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生理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7.09 MB
- 文档页数:53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必背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众多学科,而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掌握一些重点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介绍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供大家背诵和参考。
1. 人体器官与解剖学人体器官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了解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对于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至关重要。
最常见的器官包括心脏、肺、胃、肝、肾等。
同时,学习解剖学要掌握器官的组织结构、血液供应和神经供应等内容。
2. 生理学生理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和机理,是医学的基础。
了解生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生命过程。
重点掌握生理学知识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3.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掌握病理学知识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程变化。
常见的病理学知识包括疾病的分类、病理组织学特征、病理生理学改变等。
4.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剂量、吸收、分布和排泄等方面的学科。
掌握药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药物,并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了解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动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是非常重要的。
5. 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医学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解读。
掌握医学统计学的重点内容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等。
6.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探讨医疗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尤其是涉及生命和健康的决策。
了解医学伦理学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处理伦理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7. 医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生化反应和物质转化的规律。
学习医学生物化学要掌握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了解酶的作用机制、代谢途径和能量供应等。
8. 免疫学免疫学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的免疫机制。
学习免疫学要掌握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反应过程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机制等知识。
第十一章呼吸一、名词解释/血流比值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和。
,直接动力是。
3.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同时存在,呈呼吸。
包括和两种,以为主。
和。
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分布于肺泡壁液体分子层表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
、和之和。
8.肺泡通气量=。
/血流比值约为,此时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配比最合适,肺换气效率。
若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均可导致肺换气效率。
、、。
11.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有两种,即和,以为主。
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的形式是和,以为主。
12.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是,调整呼吸节律的中枢是。
13.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分为和两种。
2分压,H+浓度升高或O2分压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生理意义是。
三、单项选择题A1型题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的扩大和缩小C.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2.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3.下列关于呼吸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C.平静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D.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4.参与平静呼吸的肌肉是:5.下列属于被动过程的是:A.平静呼吸的吸气B.平静呼吸的呼气C.用力呼吸的吸气6.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A.呼气过程B.吸气末和呼气末C.呼气末和吸气初8.人工呼吸的原理是用人工方法造成:9.衡量肺和胸廓弹性阻力大小的指标是:10.能使肺弹性阻力减小,肺顺应性增大的是:11.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12.下列关于胸膜腔内压的叙述,错误的是:E.气胸时胸膜腔负压增大13.胸膜腔内压等于:14.胸膜腔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5.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膈肌收缩B.肋间外肌收缩C. 胸膜腔密闭性16.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是:17.能更客观地评价肺通气功能好坏的指标是:18.平静呼气末肺内残存的气体量为:19.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是:20.某人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其肺泡通气量约为:21.当呼吸幅度减小而呼吸频率加快时,受影响最大的是:22.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分压最高的部位是:224.肺泡气中分压最高的气体是:2 2 225.可使呼吸膜面积减小的因素不包括:26.正常成年人安静时肺通气/血流比值为:运输的主要形式是: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229.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31.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中脑和脑桥B. 延髓和脑桥C.延髓和中脑32.在动物实验中,下列操作哪项可使家兔的呼吸停止:A.切断两侧迷走神经B.切除大脑皮层C. 在中脑和脑桥之间横断33.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22+ D. 脑脊液中H+2降低34.CO2对呼吸运动的兴奋主要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而实现的:2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主要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而实现的:A.抑制延髓呼吸中枢B.刺激脑桥呼吸中枢36.家兔的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显示:静脉注射乳酸后,呼吸运动有何变化:A.频率加快,幅度减小B. 频率和幅度均不变C.频率加快,幅度增大D.频率减慢,幅度减小E.频率减慢,幅度增大+浓度增加,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主要通过:C.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D.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38.调节呼吸运动最主要的生理因素是:2+ 2239.实验中切断家兔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D.频率减慢,幅度减小E.频率减慢,幅度增大40.关于肺牵张反射,错误的是:A.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层D.有明显的种族差异E.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A2型题41.王某,女性,20岁,因患严重贫血入院。
west呼吸生理学精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西部呼吸生理学是研究人类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学知识和临床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呼吸系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西部呼吸生理学作为该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西部呼吸生理学的精要内容:首先是呼吸生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肺的结构和呼吸机制以及气体交换和肺通气等方面;其次是西部呼吸生理学核心概念,包括静态肺体积和容量测定法、动态肺功能测试和呼气流量-容积关系曲线解读以及肺血流和氧合能力评估方法等内容;接下来探讨了应用西部呼吸生理学在临床中的意义,如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导、特殊人群的呼吸生理调节机制研究进展以及运动与训练对呼吸系统影响的研究概述;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主要的研究发现。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西部呼吸生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应用价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领域的知识。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到西部呼吸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以及其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为医学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可以促进西部呼吸生理学领域内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完善。
2. 呼吸生理学基础知识2.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
其主要功能是供应氧气给身体细胞,并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它通过壁上的黏液和纤毛来清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随后,空气通过喉部进入气管,再经过分支形成支气管并最终到达肺。
