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及物理因素性职业病4
- 格式:ppt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7
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1.噪声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1)空气动力噪声,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噪声,例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
2.振动(1)使用锤打工具作业,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
(2)使用手持转动工具作业,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
(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作业,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4)驾驶交通运输工具或农业机械作业,如汽车、火车、收割机、脱粒机等驾驶员,手臂长时间把持操作把手,亦存在手臂振动。
3.电磁辐射1)非电离辐射(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2)红外线辐射——白内障。
(3)紫外线辐射。
常见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等。
电弧光照射——电光性眼炎。
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辐射——激光所致眼损伤。
激光对皮肤也可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
4.异常气象条件1)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作业环境的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
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
(2)高温高湿作业。
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热辐射强度不大,或不存在热辐射源。
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具有热害的煤矿深井井下气温可达到30℃,相对湿度达95%以上。
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引起职业病的因素有哪些 ?
(1) 化学因素
①各种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肿瘤;
②一些不溶或难溶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
(2)物理因素
①高温、低温引起中暑或冻伤
②高湿使两手等处发生皮肤糜烂,促使皮肤病的发生;
③高低气压,如潜水员及沉箱工的减压病,高山高原地区的高山病;
④噪声引起的难听或耳聋,并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⑤振动,两上肢的局部振动引起血管痉挛、溶骨症及骨坏死。
全身震动对神经系统、血管等也有不良影响;
⑥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等引起的放射病;
⑦非电离辐射中的微波与高频电磁场,场强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
⑧光线、紫外线引起电光性眼炎,红外线引起白内障,照明过强过弱引起眼疲劳;
⑨机械刺激或击伤。
(3)生物因素:
①微生物: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职业性传染病;发霉的谷尘、蔗尘中耐热性放线菌引起的农民肺、蔗尘肺和蘑菇肺;后三种疾病都属于与免疫有关的变态反应性肺泡炎;
②昆虫和尾蚴引起谷痒症和稻田皮炎;
③水生动物的体液,如明虾及一些海鱼表层体液中含有能溶解皮肤角质层的特殊组分;
④植物,如黄山药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⑤各种生物的蛋白质,如牲畜蛋白质及稻壳的细尘大量吸人后引起发热。
(4)劳动损伤性因素:主要由于有关器官及肌群等长期紧张劳动过度疲劳或不适当的强迫性体位或工具引起的职业性肌肉骨胳损伤疾患,如局部肌肉疲劳和全身疲劳,反复紧张性损伤和腰背痛等。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危害因素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严重的甚至会致命。
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需要了解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一、职业病的危险因素:
1.化学危险因素:如有机溶剂、氨气等。
2.物理危险因素:如噪声、辐射、震动等。
3.生物危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4.粉尘危险因素:如煤尘、石棉等。
5.心理危险因素:如工作压力、紧张等。
二、职业病的防范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对于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通风换气、戴口罩、保持清洁等。
2.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职工应该了解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做好职业病防护:对于一些高危职业,如矿工、焊工、化工等,需要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具,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
4.定期体检:职业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防范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相关单位和职工能够重视职业病预防,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
一、物理因素
1. 噪声:高强度噪声、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
2. 振动:机械振动、手持振动工具的长时间使用。
3. 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X射线等长期接触。
二、化学因素
1. 毒物:有机毒物(如苯、甲醛)、无机毒物(如重金属、酸
碱等)。
2. 有害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等对呼吸系统有害
的气体。
3. 高浓度灰尘:煤尘、有害化学物质的尘埃等。
4. 其他化学物质:如有毒有害的溶剂、腐蚀性物质等。
三、生物因素
1. 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2. 有害动植物:如花粉、植物毒素等。
3. 职业性过敏原:如粉尘、动物皮毛、化学物质等。
四、人因因素
1. 高温、低温:长期处于高温或低温环境。
2. 高湿、干燥:长期处于高湿度或干燥环境。
3. 高压、低压:长期处于高压或低压环境。
4. 劳动强度:长期高强度体力劳动。
五、心理因素
1. 长期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2. 职业歧视:长期遭受职业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3. 职业不满意:对当前职业不满意,缺乏工作成就感。
以上是职业病危害要素的分类表,根据不同的危害要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化学性因素(1)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
