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6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学习的意义 3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 北京 100872摘要 :学习《资本论》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 , 而是要运用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研究和分析现实问题。
本文批驳了人们对《资本论》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 , 并讨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逻辑结构。
关键词 :《资本论》 ; 研究对象 ; 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 :F0-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2 11-26-07一、学习《资本论》的意义当前 , 在一些高等学校或在一些理论研究单位 , 有很多人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 , 没有重新学习的必要。
由于受到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 社会上也出现了《资本论》过时论。
有些人还认为 , 《资本论》或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破坏旧世界的一种革命的学说 , 而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 , 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必要去学习和研究它。
那么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 学习《资本论》有什么意义 , 这一问题需要首先加以说明。
从大的方面来说 ,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 我们的整个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总书记在“ 七・一”讲话中 , 有几个地方谈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意义。
比如 , 他说“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 ,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 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 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 ,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批判旧世界的革命的强大武器 , 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在另一个地方 , 江泽民总书记又说:“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 否则 , 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 就会归于失败。
《资本论研读》常见问题及解答绪论1、《资本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谈谈其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答: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已经在英国确立;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开始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指南;《资本论》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伟大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是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强大武器。
2、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
答:马克思主要以比较成熟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考察对象,其研究对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商品——货币——资本(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工资(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资本的积累过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现代殖民理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思转、周转周期、劳动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生息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的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资本主义信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三位一体的公式;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阶级)3、我们应从《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什么样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的治学精神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革命的批判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陆凤林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性的要求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程。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
《资本论》的前三卷,马克思称为理论部分。
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抽象法。
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
数量分析方法。
说明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变化。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区别四、为什么要学习《资本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资本论》的方法理论启示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最主要著作的方法论,亦可视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部著作的创作是以科学的研究现实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逻辑作为基础的。
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体方法。
《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它的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资本论》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它可以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两部分。
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把世界的发展看做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两部分,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主观辩证法则指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
《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马克思引用的考夫曼的话,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从事经济科学的研究就在于发现和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一般精神生活,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要正确认识经济规律的特点和性质,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有的规律;经济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阐明一定社会形态的发生、生存、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它为什么必然由更高级的社会代替。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摘要: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主要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的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
《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关键词:生产方式;商品生产;研究对象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11―0001―05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非常明确。
他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然而,由于研究者对《资本论》中“生产方式”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因而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影响《资本论》研究的深入,也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
本文从《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重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并进而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新释对《资本论》研究对象产生的分歧主要源于对“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需要从准确理解《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
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1、《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研究对象:“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
”目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2、《资本论》的方法。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方法的运用,是通过科学抽象法和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而得到和具体贯彻的。
”a)在形式上,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不同b)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建立的基础不同(马克思——唯物主义;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特征不同(马克思——革命;黑格尔——保守)●矛盾分析法——分析&综合;现象&本质;形式&内容3、《资本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运行、发展以及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同时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以及人类社会普遍使用的经济规律,并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基础上,符合逻辑地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
实际意义:在今天,无论是从事现代资本主义研究,抑或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以《资本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一章1、为什么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富裕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从分析商品开始。
①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逻辑过程);②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商品生产开始的(历史过程);③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应作为叙述的起点,从对之的分析入手,才能分析更为复杂的内容。
