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 格式:ppt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58
.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与思想倾向[摘要]《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
《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人。
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由百家争鸣渐渐向儒家的标准合拢,价值观由多元化向一元化靠拢。
儒家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受到尊重。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基础。
[关键词]《战国策》;物质利益;儒家准则;价值观经刘向整理、曾巩补正的《战国策》是记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外交等活动以及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重要典籍,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是司马迁修《史记》,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重要史料来源。
《战国策》在叙事事件、刻画人物方面的成就,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不是一人一时所作。
书中所记许多人与事都是战国时代的,可以断定其中大部分是战国时人所着。
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战国策》还包含秦末楚汉之际以及部分出自西汉人之手的作品。
正因如此,《战国策》一书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也极其复杂,明代李梦阳甚至把它称作“畔经离道之书。
这里,我们试图根据《战国策》的记述归结战国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意识领域的特色。
一、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录往者迹其实,考世者证其变“E引,后世的人们可以通过《战国策》一书认识、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战国策》展现了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
由于不受儒家正统观念的控制,没有”仁“、”义“、”礼“、”忠“、”信“等规范的束缚,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
首先,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对男女关系的随便和对违背男女之大防的男女的宽容,这是对儒家命脉——”礼“的无视。
孟尝君的门客与自己的夫人有染,孟尝君似乎毫无夺妻之恨,不但没有将门客处死,反而为他开脱——爱上美貌的女人是人之常情。
战国策的思想精髓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水深火热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推崇的思想,被后人总结为“战国策”。
战国策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念、智慧和哲学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极致之作。
文章将就战国策的思想精髓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辩证思想的突出表现“战国策”是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博弈和碰撞中形成的。
在众多的思想中,常常出现激烈的辩证思想。
例如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一个讲究礼乐中心,一个主张顺应自然;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一个主张君主专制,一个倡导和平共处。
这些思想的碰撞和争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为后世提供了思想上的丰富。
二、政治学思想的双重特点战国时期是一个割据丛生,战乱不断的时期。
因此,政治学思想在这个时期被提上日程。
但在战国策中,政治学思想不仅有着在政治现实中应用的方案,更有着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如《吕氏春秋》中的“用人不重贤,国灭家亡;用人不分功,官乱民苦”等论述,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政治生活,而且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有普遍参考价值的。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战国时期,各种政治学思想中,强调个人的思想和价值是战国策的一大特点。
此时期的人们认为强调个体的思想和价值可以避免灾难,从而实现和谐。
例如《荀子》所说“人而不仁,犹如百猛之首始挠”。
在战国策中,人性之恶被用作分析社会矛盾的基础前提,如法家之父韩非子认为“治国在积财,积财在严刑”。
四、“兼爱”“齐家治国”等思想的诠释战国策最着名的哲学思想之一是“兼爱”思想,该思想认为,应该脱离种族和家族的刻板印象,发展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人性和谐共存的理想社会。
《孟子》中的“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即充分展示了这种人性和谐的理念。
此外,“齐家治国”也是战国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管子》中就提出了“治世武功,治国节用,治家齐鲜”之论,强调国家的治理,要从个人的家庭生活开始。
而“齐家”是个人聚集的生活单元,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家庭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家的治理。
战国策策略解析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家为了争夺霸权、扩张领土,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策略和战略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战国策略进行解析,揭示其背后的智慧和战略思维。
一、以奇制胜在战国时期,胜利常常来自于以奇制胜的策略。
这种策略强调利用各种奇特的手段、变节和伎俩来战胜敌人,以出人意料的战术打破敌人的防御。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孙膑和庞涓之间的辩论,孙膑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通过利用庞涓的傲慢来击败他。
这种以奇制胜的策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战略之一。
