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序贯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5
标准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在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的应用评价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被认为是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标准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是常用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案在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标准四联疗法概述标准四联疗法是指由质子泵抑制剂(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次林霉素组成的联合应用方案。
原理是通过PPI抑制胃酸分泌,增加抗生素对幽门螺杆菌的灭活效果。
通常治疗期为10-14天。
标准四联疗法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耐药率相对较低。
二、序贯疗法概述序贯疗法是将PPI和抗生素分阶段应用的治疗方案,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给予PPI和阿莫西林,第二个阶段再加用克拉霉素和次林霉素。
该疗法的原理是通过阶段性的抗生素应用,增加对幽门螺杆菌的杀菌效果。
序贯疗法在一些研究中也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某些地区可能存在耐药率升高的问题。
三、二者的比较1. 治疗效果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一些研究显示,两种方案的根除率均在80%以上,具有相近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耐药性问题在耐药性方面,序贯疗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该疗法采用了两个阶段的抗生素治疗,一些研究显示序贯疗法在一些地区的耐药性明显提高,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而标准四联疗法在大多数研究中显示出较低的耐药率,具有一定的优势。
3. 安全性从安全性方面考虑,两种疗法均较为安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临床实践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治疗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以往未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可以优先考虑使用标准四联疗法,因其耐药率相对较低,并且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的序贯疗法1、概述1987 年Quintiliani 等人提出了抗生素序贯疗法的概念。
随后,序贯疗法,降级疗法和转换疗法等提法也相继出现。
它们虽各有不同含义,但总的可称为序贯疗法。
序为次序或顺序,贯则为连贯、继续,即在采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依次序而连续用药。
这种疗法为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滥用与浪费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用于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泌尿、皮肤软组织损伤等感染,用于治疗小儿肺炎及感染性疾病,安全、有效,已成为当今国内外临床各科、各专业抗菌治疗的一大进展。
2、序贯疗法的种类序贯疗法是一个统称,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序贯疗法狭义的是指同一药物不同剂型间的转换。
如静脉滴入阿莫西林,症状好转后改为阿莫西林口服,静脉应用第2 代或第3 代头孢菌素则口服也用第2 代或第3 代头孢菌素。
⑵转换疗法是同一级抗菌药物不同药物间的转换,如静脉滴入第3 代头孢菌素,转为口服头孢菌素。
⑶降级疗法(降阶梯疗法)是从高一级抗菌药物转为低一级的抗菌药物,如静滴第 3 代头孢菌素,病情好转改为第2代静滴或口服。
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经验性抢救重症感染性疾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要求在治疗初始即选用最佳的广谱抗生素,以覆盖革兰阴性与阳性等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的致病菌,迅速控制感染,即采用抗菌素“一步到位, 重拳出击”的原则。
在用药48~72H,当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改善,体温下降,这时有关细菌学检测与药敏已回报,再调整相应抗生素,换用适宜的相对窄谱的抗菌素。
序贯疗法的共同点是:先从胃肠外给药(静滴、肌肉),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转为口服给药。
实际上这种治疗方法国内儿科早已应用,例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在静滴抗生素控制临床症状后,即停止滴入,为巩固疗效,又口服几天抗生素,实际上就是序贯疗法。
3、药理学依据(1)口服给药也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急重症患儿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都以静脉滴入或间歇给药(每12h 或8h 1 次) 以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杀灭细菌。
序贯治疗序贯治疗又称“转换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和欧洲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指使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静脉注射)2~3天,待临床症状基本稳定、病情改善后,改为口服药物治疗。
1简介序贯治疗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抗菌药物的序贯治疗、抗病毒药物的序贯治疗和抗肿瘤药物的序贯治疗等,其中以抗菌药物的序贯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序贯疗法一般用来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人工周期,从月经期第5天开始,每晚服用己烯雌酚1mg,连服20天,在服药第11天后,每天加服安宫黄体酮6~10mg,两药同时用完停药后3~7天会出血,一般3个周期后可以自发排卵。
2优点序贯治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①序贯治疗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个人和医疗机构的经费支出,节约有限的经济资源,减少患者住院所带来的相关社会劳动力损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序贯治疗与全程输液治疗相比,可以降低20%~30%左右的医疗费用。
②静脉注射药物需要破坏人体血管的完整性,虽然对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具有及时治疗的目的,但难免会带来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输液反应、血管刺激与静脉炎,造成病人的痛苦。
序贯治疗缩短了静脉用药的时间,减少了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3药效学基础1、β内酰胺类药物:此类药物为时间依赖型,即给药期间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时间越长,则抗菌活性越强;但当其血药浓度超过MIC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强其抗菌活性。
因此,这类药物的给药策略是尽量延长给药期间血药浓度超出致病菌MIC的时间。
临床疗效确切的口服抗菌药物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通常应用头孢类抗生素。
2、氟喹诺酮类药物:此类药物的特点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有明显的生物后效应(PAE),可损伤静止期细菌,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序贯疗法的最佳选择。
4临床研究转换时机:序贯疗法在严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应掌握适当时机。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由于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以下是最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确定合理的使用指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确定需要给予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同时要根据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来选择初始抗菌药物。
