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荀子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35
荀子中的哲学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其所著的《荀子》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从荀子哲学的基本观点、伦理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荀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生而具备一种本能的冲动,即“恶”,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加以改善,则人的本性就是恶性的。
但荀子并不认为人一定要被恶所驱使,他提出了“性即是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虽恶,但是人也具有驾驭本性的能力,只有通过学习和修行,使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得到深刻的反思和提升,才能真正地理性合一,达到人性的完善。
同时,荀子也提出了“天命论”,认为一切都受到天命的支配,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命运都是受到天定的。
因此,人类社会的秩序和个人的命运,无法完全由人类自己来决定和影响,而是受到天命的约束和支配。
二、荀子哲学的伦理道德观在荀子看来,人生来就带有一定的本能冲动,即“恶”,这种冲动需要得到约束和调适,才能使人类社会有序安定。
荀子提出的伦理道德观主要包括“性恶论”、“面假论”和“和为贵论”。
荀子认为,人性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缺陷就是所谓的“恶”,而形成这种“恶”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欲望无限膨胀。
他提出了“面假论”,即人在社会中需要学会面对各种危机和机遇,适应社会的变化。
同时,人也需要学会“假”,即在社会交往中,需要掩饰自己的情感冲动,以达成各种目的。
荀子也提出了“和为贵论”,认为人类的本性应该通过教育和学习等方式,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实现整体的繁荣和稳定。
他主张人类社会应该遵循正义、公平、克制等原则,以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荀子哲学的政治观荀子主张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唯有君主才能居于主导地位,使整个国家得到稳定和统一。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有仁爱、博爱、公正等各种美德,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良好的榜样。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哲学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哲学原文荀子的哲学思想总结为以“性恶论”、“性善论”和“性无善恶论”三大主要观点。
下面将以这三个观点为线索,对荀子的哲学原文进行解析。
1. “性恶论”“曲成器而成谓之性,人之性也,品物与也。
”(荀子《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类是没有道德标准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改变自己的恶性。
他将人类的本性比作一块未被打磨的玉石,只有通过加工,才能使其变得珍贵。
这个观点表达了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以及人类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观点。
2. “性善论”“性之善恶,犹白黑也。
”(荀子《劝学》)荀子同时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其实是善的。
他比喻人的本性就像黑白两种颜色一样,虽然都属于本性,但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将其发展成善的一面。
他强调,人类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达到善的境界。
3. “性无善恶论”“君子之性,其去私也。
”(荀子《正名》)荀子还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他认为人性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教化,才能使人性趋向善,远离恶。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正名教化来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二、荀子哲学解析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修养人性、教育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1. 人的道德修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使人性向善。
他提出了“人虽有恶,可以改之”的观点。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人类才能拥有道德和品性。
2. 君主的治理原则荀子的思想中,对君主的治理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责任是以身作则,通过德行和道德教化,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平。
他提倡以仁义为主导的统治方式,认为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通过正名教化的手段来让国家达到和谐的境界。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摘要】《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摘要: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
本文从荀子的生平和思想渊源入手,探讨了他的人性观、道德观、政治思想、天人观以及教育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他主张天命和人事相结合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人民的奉献;他的天人观中体现了尊重天命和人的自主性的平衡;在教育方面,荀子提倡以教化来塑造人的品行。
文章总结了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现实意义和当代的启示。
荀子思想的深远影响使其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荀子,哲学思想,人性观,道德观,政治思想,天人观,教育思想,影响,现实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荀子生平荀子(约前310-约前235),名冉,字正明,博学多才,被誉为"言传之贤"。
荀子出生于鲁国,成长于齐国,后来在赵国担任过宰相。
荀子自幼聪慧过人,师从荣辱著名的儒家学者荣誉男和苏听书,深受其影响。
在政治上,荀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主张“立政以道”,认为天下需要有严格的法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修养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品德。
荀子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1.2 荀子的思想渊源荀子的思想渊源包括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认为孔子教化之道能够挽救世道败坏的当世之人。
他钦孔子之道德教化之威,但同时也认为孔子的教化之道并非完备,因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除了孔子之外,荀子的思想还受到了老子和庄子的影响。
在荀子看来,老庄的思想虽然崇尚自然,但缺乏积极的改造和教化之力,无法解决人性恶劣的问题。