二、突袭战术战国时期,突袭战术也被广泛采用。
通过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战术主要依靠快速机动和灵活的军队编组,迅速攻击敌军的要害部位,达到目的。
例如,项羽发动的巨鹿之战,他带领大军迅速突袭刘邦的军队,成功地摧毁了刘邦的主力部队。
这种突袭战术因其速度和意外性而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策略。
三、分割瓦解分割瓦解是一种在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策略。
分割瓦解是指利用外交手段或者其他手段,将敌人的联盟瓦解分化,使敌人内部产生冲突和不和。
通过引起内部纷争,使敌人削弱、无法形成统一战线,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例如,齐国利用外交手段分化楚国和魏国的联盟,最终取得对敌人的胜利。
这种策略在战争中不仅可以削弱敌人的实力,还可以切断敌人的补给线,使其无法持久作战。
四、谋定后动在战国时期,战争不仅仅是靠力量和武器来决定的,策略和计谋的使用非常重要。
谋定后动是指在制定战略计划和决策之前进行全面周密的分析和考虑,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执行计划。
这种策略强调在行动之前对形势的全面了解和评估,从而避免了盲目冒进和错误决策的风险。
例如,孙膑通过详细考察地形和敌情,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策略对于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五、利用人心在战国时期,除了利用军事手段外,利用人心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
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
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
论《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的思想体系属于纵横家。
纵横家的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1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
所收文章为叙事文,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战国策的特点是什么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
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派的政治思想战国策是一个鼓吹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团体。
作为一个组织,是1940至1942年随着国内外法西斯猖獗之时出现的。
这时,从国际上看,是德意日法西斯取得暂时优势的时候。
在国内,中国面临日本的大规模侵略,而国内则是四分五裂,难以形成强大的力量应付日本的挑战。
于是,执政的国民党则将眼光投向德国和意大利,对法西斯主义感兴趣,认为法西斯所追求的独裁、统一,是落后分裂的中国走向强盛的良方。
此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则与中外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相呼应,于此时在昆明创办了《战国策》月刊(共出了17期),稍后,于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在《大公报》上又开辟了一个《战国》副刊,时称他们为战国策派或战国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同济、何永佶、陈铨、雷海宗等。
一、从文化形态史观到战国时代重演论战国策派作为有组织的活动是在他们创办刊物期间。
1940年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包括陈铨在《清华学报》发表的《从叔本华至尼采》、雷海宗的《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等。
这些文章主要是依据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写成的。
这为他们后来组织战国策派,鼓吹法西斯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1940年4月《战国策》创刊到1942年7月《战国》停刊,是战国策派最活跃时期。
他们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尼采和斯宾格勒的唯意志论、超人主义和历史形态学。
他们宣传的一个中心,就是“战国时代的重演”(林同济在《战国策》创刊号上发表)。
斯宾格勒最早提出,目的是论述德国帝国主义应当实现统治全世界的“宿命”。
其后,中国青年党的代表人物陈启天在1936年也较早提出过战国时代来临。
文化形态史学是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提出的一种历史哲学。
将文化看作一个生、长、盛、衰等阶段的有机体,各种文化都要遵循同样的轨道,经历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和文明阶段。
文明阶段是文化的结束阶段,其中又可分为两个时期。
每一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历时约2个时期,在西方则为19和20世纪,其特点是连绵不绝的革命和大战。
战国策智慧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战国策智慧——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诸国割据,战争频繁,但也孕育了众多智者和思想家。
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和见解,求索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道。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战国时期的思想,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一、权谋之道——谋略思想的兴起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而残酷,因此权谋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兵书的问世,开创了中国谋略思想的新纪元。
智者们将军事策略应用于政治、外交和军事战争,为各国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们主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通过精确的情报收集、巧妙的兵力运用和适时的外交手段,达到战胜敌人、保障国家安宁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周易与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学说逐渐形成,并成为许多智者追求的理想。
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追求真理和宇宙的法则,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静。