2.2 肺的结构和呼吸机制肺由许多小囊泡组成,称为肺泡。
肺泡内衬有微细的血管,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的气体交换。
人体呼吸中最重要的是顶端具有弹性、在呼出时用于排空空气回缩以及呼入时用于展开来填充空洞的难变性:两种力量相互作用造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共振”或“压缩”现象。
生理学1.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步骤。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壁的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搏出量增多时,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随着心率增快,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减小。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是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增大,脉压差减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降低大于收缩压的降低,故脉压增大。
3.窦弓反射的基本过程及生理意义。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被牵张而兴奋→传人冲动沿传人神经→心血管中枢→心迷走紧张增强,而心交感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
因而,又称降压反射或减压反射。
反之,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减弱→心迷走紧张减弱,心交感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回升。
可见,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生理意义:缓冲血压的急剧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4.呼吸的基本过程。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是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外呼吸;二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血液中的运行,一方面把肺部摄取的氧及时运送到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毛细血管以便排出体外;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肺换气效率与面积呈正比,与厚度呈反比。
(2)气体分子的分子量肺换气与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
(3)溶解度肺换气与气体分子的溶解度呈正比。
(4)气体的分压差肺换气与气体的分压差呈正比。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4.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机能和调节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本文将就生理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内分泌学、肌肉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呼吸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等内容。
一、细胞生理学1.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具有各种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核、细胞质等。
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层,具有选择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含有多种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细胞的生存和功能活动。
2. 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是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细胞通过代谢来获取能量、合成物质、排泄废物等。
其中,三磷酸腺苷(ATP)是细胞内储存和传递能量的重要物质,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 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
有丝分裂是有丝细胞在周期中进行的细胞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无丝分裂是原核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与有丝分裂不同。
二、神经生理学1. 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等部分。
神经元通过轴突传递神经冲动,树突接受神经冲动,并将其传递给细胞体。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来传递神经冲动。
2. 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是神经元内外的电信号,通过轴突传递。
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包括静息膜电位、兴奋阈、动作电位和突触传递等。
在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控制中枢。
大脑包括脑干、小脑、大脑皮层等部分,具有感知、运动、思维等功能。
脊髓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是反射活动的场所。
4.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它负责机体的自主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人体呼吸生理人体呼吸生理是指人体在呼吸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
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它主要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本文将从呼吸的定义、呼吸的过程、呼吸的调节以及呼吸与健康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呼吸的定义呼吸是指人体通过肺部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呼吸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
外呼吸是指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二氧化碳从人体排出到外界。
内呼吸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最后通过外呼吸排出体外。
二、呼吸的过程呼吸过程包括呼吸道、肺部和血液三个部分。
1. 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腔、口腔、喉部、气管和支气管等组成。
当空气进入鼻腔或口腔时,会被加热和湿润,然后通过喉部进入气管,再经过支气管到达肺部。
2. 肺部肺部是呼吸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
当空气进入肺部时,会经过支气管到达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向血液中释放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血液血液是呼吸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氧气从肺泡中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运输到肺泡中排出体外。
三、呼吸的调节呼吸的调节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化学感受器等组成。
当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时,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向肺部发出指令,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以便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
当人体需要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时,化学感受器会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使其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以便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四、呼吸与健康正常的呼吸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呼吸不畅或不规律,会导致身体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从而引起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此外,长期抽烟、污染严重的环境和职业性接触有害物质等都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总之,人体呼吸生理是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须了解的基础知识之一。
通过了解呼吸的定义、过程和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五章呼吸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过程之一。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肺顺应性二肺容积的变化/跨壁压的变化。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二型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它能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及保持肺泡干燥作用。
肺活量(vc):尽力吸气后我会内所能呼出的最大剂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不补呼气量之和。
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测定1,2,3S末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FEV1=83%,FEV2=96%,FEV3=99%。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的总量,无效腔中的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健康人平卧时,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解剖无效腔。
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称为呼吸膜.由外向内:肺泡液体层,肺泡上皮,基膜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吸气后再用力最快的速度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胸内负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因其比大气压低,故称为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肺牵张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肺牵张反射可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Hb的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房钠尿肽: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具有强烈的利尿和利尿钠的作用,并能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降低。
