下药。
内伤湿滞什么意思呢关于《内伤湿滞什么意思呢》,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坚信很多人都对内伤湿滞都不足掌握,实际上大伙儿听见内伤湿滞的病症后便会发觉这类病症,内伤湿滞会让身体出現胸闷气短及其腹胀这些许多症状,导致这类状况的原因也是有很多,例如遭受湿冷气侯的影响,欠佳饮食结构也有许多其他层面的原因,那麼内伤湿滞啥意思呢?让我们看来一下吧。
第一,内伤湿滞啥意思呢?内伤湿滞界定、湿阻就是指湿阻因全身困重疲惫造成的肠胃,胸闷气短,腹胀,口淡纳呆,苔腻为临床症状的病证。
在夏季多雨季节多,尤其是在中国沿海地区湿冷地域。
第二,范畴。
西医学消化道胃和十二指肠病症及其其他内科杂症,出現以本证为关键临床症状者,均可参考这篇中医辨证论治。
第三,发病原因辨证论治,:发病原因1.外感风寒六淫梅雨天气,气侯湿冷,或久住湿地公园,或冒雨外出,大自然以外湿侵入,水液滞留,困阻中焦,肠胃消化吸收功能问题为之病。
2.饮食搭配要素嗜茶成癖,夏天吃冷的食材和新鲜水果,饮品和葡萄酒,损害肠胃气血,水液不运,酿出体湿,湿浊困脾,消化吸收功能问题为之病。
酗酒过度,或过食高脂多油生湿,食滞肠胃,饮食搭配难化,阻碍气轮,生湿化热,寒湿困脾,消化吸收功能问题为之病。
内伤湿滞啥意思呢?辨证论治:病发多迟缓病发。
经常会在脾与胃病发。
病性分实证研究与本虚高实证研究。
实则湿寒、寒湿,虚为脾虚。
湿浊致死,病况偷欢,初期的工作经验,与湿困肠胃。
久湿脾,为阳性。
.辨证论治转换湿浊困阻肠胃,若病人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产生寒湿困脾;若病人阴虚阳盛,则湿从热化,产生寒湿困脾;湿寒伤脾阳,寒湿伤肝阴,而变为本虚高实证研究。
但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湿盛则阳微,寒化超过热化。
湖北省中医执业医师资料:湿阻的病因病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免疫物质是A.SIgAB.干扰素C.补体结合抗体D.中和抗体E.T杀伤细胞2、患儿,见壮热不退,昼轻夜重,咽红目赤,唇赤干裂,烦躁不宁,肌肤斑疹,颈后淋巴结肿痛,手足硬肿,舌质红绛,状如草莓,舌苔薄黄,脉数有力。
治疗首选方剂是____A.柴胡葛根汤B.普济消毒饮C.甘露消毒丹D.龙胆泻肝汤E.清瘟败毒饮3、各级人民政府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__A.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B.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C.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D.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E.以上均是4、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A.母病及子B.相乘C.相侮D.子病犯母E.相克5、患者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甚,壮热口渴,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其证候是A.湿热痢B.疫毒痢C.休息痢发作期D.寒湿痢E.以上均非6、《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甘”则A.筋急而爪枯B.脉凝泣而变色C.皮槁而毛拔D.骨痛而发落E.肉胝皱而唇揭7、发生下列哪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____A.导致患者死亡B.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C.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D.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E.以上都是8、患者,男,40岁。
腰酸膝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并有遗精,早泄。
其病因是A.劳力过度B.房劳过度C.劳神过度D.劳心过度E.安逸过度9、病人经乱无期,阴道出血累月不尽,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
应诊断为A.实热崩漏B.虚热崩漏C.血热崩漏D.肾阴虚崩漏E.肾阳虚崩漏10、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基本原则为A.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B.辨证论治、辨证求因、四诊和参C.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D.司外揣内、见微知著、诊法合参E.辨别阴阳、诊法合参、病证结合11、瘿痈相当于西医的A.甲状腺囊肿B.甲状腺感染C.甲状腺功能亢进D.甲状腺增生E.亚急性甲状腺炎12、下列关于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原则,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发生高血压急诊应迅速降压B.血压控制满意后,可立即停药C.联合用药D.单个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E.尽可能用长效制剂,减少血压波动13、导致实寒证的阴阳失调是A.阳偏胜B.阳偏衰C.阴偏胜D.阴偏衰E.阴胜阳病14、设立“太医局”的朝代是A.汉代B.隋唐五代C.宋代D.秦汉时代E.明清时代15、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A.肌梭感受器敏感性降低B.肌梭的传入冲动减少C.α-运动神经元受抑制D.梭外肌舒张E.梭内肌收缩16、治疗鼻渊湿热阻窍证,应加用以下哪组腧穴__A.曲泽、鱼际B.曲池、阴陵泉C.少商、阴陵泉D.曲池、阳陵泉E.尺泽、鱼际17、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A.恶寒的轻与重B.发热的轻与重C.咽喉肿痛与否D.有无流行性E.脉数与否18、患者,女,29岁。
一、感冒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恶寒,或有发热。
可夹暑、夹湿、夹燥。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实行疫毒,卫表失和。
实行感冒多呈流行性,突然起病,恶寒,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
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风温见发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汗出热暂解,脉不静热旋复起,咳嗽胸痛。
甚至出现神昏,惊厥,谵语等传变入里证侯。
二、咳嗽以咳嗽有声咳痰为主证。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邪干肺,肺气上逆。
喘证以呼吸困难为主,甚至可见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肺痨主因感染痨虫,有传染性。
除咳嗽尚有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
三、哮病是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发作时痰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外邪内伤,凝聚成痰,内伏于肺,阻遏气道,引发气逆。
喘证为呼吸气促困难,无哮鸣,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四、喘证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
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
哮病兼喘证尚有喉中哮鸣有声。
五、肺痨是传染病,感染痨虫后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
病因病机:禀赋不足,病后失调,感染痨虫。
虚劳属阴阳五脏虚损,以肾为主,不传染。
肺痨以阴虚为主,有传染性。
