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要求
- 格式:docx
- 大小:21.05 KB
- 文档页数: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指南1 总则1.1 为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处置效率,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规范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依据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标准(CJ/T3033-1996)、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3)、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200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生活垃圾收集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以及国家和本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应于本市居住小区(住宅)、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以及各类公共场所。
1.3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应与区域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系统相适应,与生活垃圾产生量、收运频率要求相适应。
2 分类标准2.1 实施大分流,按照日常生活垃圾、装修垃圾、单位餐厨垃圾、大件垃圾、绿化枯枝落叶等分类。
2.2 日常生活垃圾分类。
具体区分居民家庭、单位办公场所、菜场集贸市场、公共场所等4种场所类型。
2.2.1 居民家庭日常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果皮(湿垃圾)、其它垃圾(干垃圾)等分成4类。
2.2.2 单位办公场所日常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干垃圾)等分成3类。
2.2.3 菜场、集贸市场日常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厨余果皮(湿垃圾)、其它垃圾(干垃圾)等分成3类。
2.2.4 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干垃圾)等分成2类。
2.2.5 可回收物进一步细化分类为玻璃、金属、塑料、纸张、废旧衣物等,实施专项分类收集。
2.2.6 可回收物纳入社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后纳入危险废物处理设施集中处置;厨余果皮(湿垃圾)纳入有机垃圾处理厂资源化利用,在有机垃圾处理厂建设的过渡期内,厨余果皮(湿垃圾)可过渡进入填埋场等末端设施处置;未能进一步回收利用的其它垃圾(干垃圾)纳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处置。
各类资源化利用设施和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产生的残渣,难以进一步资源化利用的,纳入卫生填埋场最终处置。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设置规范DBXXX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 XXX/T XXXXX—XXXX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6)5 分类 (6)6 分类收集设施配置 (7)7 垃圾运输 (9)8 垃圾处置 (11)附录A(规范性附录)分类标志 (12)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应用示例 (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XXX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XXXX。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设置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分类、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分类运输设施设置、分类处理设施设置。
本标准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处置阶段的设施设备标识及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T 19095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CJJ 27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47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5CJJ/T 65 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 102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 205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DB51/T 1553-2017 四川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管理规范DBJ51/T 071-2017 四川省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标准3 术语和定义DBJ51/T 071-2017中界定的部分术语和定义和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DBJ51/T 071-2017中的部分术语和定义。
3.1生活垃圾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作生活垃圾的固体废弃物。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要求及标准1.1分类投放容器配置要求及标准1.1.1分类投放容器的设置应与定时定点相对集中收集方式相匹配。
1.1.2分类投放容器的数量、规格、间距应根据垃圾产生量和收运频率确定。
1.1.3分类投放容器应采用阻燃、耐酸碱腐蚀、具有一定韧性、承载力及耐温性的材料制造。
1.1.4分类投放容器应与垃圾分类收运车辆的装载方式相匹配。
1.1.5分类投放容器应及时维护或更新,确保容器外观整洁、标志规范、密闭性好。
1.1.6 本标准实施前配置的分类投放容器,可通过更新标志等措施以符合标准和满足使用需要。
1.2各类场所分类设施配置要求及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具体区分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公共机构办公区、文教区、公共区域、菜市场和农贸市场、居民住宅区、农村等类型。
1.2.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1.2.1.1分类收集站(点)宜单独设置,并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小于 5m。
200 户以上新建住宅区的分类收集站建筑面积应不小于40 ㎡。
1.2.1.2分类收集站(点)应密闭且设置给排水设施,宜增设除臭装置,满足卫生、消防、运输等要求。
1.2.1.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应集中设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存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并与回收或处置单位预约回收。
1.2.1.4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应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收集容器的数量以每周清理1次的标准配置。
1.2.1.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应设置可回收垃圾收集容器,收集容器的数量一般以每周清理两次的标准配置。
1.2.1.6生活垃圾收集站(点)应有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负责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日常监管等工作。