荀子综合吸收了孔子、老子和庄子的优点,提出了辩证的人性观和道德观,以及他独特的政治和教育思想。
荀子的思想渊源既继承了先哲之长,又有所创新,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正文2.1 荀子的人性观荀子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本性、人性的善恶、以及人的修养方面的思考。
荀子的哲学观中文学院0903班黄凡 41号荀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他唯物主义的思想。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荀子哲学的现代管理思想阐释关键词:荀子儒学虚壹而静天人相分性恶论1 先秦儒学的发展哲学产生于古希腊,但中国古代哲学也闪耀着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哲学更是独树一帜。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先秦三儒”,开拓了中国儒学两千年的基业,也对世界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孟子和荀子在对孔子思想的继承的前提下又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主张,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先秦儒学五彩斑斓的局面,为后世儒学百花争艳的展开创立了平台。
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但并不是儒的开创者。
儒,或者以儒为职业的人,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大都是殷人后裔。
《说文》称:“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殷亡国后,周人采取了灭其国不灭其族的做法,将殷人安置在一块划出的地盘。
在春秋时,周礼已经衰落,散于民间,但许多人即使知道周礼而不按周礼的要求去做。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复周礼,周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依靠这种礼,各个阶层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
孔子死后,“儒分有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孟子受教于孔子之孙子思,成年后仿效孔子在家乡授徒讲学,四十岁之后开始出仕,开始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主张。
孔子是一个敦厚长者,性格温和,而孟子个性强烈,以好辩著称。
性善论是孟子的一大发明,也是孟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
2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主张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少年后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声望很高,对儒家的《诗》、《礼》、《易》、《春秋》都很有研究,一度应聘入秦,又曾在赵国“议兵”,弟子甚多,法家著名代表韩非、李斯均出自其门下。
荀子对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儒家内部的其他学派均有所批评,独崇孔子,认为只有孔子的学说才能够“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
”荀子和孟子的思想都源于孔子,但孟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仁学,荀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礼学。
中国哲学史荀子哲学有一位思想家,继孔孟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以外在约束来规范社会上人们的行为;他又提出“人性恶”的理论,论证了礼法思想存在的必要性。
他尊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他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却教出了两个后来开创了法家学派的学生。
他,就是荀子。
一、荀子生平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或孙卿子。
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祭酒,指学宫中名望崇高的、在祭祀时举酒祭神的老师,是学宫的领导者。
)后被楚国春申君赏识,举荐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子在兰陵郡定居著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二、隆礼思想战国末期,七雄逐鹿,合纵连横。
各诸侯国推行耕战政策,我国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荀子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想,即“礼”、“法”思想,希望通过礼仪道德的外在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使社会更有序,国家更强大。
荀子认为:宇宙万物有秩序,社会亦有秩序。
这主要表现在:天、地、君、亲、师。
我国古代对天地一直怀有极大的尊敬之心,故历代帝王均设有天坛、地坛以祭祀之。
君,指国君。
亲,指父母、双亲。
师,指师长、老师。
儒家祭祀这五类神明,与道家祭祀天地七十二全神形成鲜明对比。
荀子认为,要人们都承认并遵循社会中的秩序,使社会有秩序,需要依靠礼治。
第六节荀子思想的审美蕴涵•人们一般会习惯地认为,儒家自古尊重文化传统,其实未必。
作为儒学中人,荀子就有批判传统的一面。
•荀子对孔子学生子张、子夏、子游以及子思与孟轲,都大为不满,称其为“贱儒”或有“罪”。
荀子又批判墨子的“兼爱”、“节用”与“非乐”,同时对法家的慎到、田骈、申不害与名家的惠施等人,也颇有微词。
•荀子对前人与时贤的学术,也是一百个不满意,他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解蔽》)•荀子提出了“解蔽”的口号。
荀子的批判,未必处处中肯,然而,他这样的“问题意识”与思维方式,却为他自己的新颖见解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与战国末期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兼容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兵农与名诸说相对应,荀子在综合诸子之学方面也作了努力,荀学这一时代新学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汉代的审美观念。
•荀学的美学精神因素,建构在他的“化性而起伪”的哲学基础之上,荀子哲学的主要命题,仍是天人关系。
•这一命题,包括两大问题: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二,人性与人格的自然本性与人文属性的关系。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荀子摒弃了孔子“畏天命”与孟子“知天命”的思想,不承认“天”有人格神的意义,把孔、孟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倒,提出与论证他自己的“天人之分”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圣人矣。
(《荀子·天论》)•天的运行有其自身的常则,与人生社会中的“尧存”、“桀亡”不构成因果关系,因而天、人是相分的。
•《天论》篇还说,“治乱非天也”、“治乱非地也”。
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是中国哲学史认识论的真正起始,它在思维上将对象(天)与主体(人)分开,具有重大的思想与思维的双重价值。
•在孔孟包括在《易传》那里,圣人与大人的第一人格标准,是须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而且这种圣人与大人之本身,就是与“天”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