2、使用价值的特点有哪些?①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即物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的属性;不能脱离商品而存在②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③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着(永恒范畴),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都属自然范畴;④使用价值在使用和消费中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供生产者自己使用和消费的,它通过交换供给别人使用,因此也有社会性质的一面。
读《资本论》有感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____》。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____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____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资本论研究对象《资本论》是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著的一本经济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该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这个话题。
首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济制度。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内部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无偿占有劳动产品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摆脱资本主义的压迫。
其次,《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包括资本的运行规律。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运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不断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这种追逐利润的竞争,会导致市场竞争的激化和生产过剩的现象。
同时,马克思还分析了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利润率下降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自身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渐尖锐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危机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反复发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内部矛盾,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本著作至今仍然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变革的方向。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发布时间:2021-12-14T06:43:41.05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裴斯怡[导读] 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裴斯怡宁波市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从《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出发,同时探讨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最后深入研究《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来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资本论》。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体系结构一、《资本论》的贡献及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几百年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对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自《资本论》的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学原理和哲学价值仍然有着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一)《资本论》的贡献《资本论》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经济体系范本,《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阅读了《资本论》后的优秀读书心得五篇阅读了《资本论》后的优秀读书心得1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资本论》研究对象、方法、逻辑
按照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资本论》完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资本论》体系构造上的具体体现。
唯物史观决定了《资本论》第一卷首先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完整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从生产力出发,并结合上层建筑的作用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经典范例。
第二卷,将直接生产过程与狭义的流通过程结合起来,完整地考察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以及实现这个过程的条件。
第三卷在前两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正是在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这个总过程中,剩余价值分配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其中。
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各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以及土地所有权各自通过何种形式和途径分别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且系统地批判了依据呈现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表现上的现象所产生的各种资本拜物教观念,而“三位一体公式”正是这种资本拜物教的集中体现。
《资本论》是由三大理论卷所构成的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在各个层面的表现,是《资本论》的主旨。
正是根据唯物辩证法,《资本论》详尽地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包括产生的必然性和最终被取代的必然性),这是《资本论》的理论核心。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周伟萍来源:《财讯》2016年第29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资本论》中的生产过剩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这一规律在去掉其资本主义性质后,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文将总结《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及当代价值,并分析《资本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及当代价值(1)《资本论》的贡献。
《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能够科学地、首尾一贯地对资本主义经济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见。
第一,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克服了重商主义者、配第和重农主义者所主张的只有对外贸易、生产金银的劳动或农业劳动才是财富来源的观点,第一次把价值归结为一般劳动。
但由于受方法论和世界观的限制,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重的、在有些问题的论述上是混乱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立的,包括诸多范畴,如:商品的二重性,价值规律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从分析商品的二重性入手,最先揭示了商品的内部矛盾,其中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一切矛盾的根源。
价值、使用价值和其物质承担者价格的区分,形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形式学说。
价值形式学说的创立,从历史和逻辑上阐明了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科学地说明了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之间的矛盾,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贯彻到底。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基于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规律的学说。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价值增值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论》是马克思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和剥削关系。
首先,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是指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马克思以商品和货币为中心,分析了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等经济现象,揭示了商品交换和利润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是基于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实现资本增殖。
其次,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和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卖出劳动力为生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人化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劳动的社会化和剩余价值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崩溃。
最后,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对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和剥削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马克思指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形式,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资本家能够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对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揭示了剥削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反抗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和剥削关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超越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摘要: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主要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的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
《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的研究,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关键词:生产方式;商品生产;研究对象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11―0001―05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非常明确。
他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然而,由于研究者对《资本论》中“生产方式”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因而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仅影响《资本论》研究的深入,也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