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铅、汞等金属类毒物,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滑石尘、电焊烟尘、石棉尘、聚氯乙烯粉尘、玻璃纤维尘,腈纶纤维尘等。
2.物理性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如热油泵房、催化剂生产的焙烧岗位、加氢催化剂反应器内操作、夏天进人油罐车或油槽车内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库。
(2)噪声如来自机械力(固体或液体表面的振动),气体湍流,电动力及磁动力等。
如催化“三机”室、加热炉、高压蒸汽放空、泵、球磨机、粉碎机、机械传送带、电气设备等。
(3)振动如循环压缩机转动;使用风动工具,如锻锤、风锤;电锯、捣固机;研磨作业的砂轮机、铣床、镟床;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火车等。
(4)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如料位计的Y射线等。
(5)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热处理时的高频电磁场,电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时产生的紫外线,加热金属、玻璃时产生的红外线等。
3.生物性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所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某些疾病。
如引起皮革工人、畜产品加工工人等职业性炭疽的炭疽杆菌,引起森林工作者的职业性森林脑炎的是由蟀传布的一种森林脑炎病毒等。
4.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h,连续10d、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劳动精神过度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或生产不正常时。
如重油加氢,高压,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和中毒,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安排不当如超负荷的加班加点,还有检修时的工业探伤工作量往往过大。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职业病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职业病可以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分类和目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职业病。
职业病根据病因和病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粉尘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吸入或接触粉尘颗粒导致的疾病,如矽肺、石棉肺、煤肺等。
2. 化学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引起的疾病,如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等。
3. 放射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疾病,如放射性肺病、放射性性腺损害等。
4. 物理因素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接触或暴露于有害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噪声性聋、振动病、大气压头痛等。
5. 生物因素性职业病:主要是由于接触或暴露于有害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职业性呼吸道感染、职业性肝炎等。
职业病还可以根据发病部位和致病职业的不同进行目录。
目前,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制定了《职业病分类目录》,共分为8个大类,包括:1. 尘肺类:主要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等。
2. 中毒类:主要包括金属中毒、化学毒物中毒、药物中毒等。
3. 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类:主要包括职业性支气管哮喘、职业性鼻炎等。
4. 物理因素类:主要包括噪声致聋、振动病、电离辐射等。
5. 生物因素类:主要包括职业性肺结核、职业性传染病等。
6. 职业性皮肤病类:主要包括职业性湿疹、职业性皮炎等。
7. 职业性眼病类:主要包括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
8. 职业性肿瘤类:主要包括职业性肺癌、职业性鼻咽癌等。
以上是根据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职业病。
对于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来说,了解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患上职业病。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按来源可分为三类: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2、劳动组织中的职业危害因素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CO、等;生产性粉尘如矿尘、煤尘、金属粉尘、有机尘等。
(2)物理性因素:包括不良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温、低气压;生产性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
(3)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病毒等。
此外,还包括与劳动过程有关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劳动组织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指因为劳动组织不合理而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制度不合理、长时间强迫体位劳动、作业安排与劳动生理条件不相适应等造成长期过度疲劳、过度紧张等。
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作业场所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少通风、采暖、防尘防毒、防噪声设施,照明不良,阴暗潮湿,温度过高或过低等。
二、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防治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种类1、《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1987年发布):9大类99种。
2、《职业病目录》(卫生部卫法监发 [2002]第108号): 10大类115种。
职业病目录1、尘肺(13种)2、职业放射性疾病(11种)3、职业中毒(56种)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6、职业性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9、职业性肿瘤(8种)10、其他职业病(5种)职业病的特点1、起因: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