他们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高境界是让一切随自然的道来运行,不搅乱自然的本来面目。
三、儒家思想——以德治国,君臣亲仁在诸多思想流派中,儒家思想最为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推崇“君臣亲仁”、“父慈子孝”等伦理观念。
他们注重礼仪之道,认为通过正确的礼节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人伦和亲和。
四、法家思想——以法治国,重视法制建设法家思想代表了法治思想的兴起。
战国时期,一系列法家的重要著作问世,如《韩非子》、《商君书》等。
法家主张以严明的法律和法制来管理国家,强调法律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他们提出以法治国,强调对于违法者的惩处和奖励合法行为,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统治的有效。
五、墨家思想——以兼爱为理念,主张和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宇宙间万物的平等。
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倡以爱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并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们主张实践与道义相结合,倡导和平、反对战争,被誉为古代和平主义的代表。
六、名家思想——以名声为中心,追求荣誉名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名声和荣誉,追求个人的圆满和尊严。
从《战国策》中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策略概述《战国策》是一本涵盖了中国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出发,探讨《战国策》中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策略。
政治思想君主思想《战国策》中表现出了各个诸侯国对于君主地位和君主行为的不同看法。
其中,一些诸侯国倡导以仁爱之道来统治人民,如孔子提倡的仁政;而另一些诸侯则更加强调力量和权谋,如韩非所提倡的法家思想。
中央集权与分权制度在《战国策》中可以观察到早期中国政府对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制度之间的探索。
一方面,有些诸侯王通过加强自己的权威和管理能力来实现集权;另一方面,也有些王公通过赋予亲信和功臣相对独立的权力来实现地方分权。
政治策略外交策略《战国策》中描述了诸侯国之间进行外交斡旋、联盟与对抗的种种策略。
其中,一些国家采用合纵连横的方式,通过建立联盟对抗强大的对手;而另一些则通过谋划劫持、挑拨离间等手段来削弱敌对势力。
内政策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各个诸侯王也采取了不同的内政策略。
有些王公着力发展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另一些则加强军备,扩张领土,并通过设置奖赏和惩罚机制来管理人民。
结论通过阅读《战国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策略的发展历程。
不同诸侯国在兼并争夺中不断探索各种政治方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这些政治思想与策略为后世历代政治家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反映。
这是因为这些纵横家原本就是来自各家,为了用世而习纵横术,并且《战国策》又是一部未经很大加工的史料汇编,所以有的篇章反映了儒家重民爱民的思想,如《赵威后问齐使》,有的反映了法家变法革新的思想,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但是,这些毕竟不占主要位置。
而真正有代表性的还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一、崇尚计谋策略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士们把计谋策略作为决定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片面夸大计谋的万能。
二、举贤使能的用人主张。
重视士的作用,要求提高士的地位,这种尚贤的思想倾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
纵横家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甚至不讲信义,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这与儒家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因为此,而遭到后世正统观念学者的批判和打击。
把它称为离经叛道之书和大毒草。
应当指出,这种人生观是自私、卑鄙、甚至是丑陋的,但是他们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大胆向传统的道德伦理挑战,公然宣扬惊世骇俗之见,追求进取有为之道,却是真实的、坦率的。
四、审时度势的处事方针。
纵横家靠计谋游说为资本,以求名得利为目的,因而特别重视抓住时机和机遇,把它当
作决定事情成败的前提条件。
经典常谈《战国策》内容概括《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了他对战国时期重要人物、事件、政策和思想的观点。
孟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而涉及广泛的视角,他的文章提出了在中国政治和历史发展中极具影响力的许多思想。
《战国策》提出的思想和政策有五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孟子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即政府应遵循普世的善良准则来管理国家,从而使人民高效生活,使国家的团结和平安。
其次,孟子认为政治体制必须更加灵活。
他认为政府必须尊重人民,保护他们的权利,给予他们更多机会自由发展。
第三,孟子强调了个人责任,即政府应该允许人们自行行使公民权利,禁止任何形式的暴政或压迫。
第四,他强调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军事上的力量,更需要和平的外交手段,必须建立过多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免被别国侵略。
最后,孟子认为,只有自己管理自己才能让人民摆脱贫穷,开发他们的潜力。
因此,政府必须有效管理经济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国家宏伟的抱负。
以上就是《战国策》提出的五个主要思想和政策。
孟子的这套理论自当时以来便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推崇,其大部分思想和政策仍然在今天的政治理论中得到记载、广泛应用并受到广泛认可。
孟子的思想在指导着历史、文化和政治之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精髓之一便是“以德治国”,这也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引领中国文化复兴的脉络。
