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生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青年甘地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的印度教家庭。
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土邦首相。
他的母亲是父亲的第四任妻子。
他们是商人的后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
13岁时,他和同岁的Kasturbai成婚。
他们育有4个儿子。
1888年,也就是他19岁时,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
房东为他介绍了一家伦敦的素食餐馆,甘地了解并且成为了一个素食主义者。
这可以认为是他有意识选择非暴力的第一步。
他参加了素食社团,并且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他还成立了一个地方分会。
他们致力于研习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经典。
他们鼓励甘地阅读《薄伽梵歌》。
此时,甘地还没有皈依宗教,但是开始阅读关于印度教,天主教和其它宗教著作。
回国后,他取得了英帝国的律师资格。
他试图在孟买作为律师工作。
但是工作没有起色。
1893年4月, 一家印度公司派甘地到南非工作。
他看到印度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的现状,他开始抗议和游说,并成立印度人大会,反对针对南非印度人种族歧视。
中年甘地1913年11月6日,甘地被捕,当时他正领导一群印度矿工在南非游行。
1914年,政府允诺减少在南非对印度人的歧视。
一战时,甘地回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发动运动,号召印度人参加英印陆军。
他认为这样表现对英国的忠诚就会使英国同意印度作为英帝国的一个自治政体而达到印度自治。
但是,这没有成功。
一战后,他参与了国大党的独立运动。
他以他的公民不服从、不合作,和绝食抗议等的政治主张,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他被英国当局多次逮捕。
例如,1922年3月18日,他因为他领导的公民不服从判刑6年,但是只服了2年刑。
甘地排斥英国货”(swadeshi)政策,即抵制外国产的商品,特别是英国产品。
与此相关的还有他的关于所有印度人应该穿土布的宣传。
反对用英国的织布。
甘地宣传说印度妇女,不论贫富,应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织布,来支持独立运动。
1919年的阿姆利则血案(英国政府和雇佣兵向和平政治集会的人群开枪,数以百计的锡克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被杀)后,他支持独立的立场更加坚决。
甘地生平简介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古吉拉特语;MahatmaGandhi,印地语;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年10月02日-1948年0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Gandhi),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
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他的“非暴力”(ahimsa)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虽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
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
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
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
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
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
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
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
反抗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
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视歧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
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
现代印度甘地传记印度历史上有一位领袖,他的名字叫做莫罗班德·卡拉姆钦德·甘地,通称甘地。
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领袖,他为印度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传记的形式,详细介绍现代印度甘地的一生。
1. 出生与成长莫罗班德·卡拉姆钦德·甘地于1869年出生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家境优渥。
甘地在家庭的熏陶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约束。
2. 留学与成名甘地年轻时意识到印度人民正面临着殖民统治和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他决定留学英国,学习法律,以便更好地为印度人民争取权益。
经过几年的学习,甘地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律师,并开始在英国参与印度独立运动的活动。
3. 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是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他认为,通过和平和非暴力的手段来抗击不公正和不平等是最有效的方式。
他领导了许多抗议活动和示威游行,包括撤销英国制定的不公正法律和提高印度人民的社会地位等。
4. 直接行动与生活方式除了抗议活动,甘地还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影响他人。
他坚持穿着简朴的棉布服装,拒绝奢华和浪费。
他提倡经济自给自足,支持印度手工业和农民的发展。
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相关成就与政治进展甘地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成就和政治进展。
他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并在该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次重要的抗议活动。
他曾多次被捕,并在狱中进行了长时间的禁食抗议。
甘地还参与了印巴分治的进程,致力于处理分离主义问题和实现和平共处。
6. 后年与影响甘地在1948年被暗杀,他的离世使印度社会陷入了巨大的悲伤和失落。
然而,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们。
本文以传记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现代印度甘地的一生。
通过详细叙述他的早年成长、留学经历、非暴力抵抗运动、直接行动与生活方式、相关成就与政治进展以及他的影响力,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人生轨迹和其对印度和世界的深远影响。
甘地非暴力抵抗的先驱者甘地(Mahatma Gandhi),被誉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和世界非暴力抵抗的先驱者。
他的非暴力抵抗哲学和实践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甘地的生平事迹、非暴力抵抗理论及其实践、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对甘地作出适当分析和评价。
一、甘地的生平事迹甘地于1869年出生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传统家庭。
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南非,当时印度人在南非受到歧视和压迫。
在南非的岁月中,甘地亲眼见证了印度人的苦难,开始呼吁平等权利和尊严。
回到印度后,甘地积极参与印度独立运动,提出了“非暴力抵抗”和“真理力量”的理论。
他组织了一系列非暴力示威和抵抗运动,如盐法抵抗运动和纺织品抵抗运动。
甘地坚信非暴力是实现正义的最有效方式。
