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教案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33
病因病机教学设计方案病因病机教学设计方案导言:在中医学中,病因病机是研究疾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重要概念。
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对于学习中医理论的学生来说,病因病机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将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病因病机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病因病机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学中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不同疾病的常见病因病机;3.培养学生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的能力;4.引导学生应用病因病机的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1.病因的定义和分类;2.病机的定义和分类;3.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4.病因病机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100字)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联想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激发学生对病因病机教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解释 (300字)向学生介绍病因和病机的基本定义和分类。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主要包括卫气营血功能失调和脏腑经络病变。
通过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对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2000字)针对常见疾病,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通过分析其病因病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病因病机的知识。
以感冒为例,可以介绍其常见病因,如寒邪侵袭、饮食不洁等,并解释其病机,如外邪侵入导致卫气失和等。
通过详细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培养他们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的能力。
4. 病因病机与临床应用 (400字)讲解完病因病机后,引导学生思考病因病机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系。
通过举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病因病机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鼓励学生在病例分析中运用病因病机知识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回顾 (300字)在教学的末尾,总结和回顾学生在本堂课中所学的知识。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八章病机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八章病机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血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及精、气、血关系的失调。
5.了解体液缺乏和体液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
6.掌握内源性“五害”的发病机制。
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一、病机意义: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
病机意义: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了解疾病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2、病机理论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形成脏腑病机《苏文之镇姚大伦》的“19病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气病机论》发展了六经的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的病机作用。
《百病源论》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发展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病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机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学《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据说,血证理论对血证和脏腑的发病机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基本病机——阴阳升降、阴阳失衡、精气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全身病机——经络、脏腑等的基本病机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本教材介绍疾病传变。
主要内容:以整体病机观为基础的证候病机——寒、喘、痰等证候病机和病机——痛、热、健忘等病机。
特点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辨证观。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一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恶与积极的兴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含义:过剩主要是指邪气过剩,是一种以邪气过剩为主要矛盾方面的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