另外还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2和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也受抑制。
呼吸生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呼吸是生命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呼吸,人体可以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呼吸生理学是研究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呼吸机械、气体交换、呼吸控制等方面。
下面将就呼吸生理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呼吸系统结构1.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部,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部和喉部;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
2. 肺部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两个肺部分别位于胸腔的两侧,通过气管与外界相连。
二、呼吸机械呼吸机械是指呼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机械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
1. 吸气:吸气是指外部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主要依靠胸廓的扩张和膈肌的收缩来实现。
胸廓主要由肋骨和胸椎构成,当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张,并且肺部容积增大,导致气体通过气道进入肺部。
2. 呼气:呼气是指肺部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主要依靠胸廓的收缩和膈肌的放松来实现。
当膈肌放松时,胸廓缩小,肺部容积减小,气体被排出体外。
三、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指肺部和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主要通过肺泡进行。
1. 通气:通气是指外部空气进入肺部,并与肺泡内的气体发生交换的过程,从而实现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2. 通气和灌注比例:通气和灌注比例是指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的比例,通过通气和血液循环的匹配来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3. 气体分压:气体分压是指气体在气体混合物中的分压值,即气体分子在单位压强下的分布情况。
气体分压是影响气体交换的重要参数。
四、呼吸控制呼吸控制是指呼吸系统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过程,主要由呼吸中枢和周围化学感受器来完成。
1. 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主要位于延髓和脑桥的呼吸中枢,它通过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来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
2. 周围化学感受器:周围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主动脉和颈动脉窦内,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酸碱平衡来调节呼吸功能。
动物医学基础知识点一、动物解剖学基础。
1. 骨骼系统。
- 组成:包括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头骨保护脑等重要器官,躯干骨构成脊柱和胸廓等,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例如,马的颈椎有7块,猪的也是7块。
- 功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作为肌肉附着的支架,并且参与运动。
2. 肌肉系统。
- 分类: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附着于骨骼,受意识支配,例如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它们通过收缩和舒张来带动骨骼运动;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器官,如胃肠道、血管壁等,不受意识直接控制,其收缩缓慢而持久;心肌是构成心脏的肌肉,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特点。
- 肌肉的命名:根据肌肉的形状(如三角肌)、位置(如胸肌)、起止点(如肱三头肌)、功能(如伸肌、屈肌)等命名。
3. 消化系统。
- 组成: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唾液腺、肝、胰等)。
-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有牙齿用于咀嚼食物,舌用于搅拌食物和辅助吞咽,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初步分解淀粉。
- 胃:不同动物的胃结构有所不同。
单胃动物如猪、马等,胃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反刍动物如牛、羊等,胃分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瘤胃内有大量微生物,可对粗饲料进行发酵分解。
-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将营养物质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等。
- 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电解质和形成粪便。
4. 呼吸系统。
- 组成: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 鼻腔:有加温、湿润和过滤空气的作用,鼻腔内的鼻毛可阻挡灰尘等异物,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黏附灰尘并湿润空气。
-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氧气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排出到肺泡。
5. 泌尿系统。
- 组成: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 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包括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和肾小管。
生理学呼吸(一)引言概述:呼吸是人类生命所必须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
通过呼吸,人体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生理学呼吸的相关知识,包括呼吸器官、呼吸机制、呼吸的调节以及呼吸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
正文内容:1. 呼吸器官- 鼻腔和喉咙的作用:过滤空气、加热和湿润空气、帮助发音。
- 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输送至肺部。
- 肺部:负责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 膈肌:主要负责呼吸过程中的吸气和呼气。
2. 呼吸机制- 无意识呼吸:由脑干的呼吸中枢控制,包括自主呼吸和高级呼吸调节。
- 呼吸肌肉的参与:膈肌、肋间肌、颈部肌肉等。
- 呼吸的节律: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次数约为12-20次。
3. 呼吸的调节- 化学调节: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酸碱平衡等因素均可以通过化学传感器来感知,并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呼吸过程进行调节,其中迷走神经主要控制呼吸的减慢,交感神经则主要控制呼吸的加深和加快。
4. 呼吸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 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正常呼吸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重要影响,包括心率、血压和血液循环等。
- 呼吸与代谢过程: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氧气为细胞内的氧化代谢提供能量,并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 呼吸与神经系统:呼吸与大脑的功能紧密相连,呼吸的调节和控制受到大脑的影响。
总结:生理学呼吸涉及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肺部和膈肌等多个器官和肌肉的协调工作。
呼吸的机制通过化学和神经调节来维持正常呼吸频率和深度。
呼吸与心血管系统、代谢过程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对人体的正常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
2、易化扩散:(1)经载体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2)经通道扩散:Na/K/CL/Ca等离子,特异性不高,无饱和现象。
3、主动转运: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
4、钠泵(钠钾泵、Na-K依赖性A TP)的意义:(1)造成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2)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3)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
(4)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5、钠泵激活:胞内Na增加和胞外K增加。
每分解一个ATP,移出3个Na,移入2个K。
6、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7、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
8、【静K动Na】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Na内流形成,Na平衡电位根据Nernst公式计算的数值>实际测得的动作电位超射值。
9、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现象;具有不应期。
10、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第一卷P118页表2-03):上升支、下降支、峰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11、去极化超级化-50 ————-70 ————-100复极化12、局部兴奋的特点:不是“全或无”的;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的传播(衰减性);可以互相叠加(可以总和)。
13、概念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
阈电位:是细胞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
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称~。
阈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指标。
阈值: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细胞和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标。
14、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特点:跳跃性、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