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总序(精)
- 格式:ppt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11
《激流》总序(作者、内容、写法)作者:巴金。
内容:“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
它是一个‘搏斗’。
我们生活来做什么?·······‘为的是来征服它’”。
写法:象征手法——“激流”象征了生活,因为激流具有生活的两个明显特征:起伏激荡,不断向前。
“我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
……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在生活的激流中,作家践行的心路历程是:搏斗、征服与追求信仰。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作者、名句)作者:帕斯卡尔(法国)名句:1、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2、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3、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4、人类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
《世间最美的坟墓》(作者、内容、情感、写法)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内容:墓的外形:朴素美。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墓的实质:人格美。
情感: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
写法:对比+衬托对比: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与托尔斯泰的朴素进行对比,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墓地的朴素与人格的伟大本身也构成对比。
)衬托: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老人与海》(作者、内容、手法)作者:海明威(美国),“冰山”理论内容:《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
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可是在返航的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激流》总序徐汇中学霍存月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体会平和文字下面蕴含的汹涌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2、懂得本文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在表现作者认识,寄托作者追求,并使这种认识与追求具象化的作用。
教学重点:“激流”的物象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准备1、看影视,读作品:增加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社会生活特别是家族生活——坎坷、动荡、激变的生活的感性认识,从中揣测以《家》为代表的《激流》的命名心迹于寄寓。
2、阅读推荐散文:鲁迅的《雪》,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孙犁的《采蒲台的苇》等3、查阅作者及其作品相关资料。
二、课堂导入由阅读的推荐作品概括共同写法:通过物象描写表现作者寄寓。
三、学生激情朗读全文四、说物象,话寄寓1、介绍本序的出炉情况本序是作者为自己创作的小说《春梦》写的“小引”,写完此序后改小说题为《激流》,后又改为《家》,后连续写下《春》、《秋》,合起来“急流三部曲”。
创作《激流》之际,巴金年仅27岁,血气方刚,充满朝气,富于进取心和乐观精神,对生活怀着浪漫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
告诉了人们生命的真谛:生活是激流,这股激流扬起的水花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然而始终朝着“唯一的海”奔去,决不停止。
我们不能够确定地知道“这唯一的海是什么”,但总能够在生活急流的搏斗中懂得很多事情。
2、找出“激流”物象特征描述的句子3、探究物象的具体寓意(可采用点评方式进行)第二段:“它是一个搏斗”——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价值。
不做命运生活的奴隶。
第三段:“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这也是一种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人生激情。
第四段:生活的激流也是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人生激情。
奔腾喧嚣的生活激流体现了作者不甘庸庸碌碌打发日子的生命激情的喷发逬射。
第五段:“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这是巴金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生命动力。
巴金《激流三部曲》巴金的写作生涯,我独胆用下面两句话来概括:作文《家》《春》《秋》,做人《随想录》!《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更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了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小说写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觉新、觉民、琴、梅、瑞珏、鸣凤、淑英、淑华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家》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巴金原初的写作意图.“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三部曲的第二部《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表妹的悲剧事件.同样写的是爱情,但和《家》中所描写的内容已有显著不同.《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与批判.这里,《春》实际是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同时,在另一方面,它也使读者看到,反叛者的队伍扩大了.旧家庭的统治者也转到第二代克明的身上.但统治力量已经大大减弱了.三部曲的最后的一部《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主要是通过对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个高家已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运上,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群的堕落.在这里,着重抨击了专制主义假手封建礼教腐蚀、摧残青少年的罪恶.《秋》的主题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巴金被誉为“中国的卢梭”,一点也不过分.他在的《随想录》里中体现出的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切忏悔,勇于剖析自我,说真话的精神,和卢梭在《忏悔录》里的精神状态很相似.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还有很多巴金的文学作品,都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传诵.