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斜面的作用实验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370.00 KB
- 文档页数:1
2024年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实验一:物体的反射和折射教学目标:了解物体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内容:用小镜子、白纸、手电筒等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实验步骤:1. 把小镜子竖起来,放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在小镜子上。
2. 把白纸放在桌子上,调整小镜子的角度,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3. 把小镜子倒置,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4. 运用所学的光的传播规律,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了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教学目标: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及原因,能够区分水的三态。
实验内容:用火炉、水和冰块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火炉,将火炉加热至适当温度。
2. 将水放在锅中,加热至100摄氏度,观察水的变化。
3. 将锅中的水冷却至0摄氏度,观察水的变化。
4. 将冷却后的水放入容器中,放在冰箱中冷冻,观察水的变化。
5. 运用所学的水的三态变化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及原因,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了水的三态变化原理。
实验三:电流的通路与开关的作用教学目标:了解电流的通路和开关的作用,掌握电流的流动规律。
实验内容:用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的通路和开关的作用。
实验步骤:1. 连接一个电池、一个灯泡和导线,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 在导线上设置一个开关,接通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3. 断开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4. 运用所学的电流的流动规律,解释实验现象。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电流的通路和开关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了电流的流动规律。
实验四:空气的压力教学目标:了解空气的压力及其变化,掌握空气压力的实验方法。
实验内容:用吸管和水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压力变化。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吸管,用手封住一个开口,将吸管的其他一端放入水中。
《斜面的作用》教学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能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实验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2、教学难点:能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桶一个,厚实的大木板一块(较长)。
2、学生(个人或每组)准备: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平整光滑,长度为 50 厘米的木板和四块高低不同的木块),重物(载重小车和一盒钩码),测力计(平板),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四、学习环节及习题设计学习环节及习题设计(学案)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活动一:推水桶[ 出示一桶矿泉水 ] 提问:谁能把这桶水搬到这桌上来?教师指导活动设计(教案)1、教师先请一男生提,再请一女生提,估计女生有困难,(这时教师出示一块木板),你能利用这块木板,把水桶放上桌子?学生反馈交流,并让该女生去操作,通过木板把水推到桌面上。
后问: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一定会体会到使用木板更省力了。
教师接着描述:看来这木板还真有些省力的作用,其实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板书:斜面)2、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感觉到利用斜面来搬水能怎样?学生一定会说省力。
(在黑板上画出斜面实验图,并板书:斜面能省力,同时揭示课题并板书: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引入最好控制在 5 分钟以内。
1、那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这些推测到底对二、自主实验,探究问题不对呢?到底斜面是否真能省力?(多媒体显示这个问题)我们又能不能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证明这些问题呢?你看我们桌子上也有材料,活动二:斜面的作用[ 出示小组活动材料 ] 到底斜面是否真能省力?(多媒体展示这个问题,我们又能不能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证明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验证这个问题。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斜面的作用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斜面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斜面作用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斜面的定义。
斜面的作用。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斜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有什么特点?”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斜面的了解。
1.3.2 讲解讲解斜面的定义,即一个平面倾斜的表面。
引导学生思考斜面的作用,例如:方便运输、节省力量等。
1.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找到的实例。
第二章:探究斜面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斜面作用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斜面作用的应用。
2.3 教学过程2.3.1 实验准备提供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以及不同质量的物体。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斜面和物体进行实验。
2.3.2 实验过程学生将物体放在斜面顶端,观察物体沿斜面滑下的情况。
学生记录不同斜面倾斜角度下物体的滑下距离。
2.3.3 结果分析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斜面倾斜角度对物体滑下距离的影响。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斜面倾斜角度越小,物体滑下距离越远,斜面作用越明显。
2.3.4 应用拓展学生思考斜面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滑雪场、斜坡道路等。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找到的实例。
第三章:斜面的历史与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斜面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斜面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斜面在古代的应用,如斜坡道路、斜面运输等。
斜面在现代的应用,如滑雪场、滚梯等。
3.3 教学过程3.3.1 讲解讲解斜面在古代的应用实例,如斜坡道路的建设,帮助人们节省力量,提高运输效率。
3.3.2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斜面在现代社会中的其他应用实例。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找到的实例。
第四章:斜面的设计与创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斜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自己的斜面。
斜面的作用实验步骤
咱来做个超有趣的斜面作用实验呀。
先准备好材料,得有一块木板,一个小盒子或者小木块当重物,还有能垫高木板一端的东西,像书本就很合适。
把木板平放在地上,把小盒子放在木板的一端。
这时候呀,你就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盒子,沿着木板水平的方向慢慢拉,眼睛盯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看看把小盒子拉动需要多大的力,记下来这个数值哦。
接下来呢,把书本垫在木板的一端,让木板形成一个斜面。
再把小盒子放在斜面的下端。
然后呀,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盒子沿着斜面往上拉,同样要慢慢拉哦,再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个示数就是沿着斜面拉小盒子需要的力,也把这个数值记好。
你对比一下这两个数值就会发现,沿着斜面拉小盒子用的力比在水平木板上直接拉小盒子用的力要小呢。
这就说明斜面是有作用的呀,它可以让我们更省力地把物体拉到一定的高度。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呀,一定要注意几个小细节哦。
拉小盒子的时候速度要均匀,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比较准确。
还有呢,读数的时候眼睛要平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可不能读错啦。
这个小实验是不是很简单又很有趣呢?通过这个实验,咱们就清楚地看到了斜面在省力方面的神奇作用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斜面》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探究斜面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他们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斜面的原理和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掌握斜面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斜面的原理。
2.难点:斜面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斜面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块、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体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斜面吗?斜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研究斜面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斜面,进行实验。
2.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3.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斜面原理。
例如:“同学们,你们发现斜面倾斜程度不同,物体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生活中利用斜面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斜面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
提问:“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有什么好方法?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
(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
(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斜面的作用》教学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能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实验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2、教学难点:能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桶一个,厚实的大木板一块(较长)。
2、学生(个人或每组)准备: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平整光滑,长度为50
厘米的木板和四块高低不同的木块),重物(载重小车和一盒钩码),测力计(平板),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7《斜面的作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斜面的作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斜面在提升物体时所起的作用,以及斜面的倾斜程度与提升物体所需力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斜面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斜面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斜面的作用及其原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斜面的作用及其原理。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斜面的作用及其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斜面、小车、球、尺子、记录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斜面的作用。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装置,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斜面的应用领域,以及如何设计斜面来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面的作用和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斜面倾斜程度与提升物体所需力量之间的关系。
8.板书(5分钟)斜面的作用及其原理。
教学过程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斜面的作用及其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分析:在《斜面的作用》这一节课中,教学情境主要包括实验情境和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