《战国策》中孟子思想的古老而深远,在古今中外历史与文化发展中,展现出极具重要性和广泛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而又涉及广泛的视角和思考角度。
孟子深刻洞察到政治体制应当和国家社会息息相关,不但要求政府掌控经济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追求秩序的统一,力求社会的平稳。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崇尚和谐、反对暴力等重要理念,在古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标志着一个新时期,对当今社会仍有着深远影响。
总之,《战国策》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其内容呈现出深刻的时代观照,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角度。
《战国策》又名《国策》 《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它记事年代上承春秋,即 公元前 490 年智伯灭范氏,下至秦灭六国为止,即 公元前 221 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共约二百四十年,该书作者已无可考,可能经过两次整理,一在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刘向重新加以整理、编校、修订,并定书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沿用《国语》的编写体制,按国别记事,分列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共三十三卷, 497 篇 。
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游说诸侯的活动。
战国时代七国称雄,兼并战争较春秋时代更为激烈。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便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纵横家的游说之士,依附于一定的统治集团,他们机智善辩,巧譬善喻,发展了游说辞令。
其中多数策士擅长分析形势,纵横捭阖,排难解纷,消弭祸患。
他们反对大国欺凌小国的兼并战争,维护弱小国家的尊严,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愿望。
如《魏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这种在强暴面前威武不屈,以凛然正气维护祖国尊严的崇高精神,令人敛衽以敬。
此外,作者也写了一些策士为维护其所依附的统治集团的利益,不惜搞阴谋,施诡计,极尽欺骗之能事的故事,如《秦策》中的张仪和苏秦的故事。
至于《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赵威后问齐使、冯谖客孟尝君,《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等篇,更是思想深刻,见解超群,富于艺术感召力的名篇。
《战国策》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不过,《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既有讲权术谋诈,图个人功名利禄的朝秦暮楚之徒,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赵策三》)。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古代文学】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后经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㈠思想内容⑴间杂儒、墨、道、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
⑵政治观: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春秋时期所讲的礼法信义与从容辞令变成权谋谲诈与剧谈雄辩。
⑶人生观: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赞美以个人奋斗改变社会地位。
⑷进步思想: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嘉言善行;肯定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
㈡艺术特色⑴(叙事)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曲折,腾挪跌宕;场景描写,绘声绘色,如叙述苏秦的生平。
⑵(人物)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首先,所描写的对象由以诸侯卿相为主转为以平民精英为主,如苏秦、张仪、冯谖。
其次,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再次,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苏秦始将连横”。
最后,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塑造了策士形象:追求功名的巧辩之士、为人解难的高义之士、知恩图报的重情之士,以苏秦、张仪、冯谖等最为著名。
⑶(语言·语风、修辞)铺张扬厉的游说辞令:首先,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张渲染,如“苏秦始将连横”;中国古代散文辞赋化倾向由《战国策》开始。
其次,引譬设喻,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等均为策士游说所用。
㈢句摘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㈣事例⑴冯谖客孟尝君。
⑵赵威后问齐使。
⑶鲁仲连义不帝秦。
⑷庄辛说楚襄王。
⑸触詟说赵太后。
⑹荆轲刺秦王。
⑺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 熊宪光
出版物刊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7页
主题词: 战国策;纵横家思想;思想倾向;战国时代;汉书·艺文志;孟子;苏秦;政治斗争;战国时期;
策略
摘要: <正> 《战国策》是一部什么书?这在历史上,有过不少争议。
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此书在未经集录之前,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脩书》等不同名号。
刘向认为此书乃“战国时,游土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这就不但为本书正了名,而且指明了它是一部战国时游土为所用之国出谋划策的资料汇编。
因“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汉书·艺文志》即把它与《史记》并列,归入“春秋”一类。
但宋代晁公武却在《郡斋读书志》中把它改入子部纵横家,并说:“历代以其纪诸国事,载于史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
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纵横家云.”(《郡斋读书志》卷第三上)这就取消了《战国策》的.“史”的资格。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赞同此说.明代杨慎也认为它是“一家言”。