在这些作品里,巴金总是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读者.如今,巴金老人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思想和文学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财库.就如他的朋友说的那样:巴金先生是一只雄健的鹰,他即使一言不发,也是一种威严,一种力量.在我们头顶的天空,始终有一颗被命名为“巴金”的行星闪光.只要社会还需要蹒跚前进,只要文明还需要薪火相传,他当年许多探索性的思考和他始终表达着的良心,还会闪烁着先知般的光芒.他因为看清了旧世界的真面目,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从黑漆大门的公馆里跑出来;在巴黎圣母院的孤寂钟声里,那心头的火从笔端喷出来,逼着他写起了小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为人类的不幸命运而痛哭,都带给当时的青年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巴金老人家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却永久地留给了我们且启迪后人,尤其是他那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更值得后人去学习!。
《激流三部曲》读后感《激流三部曲》读后感1《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爷爷的代表作,它分为《家》、《春》、《秋》三部。
这三部书讲述了民国时期高家三兄弟——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的故事。
高家原本是个和睦的大家庭,但是最终却分开了。
其中的一些事情使我感到气氛。
祖父刚刚过世,瑞珏又即将要生产了,陈姨太、四嫂等人说:“老太爷刚过世,会有血光之灾的。
产妇必须搬到城门外去住,还要再过一条河才可以。
”瑞珏便照做了,但是觉新却无法经常去看她。
就在瑞珏刚生完孩子时,便因为难产去世了。
当我看完这一段时,不禁想:民国时期的人们怎么这么迷信?那些读过书的人到底还有没有一丝良知!同时,我也可怜起了瑞珏,没有了家人的陪伴,你却依旧如此坚强,都是那些迷信的人才害了你失去性命啊!看完这本书,我对高家那些无知的人感到羞耻。
你们知道什么叫“孝”吗?你们败坏了祖父的毕生的心血,将它化成了灰烬。
你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德”,你们身为富家子弟,却如此不知颜面。
你们将祖父的颜面丢尽了。
你们更不知道什么叫“关心”,对待下人从来没有关爱的心,只因为你们的身份比他们高了一等,就慢待他们,其实人与人是平等的。
我不禁反思:为什么那时候祖国会遭受各国入侵?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国不够强大。
为什么祖国不够强大?因为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太多,几乎没有清廉之人,而且他们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担当。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让悲剧不再发生!《激流三部曲》读后感2巴金曾在《激流·总序》中说道,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是为了征服生活。
看巴金的《激流》,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这其中满渗的是我复杂的情绪。
可是同巴金一样,我相信生活并不是悲剧,因为在悲喜交加的生命长河里,总有一股激流是代表着希望的。
巴金通过描写高家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封建势力笼罩下的一幕幕“压迫”与“反抗”的图景。
他的笔调因其鲜活细腻而显得真实,在他的文字里,满绘着封建制度残酷、伪善的嘴脸。
为了维护封建制度最后的威严,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甚至不惜牺牲年轻一代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
《激流》总序上海市光明中学教学目标1、以“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句话为学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
2、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
说明:“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所以,在教授本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极为总要的环节,要通过挖掘文章的语言,来理解文章背后深刻的内涵及作者蕴含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写法:即鲜明的对照式结构,采用典型、生动物象来表现一个理念。
《激流》总序与一般序言的不同,了解作者运用物象手法使理念变得具体化。
2、难点:理解“这里面有爱,有恨,”反复出现的意义。
说明: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解文章的象征性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我国古典文章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抓住这个环节。
其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既然是文章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具体语言来挖掘,那就要抓住“这里面有爱,有恨”的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教师有感情的说出词语对学生是一种启发。
全课贯穿“顺其自然”的思路,一切如水到渠成,介绍作者、作品很多老师放在一课伊始,那样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很小,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好课文服务的,拓展也是在与课文学习有联系上的拓展。
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把握好这两个身份,处理好它们的“度”,教学可能就轻松而有效了。
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体现而出现的精彩就在“解读”和“拓展”两个环节。
由于教师的朗读,使学生顿悟,对课文的理解很快就上升到一个高度,学生感受出的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激情。
高考写作素材分类整理一、人与自我内涵:人格、价值观、成长历程、生活态度、梦想、人生态度四境界《最后的常春藤叶》关键词:心态生命奉献真善美身处艰难困苦环境中的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友爱,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贝尔曼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小说描写了一个穷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她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窗外一棵常春藤树的最后一片叶子——“只剩下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贝尔曼先生为了帮助琼珊战胜病魔,唤回她对生命的希望,不惜冒着风雨爬上高墙,画下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给了琼珊生的意志,新的生命。
