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 格式:pdf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7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南一、什么是绿色建筑。
小伙伴们,咱们先来说说啥是绿色建筑哈。
绿色建筑可不是简单地指建筑外面种了好多树或者刷成绿色的建筑哦。
绿色建筑呢,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像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这些),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比如说,有个房子它特别会利用自然光,白天基本不用开灯,这就很绿色呢。
还有那种收集雨水来冲厕所或者浇花的建筑,也是很符合绿色建筑理念的。
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几个方面。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这一方面就像是绿色建筑的“地盘”事儿。
咱得看这个建筑选址咋样,有没有占了不该占的地儿,像那些保护用地可不能乱占哦。
而且呢,建筑周围的绿化也要合理,不能光种几棵树就了事。
要有足够的绿地,能让小动物也有地方待待,像小麻雀能找到个落脚的小角落啥的。
还有啊,室外的公共空间得方便大家活动,老人能在这儿散散步,小孩能在这儿玩耍,那才好呢。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这个就很关键啦。
一个绿色建筑得会节能啊。
就像冬天能把暖气用得恰到好处,不会浪费太多能源,夏天空调也不会呼呼地吹个不停,电老虎似的。
建筑的外墙、窗户这些地方都得做好隔热保温措施。
比如说那种双层玻璃的窗户,就能很好地阻挡热量的传递。
还有太阳能,现在很多绿色建筑都会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或者提供热水,这多酷啊,就像建筑自己长了个小太阳似的。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水可是生命之源呀。
绿色建筑在节水这方面得有一套。
像收集雨水、中水回用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做法。
想象一下,一场大雨过后,建筑把雨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用来浇花、洗车,多环保啊。
还有,建筑里面的水龙头、马桶这些用水器具也得是节水型的,不能让水哗啦啦地流个不停,那多浪费呀。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材料的事儿也不能马虎。
绿色建筑要尽量用那些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或者是本地的材料。
本地材料多好啊,运输距离短,既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成本还低呢。
1 总则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基本规定一般规定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文章来源:居家环保网文章作者:王博关键词:室内空气环境标准1 总则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 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 8 : 00 ~ 18 : 00 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基本要求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绿色建筑等级划分及判定标准一、绿色建筑等级划分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
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要求和限制,以满足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1.1 一级绿色建筑一级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适用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具备开放式的技术平台和共有共享的资源配置基础的标志性建筑。
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较为先进的节能技术、设备和新材料,以实现更高的节能效果。
同时,一级绿色建筑也注重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2 二级绿色建筑二级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适用空间,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高效的一个完整的实施体系。
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常规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
同时,二级绿色建筑也注重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3 三级绿色建筑三级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具备一定的节能措施和环保意识,但可能没有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
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基本的节能措施和环保意识,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
同时,三级绿色建筑也注重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绿色建筑判定标准2.1 节地与室外环境绿色建筑在规划和设计中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室外环境的合理规划。
应制定合理的用地指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室外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2 节能与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应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自给率。
同时应考虑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和水资源管理方法,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建筑标准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的标准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节地与室外环境:这一指标主要关注建筑对土地的节约使用以及室外环境的优化。
2. 节能与能源利用:这一指标强调建筑对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节能措施的采用。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此指标涉及建筑中的水资源管理,包括节水设备的采用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此指标关注建筑中对材料的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
5. 室内环境质量:主要考察建筑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室内环境状况是否健康、舒适。
6. 运营管理:针对住宅建筑的日常运营管理提出要求,确保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环保性能。
7. 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针对公共建筑,要求其在全生命周期内(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均具有优秀的综合性能。
在具体应用中,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此外,绿色建筑评价还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生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
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等级划分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和基本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16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节地”是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 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版标准)第4章,是对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进行评价的重要技术内容,体现着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倡导低碳生活的发展理念;是建设项目前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必须落实的核心技术要点,主要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卫生与安全等关键性要求以及土地利用、室外环境、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等评价内容。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鹿勤摘要关键词本文通过对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4章“节地与室外环境关键技术”内容的解读,阐明了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倡导低碳生活的发展理念;强调了绿色建筑从项目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场地利用、交通组织、公共服务设置、景观绿地设计以及生态修复等工作入手,采用被动式节能优先的设计原则优化设计,为建筑的节能、节水、节材以及后期的运行创造更好的“先天条件”。
绿色建筑评价;节地与室外环境1、新版标准控制项的确定本次修订工作对原标准的控制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依据《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将涉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卫生与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内容列入控制项,包括项目选址、场地安全、污染物排放和建筑日照4个重要条文,以“达标”或“不达标”进行评判。
DOI:10.16116/ki.jskj.2015.04.002分章解读1.1 项目选址新版标准第4.1.1条是项目选址的基本要求,是内涵较为丰富的控制性条文。
该控制条文的设置,强化了绿色建筑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定规划的规定,强调了绿色建筑的建设应满足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应选择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内,并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规定。
“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条文的“各类保护区”是指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划定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制定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各类政策区,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分别对应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宅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4.1.1 建设场地不得破坏当地湿地、自然水系、有价值的植被和其他保护区。
