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作者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8
《短歌行》作者曹操简介引导语:《》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而对于曹操,想必很多人都熟悉,《三国演义》里面的霸主,大奸雄,除了这些,你可知道,曹操其他的生平事迹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短歌行》作者曹操简介,供大家了解。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汉朝丞相。
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族。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
生平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
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曹操诗文详解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谯(qiáo)(今安徽亳(bó)县)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一、观沧海《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观沧海东临⑴碣⑵石,以观沧⑶海⑷。
水何⑸澹澹⑹,山岛竦峙⑺。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⑻,洪波⑼涌起。
日月⑽之行,若⑾出其中。
星汉⑿灿烂,若出其里。
幸⒀甚⒁至⒂哉,歌以咏志⒃。
词语注释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
竦,高起。
峙,挺立。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非常。
⒂至:极点。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
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蒿里行曹操〔两汉〕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译文】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注释】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本来期望。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
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
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齐:一致。
踌躇:犹豫不前。
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曹操《蒿里行》简析作者简介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辞海》1989年版)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北方。
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
谥号魏武帝。
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其文亦清峻通脱。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屯田制等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创作背景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曹操的诗词全集曹操,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很多诗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一下曹操的生平及诗词全集。
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着《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1曹操的诗词全集《董逃歌词》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陌上桑》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
曹操的著名诗句一、《观沧海》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衍生注释:- 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登上。
碣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
-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 竦峙:高高地耸立。
竦,高。
峙,挺立。
-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 星汉:银河。
-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三、赏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它既描绘了大海的壮阔景象,又融入了诗人的宏伟抱负。
开头两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接着描写海水和山岛,展现出大海的雄浑气势。
然后写树木和百草,秋风和洪波,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生机和动态感。
最后通过想象日月星辰的运行出没于大海之中,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志向。
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恢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一生经历丰富,参与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歌苍凉雄健,富有气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运用片段:我站在海边,望着那波涛汹涌的海面,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曹操的《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眼前的景象不正是诗中的画面吗?真没想到,千百年前曹操所看到的大海,和今天的大海竟是如此相似,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永恒啊!观点结论:曹操的这首《观沧海》不愧是经典之作,让人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龟虽寿》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衍生注释:-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 竟时:终结的时候。
-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 老骥伏枥: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
【原文】【作者简介】短 歌 行【白话译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qiáo ,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作者 曹操【背景】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
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于此景而持槊立于船头,慷慨歌此《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其求贤若渴的情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具体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乐府又有《长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
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古代诗歌五首的思想感情作业帮古诗五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五首的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五首的思想感情(一)1. 《观沧海》(1)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小结:全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古诗五首的思想感情(二)《次北固山下》(1)作者与作品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任洛阳尉。
其诗流传不多,早年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名句。
[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pâ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
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抒怀抱,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思想情怀。
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雄健,豪迈纵横;语言古朴刚健,善用比兴。
曹操的散文主要是表、令类的实用性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少受传统的束缚,下笔无所顾忌,具有自由通畅、质朴简约的风格,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注释](1)沧(cāng)海:大海。
沧,水青绿色。
大海因为水深而呈青绿色,所以也叫沧海。
(2)临:来到。
碣(ji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现已沉入大海。
(3)以: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4)何:多么。
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5)山岛:指碣石山。
竦峙(sǒn zhì):高峻挺拔的样子。
竦,同“耸”,高。
(6)丰茂:丰美茂盛。
(7)萧瑟:秋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8)洪波:大波浪。
(9)若:好像。
(10)汉:银河。
(11)幸:庆幸,幸运。
至:极。
哉:感叹词。
“幸甚”两句,本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无关。
不过,在这首诗中却与正文有一种和谐的联系。
[译文]东征登上了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
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
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
清冷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
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
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
[赏析]《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散文作品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杰出才能外,曹操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散文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
曹操的散文作品以豪放洒脱、气势磅礴而著称。
他的作品多以抒发自己的心情、表达个人的思考和感慨为主题,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短歌行》是曹操最著名的散文作品之一。
这首作品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写成,描绘了曹操当时在长江边思念故乡的场景。
诗中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了作者对乡土情怀的深情厚意,充满了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除了《短歌行》,曹操的另一部著名散文作品是《观沧海》。
这首作品以大气磅礴的笔墨描绘了苍茫的海洋景象,以及作者对人生沧桑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中用一句句深沉的词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展现了曹操洞察人生的睿智。
曹操的散文作品还有《七步诗》、《龟虽寿》、《破幽梦》等等。
这些作品或歌颂英雄气概,或抒发豪情壮志,或寄托哲思人生。
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反思人生意义,曹操都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才华横溢的笔触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散文作品。
曹操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传达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和胸怀。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曹操那个动荡时代的风云人物。
在曹操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爱国、人性等诸多议题的思考和表达。
这使得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有着卓越文学才华和深刻思想的散文家。
他的作品不仅承载着个人情感和思考,更展示了时代的风貌和人类的智慧。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曹操的散文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起。
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
(20)志:理想。
曹操——《观沧海》篇一:语文课文笔记整理-曹操《观沧海》曹操·《观沧海》一、文学常识1、选自《曹操集译注》。
2、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曹操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3、体裁:乐府诗。
表达方式:感怀写景诗。
二、字词注释三、句子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文。
方位:向东;地点:碣石山;对象: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表明了视线为俯视。
“何”字更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惊讶,赞美“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从不同角度、层面描绘了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用虚景描写将读者引入到更宏大壮美的景象。
在诗人心中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国立业的伟大抱负。
大海的形象不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么?“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为合乐而歌所加,一般与正文无意义上的关联。
但是在本诗中恰恰与诗人所创造的意境水乳交融,从而引发读者更丰富而激越的想象。
四、总结中心思想: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国立业的伟大抱负。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篇二:曹操的《观沧海》中考古诗词鉴赏·曹操的《观沧海》(20XX-09-17 07:59:28)转载▼标签:转载原文地址:中考古诗词鉴赏·曹操的《观沧海》作者:杏坛归客的博客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