而他自己却因此染上了肺炎去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了最杰出的作品。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却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人们不断向前,去改变现状并追求美好的明天,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项链》关键词:价值观(幸福观心灵的追求)审美观道德观命运物质与精神小说讲了马蒂尔德因为受到当时虚荣的社会风气、畸形的价值观的影响,追求奢华、追求享乐,因此葬送了自己十年的美好青春。
不过,在她发现丢失项链之时,她能够勇敢地面对,有着坚持要偿还项链的勇气,并为之付出十年的艰辛。
十年改变了马蒂尔德的容貌,更改变了她的精神,她变成了一个崭新的人。
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白白的增加烦恼,同时她又是幸运的,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
小说还表达了一种思想,那就是命运的戏剧性。
人是脆弱地,被动地,总是受命运是控制。
一点极小的事就可以使人由无变有,又由有变无,人的一切理想、追求、憧憬和虚妄最终不过是复归于无——虚空,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小溪巴赫》关键词:心灵的追求心态人生价值作者把巴赫及他的音乐比作小溪,这样不起眼却又涓涓不息的小溪同样可以伟大。
对于巴赫而言,他一生默默无闻地创作音乐,尽管那时没有人知道他,他的音乐终究被人发现了。
真正有价值的音乐是不会被埋没的,而且一定是常青常绿的,永不枯萎。
读书笔记(一)《激流三部曲》作者:巴金出版时间:1979年书籍版本:家为79年一版一印,春秋为2版一印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信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
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
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
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引言巴金在《激流三部曲》的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着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作品所写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者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激流三部曲》所反映的时间是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当时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成长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途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最初,是“五四〞的风暴,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和鼓舞,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于新文学的兴趣。
从二十年代中后期起,他们陆续投身于文学工作;到了三十年代,就成为深受欢迎的著名作家。
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那么,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
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巴金、老舍、曹禺三位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一九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
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最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
早年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反映。
一九二三年,他从封建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
一九二七年初赴法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
其中,最吸引他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理想。
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注:《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一些俄国虚无党人的主张和行为,也使他受到鼓舞。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复杂的思想影响的深浅不同的印记。
巴金的创作生活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的旅法期间。
当时,正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大资产阶级的背叛,从蓬勃展开的大好局面一下子跌进失败的深渊。
革命转入低潮。
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抗议,处死巴金奉为“先生〞的无政府主义者凡宰地的消息,更使他感到震惊和悲痛。
这些,都给他最初的创作带来一种特殊的不安、骚乱的氛围。
早期作品《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都写一群知识青年在军阀统治的环境中所从事的种种活动。
新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解读及《〈激流〉总序》教案西南位育中学施海红时光飞逝,第二期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同时今年9月也是我们徐汇区全面推广新教材的第一年。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语文教育这一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非常感谢市区各级的优秀教师热忱而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精神。
利用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新高一语文课本,下面我想谈谈对第二单元内容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妥之处还请老师不吝赐教。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命。
对于生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本单元所收录的七篇文章就是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感悟的一个高度凝缩。
因此,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沉浸文本,尽情地体验不同作家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上升到哲理性的思索。
围绕单元主题,编者选择了四种文体: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诗歌和学理性文章。
其中,《〈激流〉总序》、《寒风吹彻》属于抒情散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热爱生命》以及《听泉》基本属于哲理散文;此外,本单元还收录了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和科普文章《生命的本质》。