2.根据细菌药物敏感性选择药物:应尽可能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避免无效的抗菌治疗。
对于常见的致病菌,临床常规的药敏试验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但要注意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和不同科室中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可能存在差异。
3.个体化用药原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狭谱抗菌药物能够对感染菌种产生更好的杀菌作用,同时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
广谱抗菌药物应该作为备用药物,临床应避免过度使用。
5.合理的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对于临床疗效不佳、细菌定植或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抗菌药物序贯疗法。
即在初始治疗无效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更换抗菌药物。
6.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的组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合并使用不仅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还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应在必要时选择经验证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避免滥用。
7.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用药时间:要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尽可能采用最短疗程、最小剂量的原则。
治愈患者后要及时停药,避免延长用药时间和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总之,最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核心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滥用和过度使用的现象,以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掌握药物敏感性监测数据,遵循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原则,保证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更为科学和准确。
2023年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原则
背景介绍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日益严重,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明确的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原则势在必行。
原则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根据感染类型和耐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 仅在确诊感染时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或误用。
3. 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应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
原则二:个体化治疗方案
1.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2.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原则三:联合治疗与序贯疗法
1. 对于复杂感染或多种致病菌存在的情况,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2. 序贯疗法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逐步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
原则四:监测和报告耐药性
1. 建立健全的耐药性监测体系,定期监测细菌耐药性情况。
2. 及时报告耐药性数据,以便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
原则五:患者教育与预防控制
1. 加强患者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教育,提高患者对合理用药的认识。
2. 强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原则六:持续的专业培训
1. 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抗菌药物应用与管理的专业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2. 建立专业团队,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水平。
以上是2023年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原则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提供指导和参考。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四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四)临床应用新方法序贯疗法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是用抗菌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新疗法,指对急性或中、重度感染而住院的病人,先胃肠外给予(一般为静脉给药)抗菌药,待到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明显改善后(一般为3~5天),及时改为口服抗菌药。
一般是将同一种抗菌药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也可以是高级的抗菌药转为低一级的抗菌药或同一级抗菌药不同药物间的转换,因此序贯疗法又称转换疗法、下行疗法、阶梯疗法、顺序疗法、层流疗法、后继治疗。
药物转换时机: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通常分3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在治疗最初2~3天,感染病原尚未明确,此时主要凭经验选择抗生素,并经静脉给药,以使药物迅速到达感染部位。
②第二阶段:在初始治疗后4天左右,此时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致病菌与药敏试验已明确,可选用针对性强的药物继续静脉给药:如已给的抗菌药物治疗使病情好转,在允许的情况下,若能口服即开始口服抗菌药物。
③第三阶段:经治疗7天左右,病情已稳定,可继续口服抗菌药物,尤适用于老年患者。
对于儿童病人,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是决定是否实施序贯治疗的非常有价值的指标。
静脉抗菌药物治疗48~72小时,90%患儿体温下降,白细胞恢复正常,提示可实行序贯治疗。
国外有学者提出序贯疗法改为口服用药的临床标准:①体温正常至少达24小时:②与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已得到改善或控制;③不存在感染的合并症或并发症;④无细菌耐药的高危因素:⑤外周血白细胞计类和分类已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⑥无胃肠道吸收障碍,包括呕吐或腹泻等;⑦对换用的抗生素无过敏等禁忌证。
后序药物的选择:不是所有药物均可作为序贯疗法用药,只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才能用于序贯治疗。
这些药物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50%),在感染部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并与静脉制剂有相同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还要有很好的耐受性与依从性。
应用抗生素序贯疗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于序贯疗法安全、有效而且符合成本一效益的原则,所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必须在正确的时间选择适当的患者实施序贯疗法由于序贯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所以选择合适的患者至关重要。
在过去十几年静脉一口服转换的标准不断改进,但是各医疗机构的标准有所差异。