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
六、心悸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病因病机:外邪、情志、内伤引起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外邪侵扰,心神不宁。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
无精神因素也可发生。
而心悸多由情志因素引起,病情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如常人。
奔豚发自少腹,上下冲逆。
心悸发自于心,为心中剧烈跳动。
七、胸痹为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不能平卧。
休息用药后得以缓解。
病机病因:气血痰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加重。
肋间饱满,并有其它肺病症候。
胃脘痛常伴有嗳气,泛酸,嘈杂,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困阻中焦焦辨证要点中医中,湿热困阻中焦是一种常见的证候,它与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湿热困阻中焦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或者是情绪不稳定、心情郁闷等因素引起。
这些因素会导致湿热内蕴,阻滞中焦气机,进而出现相关症状。
二、症状湿热困阻中焦的症状表现为口苦口干、咽干、口臭、恶心呕吐、腹胀便溏、大便黏滞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出现心烦易怒、睡眠不佳等情况。
三、辨证要点辨证要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
对于湿热困阻中焦的辨证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舌质黄腻:舌体呈现黄腻苔,有时伴有齿痕。
2. 脉象滑数:脉搏触诊时呈现滑数的感觉。
3. 喜冷饮:患者对冷饮有特殊的偏好。
四、治疗方法针对湿热困阻中焦的病因病机,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清热利湿:采用中药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黄连石斛汤、五苓散等,以清热解毒、利湿通便。
2. 调理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类等。
3.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可以通过运动、放松疗法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4. 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环境,保持室内整洁。
湿热困阻中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它与饮食、生活环境以及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清热利湿、调理饮食、调节情绪和改善生活环境等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湿热困阻中焦的辨证要点,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和治疗。
湿阻病的诊治体会湿阻病病因病机本病多发于长夏及地湿较盛的环境,又不止于这一季节和环境,临床所见,春末至秋初这一漫长时期均可发病。
笔者每于春末夏初或秋高气爽之际,常见本病散在发生,投以芳香淡化法每获满意效果,若拘于常法,以为此乃春温,秋燥发病季节而不屑考虑本病,常可造成失治、误治。
本病既可独立成病,亦可出现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笔者曾对结核、外伤、产后、乙肝、慢性胃炎、肾盂肾炎等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湿阻表现者,投以芳香淡化法均获良效,说明湿阻既是一个病,又是一组证,但见“证”具,即可按“湿阻”处之,不必拘于结核乃阴虚之病,产后乃多虚之体而惧用“芳化”。
湿阻病的主要病机为湿邪阻滞脾胃、中焦气机不畅,由于湿为阴邪,黏腻滞着,不易速去,最易阻塞气机,伤人阳气。
湿阻一证,常以病势缠绵,临床检查又无可名状而使病家深为其苦。
由于西医对本病尚缺乏认识,各类检查又罕见阳性指征,故常束手无策,曾见不少湿阻患者,终日沉沉欲睡,怠惰无力,头晕难支、饥不欲食,每就诊于西医,均以“神经官能症”名之,而中医在治疗上则有独特优势。
安康地处岑南,雨湿之盛类似于江南,湿阻病人更为多见,因此熟谙湿阻辨治,尤具临床意义。
本病治法要点湿阻病的主因为湿、主脉为脾,主要病理为气机不畅,故其治疗中心在于芳宣淡化。
用药总以轻松灵动之品为要,借以疏畅气机,透达湿邪,笔者将其归纳为芳化、苦燥、淡渗三法。
芳化:即芳香化湿,指用芳香辛散之品透湿于外,类似于打开门窗,使室内湿气得以宣发透达,常用药如藿香、佩兰、荷叶、薄荷、白叩、菖蒲等。
苦燥:即苦温或苦寒燥湿,指用苦温或苦寒之品燥湿于中,类似于在低湿之地撒上干燥剂,使室内湿气易干易除,常用的苦温药有半夏、厚朴、苍术、草果等,常用的苦寒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淡渗:即淡渗利湿,指用淡味渗利之品利湿于下,类似于挖掘沟渠,引室内偏盛之积湿顺流而出,常用药如二苓、泽泻、薏苡仁、滑石、通草等。
于是芳化+苦燥+淡渗就成为祛湿方的基本结构,许多祛湿方如藿香正气散、五加减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王氏连扑饮、甘露清毒饮、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等,都是在这一基本结构下组成方剂的。
中医内科学课程第一部分总论:一、中医内科学的的定义、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二、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简史1.阐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约30分钟。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
他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对其他临床学科具有指导意义。
2.介绍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实和发展。
(1)殷商时期为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为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3)魏晋至金元时期为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①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②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四大医家的在内科学术方面的独创。
(4)明清为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清医家对内科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薛己、王纶、王肯堂、张介宾、李中梓均有建树,温病学家的成就,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使中医内科学术体系更加完善。
约60分钟。
1重点:①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②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③中医内科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