4.1.2 在建筑场地内进行土壤氡含量和土壤污染程度的检测,并采取应对措施,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4.1.3住区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4.1.4 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1.5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定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实现资源共享。
4.1.6 人均居住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²、多层不高于28m²、中高层不高于24 m²、高层不高于15 m²。
4.1.7 住区建筑布局应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4.1.8 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耐盐碱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4.1.9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5 m²。
4.1.10 居住用地内配套设置的自行车、汽车停车场地或停车库按照《天津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标准》DB 29-6的规定配置。
4.1.11 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1.12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和安全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围区域人群,设施安全的影响。
优选项4.1.1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1.14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
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应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阴、覆绿。
4.1.15 根据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藤、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 m²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注:根据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特点,符合条件的项数可能会减少,表中对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
公共建筑一、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1、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2、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危害性电磁辐射及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不对周边居民区及交通道路造成光污染。
一般项1、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库或设备房等。
2 、场地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3、充分考虑建筑周边、广场、道路、停车场的绿化和遮荫,绿地率高于国家及相关地区标准。
4、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减少单纯的草坪绿化。
5、绿化修剪和灌溉及时,绿地内无裸露土壤,绿化用地土壤厚度、土质条件满足植物的需要。
6、场地内无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的污染源。
7、场地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8、室外风环境利于建筑通风和冬季人员行走舒适。
优选项1、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等,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生态价值。
2、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为工业厂房改造。
3、道路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下规定: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二、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有关规定。
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有关规定。
3、建筑采暖与空调热源选择,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4.2条的规定。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者:中国百叶窗门户l5公共建筑5.1节地与室外环境5.1.1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这样既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建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也避免了因场地建设造成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
场地内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不但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且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景观标志。
因此,应根据《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保护。
对于因建设开发确需改造的场地内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环境状况,在工程结束后,鼓励建设方采取相应的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对原有场地环境的改变,避免因土地过度开发而造成对城市整体环境的破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地地形图和相关文件。
5.1.2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对建筑场地毁灭性破坏;氡为主要存在于土壤和石材中的无色无味的致癌物质,将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剂量的电磁辐射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并产生多种疾病。
能制造电磁辐射污染的污染源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其他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均有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的可能。
为此,在绿色建筑选址阶段必须按国家相关安全规定,满足本条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审核场址检测报告及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5.1.3项目建设中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之一。
对于公建而言,要避免其建筑布局或体形不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特别需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光污染及对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遮挡。
近来有公共建筑幕墙上采用镜面玻璃,当直群,接种到有机厨余垃圾中,通过好氧与厌氧联合处理工艺降解生活垃圾,是垃圾生物处理的发展趋势之一。
但其前提条件是实行垃圾分类,以提高生物处理垃圾中有机物的含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有关垃圾处理间的设计文件并现场核实。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术语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可再生能源: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非传统水源: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可再利用材料: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2.基本规定2.1基本要求公共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
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住宅建筑的评价不应以单栋建筑作为评价对象,应以组团作为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分设计和运行两个阶段进行评价。
设计阶段的评价在项目施工图完成后进行,运行阶段的评价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提交相应分析报告。
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
2.2评价与等级划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
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秀选项。
2.3绿色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住宅建筑或第5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设计阶段星级划分见表3.2.2-1和3.2.2-2,运行阶段星级划分见表3.2.2-3和3.2.2-4。
表3.2.2-1设计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设计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表3.2.2-2设计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设计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表3.2.2-3运行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运行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表3.2.2-4运行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运行阶段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2.4标准控制项条文必须全部满足,当一般项中某条文不适用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应按原比例调整取整确定。
解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七大指标目前,国内的建筑发展正处于从追求建筑数量转变到建筑质量的转折期,要适应这样的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且长远的工作。
然而,什么是绿色建筑,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绿色建筑?目前,对多数人来说,这些可能还不太清楚。
下面,我们就从目前实行的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一窥究竟。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经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新版《标准》的评价指标,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1、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3、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现行值规定。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3、应采用节水器具。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2、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3、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