1.2.2公共机构办公区1.2.2.1公共机构办公区应集中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存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并与回收或处置单位预约回收。
1.2.2.2公共机构办公区应至少设置1个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应设置在有人监管的区域。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要求及标准1.1分类投放容器配置要求及标准1.1.1分类投放容器的设置应与定时定点相对集中收集方式相匹配。
1.1.2分类投放容器的数量、规格、间距应根据垃圾产生量和收运频率确定。
1.1.3分类投放容器应采用阻燃、耐酸碱腐蚀、具有一定韧性、承载力及耐温性的材料制造。
1.1.4分类投放容器应与垃圾分类收运车辆的装载方式相匹配。
1.1.5分类投放容器应及时维护或更新,确保容器外观整洁、标志规范、密闭性好。
1.1.6 本标准实施前配置的分类投放容器,可通过更新标志等措施以符合标准和满足使用需要。
1.2各类场所分类设施配置要求及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具体区分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公共机构办公区、文教区、公共区域、菜市场和农贸市场、居民住宅区、农村等类型。
1.2.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1.2.1.1分类收集站(点)宜单独设置,并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小于 5m。
200 户以上新建住宅区的分类收集站建筑面积应不小于40 ㎡。
1.2.1.2分类收集站(点)应密闭且设置给排水设施,宜增设除臭装置,满足卫生、消防、运输等要求。
1.2.1.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应集中设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存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并与回收或处置单位预约回收。
1.2.1.4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应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收集容器的数量以每周清理1次的标准配置。
1.2.1.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应设置可回收垃圾收集容器,收集容器的数量一般以每周清理两次的标准配置。
1.2.1.6生活垃圾收集站(点)应有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负责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日常监管等工作。
1.2.2公共机构办公区1.2.2.1公共机构办公区应集中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存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并与回收或处置单位预约回收。
1.2.2.2公共机构办公区应至少设置1个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应设置在有人监管的区域。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是指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标准的文件。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质量和水平。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设施建设规模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规模标准是指按照城市人口规模、生活垃圾产生量、垃圾种类及处理方式等因素确定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规模标准,通常包括垃圾分类桶、分类箱、分类站、分类中心等设施。
2. 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技术标准是指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过程中,所必须符合的技术要求,通常包括设施材料、结构、设计、施工与验收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3. 设施建设管理标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管理标准是指为保证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而制定的管理要求,通常包括设施选址、施工管理、验收验收等方面的管理标准。
总之,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标准,它对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城市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和
科学化。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和暂存点、生活垃圾转运站(中转点)、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车辆等设施设备配置和维护要求,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维护。
本标准不适用于建筑废弃物、病死畜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控地区的生活垃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T 19095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 25175 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CJ/T 227 有机垃圾生物处理机CJJ/T 47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HJ 2025 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DB4403/T 58 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规范SZDB/Z 233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规范SZDB/Z 326 废旧织物回收及综合利用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类别的含义和说明见附录A。
3.2生活垃圾产生源source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产生生活垃圾的各种场所,包括住宅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共场所。
3.3住宅区residential community被城市道路、自然分界线、人工分界线所围合,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相对封闭、独立的住宅群体或住宅区域。
包括商品房小区、福利性住房小区、保障性住房小区、城中村、统建房小区的住宅建筑以及附属设施。
3.4机关企事业单位government office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人员相对稳定,且在写字楼、办公楼等室内场所办理相关事务的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
基本规定:
收集点位置应相对固定,便于运输,并满足安全投放要求。
固定式收集点建筑面积通常不少于10平方米,地面需采用防渗混凝土浇筑,防渗标号大于P6(S6),厚度不小于15毫米。
收集点周边地面应硬化处理,前侧与道路取齐,左右两侧硬化面积不少于1.2米。
固定式收集点门通常设置在侧面或正面,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等耐腐蚀材质。
固定式收集点背面应设置百叶窗通风口,屋顶宜具备采光功能。
固定式收集点可采用脚踏、手推或智能投递口,投递口边沿应使用不锈钢包边。
收集点内应根据本区域垃圾产生量和垃圾类别合理配置垃圾桶,并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类型指标:
Ⅰ、Ⅱ类收集点占地面积包含清运车辆回车场地面积和二次分拣场地面积。
与地面相邻建筑间隔自收集容器外壁起计算。
本表各类型含下限,不含上限。
设置规定:
固定式收集点门通常设置在侧面或正面,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等耐腐蚀材质。