本文从《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重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并进而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新释对《资本论》研究对象产生的分歧主要源于对“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究竟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需要从准确理解《资本论》中生产方式的含义人手。
查阅《资本论》文本,可以发现“生产方式”一词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是指生产方法、技术方式、协作方式等。
这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
这种含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等篇使用得非常频繁。
试举两例。
马克思指出:“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的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
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
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
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
”显然,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生产方式的含义是指生产皮鞋的方法。
又如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说:“一个鞋匠使用一定的手段,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内可以做一双皮靴。
如果他要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做两双皮靴,他的劳动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一倍。
不改变他的劳动资料或他的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
因此,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
”同样,马克思在这里还是从物质产品生产方法的角度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或者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等,那就和马克思的原意大相径庭了。
类似的用法在《资本论》中还有多处,虽然马克思有时指生产方法,有时指生产条件,有时指技术方式,但它们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法,这是毫无疑义的。
二是指物质生产所采取的社会形式。
人们_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生产、交换物质资料所采取的形式是不同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特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或称自然经济;一种是商品生产,或称商品经济。
至于未来社会的“与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形式”还在探索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论》使用的生产方式的第二种含义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商品生产和未来社会的“与商品生产截然相反的生产”。
由于研究对象的界定,马克思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生产方式”,更多地是指商品生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把商品生产当作生产方式的同义词来使用。
例如,马克思指出:“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
因此,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即消失了。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把商品生产看作是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有人认为这里生产方式不是指商品生产,而是指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果真如此吗?在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中,这段文字被译为:“对这种历史规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
这段译文则更清楚地证明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方式。
更为充分的证据还表现在马克思亲自校订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里。
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和德文第四版相比,在生产方式一词的使用上有多处修改,其中有两处在德文版中使用的是“商品生产”,而在法文版中,马克思则将“商品生产”改为“生产方式”。
如在《资本论》德文第四版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时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在法文版第一卷中,这段文字被改为“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拜物教是同这种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这处改动清楚地表明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就是一种生产方式。
马克思不仅把商品生产看成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且把商品生产看作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马克思指出:“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们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并且采取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式――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生产形式所独具的这种特点,在受商品生产关系束缚的人们看来,无论在上述发现以前或以后,都是永远不变的”。
这里马克思虽然没使用特殊生产方式而用特殊生产形式,但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法文版第一卷中,马克思则讲得非常清楚。
马克思指出“每个商品都是一个符号,因为它只有作为在生产它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才是价值。
但是,当人们只把物在特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社会性质,或者说,把劳动的社会规定在特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物的性质看成是单纯的符号时,他们就使这些性质具有了被所谓人们的普遍同意所认可的约定俗成的虚构的意义。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将商品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和其它生产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弄清了和商品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相对称的其它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定。
在孤岛上的鲁滨逊的生产、中世纪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农村家长制生产、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等这些生产方式中,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只有在商品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者才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同等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才会发生商品拜物教。
三是指与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劳动形式相结合所形成的决定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种规定性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生产之中。
物质资料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形式如自给自足生产、商品生产和产品生产,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且可以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存在于几个社会形态之中,但它并不决定某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因为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可以和某些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劳动形式相结合,构成决定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个别的-生产方式。
如自给自足的生产可以和奴隶制、奴隶劳动相结合形成“古代的”生产方式,也可以和封建所有制、徭役劳动等形式形成“封建的”生产方式。
商品生产可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相结合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也可以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局部联合劳动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生产方式的第三种含义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于研究范围的界定,在这类意义上使用的生产方式大都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资本论》中,第三种意义上使用的“生产方式”一词,一般都用“资本主义”、“封建的”等定语来限定。
这种意义的“生产方式”,一般又可以和经济制度互换。
在马克思校订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就把德文版中的若干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把德文版中若干处“资本主义制度”改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生产方式由于包括前两种含义的生产方式,因而马克思也经常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为“资本主义生产”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据初步统计,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将德文版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用法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有13处,将“资本主义生产”改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1处。
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是通用的。
《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关于研究对象那段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方式,而且这种物质生产采取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这种生产方式从第一种含义来讲,经历了三个阶段,采取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三种主要形式;从第二种含义来讲,主要采用商品生产这种形式;从第三种含义来讲,主要是指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
这样,“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段话可以理解为,《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说得繁琐一点,《资本论》研究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以及和这种商品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种解释,意思是明确了,确实有助于加深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理解,但总不如马克思的原话内涵深刻。
二、《资本论》叙述过程对研究对象的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因此,马克思要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形式的商品生产”。
《资本论》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因为,“在古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等等生产方式下,产品变为商品,从而人作为商品生产者而存在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