二、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论甘地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理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非暴力抵抗不仅是一种政治战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甘地将非暴力视为人类内在的道德力量,能够启发个体和群体产生积极变革。
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论主张通过和平方式、理性对话和自我牺牲来实现正义和平等。
他强调个人的内在转变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实践甘地在实践中充分展现了非暴力抵抗的力量和智慧。
他通过和平抵抗和公民不服从等方式,向殖民主义者和不公正的法律发起挑战。
著名的盐法抵抗运动是甘地非暴力抵抗实践的典型案例,印度人民纷纷违反英国殖民统治下对盐的征税,以抗议不公平的政策。
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实践广泛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独立运动和社会运动借鉴了他的策略和原则。
马丁·路德·金恩在美国民权运动中也深受甘地思想的启发。
四、甘地的影响甘地被誉为“非暴力革命”的鼻祖,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思想启发了印度独立运动,成为印度国民意识和统一的象征。
其次,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地的社会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甘地资料简介_甘地的轶事甘地原名叫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他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他的父母都是信奉仁爱的印度教的苦行僧人,受父母的影响,甘地一直奉行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甘地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甘地资料简介甘地原名叫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他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他的父母都是信奉仁爱的印度教的苦行僧人,受父母的影响,甘地一直奉行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19岁时,甘地不顾种族歧视,远渡英国的伦敦学习,期间他被伦敦的文明深深折服,一直都感到很自卑,感觉自己和伦敦格格不入,生活的非常迷茫,他曾经也尝试打破苦行僧素食的规则,进行强身健体,然后拯救自己的国家,可是却因为从小受家里影响,已经很难改变了。
甘地被世人尊称为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是印度国家大会党的领袖。
甘地简介中主要介绍了他思想理论是提倡非暴力的抵抗现代政治学说,是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甘地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民族主义者争取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的内部战争,以非战争的方式进行社会变革。
他是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精神支柱。
通过甘地简介人们了解他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意思是精神的力量,公民通过这个方法以和平的方式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甘地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国家的父亲”,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并且将他的生日定做国家的法定节日,以此纪念甘地的贡献。
1948年1月30日,伟大的甘地去世,享年79岁。
甘地的轶事甘地的轶事有许多,其中绝食是甘地的轶事中最经典的事件,甘地多次利用绝食的方式呼吁人们拒绝暴力,试图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无辜的人民。
1947年的9月1日,甘地冒着生命危险以绝食抗议加尔各答暴力事件,78高龄的甘地因绝食体力跟不上,还发生心律不齐的症状,到了夜晚都没有体力说话。
甘地这样绝食是对自己生命的考验,绝食第三天甘地已经坚持不住,最终甘地绝食的消息感动了极端分子,来到甘地的住处承认罪行,甘地因此结束这次历时73小时的绝食行动。
爱与和平的甘地非暴力抗议的先知爱与和平的甘地:非暴力抗议的先知引言:爱与和平是全球共同追求的理念,而甘地则是这一理念的先知和倡导者。
甘地以非暴力抗议方式,领导了印度独立运动,成为世界历史上非暴力抗争的典范。
本文将从甘地的生平、非暴力抗议的原则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探讨爱与和平的甘地,展示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甘地的生平:摩西斯·甘地,普遍被称为甘地,是一位印度独立运动领导者,也是印度国父。
他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印度的波尔班德尔。
甘地接受了律师的训练,并于1893年前往南非工作。
在南非期间,甘地亲身经历了针对印度裔南非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这些事件激励了甘地对平等和公正的渴望,也为他未来的非暴力抗议活动奠定了基础。
回到印度后,甘地加入了印度国民大会,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重要领导者。
他通过和平示威、抗议行动以及民族抵制运动等非暴力手段,努力争取印度人的权利与尊严。
非暴力抗议的原则:甘地以非暴力抗议为核心的原则极大地影响了世界。
他的理念建立在信仰、真理和忍耐上,目标是实现公正和和平。
甘地认为,非暴力是一种力量,其根源在于人类的内在力量和精神力量。
他坚信,通过非暴力手段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谋求公正,可以迎来和平与团结。
甘地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策略涵盖了民族抵制、抗议行动、和平示威以及非合作等多种形式。
他鼓励人们以和平的方式与不公正和不平等作斗争,同时强调通过与权力者对话实现和解的重要性。
影响力:甘地的非暴力抗议理论和实践给予了广大人民以启迪和鼓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首先,甘地的方法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借鉴。
马丁·路德·金、尼尔·曼德拉等知名领导者受到了甘地的思想和实践的启发,将非暴力抗议引入到了美国民权运动和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其次,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念对于和平与冲突解决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甘地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武力解决冲突的范式,提供了一种非暴力的替代方案。
圣雄甘地生平
新甫工作室
本名: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的博尔本德尔的一个印度教家庭。
1888年十九岁的甘地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习法律;
1893年4月甘地到南非工作,看到印度契约佣工和个体商人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被剥夺的现状,他开始抗议和游说,反对针对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
1913年11月6日,甘地因领导一群印度矿工在南非游行而被捕,此后,他先后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4次入狱;
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后,甘地以他的公民不服从、不合作和绝食抗议等的政治主张,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1920年4月当选为印度自治同盟主席;
1921年12月被授予国大党在印度自治同盟里的执行代表。
在他的领导下,国大党重组,制定了新的章程。
新党章规定党的目标是争取独立。
任何人只要交纳一定的象征性费用就可以入党,国大党由一个精英组织转变成了一个大众化政党。
1930年3月21日甘地领导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运动:德里游行,即,从德里到阿赫姆达巴德(Ahmedabad)的路程为400公里的游行,数以千计的人们徒步到海边自己取盐而不给政府交税;
1933年5月8日甘地开始了为期21天的绝食,抗议英国在印度的独裁统治。
绝食是甘地的主要斗争方式,一生中他绝食过14次;