清代顾广圻则声称他对于此书寻绎累年,终于。
《战国策》都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思想?《战国策》反映的主要是战国时期十二国家里众多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谋事策略。
十二国家分别为:东周、西周、秦、齐、赵、魏、楚、燕、宋、卫、韩、中山。
这十二个国家连年征战,出现了很多纵横家和游说家,国君为了胜利往往就先听取甚至采纳他们的意见。
总得来说,《战国策》是记载战国至秦汉时期,一些谋士为了谋取富贵或者实现自己的治国理念,针对当时的各国形势,为自己效力的主君分析内外形势、制定策略的说辞的合集,对后世的国家治理,战争用兵,以及用人谋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战国策》据说是汉代刘向编辑而成,但是原作者不详。
全书篇幅很多,后经多次修订,成为了现在的497篇,一直沿用至今。
但从内文记载和叙事风格看,作者肯定不只一人,所处时期也不是同一个年代。
最有可能就是由多人历经多个时期合作而成。
《战国策》集中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从文学角度看,更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全书包括《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语》《修书》等。
在语言风格上,主要特点有:雄辩的议论,尖锐的讽刺,引人深思的幽默。
善于运用讽刺来刻画人物,用比喻来描述历史事件。
通过讽刺比喻把整个故事情节描述的活灵活现。
除此外,《战国策》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更加具体细致,活泼灵动,虽然是简笔勾勒,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带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其中有些部分的描写虽然相对平实干涩,但对历史研究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总之,整篇作品富有文学气息,无论叙事还是说理,全书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通过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出一种酣畅淋漓的气势。
对比看,完全不输另一部中国历史纪传体《左转》。
关于《战国策》《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全方位竞争,由于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由于儒法家思想还没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相对松散、活跃、自由、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使战国时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璀璨瑰丽的文明黄金时期。
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圣贤和英雄辈出、雄辩和华章毕呈。
战国时代是我国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轴心时代,是奠定我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基调的本源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个体人性最为辉煌和丰满的时代。
主宰我民族精神文化的儒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传统思想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孔子、孟子、韩非子、老子、庄子、鬼谷子等圣哲大师所达到的思想理论高度,后世之人都难以企及。
而其中以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人为代表的纵横家,由于其在社会政治上的真知卓见和在事功上的谋略权术、雄辩才智,使其具有着影响千秋万代、指导中国人为人处世、从政经商的深远意义。
世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功。
历朝历代的志士枭雄们,大多以纵横家为楷模,演练揣摩、谋划游说,施澄清天下之抱负,图封侯拜相之功业。
不重清名而重功利的作风正是战国时代及《战国策》的优点所在。
后代那种繁文缛节、君君臣臣、道德至上的儒僚虚骄之气还没有充斥官场,务实精神而非泛道德化为战国社会增添了活力。
战国策中的战争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分裂国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和思想。
其中,战争思想在战国时期发展得非常迅速,战争策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战国策中的战争思想。
一、战争策略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各个国家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当时的人们发明了很多的战争策略,包括决胜千里、百步穿杨、兵不厌诈等等。
这些策略都非常实用,对于提高战争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各个国家之间还进行了很多的交流,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战争思想和战争策略。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在战争思想的发展中,孙子兵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它把战争比作一场棋局,强调了“以逸待劳”、“诱敌深入”、“乘胜追击”等一系列策略。
这些策略都非常实用,成为了战争策略中的经典之作。
三、魏文侯的战争思想战国时期,魏国的文侯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物,他的战争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魏文侯非常重视兵器制造和军事训练,他认为只有实力强大才能在战争中获胜。
同时,他的战争思想非常灵活,他经常采用奇兵异术,以出其不意而取得战争胜利。
四、张仪的弱化敌人思想张仪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弱化敌人。
他认为,在战争中,如果能够让敌人感到自己十分弱小,就能够使其变得非常胆怯,从而获得胜利。
这种思想影响非常大,直接导致了后来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战争取胜。
五、结语战争思想在中国历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使得战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孕育了很多杰出的人物和作品。
通过研究战国策中的战争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也能够从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