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建筑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28
第6课世界三大宗教一、佛教1、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2、创始人:释迦牟尼3、基本教义: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提倡消除欲望以解脱苦难,教人忍耐顺从以进入“极乐世界”4、传播: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广建寺院和佛塔,并组织佛教徒聚会,编撰佛教经典并开始向古印度以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时,佛教传中国汉族地区,之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
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5、经典:《金刚经》二、基督教1、你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圣诞节的节日?2、公元前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塔、小亚细亚等地区。
3、创始人:耶稣4、基本教义: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与生惧来即有“原罪”耶稣是上帝的救世主。
人们只要信奉耶稣,忍受苦难,死后灵魂可以升入“天堂”。
5、经典:《圣经》6传播: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皇帝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开始盛行于欧洲各地。
三、伊斯兰教1、长期以来,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信仰各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渴望统一。
2、创始人:穆罕默德(7世纪初)3、基本教义:主张人们信仰“真主”——安拉,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真神;他自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亲兄弟。
4、经典:《古兰经》5、伊斯兰教创立和阿拉伯统一的过程: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少数信徒走出麦地那成功→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6、传播: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到世界各地。
小结:三个宗教的本质是什么?第七课古代科技和文化一、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1、象形文字(1)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用图形表示事物或概念。
(2)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用符号把客观事物形象的描摹下来的文字之一,即所谓“画成其物”。
2、楔形文字(1)是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两河流域众多民族通用的文字,对西亚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世界三大宗教建筑介绍佛教中国佛教建筑特色:中国佛寺殿堂的建筑风格是依照我国传统宫殿府邸的布局兴建,而一般建筑如斋堂、僧房等,又参照我国民用住宅的格式兴建。
从整体上看,中国佛寺基本上采纳的是庭院式建筑布局,较大的寺院可由几个庭院组成建筑群,大都采取了木结构建筑方式。
印度佛教建筑特色:主要有窣 (su)堵波、石窟和塔。
苏堵波是一种半圆形的建筑,样子像坟墓,又像一个倒扣着的饭钵(bo),因此又叫“覆钵”。
石窟一般在门口做个火焰形的石洞,主要空间在山岩里,光线很暗。
最大的一座叫卡尔利石窟,属于支提窟。
塔是又苏堵波演化而来。
下面的台基变高,成为塔座;上面的覆钵缩小为顶上的一支刹。
印度的古塔与中国的模式不一样。
它是通身用石头雕砌而成,没有一层一层的檐。
最有名的是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塔。
基督教哥特式建筑代表米兰大教堂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其平面呈拉丁十字型,长150米,宽49米,中部堂顶高约45米,十字交叉处拔高至65米多。
教堂上建有135座大理石尖塔,中央尖塔高达108米,远望犹如“大理石山”,向上的动感非常强烈。
尖塔上较大的人物雕像就有2000多尊,雕工精细,呼之欲出。
教堂两侧建有高高的花窗,上面饰以彩色玻璃拼成的圣经故事,增强了教堂的神秘感。
西正面有5座大门,中门最大,装饰精美,十分华贵。
米兰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它所体现的高超建筑艺术犹如鬼斧神工,米兰人称它为“世界奇迹”。
哥特式建筑特点:使用尖形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扶壁,使教堂的内壁、内柱和支柱的厚重度大大减少,产生出垂直向上、高耸入云的动感。
同时,外部建有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并饰有彩色玻璃花窗,室内光线充足,门前饰有精美的浮雕和石刻。
罗马式建筑代表比萨大教堂(Pisa 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
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
世界三大宗教建筑介绍佛教中国佛教建筑特色:中国佛寺殿堂的建筑风格是依照我国传统宫殿府邸的布局兴建,而一般建筑如斋堂、僧房等,又参照我国民用住宅的格式兴建。
从整体上看,中国佛寺基本上采纳的是庭院式建筑布局,较大的寺院可由几个庭院组成建筑群,大都采取了木结构建筑方式。
印度佛教建筑特色:主要有窣(su)堵波、石窟和塔。
苏堵波是一种半圆形的建筑,样子像坟墓,又像一个倒扣着的饭钵(bo),因此又叫“覆钵”。
石窟一般在门口做个火焰形的石洞,主要空间在山岩里,光线很暗。
最大的一座叫卡尔利石窟,属于支提窟。
塔是又苏堵波演化而来。
下面的台基变高,成为塔座;上面的覆钵缩小为顶上的一支刹。
印度的古塔与中国的模式不一样。
它是通身用石头雕砌而成,没有一层一层的檐。
最有名的是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塔。
基督教哥特式建筑代表米兰大教堂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其平面呈拉丁十字型,长150米,宽49米,中部堂顶高约45米,十字交叉处拔高至65米多。
教堂上建有135座大理石尖塔,中央尖塔高达108米,远望犹如“大理石山”,向上的动感非常强烈。
尖塔上较大的人物雕像就有2000多尊,雕工精细,呼之欲出。
教堂两侧建有高高的花窗,上面饰以彩色玻璃拼成的圣经故事,增强了教堂的神秘感。
西正面有5座大门,中门最大,装饰精美,十分华贵。
米兰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它所体现的高超建筑艺术犹如鬼斧神工,米兰人称它为“世界奇迹”。
哥特式建筑特点:使用尖形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扶壁,使教堂的内壁、内柱和支柱的厚重度大大减少,产生出垂直向上、高耸入云的动感。
同时,外部建有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并饰有彩色玻璃花窗,室内光线充足,门前饰有精美的浮雕和石刻。
罗马式建筑代表比萨大教堂(Pisa 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
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
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