1942年甘地与英国驻印度最后两任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
1948年1月30日刚结束绝食的甘地在前往一个祈祷会的途中被一个印度教狂热分子南度兰姆·高德西枪杀。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印度的非暴力抵抗者甘地甘地,全名圣地亚哥·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是世界历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被人们称为“印度之父”和“非暴力抵抗之父”。
甘地通过非暴力的抵抗方式,领导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为世界树立了一个新的道德典范。
下面将介绍甘地的生平和他的非暴力抵抗理念。
一、甘地的生平甘地于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印度孟买的一个印度教族裔商人家庭。
他接受了传统的印度教教育,但在19岁时,他前往英国留学学习法律。
在英国期间,他受到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克里斯蒂安安宁主义和亨利·戴维·梭罗的思想。
回到印度后,甘地开始从事律师工作,并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二、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念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理念是他整个生命的核心信仰。
他认为,通过和平和非暴力的手段,人们可以实现正义,并改变不公平的社会制度。
甘地主张通过道德力量取代武力,通过忍耐、悔过和自我牺牲来改变世界。
他认为,非暴力不仅仅是避免伤害他人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心力量和精神境界的表达。
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领导了多次非暴力抵抗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盐税抗议、服从法庭抗议和分裂国家抗议。
通过这些非暴力的行动,甘地和印度人民成功地对抗了英国殖民统治,为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他以个人的身体作为示范,亲自参与抗议行动,并鼓励印度人民采取非暴力方式表达诉求。
四、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不仅影响了印度,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他的思想、行动和哲学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并激励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解放运动。
马丁·路德·金、尼尔斯·波尔、艾伦·麦金托什等伟大的社会运动家都受到了甘地的影响。
他们纷纷采用非暴力抵抗的思想和方式,为实现正义和平等而奋斗。
总结:甘地作为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通过他所倡导的非暴力抵抗理念和实际行动,为印度的独立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甘地生平简介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古吉拉特语;MahatmaGandhi,印地语;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年10月02日-1948年0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Gandhi),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
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他的“非暴力”(ahimsa)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虽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
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
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
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
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
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
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
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
反抗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
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视歧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
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
不过,在这种反歧视过程中,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
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
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
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
“一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
1919年3~4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
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成为国大党的现实斗争目标;国大党也因此由一个少数上层分子主要依靠宪政手段从事活动的团体变成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
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也
因此确立。
此后,不论甘地是否在国大党内任职,他始终是国大党的“灵魂”,左右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方向。
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
甘地也身陷囹圄。
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
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
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
运动进行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
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党的工作。
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又因英国政府顽固不肯满足国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
这期间,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
1942年4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
甘地入狱直到1944年5月。
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
但因印、穆两教的分岐对立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
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努力,终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
独立后甘地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却大权旁落,其终身为之奋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阁。
而对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杀与混乱,甘地殚精竭虑,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绝食帮助平息了大规模教派仇杀,自己却成了教派冲突的牺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枪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