例如,美国Duke大学医学中心静脉一口服转换的标准为:①不存在需要注射给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无论是经验治疗或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这些疾病包括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热、严重免疫损伤宿主感染、急性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脓毒血症性休克或播散性病毒感染,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②不存在严重感染或危及生命的感染;③感染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已显著改善或消失;④患者24h内体温正常或最高体温不超过37.9%2;⑤重复检测,连续2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⑥胃肠道功能恢复,药物吸收正常,无呕吐、腹泻或其它胃肠道功能异常;⑦患者能够接受口服治疗(口服或鼻饲)。
而英国Ta de大学教学医院Kings Cross Hospital的标准则较为简单:①连续2次或多次无脓毒血症持续存在的证据,如体温>38℃、脉搏>90/min、呼吸>20/min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109/L或>12×109/L;②患者无粒细胞缺乏,即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③无特别需要静脉用药的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等;④有满意口服制剂可供使用;⑤有可供使用的口服途径,而且无呕吐或胃肠道吸收不良。
这些标准指导El服转换的核心原则是相同的。
部分机构的转换标准中还包括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或显著降低。
在前瞻性研究中,已经对转换时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确认。
例如,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临床病情稳定的平均时间为3d(温度<38.3℃,心率<100/rain,心收缩压>12.0kPa(90mmHg),氧饱和度>0.9,能够正常进食和恢复正常精神状态)。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比较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上对其治疗常常采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
那么,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到底如何?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比较研究,本文将对该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分为红霉素组和阿奇霉素组,每组50例,均为单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
红霉素组:使用红霉素静脉注射,每日3次,剂量为10~20mg/kg,疗程7~10天。
阿奇霉素组:使用阿奇霉素口服,每日一次,剂量为10~20mg/kg,疗程7~10天。
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24小时内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肺部感染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
三、结果红霉素组:治疗前24小时内,32例患儿体温恢复正常,7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体温恢复时间为1~3天,平均2.3天;肺部感染症状改善明显,无并发症发生。
阿奇霉素组:治疗前24小时内,39例患儿体温恢复正常,8例症状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体温恢复时间为1~4天,平均2.7天;肺部感染症状改善明显,无并发症发生。
两组在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肺部感染症状改善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都是常用的抗菌药物,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有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红霉素序贯疗法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肺部感染症状改善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两者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有效药物选项。
五、结论在本次研究中,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相当。
对于无特殊禁忌症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以上两种药物均可以作为治疗选项。
对于临床实际中的个体患者,还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过去病史等因素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试题一、名词解释1、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2、序贯疗法:在抗菌药物治疗中,先用静脉给药,在控制急性感染后可改为口服疗法继续治疗。
3、杀菌药:是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4、抑菌药: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5、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6、降阶梯疗法:对于病原菌未明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先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广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以后根据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或临床疗效,换用窄谱药物或转为单药治疗,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并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发生的二重感染不良反应。
二、填空题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4、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医务、药学等部门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5、二级医疗机构要求至少配备工名临床药师;三级医疗机构要求至少配备5名临床药师。
6、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7、围手术期预防给药时机:头孢类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要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幽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
蓝红
【期刊名称】《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年(卷),期】1998(019)005
【摘要】按照传统的观点,抗生素给药途径的选择主要依据于病人感染的严重程度,轻中度感染可口服给药,重度感染则应采用静脉内给药(静注或静滴).但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菌药物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及随后进行的研究,却大大扩展了口服抗菌药治疗重度感染的领域,本文对这一疗法的概念、药效学基础、临床疗效及意义加以综述.
【总页数】4页(P338-341)
【作者】蓝红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
【相关文献】
1.抗菌药物序贯疗法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细菌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及对PCT、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J], 张谦
2.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治疗细菌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J], 文政;廖莉;廖伟
3.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分析 [J], 高君
4.比较莫西沙星序贯疗法与常规抗菌药物治疗AECOPD的疗效 [J], 罗霄云
5.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治疗细菌感染所致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J], 陈桂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