在第二单元中,我认为应该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激流〉总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这几篇课文上。
《〈激流〉总序》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可以说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的典型范例。
前者作家巴金借助“激流”这一具体的物象来阐发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能够副的人才能探寻到生活的真谛。
作家是用激情澎湃的感情支配下完成这样一篇杰出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放手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体验课文情感是感悟巴金生命的最佳的教学方法。
而后者作家赵丽宏则采用了称谓转换、铺陈、虚拟等手法赋予腊梅多重人格精神,因此要学习这样的哲理散文,就应该更多地考虑从理性的思考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围绕感悟生命这个主题,本单元还收录了两篇诗歌《掉念一棵枫树》、《星星变奏曲》。
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版)(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高一上第一单元生命体验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二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三*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第二单元美好亲情四边城(沈从文)五合欢树(史铁生)六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第三单元人我之间七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八邂逅霍金(葛剑雄)九一碗阳春面(栗良平)第四单元诗歌及其欣赏十再别康桥(徐志摩)十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十二双桅船(舒婷)十三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十四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第五单元树木花卉十五蒹葭(《诗经》)十六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十七病梅馆记(龚自珍)十八 *诗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第六单元古代小说及其鉴赏十九促织(蒲松龄)二十香菱学诗(曹雪芹)二十一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二十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写作一、调动你的积累:作文材料的准备二、写出你独特的感受:文章的立意口语交际聆听(细节聆听与整体聆听)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优雅的汉语专题研究: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现象附录文言实词及其活用高一下第一单元平民生活一老王(杨绛)二项链(莫泊桑)三 *当炉女(臧克家)第二单元杰出人物四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五小溪巴赫(肖复兴)六 *春天的故事(叶旭全蒋开儒)第三单元为理想而斗争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八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九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第四单元小说及其评析十哦,香雪(铁凝)十一变形记(节选)(卡夫卡)十二 *微型小说两篇《在柏林》(奥莱尔)《走出沙漠》(沈宏)十三 *《药》评点(原作鲁迅评点吴中杰)第五单元亭台楼阁十四阿房宫赋(杜牧)十五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十六项脊轩志(归有光)十七 *诗词四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八声甘州(柳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登快阁(黄庭坚)第六单元古诗及其赏析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九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二十律诗三首终南山(王维)登高(杜甫)书愤(陆游)二十一 *绝句三首塞下曲(卢纶)从军行(王昌龄)过华清宫(杜牧)二十二 *诗赋论(袁行霈)写作一、让思想展翅飞翔:联想与想象二、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文章的结构口语交际复述(基础复述与创意复述)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专题研究: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附录文言虚词高二上第一单元读书生活一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二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三 *幼学纪事(于是之)第二单元书话与书评四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五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六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第三单元科学与艺术七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八说数(沈致远)九 *自然笔记(杨文丰)第四单元散文及其赏析十想北平(老舍)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十二 *草莓(伊瓦什凯维奇)十三 *漫谈散文(季羡林)第五单元山水情思十四诸子喻山水十五秋水(节选)(庄子)十六前赤壁赋(苏轼)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六单元词曲及其赏析十八宋词四首雨霖铃(柳永)踏沙行(秦观)苏幕遮(周邦彦)声声慢(李清照)十九窦娥冤(关汉卿)二十元曲二首〔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二十一长亭送别(王实甫)二十二词的起源与特点(夏承焘吴熊和)写作一、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的技巧二、“画眼睛”:写出事物的特征口语交际单向表达(一):发言(说明性表达)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文化意蕴探究专题研究:楹联的世界附录文言中的固定结构高二下第一单元感悟自然一故都的秋(郁达夫)二晨昏诺日朗(赵丽宏)三 *瓦尔登湖(节选)(梭罗)第二单元名利内外四守财奴(巴尔扎克)五关汉卿(节选)(田汉)六别了,哥哥(殷夫)七 *告别权力的瞬间(李辉)第三单元文化的制约与创造八拿来主义(鲁迅)九胡同文化(汪曾祺)十 *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十一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于沛)第四单元说明文、应用文阅读十二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十三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十四 *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第五单元传统美德十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十六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十七《新序》二则(刘向)十八 *训俭示康(司马光)第六单元古代散文及其赏析十九过秦论(贾谊)二十师说(韩愈)二十一石钟山记(苏轼)二十二 *劝学(荀子)二十三 *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写作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二、议论的角度:论证的思路口语交际单向表达(二):演讲(分析性表达)综合学习综合实践:走进杰出的科学家附录文言中的特殊句式高三上第一单元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一雨巷(戴望舒)二荷塘月色(朱自清)三 *荷花淀(孙犁)四 *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第二单元思想与精神的力量五《〈宽容〉序言》(房龙)六《〈激流〉总序》(巴金)七 *新时期诗歌二首相信未来(食指)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八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第三单元品位与格调九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十老人与海(海明威)十一 *谈白菜(李锐)十二 *悼念一棵枫树(牛汉)第四单元论说文及其解读十三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十四简笔与繁笔(周先慎)十五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张汝伦)十六 *漫谈说理文(朱光潜)第五单元家园亲情十七小雅•采薇(《诗经》)十八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十九陈情表(李密)二十 *诗词三首月夜(杜甫)夜雨寄北(李商隐)水调歌头(苏轼)第六单元史传作品及其赏析二十一秦晋殽之战(《左传》)二十二鸿门宴(司马迁)二十三 *《苏武传》(节选)(《汉书》)二十四 * 伶官传序(欧阳修)二十五 *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郭丹)写作一让论点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立论与驳论二驳斥谬误与阐明真理同样重要:论据的选择与运用口语交际多向应对(一):讨论与采访等(简单的口语应对活动)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附录常用修辞格高三下第一单元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一阿Q正传(节选)(鲁迅)二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三 *套中人(契诃夫)四 *典型(傅道彬)第二单元艺术与审美五画说(张大千)六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朱光潜)七 *昆剧的故事(刘厚生)八 *音乐短章(纪伯伦)第三单元走向社会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十生命的节日(季栋梁)十一 *《傅雷家书》两篇(傅雷)第四单元戏剧及其赏析十二《雷雨》(节选)(曹禺)十三曹操与杨修(陈亚先)十四 *戏剧知识短文两篇戏剧文学(谭霈生)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黄会林陈刚)第五单元浩然正气十五《论语》七则(《论语》)十六《孟子》二章(《孟子》)十七 *国殇(屈原十八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十九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第六单元人生与艺术境界二十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二十一兰亭集序(王羲之)二十二 *琵琶行(白居易)二十三 *《秋声赋》(欧阳修)二十四 *文论十则《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写作一让文章鲜活起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二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的方法口语交际多向应对(二):辩论等(把握交际的语境,训练应对的思路)综合学习综合实践:我所敬慕的作家附录复句。
《激流》总序作者:巴金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7年第32期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
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
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
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人确定地知道了。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
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
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
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
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
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
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
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选自《激流》)【阅读训练】1.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句中“它”指什么?2.作者开篇说“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接着又说“生活并不是悲剧”,为什么?3.你对第四段“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中“搏斗”一词如何理解?4.“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
《激流》总序(巴金)
为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现代的《红楼梦》。
因为小说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说明了历史的真理:罪恶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民主革命必将到来。
像觉慧这个高家少爷,由于民主思潮的影响,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人青春和幸福的坟墓”。
他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学忍气吞声的大哥,他要做自己的主人。
他敢于对抗高太爷的旨意,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编刊物,写文章,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
最终走出封建家庭,勇敢地奔赴光明的道路。
《激流三部曲》写了近百个人物,其中有封建家长制的代表高老太爷,有不敢冒犯尊长,懦弱而善良的觉新,有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有温顺驯良默默忍受痛苦的梅芬,有善良厚道的瑞珏,有荒淫秽无耻的冯乐山。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