固定式收集点背面应设置百叶窗通风口,屋顶宜具备采光功能。
固定式收集点可采用脚踏、手推或智能投递口,投递口边沿应使用不锈钢包边。
收集点内应根据本区域垃圾产生量和垃圾类别合理配置垃圾桶,并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垃圾分类作为我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是建设宜居城市、打造美丽绍兴的战略布局。
为坚定不移地打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攻坚战,根据省、市两级会议精神和《绍兴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工作要求,结合行政中心实际,特制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紧紧围绕生活垃圾分类控增量、促减量、提质量的工作要求,以及实现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率100%、准确率全面提升的目标任务,行政中心率先垂范、拉高标杆、做好榜样,以智能化管理为手段,加强监督考核,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分类实效,致力打造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样板示范工程。
二、管理模式行政中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要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运行模式,从每个办公室到每个楼层、到每幢办公楼、再到整个大院,层层落实监督管理职责。
各部门(单位)为各自垃圾分类责任部门(单位),市机管局为大院内公共区域责任单位(有二次分类、监督、检查等责任)。
辅助引入智能化设施设备,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智慧管理。
具体运作方式体现为以发袋机、巡检机、分类垃圾桶、垃圾袋等设备设施为载体,以发袋机的平台管理系统为依托。
以每间办公室为单位,制作生成一个账号(二维码形式体现)。
办公室内工作人员在发袋机上扫描该二维码,可领取印有该二维码的垃圾袋。
垃圾分类督查人员通过巡检机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可查询到该垃圾归属的办公室,以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技术,实现垃圾分类的有效监管。
三、设施配置及分类流程各类分类设施由市机管局配置到位。
分类垃圾袋以每间办公室为单位2个月领用一次,每次领用垃圾袋两卷,分别为其他垃圾袋和可回收物垃圾袋。
(一)设施配置1.发袋机1-4号楼安置2台,5号楼、6号楼、7号楼、食堂楼各安置1台,配套用房安置1台,共配置7台;2.每间办公室配置组合垃圾桶(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一个;3.每层楼卫生间内配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垃圾桶各一个,在洗手盆旁设置厨余垃圾垃圾篓一个;4.每幢楼配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个垃圾桶(主楼1-4号楼配两组);5.信访楼旁、洗车场、食堂楼东面小广场、会议中心楼设四个垃圾集中投放点,配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垃圾桶各一个;6.在大院地下停车场合适位置设置有害垃圾存储处。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要求一、食堂机关单位应在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如食堂等设置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不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应在休息间、茶水间等设置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收集容器容积可根据服务区域大小及人流量多少选择相应的规格。
二、办公区域在每个办公室内均应设置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在出入通道、电梯出入口、楼层廊道等办公场所的公共区域,宜在方便且不影响内部协调性的点位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在单位出入通道或当单位人员数量较多、楼层办公人员较多时宜按层在楼层出入口适宜位置设置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三、公共场所区域在户外、大楼外部通道以及办公大厅等公共场所区域,应成组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四、垃圾临时存放区域机关单位在装修、绿化修剪期间,应指定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临时堆放场所,并将收集的建筑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纳入专项分流体系。
附件 2单位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序号类别实物列举1.废纸:报纸、书刊杂志、复印纸等纸张,纸板纸箱,饮料及牛奶等纸包装(利乐包盒);2.废塑料:塑料袋、塑料瓶罐盒、塑料盆桶、泡沫塑料、塑料玩具及用品、橡胶及其制品;3.废玻璃:玻璃瓶、玻璃杯、玻璃桌面、窗玻璃等;4.废金属:易拉罐、罐头盒、奶粉桶、玩具、餐具炊具、剪刀、铁钉、衣架、金属办公用品等;一可回收物5.废织物:衣物、床单、棉被、鞋、窗帘、毛绒玩具等;6.废电器电子产品:电冰箱、空调、吸油烟机、洗衣机、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视机、监视器、微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移动通信手持机、电话单机等;7.废大件可回收物:床及床垫、沙发、橱柜、桌椅、门窗等。
1.蔬菜瓜果:蔬菜、瓜果及其果肉、果皮、果壳等;2.米面肉蛋类:米饭、面条、豆制品、鸡鸭鱼肉、动物内厨余垃圾二脏、水产及其加工品、肉蛋及其加工品等;(餐厨垃圾)3.食品调料:各类饼干、糖果、巧克力、罐头等食品,糖、味精等调料;4.茶叶盆载:茶叶、中药、咖啡渣,盆载植物残枝落叶,宠物饲料等。
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度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垃圾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1.3 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应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处理水平。
二、垃圾分类标准与分类要求2.1 垃圾分类标准(1)可回收物:包括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布料类等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2)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管、废油漆、过期药品、废灯管、废水银产品等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3)湿垃圾(厨余垃圾):包括食物残余、菜叶、果皮、茶叶渣、咖啡渣等易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
(4)干垃圾(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瓷器碎片等不易腐烂的废弃物。
2.2 分类要求(1)单位应按照垃圾分类标准,设置明显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收集容器。
(2)单位应定期对员工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
(3)员工应按照单位制定的垃圾分类规则,准确地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三、垃圾分类设施与管理3.1 垃圾分类设施(1)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垃圾分类设施,包括分类垃圾桶、垃圾压缩机、垃圾运输车辆等。
(2)垃圾分类设施应满足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便于识别和投放。
3.2 垃圾分类管理(1)单位应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垃圾分类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2)单位应定期检查垃圾分类设施的完好情况,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的设施。