2难点: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3思考题: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怎样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③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术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总论:三、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四、中医内科发病学、症状学1.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分类①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其分类方法不同。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4)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5)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6)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8)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9)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0)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日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1)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谈湿阻、凉遏、寒凝与冰伏赵绍琴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中湿邪的多少与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与冰伏四个阶段,辨证用药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赵氏在“湿热病的治疗体会”中说: 1、湿阻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
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多从湿化而归于太阴,以湿邪阴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清阳不开而头晕且沉。
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
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甚则舌苔白滑润腻脉濡滑而缓。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
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
治宜先化肺气。
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如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
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轻扬宣肺化气以祛湿。
肺宣湿开,热随湿去。
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以轻扬宣肺化湿,正是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此为良法。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病,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
人体之气机升降,其权衡在于中气。
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
”中焦和,即脾胃和。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
脾升则健,胃降是和。
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
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伏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健,则内湿停中。
脾本主湿,以升为主。
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
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而滑润液多,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
湿阻的病因病机
1、感受湿邪长期阴雨,空气潮湿,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工作于潮湿之处,或冒雨露雾湿,湿邪则易袭人而病。
我国长江流域,沿海等地,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空气潮湿,持续时间亦较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即可感湿而病。
2、脾虚生湿生活不节,如嗜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不匀,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湿。
因此,病因有外湿与内湿之分,湿邪侵人人体的途径,就外感而言,是从体表、肌肤而人。
“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着于肌躯者也”(《临证指南医案·湿》)。
至于内生湿邪,是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
外湿与内湿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湿阻的病位在脾,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
湿阻的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
脾为湿土,其性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脾为湿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运化失职。
水谷既不能运化,则脘痞纳呆,腹胀,大便不爽等;水津亦不能转输,脾主肌肉,湿困肌肤则头身困重。
湿性粘腻,故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不论外湿、内湿,在疾病的过程中,有湿邪从寒而化,亦有从热而化的病理变化趋向。
形成湿邪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理变化的主要条件:1、感邪性质或环境。
如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或天暑地蒸,或嗜食酒酪所致,湿邪多从热化;或居于阴冷卑湿之地,或嗜食生冷所致,湿邪多从寒化。
2、体质差异。
凡面白阳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湿易从寒化,成为寒湿之证;面赤阴虚之人,一旦感受湿邪,易从热化,成为湿热证。
3、脾胃状态。
素体脾胃虚弱者,感湿易从寒而化;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感受湿邪易于热化。
4、治疗用药。
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
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这又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病理发展趋势。
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湿阻在临床表现上,寒化者多于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