(3)单位应定期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效果。
四、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利用4.1 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将分类后的垃圾交由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4.2 单位应积极推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垃圾资源利用率。
4.3 单位应加强对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环境。
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相关推荐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精选12篇)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
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推动我局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成立局机关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价格综合科科长任领导小组组长,xx担任组员,落实工作责任,共同推进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工作。
二、设施设置1、楼层内:每层楼梯间各设置1个其它垃圾桶和1个可回收垃圾桶。
2、局机关大院:在值班室后面内空地设置集中投放点,集中放置易腐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可回收物收集桶及其他垃圾桶一套。
3、各办公室:设置1个其它垃圾桶和1个可回收垃圾桶。
4、可回收物集中堆置点:设置回收纸张书架、回收电池箱、电子类产品回收箱各1个。
三、投放要求(一)有害垃圾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物品统一投放在一楼值班室后的有害垃圾桶。
之后由具备资质的有害垃圾回收机构统一回收。
安排专人与回收机构联系,根据有害垃圾的品种和产生数量,合理约定收运频率。
(二)可回收垃圾1、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投影仪、电视机、空调机等废弃电器电子类产品,按照废弃电器电子类资产管理,建立台账制度,记录电器电子类资产数量、去向。
电器电子类产品超过规定使用年限或经专业技术部门鉴定无法修复的,履行资产处置程序后,通过报废资产处置平台,统一委托具备资质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环保回收处理,其中涉密载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公开发行的废旧报刊图书、废弃打印纸等其他可回收垃圾,由各自办公室临时整齐堆放,定时委托已签订合同具备资质的处理企业上门回收。
长沙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前言1.内容2.术语和定义3.总则4.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要求及标准分类投放容器配置要求及标准各类场所分类设施配置要求及标准5.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规范6.生活垃圾分类作业分类作业要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7.分类标志、分类收集容器、分类投放指引牌、分类投放点、分类收运车图例分类标志分类收集容器图例分类投放指引牌图例分类投放点图例分类收运车图例8.规范性引用文件附件:附件1(资料性附录)分类标志附件2(资料性附录)分类收集容器图例附件3(资料性附录)分类投放指引牌图例附件4(资料性附录) 分类投放点图例附件5(资料性附录) 分类收运车图例前言本规范依照《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长政办发〔2017〕66号)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长沙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长沙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导中心。
1.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容器、分类设施配置、分类收运车辆、分类作业和分类标志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长沙市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高新区、望城区、长沙县内产生生活垃圾的各类场所。
浏阳市和宁乡县参照执行。
2.术语和定义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有害垃圾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电池、废油漆、废灯管、废日用化学品和过期药品等。
2. 3 易腐垃圾居民家庭产生的厨余垃圾,饭店食堂等场所产生的餐饮垃圾,以及各种场所产生的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
可回收物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主要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
其他垃圾除分类标准已确定垃圾类别之外或不明确所属类别的所有垃圾。
生活垃圾投放人生活垃圾投放人是生活垃圾投放主体.常设投放点用于每日收集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生活垃圾投放点。
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要求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DB45/T 1896-2021)和实际情况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设施:
应设置生活垃圾临时存放点,集中存放四类垃圾和大件垃圾。
生活垃圾临时存放点应做到防风防雨防臭,各类垃圾应分类存放;应在显著位置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公示牌》,公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包括各类生活垃圾投放时间、地点、方式等要求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各环节负责人和保洁人员等信息。
收集容器分为蓝色、绿色、红色、黑色四种,分别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大小分为40L、60L、120L、240L等,可根据人员数量、垃圾产生量、空间大小等自行确定容器大小、数量及材质。
垃圾分类标识如下图:
二、公园景区
四、校园
六、交通物流站
八、餐饮单位
十、酒店宾馆。
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要求
一、食堂
机关单位应在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如食堂等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不提供餐饮服务的单位应在休息间、茶水间等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二分类垃圾收集容器。
收集容器容积可根据服务区域大小及人流量多少选择相应的规格。
二、办公区域
在每个办公室内均应设置可回收物及其他垃圾二分类收集容器;在出入通道、电梯出入口、楼层廊道等办公场所的公共区域,宜在方便且不影响内部协调性的点位或当单位人员数量较多、楼层办公人员较多的区域按层在楼层出入口适宜位置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分类收集容器。
三、公共场所区域
在户外、大楼外部通道以及办公大厅等公共场所区域,应成组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分类收集容器,收集容器容积为40升左右为宜。
四、垃圾临时存放区域
机关单位在装修、绿化修剪期间,应指定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临时堆放场所,并将收集的建筑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纳入专项分流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